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丰盈“植树问题”发展模型意识

2024-03-31查周洁曹骏

教学月刊·小学数学 2024年2期
关键词:植树问题模型建构问题解决

查周洁 曹骏

【摘   要】“植树问题”是以模型建构与应用为主线解决问题的典型教学内容。从发展模型意识的角度出发,“植树问题”的教学目标可定位为:体验数学建模的过程,运用模型解决同类问题。教师可通过“解答开放性问题,感知‘植树问题的情境多样性;借助直观图式,初步理解‘植树问题的基本模型;结合图式比较,整体建构‘植树问题的解答模型”三个层次展开教学,并引导学生结合同类问题的解释或解答,丰富对“植树问题”模型的认知。

【关键词】植树问题;模型建构;模型意识;问题解决

“植树问题”是以模型建构与应用为主线解决问题的典型教学内容。教学实践中,教师一般会通过现实生活中常见的“植树问题”,引导学生借助示意图、线段图等图式发现规律,并抽象规律,形成数学模型,再将模型应用于相似、相近的生活问题的解决中。那么,如何帮助学生理解“植树问题”的模型?如何引导学生经历感知、识别、表达、关联、运用等活动过程,建构“植树问题”的模型,发展模型意识呢?

一、基于模型建构的“植树问题”内容解读

作为一个典型的数学模型建构内容,“植树问题”的教学目标可定位为:引导学生体验数学建模的过程,在感受“植树问题”模型的基础上,能够运用模型解决同类问题。不过,这样的目标定位很容易被理解为让学生记忆“两端都种、一端不种、两端都不种”等固定模式,导致学生出现“套用模式,死记公式”的问题。

横向比较不同版本的教材(如表1)发现,在“植树问题”基本内容的编写上,不同版本教材都较为突出“建构点段关系的数学模型”,且都借助直观示意图,引导学习者感知“点数与段数的关系”,理解问题中所蕴含的数量关系,并在梳理关系的基础上建构起基本的数学模型。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人教版教材在研究“植树问题”的三种情况时采用了同一个情境,上海版教材采用了两种不同的情境,苏教版教材则引入了更为丰富的情境。基于上述比较、分析,在教学“植树问题”时,教师应从实际问题入手,引导学生在分析、思考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发现隐含于不同情形中的规律,经历抽取出数学模型的过程(建模),体验数学思想方法在解决简单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解模)。在整個“植树问题”的建模过程中,要突出示意图、线段图的教学价值,引导学生用画图的方法解决植树问题,借助示意图或线段图进行分析,从而帮助学生打通“植树问题”模型与“公交车站设置问题”“锯木头问题”“钟声问题”“设置饮水点问题”“爬楼梯问题”等情境之间的联系。由此,确立“植树问题”的基本学习目标是解决问题,关键点是理解“点段关系”模型,并借助多元表征和数形结合,促进学生理解数学模型及其应用过程,形成数学基本活动经验。

二、发展模型意识视角下的“植树问题”活动设计与教学

数学模型对小学生来说较为抽象,其建构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学中,教师需要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引导学生经历、体验建构模型的全过程,从而发展学生的模型意识。基于此,笔者将“植树问题”教学活动的设计分为以下三个层次。

层次一:解答开放性问题,感知“植树问题”的情境多样性

课始,教师呈现数学问题:在一条20米长的小路的一边种树,每隔5米种1棵,能种几棵?

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呈现出三种情况:(1)20÷5=4(棵);(2)20÷5+1=5(棵);(3)20÷5-1=3(棵)。

这样的学习材料具有开放性,学生在解决这一问题的过程中,会产生不同的结果。针对这三种情况,教师要引导学生重点思考:“同样一个问题,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结果?”并提出进一步的活动要求:请根据相应的算式,借助学具动手摆摆“种法”,并把摆法用示意图或线段图表示出来。因为有了实际的操作活动,且呈现了直观图式,所以学生较易通过示意图理解算式所表示的意思,能够真切体会到:在实际的“植树问题”中,因环境不同,会产生三种不同的结果。而这三种结果,正好对应三种不同的问题解决模型。

层次二:借助直观图式,初步理解“植树问题”的基本模型

在实际课堂上,解决这个问题时,较多学生首先想到的算式是第(1)种与第(2)种。究其原因,列出第(1)种算式的学生,更多是受除法运算的影响,即求总数里面有几个几,可直接用总长度除以单位长度;列出第(2)种算式的学生,则受“路边种树一般从端点处开始,又在端点处结束”的生活经验的影响,于是会在结果4棵的基础上再加上1棵。因此,组织学生借助图式对20÷5=4(棵)与20÷5+1=5(棵)这两种情况进行讨论,并互相交流想法,是必不可少的过程。

在交流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讨论:“将20米长的小路,每隔5米分1段,会出现怎样的情况?”结合图1,学生发现:将20米长的小路每隔5米分1段后,会出现4段长度和5个端点。于是,学生通过示意图,初步建立了“植树问题”的基本模型,即“两端都种”,并将其与算式建立联系,得出20÷5+1=5(棵)的结果。

