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德奥艺术歌曲对中国近代艺术歌曲创作的影响

2024-03-26汪昌博

乐器 2024年2期
关键词:美声音乐美学艺术歌曲

汪昌博

摘要:艺术歌曲是欧洲浪漫主义时期的一种重要的声乐体裁,其中以德国、奥地利地区创作的艺术歌曲最具代表性。19世纪末20世纪初艺术歌曲传入中国,近代的中国作曲家开始了对艺术歌曲“中国化”的探索。本文从历史、作曲技法和音乐美学的角度入手,通过揭示德奥艺术歌曲和中国艺术歌曲中客观存在的联系,从而论证德奥艺术歌曲对中国近代艺术歌曲创作的影响。

关键词:艺术歌曲  作曲技术  美声  音乐美学

一、德奥艺术歌曲的起源与演变

启蒙运动为欧洲文学注入了启蒙思想的新元素,德意志文学发展到了新的高度。正如约·马克利斯所指出的:“艺术歌曲随着抒情诗的兴起而繁荣。抒情诗的兴起是德国浪漫主义兴起的标志。”[1]

(一)德奥艺术歌曲的发展

德语中“Lied”一詞最早可以追溯到12世纪神圣罗马帝国时期的平民歌曲和教堂的赞美诗[2]。16世纪以前,大多以表现神和宗教为主题。到17世纪才逐渐演变出艺术歌曲的雏形,但是依然是民间歌曲的范畴。

进入古典主义时期,由于有了质量高且数量巨大并且符合艺术市场的诗歌出现;同时得益于器乐、声乐和作曲法的成熟,艺术歌曲进入发展期。莫扎特、贝多芬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但是这一时期的歌曲还不能算作现代意义上的艺术歌曲。

到了浪漫主义时期,舒伯特的出现才彻底打破了这一现象。他明确了艺术歌曲的意涵,在音乐创作上找到了“音乐和歌词上的平衡”。舒伯特共创作了600多首艺术歌曲。后续的舒曼、勃拉姆斯等人也是在这一基础上对艺术歌曲丰富发展的。

19世纪末20世纪初受到当时社会的影响,艺术歌曲被赋予大量的不协和、无调式,作曲家通常会将怪诞、夸张、病态、撕裂的感觉加入到艺术歌曲里边。1920年后,德奥地区已经很少有作曲家创作艺术歌曲,德奥艺术歌曲的辉煌时刻终结。[3]

(二)德奥艺术歌曲的特征

典型的艺术歌曲一般是由一名演唱者配合“不低于钢琴的伴奏”进行。比较特殊的是在德奥艺术歌曲的演出形式中,钢琴一般以“配合”的形式与演唱者展开“对话式”的演奏,打破了以往“配角”的地位。钢琴的伴奏部分和声乐的旋律成为两个并列的线索在一首艺术歌曲中展开发展。

艺术歌曲具有原创性,为特定的诗歌进行创作[4]。要求演唱者最大限度地还原作曲家和诗歌表达的意境。艺术歌曲的传统与德语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从篇幅上看,大多数的艺术歌曲篇幅相对较小,但是十分精致,在短小的篇幅里往往蕴含了许多的内容。[5]

(三)德奥艺术歌曲的演唱

同一场歌剧不同,艺术歌曲的演唱通常更为细腻,情感的张力变化通过音色的对比来表现。艺术歌曲的演唱重点在于形象的刻画。如果说歌剧的演唱是第一视角,艺术歌曲的演唱就是第三视角,笔者用“理性的演唱”描绘这种感觉。艺术歌曲的内容通常是对情景渲染和内心世界的刻画。因此也正是这种站在“客观角度”的特性,每一个人在演唱艺术歌曲的时候都是对音乐独一无二的理解。

