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人文视域下专业数据库融合出版路径研究

2024-03-26赵雨王华

编辑之友 2024年2期
关键词:融合出版数字人文

赵雨 王华

【摘要】作为计算机技术与人文学科的交叉领域,数字人文的兴起为人文研究与业界实践注入了新活力。文章从数字人文视角出发,以国内外开发较为成熟的部分专业数据库为例,深入探析其在数字人文影响下的建库理念、功能设计、运作模式及应用场景。在案例分析的基础上,文章尝试为各出版机构的专业数据库融合出版实践提供可行性路径方面的参考,提出应在理念维度转变角色认知,深挖自身特色,实现优势资源整合;在方法维度以人文研究为认知框架,以前沿数字技术为关键手段,延伸数据库价值链;在体系维度注重人才培养、机构协同、多方融资;在场景维度适配移动时代用户的个性化需求,打通多元应用场景。

【关键词】数字人文 专业数据库 融合出版

【中图分类号】G2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687(2024)2-042-06

【DOI】 10.13786/j.cnki.cn14-1066/g2.2024.2.006

2022年4月,中共中央宣传部印发《关于推动出版深度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指出要“加强重要领域专业数据库建设,推动出版机构打造代表国家水平的党史文献、社科文献、科技文献、学术文献、古籍整理融合出版精品,推出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世界影响的数据库项目”。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对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作出重要部署,首次将“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写入报告,这对出版业在新时代加速数字化转型、加快融合出版步伐、持续增加数字化精品供给提出了新要求。在此背景下,专业数据库建设已成为各出版社打造融合出版精品的重要一环。

与此同时,在国际范围内飞速发展、不断更新迭代的数字人文作为一种文化生产实践,也注重数字技术与人文研究的耦合,以碰撞出更具前沿性的学术火花。哈佛大学包弼德教授认为数字人文的定义应包括三点:信息的发现、分析和可视化的技术,数字出版物,以及数字人文研究和整个数字生态系统。[1]数字人文作为国际范围内日益兴盛的人文研究新范式,可为专业数据库融合出版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更多元的服务场景,实现出版内容势能再释放;作为数据密集型的产业主体,可为专业数据库融合出版提供前沿数字技术应用方面的有益借鉴;作为多以协作方式展开的数字化项目,可为专业数据库融合出版提供新的项目运作理念指引。

一、数字人文与专业数据库建设:现实起点与价值基点

专业数据库平台可从研究工具、数据、资源等方面为数字人文研究提供服务支持,是其重要的基础设施和物质载体。近年来,国内出版业界的专业数据库建设工作主要呈现以下发展态势。

首先是类型多样化。随着国家政策、资金扶持力度加大,各出版机构立足自身优势,多维探索专业数据库建设新方向。既有中华书局历代进士登科数据库、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中国乡村文献数据库等专题数据库,也有工程科技知识服务平台、中国航天科学技术知识库等专业知识服务平台,还有案例数据库、地图数据库、专业数据库等众多类型。这些品种涵盖古籍、医学、法律、航天、社会科学等多学科领域。

其次是技术应用前沿化。国内部分出版机构紧跟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发展大趋势,在技术应用层面逐步做到与国际前沿接轨。如上海古籍出版社的尚古汇典·古籍数字服务平台充分应用OCR技术、自然语言处理、大规模语料库和机器学习标点等古籍智能算法技术,[2]数字中国·大运河文化数字资源库则在数据挖掘、聚合及知识图谱构建方面着重发力。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相较于欧美等国,国内专业数据库平台建设尚处起步阶段,存在技术方法薄弱、用户体验欠佳、实际利用率不高等问题。[3]在内容方面,国内出版业界打造的一些专业数据库平台往往基于自身传统出版物内容资源进行开发,缺乏明确的建库目标。数据库想要更好地服务于某学科领域的特定学术问题,既需陈列知识,也需展示知识间的关联,还需及时更新与之相关的国内外研究动态,而未以明确目标布局数据库建设,自然难以满足用户需求,直接影响用户黏性。在形式方面,国内部分专业数据库产品界面较为简单,未能根据当前移动化办公、研究的大趋势适时打造移动终端适用的产品,使用场景固定,自然导致实际使用率低。不仅如此,可持续性不强也是目前国内一些专业数据库产品存在的问题之一,其运营和后期维护都缺乏专业团队和技术层面的支持。