接着讨论:“一端种,一端不种”的情况(如图2)在生活中有可能出现吗?若出现,会是在什么情况下?学生对“一端种,一端不种”的实际情境有一定的经验。比如,当路的起点有障碍物时,这一端就不能种树,此时,若每隔5米种1棵树的话,就只能种4棵了,由此得出20÷5=4(棵)。结合示意图(点段间的关系)与生活经验,学生能够理解这种情况。在此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将这种情况与“两端都种”的情况进行比较,通过两者的图式和算式初步感知“植树问题”模型的多样性。这一过程要突出示意图的作用,从而帮助学生直观理解基本模型与变式模型,体悟相互之间的关系。

层次三:结合图式比较,整体建构“植树问题”的解答模型

在这一环节,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图式,将“一端种,一端不种”与“两端都不种”这两种变式模型,与“两端都种”的基本模型进行比较,从而建立三者之间的联系。

在“两端都种”情况的图式中,4段长度和5个端点比较直观。此时,由于两端都种了1棵树,便形成了4段对5点的模型,需要用“20÷5+1=5(棵)”来解答,从而将问题情境、示意图和算式建立起清晰的联系。在解释“20÷5=4(棵)”时,学生同样需要将问题情境、示意图与算式建立联系。而当小路的两端都有障碍物时,便会产生“两端都不能种”的情境(如图3)。将其与基本模型进行比较,发现需要在原有棵数基础上“减少2棵”,即所能用的点数比段数要少,于是便得到算式“20÷5+1-2=3(棵)”,其中,加1减2其实就是减1(如图3中的算式)。

总之,教学中,教师要在学生充分理解了基本模型之后,再引导学生研究“一端不种”和“两端都不种”两种变式模型,让学生结合图式,对“点数与段数的关系”进行分析,建立基本模型与变式模型间的关系,从而帮助学生完整认识到“植树问题”模型的多样性。

三、结合分层应用练习,丰富对“植树问题”的模型认知

发展学生模型意识,不仅要让学生认识建构模型的过程,还要引导学生体会“数学模型可以用来解决一类问题,是数学应用的基本途径”。因此,在建构“植树问题”的模型后,引导学生在实际问题解决中应用模型,是发展学生模型意识必须经历的过程。为此,笔者设计了三个层次的问题解决练习,在解决“同类问题”的过程中,丰富学生对“植树问题”模型的认知。

(一)“公交车站设置问题”——同层水平的应用

练习1:公交车从嘉兴到王江泾的行驶路线全长12千米,且相邻两站之间的路程都是1千米。一共设有多少个公交站台?(要求:画出示意图,然后解答)

“公交车站设置问题”和“植树问题”是问题情境不同、模型结构相同的同类问题。因此,要解答这一问题,就要先解决“两端都种”的问题,引导学生再次体验基本模型。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多数学生能通过画线段图(如图4),发现这个问题与“植树问题”中“两端都种”的情况相似。因此,较易从图4中清楚地看出12段13个点的结构,用“12÷1+1=13(个)”来解答。

(二)“锯木头问题”——拓展水平的应用

练习2:一根木头长15米,每5米锯1段,需要锯几次?

“锯木头问题”看似简单,其实理解起来并不容易。如果把锯木头的“锯点”当作“植树问题”中的树(即点),那么“锯木头问题”就可以看作“植树问题”中“两端都不种”的情况。从图5中可以看出,15米长的木头,每5米锯1段,分成了3段。3段有4个点,头和尾都不用锯,所以要减去2个点,即15÷5+1-2=2(次),而加1减2其实就是减1(如图5中的算式)。

(三)“钟声问题”——挑战水平的应用

练习3:钟声每响一次延续2秒,停顿3秒后再响第2声,如此反复。那么,当第4声钟声结束时,一共经过了几秒?

“钟声问题”比之前的“公交车站设置问题”和“锯木头问题”更复杂,因为“钟声响”有时间,“停顿间隙”也有时间,在解答时,这两类时间均需计入总时长。但若将问题情境通过示意圖(如图6)表示出来,同样也能与“植树问题”建立联系。

图6为学生作品,从图中能看出“植树问题”的点段关系,只不过钟声每响一次延续2秒,停顿3秒后再响第2声,于是植树问题中对应的“点段组合”就成了钟声问题中对应的“一次钟声时间”与“一次停顿间隙的时间”。学生解答时要这样来思考:钟声每响一次与一个间隔为一个组合,算得需要2+3=5(秒),一共有这样的3个组合,再加上第4声用的时间,共需要(2+3)×3+2=17(秒)。

显然,将“植树问题”模型应用到同结构不同情境的问题解决中,不仅能拓宽学生的思维,还能丰富学生对“植树问题”模型的认知。

总之,发展学生模型意识视角下的“植树问题”教学,突破了“植树问题”的一般教学模式,基于问题解决的主线,借助几何直观,帮助学生认识“植树问题”模型的多样性,完整建构“植树问题”的模型。同时,结合同类问题的解释或解决,丰富了学生对“植树问题”模型的认知,发展了学生的模型意识。

(1.浙江省海宁市许村镇中心小学 2.浙江省嘉兴市实验小学)

猜你喜欢

植树问题模型建构问题解决
对《植树问题》基本数学模型的研究
谈模型思想如何引领数学教学
在“破”与“立”中,加深概念理解
巧用“植树问题”
例谈磁性软白板在生物学模型建构教学中的应用
处级领导干部胜任力的自我评估与模型建构
“问题解决”课堂教学模式
浅谈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认知模型
教师引领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案例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问题解决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