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减”背景下的高中阶段家校共育策略探究

2024-03-29刘向

少男少女·教育管理 2024年2期
关键词:高中阶段家校共育双减

刘向

摘 要:当下,义务教育阶段“双减”政策正全面推进,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迎来了新的局面:一方面,孩子的学习负担减轻之后,家长更多地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有更多与孩子进行亲子交流的机会;另一方面,学校需要考虑如何保证教学质量、如何满足家长新需求等问题。新的形势,对家校共育提出新的要求。无论是家长还是学校,作为孩子教育的重要一环,都需要形成合力,共同解放思想、开动脑筋,找到符合新形势的高效策略,为孩子的健康发展提供最大助力。

关键词:“双减”;高中阶段;家校共育

“双减”政策是指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政策。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该意见提出,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化学校育人主体地位,有效缓解家长焦虑情绪,构建教育良好生态。“双减”政策落地实施,孩子的学习负担减轻了,家长可以更好地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与孩子进行更多的亲子交流。家长与孩子沟通机会的变多,本身是一件好事,但同时也衍生出另一个问题,家长因诸如工作忙、认识不足等自身问题,在与孩子的沟通交流中产生不协调,不仅不能有效助力孩子健康发展,反而产生了制约作用。在“双减”政策推行的义务教育阶段,家长本身的压力随着外在的形势产生了变化,以往的紧张、焦虑得到一定程度的舒缓。但到了高中阶段,当升学的压力逐步产生,家长和学生的心态也随之产生变化,极容易从“关注身心健康发展”转变成关注“成绩高低”。因此,“双减”之后,提升家校共育的效果,既重要也必要。

一、“家校共育”存在的问题

(一)形势“双减”,思想增负

在高考升学面前,于学校而言,分数意味着社会声誉;于家长而言,分数意味着社会竞争力。基于以上思考,尽管学生在“双减”,但学校和家长的思想却在增负。随着家校双方关注方向和关注重心的变化,双方在对待学生成长的态度上也就产生了微妙的变化。家校共育逐步弱化成为成绩的推手,而不是孩子成长的助力;“育人”功能逐步弱化成追求成绩的陪衬,而不是追求健康成长的目标。

(二)认知不足,能力缺乏

在家校共育中,不少家长认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孩子送到了学校固然与学校有关,但孩子的成长却并非全由学校成就,将孩子交到学校就不管不顾,这严重违背了孩子成长的规律。在“双减”的背景下,孩子成长有新的特点,这恰恰需要家校紧密合作方可精准应对。而所见的另一种情形,则是家长能力的缺乏,有的家长有加入家校共育之心,却无提供助力之力,因而难以形成有效的家校共育力量。

(三)或“边缘性参与”,或“过度干预”

毋庸置疑,几十个孩子背后关涉几十个家庭,每一个家庭的状态必然各不相同。这些家庭,有工薪阶层,也有普通劳动者。在社会快速发展的状况之下,尤其在当前社会压力巨大的情形之下,很多家长忙于为生计奔波,在参与家校共育活动中既缺乏热情,也没有时间。因而,尽管班级管理中有微信、QQ等各种交流的手段,但其实常常会有通知无人看、发信息不回等状况。加群往往是一种形式,而不是关注。与之相反的情况是“过度干预”,部分家长把精力全身心放在孩子身上,对学校的一切情况都密切关注,甚至上纲上线,严重干扰学校工作,对家校共育产生制约作用。

(四)方法形式化,形式单一化

目前家校共育采用线上形式较多,家校双方通过微信、QQ等通信工具进行沟通,交流的内容也不外乎孩子在学校的表现或者成绩状况,或者学校下发通知,家长了解情况之类,更深层次的沟通少之又少。另外,有一部分家长能够参与到班级的活动中来,诸如运动会、生日会、主题班会,但大多数家长的参与仅限于提供物资帮助,真正融入活动之中,并且对学生能起到教育作用的少之又少。

二、家校共育的策略

(一)改变思想,减负担不减责任

“双减”之后,家校共育中家长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家长应更为清晰地明确自身的定位。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课堂,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是孩子健康成长的鼓舞者、引导者,也是学校活动的参与者。学校在家校共育中是主导地位,“双减”之后更需要引导教师积极参与家庭教育指导及服务;同时赋予家长主角地位,以实现家校共育的“实质化”。