开发面向数字人文的相关专业数据库,对我国出版机构融合发展模式意义重大。一是可充分利用、整合出版机构自身的诸多优势。纵观数字人文项目运作的全流程,除最初的研究选题设立与最后的阐释性环节需研究者亲自完成,其他的资源采集及整合、内容建模、数据分析等多个环节都可交由除研究中心以外的专业机构运作。而相比于其他商业性公司,出版机构在人文内容资源贮藏、连通研究、市场/内容生产与内容消费的关系等方面都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二是能够有效应对新技術新业态不断迭代带来的新挑战。在AR、VR、区块链、元宇宙、ChatGPT等众多新技术名词充斥社会生活的当下,仍然囿于过去传统的纸质出版思维理念的出版机构势必要被时代浪潮湮没。如若出版机构能够以数字人文新理念武装思想,用数字人文新技术打造优质数据库产品,主动挖掘研究者或大众的需求,那么在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指引下,其专业数据库建设走向高质量发展将不再是愿景。

由此,以专业数据库建设为主要抓手,以数字人文为切入点,广泛借鉴吸收其先进理念、前沿技术、运作模式、应用场景,可为数智时代各出版单机构更好、更快实现数字化转型,走融合出版之路提供破题之道。

二、面向数字人文的专业数据库建设:理念、方法、模式、场景

数字人文作为一项以人文精神驾驭数字技术的前沿性知识生产实践,在全球范围内的学术与产业领域都掀起了巨大的波澜。与此同时,国内的出版行业也在积极尝试将数字化革命的成果运用到以专业数据库建设为代表的融合出版实践中。本文从理念、方法、模式、场景等角度,分析数字人文领域的专业数据库建设经验,以为我国出版业界的相关实践带来诸多可参考、借鉴之处。

1. 数字人文作为一种理念∶专业数据库建设理念

以电子屏幕为中介的专业数据库与以纸张为介质的传统纸质出版物的知识呈现,其区别不仅局限于技术工具性层面,还包括知识生产、知识获取方式的更迭,作者、读者与编辑角色界限的模糊,时间性的阅读体验向空间性的阅读思维转变等。成熟的数字人文数据库在建设理念上格外注重创新与多元,突出问题意识,以用户需求为导向,给人文研究和业界实践带来了新范式。

数字人文理念首先体现为跨学科、跨领域、跨文化的包容性。中国历代人物传记资料库(以下简称CBDB)是世界范围内较早开发建设的大型历史关系型数据库,在历史学研究领域有较大的影响力。这一数据库是由哈佛大学、北京大学等三家机构共同主持的项目。其包容性不仅体现在文化背景的多元化上,而且体现在其致力于开发众包录入系统,以开放的在线平台鼓励来自各领域的研究者、志愿者向CBDB提交数据,目标是要打造“全球智慧数据平台”。[4]类似的情形在英国伦敦大学学院主导的边沁手稿转录项目、[5]英国国家档案馆主导的“战争日记”项目[6]等众多数字人文项目中都较为常见。共建共享的理念有助于避免各自为战、数据库平台过于分散的情况发生,实现优势资源的聚合、专业领域的融通。

数字人文理念还体现为问题意识突出。纵观国内外影响力较大的数字人文数据库,其设计理念均以特定研究问题为导向,或充分注重前期对潜在用户接受偏好的调研,在保证数据库的实际利用率、延长其生命周期的同时,降低项目资金投入的风险。如威尼斯时光机项目旨在复原威尼斯城市历史的演变过程;南京大学六朝建康历史地理信息系统专注于利用GIS技术重现六朝建康的历史地理风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则依托自身社科资源根据用户需求“量身定制”,为包括上海旅游专科学院等在内的多家科研机构打造专业数据库平台,充分体现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以用户为中心的建库理念。

2. 数字人文作为一种方法∶专业数据库功能设计

数字人文对人文学科研究和知识呈现最显著的影响体现在方法论和技术层面上。通过运用一系列先进的数字技术,数字人文为人文学界和业界带来了数据驱动的新方法。德国当代著名技术哲学研究者、媒介学者西比尔·克莱默尔提出,数字人文激发了平面化文化技艺的潜力。经由数字人文的方法,流动在不同时间维度、不同出版物中的离散语言文字以字母拼音输入方式重新排列组合并形成新的序列。以字母表顺序形成索引格式的专业数据库,使得使用主体能够在数字化平面空间里自由寻访并以崭新的视角操纵知识。由此,“‘世界的可读性转变为‘数据世界机器的可读性及可操作性”。[7]