艺术歌曲演唱的另一个特性就是角色的多变。比如舒伯特的《魔王》,在一首歌曲中需要来回切换四个不同的角色:旁白、父亲、小儿子、魔王。不仅是声乐技术上的要求,对于表演能力和艺术上的理解能力也是相当高的要求。为了表现这种效果,不仅是对演唱者有要求,更需要对演唱者和钢琴演奏者的配合有更高的要求。不同于歌剧作品宏达的交响乐团伴奏,钢琴伴奏无法像交响乐团一样做出明显的音色或者氛围的变化,因此要求演唱者在钢琴伴奏中产生的细节变化具有一定的敏锐度和感知力,并及时配合钢琴进行调整从而做出特定的艺术效果。

大多数的艺术歌曲表达的内容通常是个人细致的情感的变化,由于情感的变化本身就是细腻的变化,因此相应的在声乐演唱上变化也是很细微的。这对于演唱者的技术要求非常苛刻。

二、中国近代艺术歌曲的兴起和发展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同西方的联系开始变得更密切。同时,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包括音乐在内的众多领域受到了西方的冲击。在这种背景下,中国音乐的发展已经无法维持在原有的轨道上进行,迫切需要加入新的形式和内容来促进本民族音乐的发展。

(一)近代中国艺术歌曲的产生

清末戊戌变法倡导“废科举,兴学堂”,对教育和文化领域进行改革,鼓吹音乐在思想启蒙中的作用,音乐开始在学校中得到重视。变法失败后,康有为、梁启超逃亡日本并继续通过刊物发表音乐和启蒙思想。1904年清政府颁布《钦定学堂章程》正式确定音乐在课堂中的地位,这种为学堂歌唱而创作的形式叫“学堂乐歌”[6]。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和作品有:李叔同《送别》、沈心工的《革命军》等作品。辛亥革命后,大量的优秀人才被送往欧洲和美国学习深造,这些人为中国艺术歌曲的传播和创作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1927年后,中国的政治势力形成了以国民党为首的国民政府和以共产党为首的红色根据地政权。相应的文化发展也被分割为两个阵营,从音乐的角度上讲他们各有不同的特色,在艺术歌曲这一领域两边都有很出色的代表。如国统区的黄自、萧友梅等;表现无产阶级文化的左翼革命音乐组织,代表人物如聂耳、田汉等。

(二)中国近代艺术歌曲的创作特点

中国近代产生的一系列的音乐作品从内容上讲具有明显的时代特点。不同时期的艺术家在进行艺术歌曲的创作上通常与这一时期的社会环境有非常显著的联系。在清末时期,大多数的学堂乐歌反映的是民主、自由的资产阶级思想。辛亥革命后,由于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仍然没有完成,又出现了大量的表现反帝反封建主题的艺术歌曲,如萧友梅的《问》。抗日战争爆发后,全国要求统一抗战的呼声日益高涨。为声援抗日救亡活动,中国近代不同阵营的艺术家都创作了一批有关救亡图存的艺术歌曲,其中包括黄自的《旗正飘飘》、聂耳的《义勇军进行曲》。

从艺术歌曲的特征上看,近代中国艺术歌曲在歌词的选择上不仅有宋代苏轼、李清照这种古代诗歌,如青主创作的《大江东去》;还有选用新式诗歌如徐志摩的由赵元任创作的《海韵》。

从作曲技巧上看,近代中国的艺术家放弃了中国传统艺术歌曲创作上的“依曲填词”(宋代词调就是这种创作手法),而是模仿西方,寻找优秀的诗词作品,通过对诗歌的理解进行音乐的创作。采用大小调和声,用五线谱的记谱法记录。和声的编配也是受到如舒伯特或舒曼的和声写作手法的影响。但整体上看近代中国艺术歌曲的和弦织体多以简单和弦进行为主,相对于欧洲的艺术歌曲更为简约。在创作这些艺术歌曲的过程中,作曲家大量地运用了中国传统的如七声调式、五声调式,使得艺术歌曲在学习西方的同时又保持了中国的本土特色。曲式结构上,中国作曲家几乎完全按照西方曲式结构的框架进行。

