APP下载

基于模型视角 凸显单位“1”

2024-03-31薛群

教学月刊·小学数学 2024年2期
关键词:乙数甲数花朵

薛群

【摘   要】在小学阶段,有关分数乘、除法的“解决问题”是学习的难点。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表达单位‘1,借助图式模型理解关系;变换单位‘1,借助模型理解数量关系;统一单位‘1,解构模型来解决问题”等过程,提升问题分析技巧,提高对分数意义的理解与应用水平,改善对分数问题的认知结构,发展数学思维。

【关键词】模型;单位“1”;分数问题

在小学阶段,“1”有两方面含义。一是具体量的1,即自然数的基本单位,几个1就是几;二是抽象概念的1,即单位“1”。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或是一些物体等都可以看作一个整体,用1来表示。自然数1是单位“1”认识的基础,同时单位“1”的认识,又是数学抽象认知的开端。小学阶段是学生的认知从自然数1向单位“1”过渡的关键时期。教师可以图1为例,引导学生理解从自然数1到单位“1”的发展过程。

如图1所示,三幅图中的“1”具有不同的含义:①号图将1个苹果抽象为1,表示自然数1,图中有6个苹果,表示6个1;②号图将2个苹果看作1份,此时原来的6个苹果就成了3份,即3个1份;③号图将6个苹果看作一个整体,也就是分数认识中所说的单位“1”,此时表征1个苹果要用分数?。从以上变化过程不难看出,建立“1”视角的本质是人们在与情境的互动中,根据不同对象或解决问题的需要而给出的数学抽象的过程。

建立单位“1”是认识分数的起点,也是解决分数问题的基础。然而,在教学实践中,时常存在学生对单位“1”的理解不透彻、套用形式化的数量关系、借助机械性的解题方法等问题。基于上述认识,笔者以人教版教材六年级上册“分数乘法”“分数除法”单元中的“解决问题”为例,从数学模型出发,引导学生着眼于单位“1”的厘清与建构,探究解决分数问题的基本策略。

一、表达单位“1”,借助图式模型理解关系

解答分数乘、除法问题的关键是能准确找出单位“1”。那么,如何从问题情境中理解单位“1”,再从单位“1”入手,把握相应的数量关系呢?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借助“图形”的表达,将文字信息转化为图式信息,于图式模型中理解相应的数量关系。

(一)利用面积模型,理解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当分数表示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时,对这一关系的分析就成为解决分数问题的关键,能使许多分数问题的解答变得简单明了。

【例1】一根绳子长6米,剪去了?,剪去了几米?

例1中,“一根绳子”是整体,“剪去的”为部分,并且隐藏了另一部分,即“剩下的”。教学时,可以追溯到分数的意义:把“一根绳子”(整体)平均分成6份,“剪去的”(部分)是其中的5份,“剩下的”(部分)是其中的 1 份。这样学生自然就能联系到是把整体看作单位“1”。当引导学生用图形表示出绳子“总长”与“剪去部分”的关系时,除了让学生用线段图表示外,还可以让学生用面积模型图(如图2)来表示。这不仅能强化整体(单位“1”)与部分之间的关系,还能丰富学生的表征方式。

(二)利用集合模型,把握变与不变的关系

当分数表示分率时,需要分析相应分数所表示的意义,把握“分率”的本质,将信息背后可变的量与不变的关系表达出来,并应用关系的不变性来解决相应的问题。

【例2】植物园里有120棵桃树,是杨树的?,杨树有多少棵?

解决此问题的关键是厘清?的含义。“杨树的?”,就是把“杨树的棵数”作为一个整体(即单位“1”)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3份是桃树。由此,得到相应的数量关系:桃树的棵数÷3×4=杨树的棵数。学生解答问题时,可先根据桃树的棵数算出1份的量,杨树有这样的4份,所以桃树的棵数×4就等于杨树的棵数。若辅之以图式,则可以集合图(如图3)的形式加以表征。从图中信息可知,桃树棵数是杨树棵数的?,所以它们之间始终是3份和4份的关系,只是杨树棵数会随着桃树棵数的变化而变化。现在已知3份的量,即知道单位“1”的量的?是120棵,就可列式[120÷34],求得单位“1”的量。

(三)利用线段模型,厘清比较量与标准量的关系

分数问题中有一类是量与量之间的比较问题,解答此类问题,需要正确把握比较量与标准量(单位“1”),厘清两者之间的关系。

【例3】妈妈买了一件衣服,原价是240元,现价比原价便宜了?,现价是多少元?