这当然是建立在数字人文数据库先进、完备的技术方法体系之上的。从知识资源发现、收集到文本比较,再到发布、协作,每一环节的完成都需要数字化技术、数据管理技术、数据分析技术、可视化技术、VR/AR技术、机器学习技术等不同类型数字技术作为支撑。以时间机器项目数据库的技术方法为例,其技术基础设施体系由一个数字内容处理器和三个仿真引擎构成,包括用来对欧洲历史虚拟时空模拟的4D模拟器、管理多模态数据生成的多维空间的通用表示引擎,以及一个大规模的推理引擎,用于评估确保人类共通认知与4D模拟结果的一致性。[8]众多前沿的高科技技术被用于这项时间和地理空间跨度较大的项目,以实现开发者复原欧洲社会、文化和地理的历史演变的目标需求。

3. 数字人文作为一种模式∶专业数据库项目运作模式

数字人文实践一般以项目形式开展,其项目开发模式、资金获得渠道及数据库后续维护策略等,都值得出版机构在进行专业数据库建设时深入学习。

(1)项目人员配备组织化、体系化。目前众多成熟的数字人文数据库均设有专门的委员会。例如CBDB项目、跨大西洋奴隶贸易数据库(Transatlantic Slave Trade Database)均专设有执行委员会和指导委员会,参与项目决策、监督等项目治理活动;时间机器项目团队同样下设有执行委员会,除项目发起人、瑞士洛桑联邦高等理工学院弗雷德里克·卡普兰教授担任委员会主席外,委员会另由来自计算机科学、艺术史、图书馆系统等多领域的技术专家组成,还设有专门的项目运营团队负责项目宣传、行政等具体事务。结构化的团队体系可确保各委员会成员都能参与到项目决策、监督等环节中,避免重复建设、效率低下、推诿等情况发生。

(2)资金来源的多渠道化。国内现有的部分专业数据库由于支持资金有限或渠道单一,易陷入生命周期短、可持续利用性低等尴尬局面。许多运营能力较强的数字人文数据库项目注重商业化探索,除定向拨款的资金来源以外,还向私人基金会及高校、专业协会等非营利组织寻求资金支持。[9]如斯坦福大学的“描绘信件共和国”(Mapping the Republic of Letters)项目,最初由斯坦福大学人文创新基金资助,后又先后获得国家人文基金会的挖掘数据挑战基金及数字人文资助计划拨款;[10]跨大西洋奴隶贸易数据库的资金来源更为广泛,受到美国学术团体协会、安德鲁·威廉·梅隆基金会、英国艺术与人文研究委员会等多国基金会及相关研究中心的资助。[11]

此外,在数据库维护方面,第三方知识技术服务公司是众多数字人文项目的首选。例如CBDB授权北京元引科技有限公司獨家负责该数据库的商业化运营,实现了人力与时间成本的压缩集约。当然也有如中华书局一样规模较大、人力资源结构完善的老牌出版机构,其选择成立全资子公司——古联(北京)数字传媒科技有限公司为其提供数据库服务支持。

4. 数字人文赋能多元场景∶专业数据库应用场景

数字人文改变了知识传播的方式。不同于以往获取知识需前往图书馆、档案馆等地阅读处在看护状态下的书籍或档案的朝圣性具身体验,数字化虚拟空间下,知识获取、学术研究呈现泛在化趋势,数据库应用场景也呈现出多元化形态。

面向专业研究,数字人文数据库帮助研究者从中发现更加宏观、差异化的规律性趋势,不同程度上拓展了文学、语言学、历史学等多个领域。以文学研究领域为例,数字人文数据库打破了一直以来的近距阅读传统,通过运用自然语言处理能力使远读场景成为一种规模化趋势,即对大量文本形成全景式观照,从中提炼差异性与整体性,发掘总体趋势和演变规律。如中南民族大学王兆鹏教授团队主导推出的唐宋文学编年地图,通过大数据复现了唐宋著名诗人一生的行迹及诗文写作具体地点。类似的案例还有北京大学团队开发的宋元学案知识图谱可视化系统、[12]上海图书馆主导的中国家谱知识服务平台[13]等。

