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出版融合发展中的高校出版人才培养

2017-10-30李红赵树庆张文渲杨鹏

新校园·上旬刊 2017年8期
关键词:融合出版高校

李红+赵树庆+张文渲+杨鹏

摘要:“十三五”时期是实现传统新闻出版转型升级与新兴出版融合发展的关键时期,这对出版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指出了高校当前出版人才培养中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方案,以期构建适应出版融合发展的人才培养机制。

关键词:融合出版;出版人才培养;高校

一、背景分析

2016年5月,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开展了出版融合发展重点实验室的申报工作。同年12月,在200多家申报单位中确定了58家單位共同组建20个出版融合发展重点实验室。在入围的单位中,高校有16所,高校出版社(有限公司)4家,校级和院级科研机构各1家,占入围单位的37.93%,这充分表明高校及其相关科研机构在出版融合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二、当前高校培养出版人才存在的问题及解决路径

在出版业未来的发展要素中,创新型出版人才是最重要的战略资源,这与当下传统出版业谋求创新、转型升级,与新兴出版业融合发展的需求不谋而合。培养人才是高校的职责所在。但是,在高校培养出版人才的过程中却出现了一些问题,有待尽快解决。

1.教学理念有待更新

人才培养理念是对人才培养的基本认识,它直接指导人才培养过程的设计与构想,决定人才培养的质量。我国出版业面临着市场化、数字化、融合化以及全球化等多种挑战,当前的培养模式已不再适应当今的发展变化。而新型教学理念的培养目标更加具体:首先是基础性培养,即专业出版知识、人文及自然科学知识、出版相关领域知识;其次为能力培养,包括专业能力、学习能力、沟通能力、合作能力、管理能力及营销能力。以上内容的设置,顺应了融合出版发展趋势,对出版专业学生具有实际意义。学生在系统学习后,既是一名合格的编辑,又是策划、宣传、营销专家;既掌握了传统出版的知识,同时又具有想象力、观察力及创新能力,可以满足出版融合发展的要求。

2.课程设置有待完善

在“十二五”期间,数字出版迅猛发展,成为新闻出版业的第二大产业,各产业链条逐步完善,跨界融合不断深入,以至于出版方向的配套教材跟不上行业发展的速度。秉持与时俱进的理念,应围绕出版产业链改进课程设置,适当增减教学内容。尤其是新媒体、数字出版理论、全媒体出版等内容的课程设置,这部分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决定了学生走出校门后能否快速适应工作。此外,为了提升我国出版业的竞争能力,与国际出版业接轨,还应增设法律课程,如知识产权法、国际贸易法等,加强对出版人员法律意识的培养。

3.培养模式有待转变

培养适应融合发展的出版人才,仅通过学校教育是远远不够的。从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已经公布的20家出版融合发展重点实验室名单就能看出,校企合作是融合发展的一种趋势。我们可以建立校企合作平台,优化高校出版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体系,为学生的发展创造更好的环境。这种多赢的培养模式可以让学生提前熟悉毕业后所要从事的工作内容和环境,尽早发现自己在面对具体出版实务时的不足,有针对性地提高自身能力;对学校来讲,在与出版企业的接触过程中,能真正了解当代出版业的发展趋势及人才要求,从而更好地转变教育理念,挑选教材,调整课程设置,优化培养计划,以实现供求对接;对于出版企业来说,由于有了高校的人才支持,企业可以实现由传统出版机构向数字出版企业的转变,适应现代出版行业的要求。

只要各大高校能够更新教学理念,围绕出版产业链合理设置课程,在国家的政策扶持下与出版单位、科研院所共建人才培养平台,相信在“十三五”期间,我国出版行业的融合发展将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参考文献:

[1]董泽芳.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界定与要素解析[J].大学教育科学,2015(15):30-36.

[2]许剑颖.论高校数字出版人才培养的融合性[J].科技与出版,2017(1):113-117.

[3]罗尧成,滕跃民,荣叔安.出版业的未来发展及高校出版类专业人才培养的改革应对[J].科技与出版,2008(10).

[4]吴莉菲.出版人才与时俱进——浅析数字时代编辑出版人才的必备素养[J].青年文学家,2012(16).

作者简介:李红(1980—),女,辽宁沈阳人,博士,编辑,研究方向:新闻出版。endprint

猜你喜欢

融合出版高校
互联网思维下的期刊融合出版
试议编辑视野下的教辅图书融合出版能力
国际首部ISLI MPR出版物《古文观止》的出版与思考
数字化技术和互联网思维结合下的“融合出版”分析
融合出版背景下的出版业管理人才培养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