三、德奥艺术歌曲与中国艺术歌曲的联系和异同

中国近代的艺术创作大都是在西方的文化冲击的背景下完成,为了符合时代的需要并继续发展,中国的艺术创作在坚持了自己本民族特色的同时融入了大量的西方元素。在艺术歌曲领域中尤以德奥影响最为显著。

(一)德奥艺术歌曲在创作理念上对中国艺术歌曲的影响

(1)题材选择上的“诗歌化”

德奥艺术歌曲最重要的特点就是词曲高度统一,在前文已经详细介绍了艺术歌曲的发展历程。在传入中国后,中国的艺术家在创作这一体裁的作品时也完全地吸收了这一理念。传统的中国歌曲例如词调的创作方式大都是“依曲填词”,歌词的地位是从属于音乐,曲在词前。宋词的作用更多的是为了表现音乐。而在欧洲尤其是在舒伯特之后,作曲家在创作艺术歌曲时往往采用的是通过某一首诗歌汲取音乐的创作灵感,用音乐的方式诠释文学的内容。这种方式的影响是使得音乐所呈现的内容为了无限接近于对诗歌的诠释而将音乐上升到一定哲学方面的层次,这也是为什么如今大众对一些古典音乐有所不理解或者是不容易接受的重要原因。

在欧洲,艺术歌曲还是传播资产阶级自由文化的重要媒介,如舒伯特、瓦格纳等都曾创作出与资产阶级运动相关的作品。新文化运动之后,表现进步思想的新式诗歌被创作出来。为了推动这种思想的传播,中国的音乐家大量借鉴了艺术歌曲这一形式,对诗歌进行编排。他们的内容很多都是包涵了追求自由、平等、博爱的资本主义思想。

(2)作曲技法上的“西方化”

早期的中国艺术歌曲开拓者如萧友梅、赵元任、黄自等大都是欧美留学归国,在作曲技法上受到了德奥艺术歌曲的影响;加上当时的社会背景,主张“全盘西化”。因此这一时期的作曲家在创作风格上都不约而同地向西方靠拢。在赵元任编写的《新诗歌集》中他这样解释这些作品:这个集子里的歌的路数是schubert、schumann的艺术歌那一派的东西,是给一般的好乐的人唱奏的,也可以给高等音乐教材之用,里头伴奏的音乐也都是当音乐作品来作的。[7]

在众多中国音乐家中,受德奥音乐最典型的当属黄自。他大量的仿照舒伯特等德奥作曲家的创作特点进行作曲,在他的《点绛唇·赋登楼》《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里可以非常清晰地感受到舒伯特的《An die Musik》和舒曼声乐套曲《Dichterliebe》中的《Ich grolle nicht》,具有高度的相似性[8]。

以舒伯特的《Die Nebensonnen》(谱例1)和黄自创作的《玫瑰三愿》(谱例2)为例,二者选用了相似的动机进行发展。从谱面上就可以看出来,拱形的旋律进行是二者共有的特点,另外伴奏部分都采用了与主旋律同节奏的柱式和弦奏法[9]。在和声的选用上,黄自则比舒伯特更加大胆,以Ⅳ七和弦开始;舒伯特则是相对更忠诚于早期浪漫主义风格,由主和弦开始。但是在终止式的创作上,黄自用了西方作曲最典型的T-S-D-T完满终止式。但是,为了表现自己的民族特性,黄自还是采用了如二度音程在内的民族音乐特性。

(二)德奥艺术歌曲美学思想对中國艺术歌曲的影响

在浪漫主义以前的巴洛克时期和古典主义时期,音乐更多表现的内容是独立于主观事物之外的客体。音乐是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描述或是对宗教神学(即客观唯心主义)的赞美,音乐的表达围绕着客体所展开。18世纪末19世纪初哲学界掀起对这种物化、超然态度的批判,卢梭、黑格尔、席勒、康德等人提出了与古典主义所倡导的孑然不同的主张:以人的精神为中心的研究方向。即音乐应该侧重的是对个人感觉的抒发和心理世界的刻画。这同时适应了资产阶级要求在人还在世时对美好生活的需求而不是教会宣扬死后可以上天堂的“美好”的主张。