面向公众,数字人文数据库可以从地理空间和时间意义上较大幅度地压缩知识获取成本,其开源性能够催生讨论学术话题的公共领域,并使专业知识的去专业化成为可能。“数字人文为业余学术提供了一个平台,使人文研究成为一个在世界范围内可参与、相关联的新的多人在线游戏。”[14]众多众包式数字人文数据库凸显了数字媒介的可重写性,创造了一种公众参与创作、编辑和评述的互动式应用场景,由多伦多大学士嘉堡分校师生团队发起的Resemblage项目就是一项社区公众广泛参与、个性化诠释对衰老的理解的数字叙事研究项目。[15]此外,也有部分数字人文项目通过开发在线教育课程等形式,使得专业数据库不只用于浏览、检索,还可为教育服务提供支持。如“欧洲大屠杀研究基础设施” ( EHRI)项目,就在其网站专设大屠杀研究在线课程,以特定案例为线索,串联相关史料和背景信息,以帮助教师和学生了解历史研究的最新趋势;[16]再如“暗影之谷”(The Valley of the Shadow)项目,不仅为教师提供包括教學目标、所需材料等信息在内的详细教案,还为论文写作提供规划指导和检索建议。

三、面向数字人文的专业数据库融合出版可行性路径与思考

新的技术语境呼唤新的出版业态。数字人文导向下的专业数据库建设,可成为出版业走融合发展之路的重要载体。在国内外既有数字人文数据库建设经验基础之上,专业数据库融合出版发展可行性路径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理念之维∶以角色转型、优势资源深挖带动出版观念升级

数字人文的兴起提升了人文学科对数据科学、内容资源聚合重要性的认知。作为一种研究范式,数字人文可对多元异构的海量数字资源进行挖掘整合、融通利用。同理,我国出版领域的专业数据库建设可向数字人文靠拢,提高对自身内容资源及其数字化转化价值的认识。数字技术更新迭代的大背景下,出版人对自身角色认知、数据库出版的定位考量也亟须转型升级。面向数字人文的专业数据库不应只是简单地对现有纸质资源进行电子化,编辑应从选题策划、数据资源筛选整合到内容建模、可视化呈现等环节全流程介入、深度参与。

出版业还需充分借鉴数字人文数据库鲜明的问题意识,从本社专业优势、自身特色出发实现建库理念的升维。专业数据库从含义上就强调了其内容的专业性和服务对象的鲜明指向性。各出版社应结合自身的专业定位,围绕特定问题整合该专业领域的知识资源,在垂直领域做精做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在数字出版领域的领先优势正是得益于专业化,其立足中国发展与中国经验、国际国别问题研究、中国乡村研究、古籍与大型学术文献四大支撑体系,开发建设了皮书数据库、“一带一路”数据库、中国乡村研究数据库等多个影响力较大的精品专业数据库。

2. 方法之维∶以人文研究为框架,运用前沿技术延伸数据库价值链

数字人文注重运用多样数字技术方法为人文研究构筑崭新、高效的数据知识环境,该范式主导下的专业数据库实则是一个完整的知识服务系统。我国出版业数字化转型正处在关键阶段,在专业数据库这一数字基础设施的建设上需合理地进行先进技术引入、完整服务体系搭建,多维度延伸价值链。

注重将前沿数字技术融入专业数据库建设,首先建立在具体人文研究的整体认知框架之上。这就要求相关人员从策划阶段就要运用好用户画像技术,与具体使用需求有效衔接。不仅如此,还应将技术逻辑贯穿于数据库建设、发布、运营、营销等全流程,延伸数据库价值链。数据库产品的后期可持续化运营及精准化营销等工作,是目前数字人文数据库大多缺失的一环,而这恰恰是出版机构的优势所在。因此,出版机构更应有的放矢地加强对云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数智化技术的跟踪和探索,推动技术创新驱动知识内容呈现、数据库产品形态和使用体验的升级优化。如在知识组织、知识表示等环节除借鉴数字人文的精细化实践以外,也可学习其众包技术,让更多潜在用户参与其中,实现数据资源的可持续更新,提高效率的同时进行口碑营销,在后期运营阶段增强用户黏性。

3. 体系之维∶人才、融资、机构协作齐发力,打造融合出版新生态

数字人文多以众多独立、规模化的研究项目为呈现形态,每个项目内部多元背景的人员构成、可持续化的资金链以及体系化的运作模式,都是我国出版界可学习的样板。以数字人文范式为思路,出版机构想要实现专业数据库出版走向深度融合,就不应只将其视为一个闭环的、狭隘的技术基础设施建设问题,而是应秉持更宽阔的视域,将其放置于出版生态系统中,以当前专业数据库出版的种种痛点、不足为切口,考察其折射出的数字出版体系在人才培养、资金获得等方面的诸多漏洞与缺失。