改变家长思想是一个较长的过程,需要有坚定的信心和有计划的活动开展。可以定期以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组织班级宣讲活动,将家校共育的思想通过宣讲的方式逐步渗透,主讲人由专家、班主任(或任课老师)、优秀家长组成,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指导与班情相结为原则,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家长的思想,增强家长的责任意识,为家校共育打下坚实基础。

(二)成立家委,减阻力不减联系

家委会是家校沟通的桥梁,也是家校共育的润滑剂。一个思想统一、行动力强的家委会,是推进家校共育的重要助力,反之,则是阻力。

筹建家委可分以下步骤进行:

1. 情况摸底。组建家委前,班主任要对家长情况做基本调查,了解其职业、能力、教育理念、与孩子相处模式等方面的信息。

2. 民主选举。家委会相应职位不是任命安排,而是通过自荐、演讲、选举产生,确保人员与职位相匹配,杜绝空占名额的现象。

3. 统一思想。家委会首先要具备两种意识。第一是服务意识,服务班级,服务孩子;第二是大局意识,家委工作不是着眼一人一事,而是着眼于学生全体。

4. 明确职责。家委会在工作中关注的重心,不仅有孩子的身体健康,参与学校的各项活动,更重要的是在学习和精神品质的提升上给孩子以帮助。比如利用自己的职业优势,走进班级课堂,以现身说法引导孩子对专业、对工作、对社会的认知;参与或组织班级的主题班会活动,成为学生成长的鼓舞者和见证者;利用社会资源,组织学生参观学习,开拓学生的视野;协助班主任策划班级建设活动,打造团结向上的班集体等。

(三)优化平台,减隔阂不减效果

建立家校共育平台是推进家校共育工作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建立家校共育平台,实现信息共享、资源共享、经验共享。学校通过家校共育平台发布有关教育方面的信息和知识,家长通过共育平台更好地了解自己孩子所在年级段的教育内容和要求,互通互知,隔阂便能减少。

首先是优化线下沟通平台。赋予家长足够的话语权,提升家长对教育的参与度;搭建家长分享平台,增进家长之间的教育互动。其次是优化线上沟通平台。规范化微信群、QQ群管理,做到沟通有序,传达通畅;分类化公众平台管理,做到更新及时,信息全面。家校共育平台是沟通家校的重要渠道,渠道通则百川入海,无所阻滞;渠道不通则困难重重,举步维艰。

(四)创新活动,减畏葸不减情怀

举办各种形式的家校共育活动是推进家校共育工作的重要手段。家庭和学校毕竟有着现实的空间距离,要打破这种距离的限制,就需要有相应的活动作为载体。

学校做到“放开来”,这是一种开放的胸怀和态度,也为家校共育提供足够的平台和资源。如定时召开家长开放日,把学校的所有一切以坦诚的方式面向全体家长,开放日不仅成为招生宣传的时机,更成为家校增进了解和信任的契机;又如开展“家传承”活动,引导学生了解家族的历史和传统,增强对家庭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传递家庭的价值观和信仰,为孩子提供根植于家庭文化和传统的支持和指导,既促进家庭成员之间的联系,又增强家庭的凝聚力。

家庭要做到“走进去”。家长本身即是一种资源,家长的人生智慧、职业经验都是非常宝贵的财富,唯有走进去、利用好,這种资源的效用才可能最大化。如“家长谈职业”活动,家长带着自己的职业体验和感悟,走进学校,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和分享,对提升学生对职业的认知,及时进行自我职业规划有着很强的指导意义。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样一个极其细微的任务。”的确如此,在“双减”的新形势下,家校共育更应突显出一个“共”字,有共同认识,共同承担责任,共同助力学生的健康成长,这才是家校共育的精髓所在。正如王瑞祺所说:“学校和家庭是孩子成长的两个重要环境,只有两者紧密结合,才能让孩子得到全面的发展。”

猜你喜欢

高中阶段家校共育双减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影响小学家校共育的因素以及解决策略初探
《语文学科课后作业的有效研究》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浅议如何化解家校教育的矛盾
课堂若无经典,语文何以立人
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学观念的创新型改革
试论高中语文中的德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