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作业设计的系统性改革探索
——基于沧浪新城第二实验小学校的实践与思考

2024-03-29江苏省苏州市吴门教育集团沧浪新城第二实验小学校施惠芳

小学教学研究 2024年1期
关键词:作业素养评价

江苏省苏州市吴门教育集团沧浪新城第二实验小学校 施惠芳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课堂教学是育人的核心环节。而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与补充,是学生进一步巩固、拓展和提升学业质量的必要途径,也是学生学习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较长时间以来,作业的功能出现了异化,加剧了学业焦虑,加重了课业负担,压抑了学生的天性,限制了其身心发展。近年来,从“五项管理”到“双减”,国家提出了一系列要求和举措,开展作业研究与治理,缓解由作业引发的多重焦虑,构建好作业生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一、作业观的正本清源

作业是课程与教学的延伸,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一部分,作业的根本价值在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自主发展。具体而言,教师要改变过去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交流的能力。也就是说,教师要建立着眼学生身心健康与全面发展,准确把握核心素养要求和学业质量标准,倡导活动参与、合作探究、情感体验等多元学习方式的作业观。

反观现实,很多教师不能正确设计和布置作业,作业的内容不能有效匹配教育发展和学生自身发展需求,作业管理流程松散等问题突出,把作业窄化为对单一知识技能的巩固。尤其是在考试本位思维方式的影响下,部分教师把作业视为课后练习,奉行“考什么—教什么—学什么—做什么”的布置原则,存在诸多问题:

(1)作业功能:功能单一,认为作业主要是巩固课堂知识与技能。(2)作业目标:缺乏目标意识,目标指向单一,且低水平目标多。(3)作业难度:低难度和中等难度的作业过多,而高难度的作业又远远超过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新课标要求。(4)作业类型:以书面作业为主,类型单一,机械重复性作业过多。(5)作业结构:作业目标、难度、类型等的分布比例不合适,设计缺乏整体性、序列性。(6)作业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差异性作业不多。(7)作业时间:时间长,作业负担来自教师、家长甚至学生自己。

二、小切口的散点探索

破解学生作业负担过重问题,需要有破釜沉舟的勇气和持之以恒的心态,笔者尝试从四个小切口入手落实作业优化。

(一)自主赋能,激发学生主动作业意识

为了减轻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我们选择首先从学生完成作业的自主“空间”入手,以短作业与长作业相结合的方式,以日作业与周作业相结合的方式,把作业划分为“必做作业+奖励作业+选择作业”,把作业的自主权交到学生手中,基于学生的自主性开展与学习方式匹配的作业模式。例如,我们鼓励学生以日记的方式记录数学学习中的发现、感悟,并让学生用较长的一段时间完成观察作业、实践作业。这样长、短作业交替的形式,使学生有更多的自主“空间”。再如,每日常规作业立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周作业立足基本活动经验的形成,月作业则更加注重学生持续的完整体验,三者结合,让学生完成作业的自由度与自主性更大。当作业更自由时,学生作业的能动性就越强。

(二)综合多维,立体引领学生素养发展

基于学科综合、注重素养提升的跨学科作业或各类综合实践作业,除了能让学生掌握多学科知识,还能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批判性思维、合作能力等适应未来需要的综合素养。我们以实践性作业、项目化学习为主要方式,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多维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例如,我们设计项目化学习“我是小导游”,让学生从设计出行路线、规划出游费用等角度入手。学生在整个作业过程中需要综合运用数学、地理、语文等多学科知识,完成作业的过程也是学生综合能力提升的过程。

(三)分层实现,促进作业的个性化匹配

尊重学生差异,合理合情地分层设计、布置作业,为不同学生提供了选择空间。学生基于兴趣和能力完成作业,减负的同时促进素养和能力的提升。我们设计推荐作业、合作作业等作业形式落实分层;同时,对作业进行梯度设计,关注需要重点提高的能力,围绕同一个训练内容设计至少三个能力层次的三组习题,使学困生“打牢基础,建立信心”,学习水平中等的学生“有所提升,得到满足”,学优生“显露才能,激发智慧”。例如,英语学科依据每个课时的教学重难点设计挑战任务单,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分层设计,自由选择,让学生拾级而上。