(1)建立健全数字人文复合型人才培养机制。面向数字人文的专业数据库出版需要的是既熟稔于数据处理、技术应用,又在文学、历史学等人文学科领域有广博知识积淀的专业编辑。一方面,出版机构在人才吸纳环节就要以此为导向,针对数字出版在全社会范围内招聘符合条件的科研型高层次人才;另一方面,扎实做好人才培训环节工作,与各大高校的数字人文中心、图书馆等机构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为有意向、有能力的专业编辑创造交换学习、继续教育条件,以优质数字出版人才培养打造融合出版新高地。

(2)多渠道获取数据库开发、运营的资金支持。目前国内大多数专业数据库获得资金支持主要依靠售卖给机构用户或申请国家出版基金、国家社科基金等,渠道较为单一。基于此,出版机构可通过资本介入、向各类文化产业基金或私人基金会申请资助等方式广泛获得资金支持,以保证数据库的可持续运营。出版业内首个针对出版融合项目的基金——“中图数传出版融合投资基金”已于2023年2月发起成立。各出版社应在融资渠道方面拓展思路,寻找契合本社融合出版发展实际的资金支持。

(3)探索协同作业、资源整合的开发运营模式。资源重复、分散建设是目前专业数据库出版存在的又一困境。同一领域的各数据库知识资源的区隔化增加了知识挖掘的繁琐程度,无法真正助力于学者的具体研究。由此,出版业的融合出版实践应在数字人文数据库跨机构、跨学科、跨文化的运作机制中汲取养分,在策划开发之初就广泛与研究机构、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及业界同行建立联系,并就版权归属问题协商一致,以大视野谋篇布局。协同作业、资源整合的数据库开发运营模式不仅能更好地服务研究需求,跨文化的专业数据库合作还能联通中外学术交流,打造数据库产品国际品牌,增强文化“走出去”实效。

4. 场景之维∶适配移动时代用户的个性化需求,打造多元应用场景

罗伯特·斯考伯、谢尔·伊斯雷尔在《即将到来的场景时代:大数据、移动设备、社交媒体、传感器、定位系统如何改变商业和生活》中提出互联网时代的场景是大数据、移动设备、社交媒体、传感器、定位系统“五力”共同作用下的复合型情境。打造多元场景,成为数智时代包括专业数据库在内的互联网产品在产品设计和提升用户体验方面需要考虑的新要素。数字人文在对内容资源深度挖掘加工的基础上,开拓历史场景复原、远程阅读等多形态、个性化的知识服务场景,这对出版机构主导的专业数据库IP开发、使用场景拓展等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目前由出版机构主导开发的专业数据库产品仍然是基于PC端的用户使用习惯之上的,然而移动时代,无论是学者从事学术研究还是大众进行知识搜索,都呈现出随时随地的流动性趋势,因此对专业数据库的建设也要充分适应新趋势、新需求,做到场景适配。如加大產品移动APP的开发力度,在知识呈现、功能设计上更加符合用户在移动场景下的个性化需求等。

此外,专业数据库产品还应在垂直应用领域持续延伸,打通专业出版、大众出版与教育出版的壁垒。基于文学、历史学等特定专业领域,持续深挖知识资源的其他可利用价值,针对不同用户群体进行个性化定制与分发,如制作与学术研究相关的在线课程,将专业数据库的使用场景由专业研究拓展到教育培训、大众知识普及等。

结语

近年来,技术、社会、市场、政策四方驱动,出版业融合发展逐渐步入深水区。专业数据库作为融合出版的主要产品形态,在知识资源组织、整合、呈现等方面的优势引来业界高度重视和广泛推广。如何最大化发挥其价值功用、在专业领域或更大范围内提升影响力,数字人文的数据库实践可在理念、方法、运营模式、场景应用四个层面为我们提供有价值的参考。通过开发建设面向数字人文的专业数据库,出版机构可充分发挥自身在知识资源贮藏、连接知识生产者与知识消费者关系等方面的优势,抓住技术与时代赋予的机遇,抢占融合出版高地,真正为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贡献自己的力量。

同时,出版机构在专业数据库建设实践中还会遭遇更多更细节性的问题和困境,如版权众包模式下的著作权归属及数据质量控制、多机构共建共享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考核的现实环境中的可实施性、数据开放涉及的隐私权问题等,这些需要通过更微观、更具体的研究和探索来解决。但不可否认,数字人文影响下专业数据库的融合出版将会前景广阔、大有可为。

参考文献:

[1] 包弼德,夏翠娟,王宏甦. 数字人文与中国研究的网络基础设施建设[J]. 图书馆杂志,2018(11):18-25.