解答此问题时,很多学生不清楚应该把谁看作单位“1”。因此,教师教学时要从分数?的意义出发,利用线段模型,帮助学生理解题目中的单位“1”是谁。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分析线段模型(如图4)来理解题目中?表示的意义:“便宜的?”是“原价的240元”平均分成3份后,“现价”处用虚线表示的少的这1份,即与原价相比,现价是在原价3份的基础上减少1份。因此,“原价的240元”是本题的单位“1”。

二、变换单位“1”,借助模型理解数量关系

分数问题中,单位“1”的转化属于相对较难的问题。解答此类问题的关键,是正确合理地确定和转化单位“1”的量。

例如:甲数比乙数多?,乙数比甲数少?。在“甲数比乙数多?”这段信息描述中,单位“1”为乙数;在“乙数比甲数少?”这段信息描述中,单位“1”为甲数。碰到这样的问题,学生容易混淆单位“1”。为帮助学生理解单位“1”转换的过程,理解相互之间的关系,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以下两种方式。

(一)“分总”关系转化,理解部分量与部分量的倍数关系

【例4】某班缺席人數是出席人数的[15],缺席人数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

让学生根据题意用模型表示(如图5)。

题目中的[15]表示把出席人数平均分成5份,缺席人数就是1份。再根据“总量=部分量+部分量”,可得总量为(1+5)份,把以部分量为单位“1”转化为以总量为单位“1”,即可得到“缺席人数是全班人数的? ”。

【例5】某车间男职工人数占车间总人数的[4/7] ,车间男职工人数比女职工人数多几分之几?

让学生根据题意用模型表示(如图6)。

依据本题的模型可以看出,把车间总人数平均分成7份,男职工占了其中的4份,女职工占了(7-4)份。因此,男职工人数比女职工人数多了(4-3)份,即男职工人数比女职工人数多了[4-37-4=13]。

(二)“续变”关系转化,理解单位“1”的变与不变

【例6】甲数是乙数的? ,乙数是丙数的?,丙数是甲数的几倍?

让学生根据题意用模型表示(如图7)。

根据甲数、乙数、丙数三个数之间的关系,可将最小量甲数视为单位“1”,那么乙数就是甲数的[3/2],而乙数又是丙数的?,由此可得出丙数的?=甲数的[3/2] ,即丙数是甲数的[32÷34=2](倍)。类似这样的问题,都可以通过先确定某个量为单位“1”,然后进行信息的转化,找到其他量与单位“1”的量的关系,借单位“1”的量来统一其他量进行解决。

可见,在教学分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根据题目信息,寻求具体数量与分率的对应关系,对“1”进行转化,使较为隐蔽的关系变得明朗,是一种相当重要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三、统一单位“1”,解构模型来解决问题

当将分数乘法与分数除法整合起来综合运用时,会产生一些较为复杂的分数问题。解答此类复杂分数问题,需要深挖信息,理解题目中部分量与单位“1”、部分量与部分量之间的关系。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主要可以采用以下两种方式。

(一)回归情境,找出信息之间的对应关系

通过简单分数问题的学习可知,部分量对应部分量与单位“1”的分率,而它们相除的值则是单位“1”对应的量。那么,解答复杂分数问题时,是否可以此为突破口去分析相关信息,从而找到合适的解题路径呢?

【例7】一批零件,王师傅每天做 60 个,做了2天后,李师傅帮忙一起做,4 天后全部完成,这时李师傅做了全部零件的?。这批零件一共有多少个?

让学生根据题意用模型(线段图)表示(如图8)。

根据题目的情境,可以厘清这几条信息。(1)将“一批零件”看作单位“1”。(2)全部工作量可以分成三个部分:王师傅单独做的部分(每天60个,做了2天)、两人同时工作时王师傅做的部分(4天的量)、两人同时工作时李师傅做的部分(4天,全部工作量的? )。(3)要解答的问题:单位“1”的量是多少?分析上述相关信息可知,李师傅完成了全部工作量的?,那么,王师傅完成的就是全部工作量的?。又因为王师傅完成的工作量可以用“工作效率×工作时间”来计算,即60×(2+4)=360(个),所以要求单位“1”的量,可以用[360÷23]进行计算。

(二)梳理关系,解构量率的依存关系

分数与除法、比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比”相关知识的学习,为学生解决复杂的分数问题提供了更为多元的解题思路。对于某些问题,完全可以利用比与分数的联系,结合量率间的依存关系进行解答。

【例8】花园里有牡丹花 36 朵,  月季花朵数是牡丹花朵数的?,凤仙花朵数是月季花朵数的?。凤仙花有多少朵?

让学生根据题意用模型(线段图)表示(如图9)。

解决这类较复杂的分数问题,可以借助线段图进行分析。月季花朵数是牡丹花朵数的?,即把牡丹花朵数看作单位“1”,将其平均分成3份,月季花朵数即为2份;凤仙花朵数是月季花朵数的?,即把月季花朵数看作单位“1”,将其平均分成2份,凤仙花朵数即为1份。从线段图中可以看出,凤仙花朵数、月季花朵数、牡丹花朵数的比是1∶2∶3,那么,已知牡丹花朵数为36朵,根据比的基本性质,月季花朵数为24朵,凤仙花朵数为12朵。

综上所述,分数乘、除法“解決问题”对于学生来说较为抽象,理解起来也比较困难。教学中,教师要抓住分数意义这一本质,引导学生把握题目中的单位“1”,结合图式架构单位“1”模型,厘清部分量与单位“1”的量的关系,从而解决问题。

(浙江省嘉兴市海盐县通元小学)

猜你喜欢

乙数甲数花朵
说说“倍数”
背上的花朵
分数除法的算理
死亡花朵
“比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换个说法
我们依赖花朵
二年级万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单元自测题
开放的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