浪漫主义作曲家不再像古典主义作曲家一样,他们主张个性的解放,强调音乐对内心情感的抒发。在中国的艺术歌曲创作中,从内容的表现形式上看,无论是借物喻人(如黄自的《玫瑰三愿》)还是直抒胸臆皆是表达的人心理上复杂的情感。黄自在书中这样评价浪漫主义音乐:浪漫派音乐“注重内容,讲求主观”,“不惜超越一切固定乐式的范围”去追求“有创造的精神、清新的意境、热烈的情绪”。[10]萧友梅的作品《问》,就是抒发作曲家对军阀混战、国家内忧外患的感慨。青主更是将音乐视作是“灵魂的语言”“上界的语言”。1920年青主在德国同友人泛舟时,偶遇暴雨,联想到长江的波涛汹涌,结合西方作曲技法创作了中国的第一首艺术歌曲《大江东去》。

晚期浪漫主义大多是对极端情感的抒发,并且受到一定哲学流派的影响,例如叔本华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思想对其影响尤其深厚。叔本华认为“世界即意志和观念”,意志是人类一切其他心理活动的起源,意志是非理智并且冲动的。而意志最高客体化就是人类历史。这一理论将意志的地位抬到了空前的地位。所以晚期的浪漫主义创作具有一定的史诗性和宏达的特点,在题材上注重对英雄主义的赞扬。为了进一步地发展对情感的表现和烘托,作曲家在艺术歌曲的表现形式上进行不断的探索,同时在创作技巧上在原有大小调体系的基础上,作曲家开始尝试半音阶、十二音进行创作。冼星海、光未然创作的《黄河组曲》就是典型的例子。作为一首抗战歌曲,为了表现波澜壮阔的气概和宏伟的场景,冼星海采用了交响乐队的编制。用象征的手法,把奔腾不止的黄河比作中华儿女的英雄主义气概。

结语

艺术歌曲在中国传播已有一百多年,几代作曲家前赴后继为中国的艺术歌曲创作积累了宝贵经验,为现代中国歌曲的繁荣打下基础。无论是德奥艺术歌曲还是中国艺术歌曲,都蕴含了不同文化的魅力,又体现了不同作曲家的个性。

德奥艺术歌曲对中国的艺术歌曲创作影响深远,中国近代音乐文化的发展和繁荣离不开德奥艺术歌曲。在中国艺术歌曲的创作过程中,在继承本民族文化的前提下,大胆吸收外来文化,推动中西文化不断相融,这对于建设文化强国、增强文化自信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约·马克利斯(Joseph Machlis)著,刘可希译《西方音乐欣赏》,人民音乐出版社1998年版,第13页。

[2]维基百科

[3]天津图书馆网页http://music.tjl.tj.cn/ArticleContent.aspx?ID=2365

[4]吴明、方祥光《德奥艺术歌曲的研究及演唱对中国艺术歌曲演绎的启示》,载自《黄河之声》2021

[5]同[4]

[6]汪毓和《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人民音乐出版社

[7]赵元任《新诗歌集》,商务印书馆(上海),1928年版

[8]韩梅《新诗、德奥风、美声唱法与20世纪早期中国艺术歌曲格范的确立》,载自《音乐研究》2020年7月第4期

[9]同[8]

[10]黄自《浪漫派的来源及其特性》,载周培源编《黄自遗作集》(文论分册),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102页。

猜你喜欢

美声音乐美学艺术歌曲
艺术歌曲《望终南山》的演唱分析
“拨乱反正”时期的艺术歌曲创作
浅析如何建立科学的声音概念观
音乐现象理解探究
格拉斯《沙滩上的爱因斯坦》的音乐美学探讨
美声唱法的特点研究
中国传统音乐美学及其价值的解读分析
论当代中国民族唱法的演唱趋势
音乐美学基本原理对音乐教育的几点启示
谈艺术歌曲《忆秦娥·娄山关》的钢琴伴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