[2] 许旸. 为赓续中华文脉注入新活力|专访上海古籍出版社党委书记、社长吕健[EB/OL].[2023-06-07].https://www.whb.cn/zhuzhan/xinwen/20230607/524789.html.

[3] 张轩慧,赵宇翔,刘炜,等. 数字人文众包抄录平台用户体验优化的行动研究:基于社会技术系统理论[J]. 中国图书馆学报,2020(5):94-113.

[4] 包弼德,王宏苏,傅君劢,等. “中国历代人物传记资料库”(CBDB)的历史、方法与未来[J]. 数字人文研究,2021(1):21-33.

[5] Transcribe Bentham[EB/OL].[2017-12-06].https://blogs.ucl.ac.uk/transcribe-bentham/.

[6] Operation War Diary[EB/OL].[2023-09-10].https://www.operationwardiary.org.

[7] Kr?mer Sybille. Should We Really "Hermeneutise" the Digital Humanities? A Plea for the Epistemic Productivity of a "Cultural Technique of Flattening" in the Humanities[J]. Journal of Cultural Analytics, 2023(7): 4.

[8] Time Machine Organisation TMO Operational Plan 2020-2021[EB/OL].[2020-12-01].https://www.timemachine.eu/wp-content/uploads/2020/09/TMO-Operational-Plan_2020-2021.pdf.

[9] 饶梓欣. 可持续发展下的数字人文数据基础设施建设现状研究[D].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22.

[10] Dan Edelstein, Paula Findlen, Giovanna Ceserani, et al. Historical Research in a Digital Age: Reflections from the Mapping the Republic of Letters Project[J]. The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 2017(2): 400.

[11] Slave Voyages-Acknowledgements[EB/OL].[2023-09-10].https://www.slavevoyages.org/about/about#acknowledgements/4/en/.

[12] 宋元学案知识图谱—学案遥读[EB/OL].[2021-02-18].https://www.zhonghongwang.com/show-258-196490-1.html.

[13] 中国家谱知识服务平台[EB/OL].[2023-09-10].https://jiapu.library.sh.cn/#/.

[14] 安妮·伯迪克,约翰娜·德鲁克,彼得·伦恩费尔德,等. 数字人文:改变知识创新与分享的游戏规则[M]. 马林青,韩若画,译.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65.

[15] About the Project[EB/OL].[2023-09-10].https://resemblageproject.ca/the-resemblage-project/.

[16] EHRI Online Course in Holocaust Studies[EB/OL].[2023-09-10].https://training.ehri-project.eu/overview.

The Path to Professional Database Fusion Publish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igital Humanities

ZHAO Yu, WANG Hua(School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Shandong University, Jinan 250100,China)

Abstract: As the intersection of computer technology and humanities, the rise of digital humanities has injected new vitality into humanities research and industry practi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igital humanities, this paper takes some professional databases developed at home and abroad as case to deeply explore the database construction concept, function design, operation mode and application scenarios under the influence of digital humanity. On the basis of case analysis, this paper trie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feasibility path to professional database fusion publishing practice of publishing institutions, and proposes that we should change the role cognition in the concept dimension, dig deep into their own characteristics, and realize the integration of superior resources. In the method dimension, humanities research should be taken as the cognitive framework and cutting-edge digital technology as the key means to extend the database value chain. In the system dimension, w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personnel training, institutional coordination and multi-party financing. In the scene dimension, it should meet the personalized needs of users in the mobile era and open up multiple application scenarios.

Key words: digital humanities; professional database; fusion publishing

(責任编辑:李晶)

基金项目: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人类文明新形态对外传播话语体系构建研究”(22CXWJ04);山东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人类文明新形态话语体系构建与全球传播研究”

作者信息:赵雨(1993— ) ,女,山东济南人,山东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新闻理论、出版实务;王华(1981— ),男,江苏宿迁人,山东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新闻史论、纪录影视。

猜你喜欢

融合出版数字人文
互联网思维下的期刊融合出版
出版融合发展中的高校出版人才培养
国际首部ISLI MPR出版物《古文观止》的出版与思考
数字人文时代公共图书馆经典阅读推广研究
数字化技术和互联网思维结合下的“融合出版”分析
数字人文目标下图书馆信息服务模式研究
数字学术与公众科学:数字图书馆新生态
跨界与融合:全球视野下的数字人文
跨界与融合:全球视野下的数字人文
大规模古籍文本在中国史定量研究中的应用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