(四)复盘纠错,加强作业的反思与评价

作业完成了,但学习过程并没有彻底结束。聚焦作业中出现的问题,系统开展复盘与反思,是理顺知识、掌握细节、解决重点问题的关键。我们创新作业方式,从单元整体入手,用思维导图等形式复盘单元内容,进行知识梳理,引导学生个性化整理错题,形成个人错题集,以深化知识理解。

三、全视角的系统建构

作业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当我们以系统的视角看待作业改革时,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

(一)作业管理的精细化

落实“双减”政策,需要教师结合学校实际制订完备的作业管理细则,如作业设计指导细则、作业布置与评改指导细则、作业公示与反馈实施细则等,校内公示认可后,辅以作业常态监测,以班级作业整体协调机制控制作业总量与时长,对作业来源、设计、布置、批改、分析、辅导等环节实施全过程管理。学校把作业设计作为教研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聚焦作业设计开展课题研究,通过系统研究弥补教师设计意识淡薄、能力不足的问题,把教师的作业设计、批改和反馈情况纳入教师专业素养和教学实绩的考核评价中。

(二)作业设计的系统化

作业改革是系统工程,作业设计需要立足三个“关注”:

1.关注作业目标,处理好学科与学生的关系

布置作业时,教师常常立足学科本位,实际更需要学生立场,立足学科特点与学生实际,科学合理地布置作业,在减负增效的同时更加要发挥其育人价值。“少而精”与“能力为重,素养为本”如何兼得?教师更需要关注“少且重要”的那部分。

2.关注作业内容,处理好基础与拓展的关系

“双减”政策明确提出,系统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学习规律、体现素质教育导向的基础性作业。鼓励布置分层、弹性和个性化作业,坚决克服机械、无效作业,杜绝重复性、惩罚性作业。基础性作业面向全体,分层、弹性、个性化作业及拓展类作业因需而制,作业内容的选择与设计必须立足素养培育、基于新课标、基于教材、外显思维、来源生活。无疑,作业是学生课外自主学习的机会,也是学生自主进行知识运用的契机。知识本身分学科,但是,经过人的学习、理解乃至自我建构后就不再有学科和边界之分,学生会依据自身对情境的理解,调用相关知识、应用相关能力进行真实问题的解决。学校关注作业在统整知识方面的作用,设置基于真实情境的跨学科、综合性任务。

3.关注作业形式,处理好动手与动脑的关系

灵活、有趣、丰富的作业形式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除布置统一的书面作业外,教师更多地尝试布置探究性、实践性作业,如口语交际、综合实践、实验操作、演讲表达、主题阅读、快乐劳动、鉴赏评价等。同时,教师尝试创新作业反馈或呈现的形式,把单一的作业变为作品展示,如一次精彩的错题讲解、一种创新的解题思路、一次项目学习的成果展示等。

(三)作业评价的多元化

作业减负关键在于“教—学—评”一致,这就要求教师能将评价前置,备课先备作业。评价设计不应仅在教学完成之后,更要先于教学设计,关注新课标对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要求,关注学生学习的起点、学习的可能性和学习的差异,将结果性评价、过程性评价、表现性评价、发现性评价、激励性评价相结合,将自我评价、同伴评价、家长评价相结合,多一些鼓励,多一些尊重,肯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经历与收获。

(四)作业保障的完备化

一项系统的改革必然需要完备的保障,从机制保障、人员保障到资源保障等逐步形成常态。学校将教师个性化的作业设计纳入资源库,建设年级课件集,链接资料集、错题资源包,不断充实、不断优化,通过信息化手段让优质资源开放共享。同时,学校利用大数据平台,生成学科知识图谱与错题集,降低学生犯错的时间成本,有效提升教学质量。

猜你喜欢

作业素养评价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快来写作业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作业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我想要自由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