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元四共”产教融合模式下的中职生职业认同感培育
2024-03-24包桂华
摘 要:随着产教融合的深入发展,产教融合面临着“融”而不“合”的困境。产教融合缺乏广度和深度、发展机制不完善,评价、监督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影响中职生职业认同感。广西工业技师学院依托“三元四共”产教融合育人模式,通过多措并举,强化职业胜任力;三元共育,培养职业忠诚度;同心共管,增强职业满足感,培育中职生的职业认同感。
关键词:产教融合;中职学校;职业认同感
课 题:本文系2023年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基于产教融合的中职校职业生涯课程‘双空间、三融合、六环节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GXZZJG2023A021)的阶段成果。
产教融合是我国职业教育的基本办学模式,是实现职业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与就业相衔接的重要手段。2023年,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8部门联合印发《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赋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年)》,计划统筹解决人才培养和产业发展“两张皮”的问题,推动我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高质量发展,实现职业教育提质培优和增值赋能的目标。而如何培养受市场和企业欢迎的中职生,提高中职生的职业认同感,让企业留得住人,已成为产教融合模式下人才培养必须解决的问题。
一、产教融合背景下提高中职生职业认同感的需求逻辑
职业认同感是个体进入某个职业,对该职业的了解和喜爱程度及从事这一职业所获得的价值感。高水平的职业认同感有利于中职生加强专业知识学习,提高产教融合的育人效果。
(一)有利于学生明确职业方向,坚定职业发展目标
很多中职生选择专业时,听从家长和同学的意见,对所选专业具体内容不清楚,也没有相应的专业基础,普遍存在着职业方向迷茫,缺乏具体的职业规划的问题,导致学习主动性差。做好中职生职业认同感的培育工作,有利于让中职生了解所选专业的具体内容、所需培养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以及该专业未来的就业前景等。当中职生的职业目标具体、清晰、明确后,才能做好职业规划,端正职业态度、审视职业兴趣和职业价值,提高自主学习的内在动力,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连续性,坚定自己未来的职业目标。
(二)有助于企业激发员工热情,降低监督用人成本
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目的是实现生产效益的最大化,降低人力资源使用成本,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产教融合是实现校企人才共育、资源共享的长效机制。其中,降低员工流失率是检验产教融合共育机制效果的一个指标,培育中职生的职业认同感能够增强其责任感和归属感,降低职业倦怠感,避免出现离职倾向。企业留用实习生可以有效地节约人员招聘和培养新入职员工的成本。在产教融合的实践过程中,培育中职生的职业认同感能实现自我价值和职业价值的统一。中职生认同企业的文化,適应专业岗位的工作内容,对所选择的职业高度认可,能激发其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对留在企业有坚定的决心,助力企业的效益增长。
(三)有益于学校重构育人体系,优化人才培养结构
要让中职生对所学专业有较高的职业认同感,中职学校需要加快建构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以产教融合模式为抓手,在办学、人才培养、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改革,校企共建专业标准和课程体系,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不断深化专业内涵建设和教育教学改革,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深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为了提升中职生的职业认同感,中职学校还需要打造高水平专业品牌,将职业技能训练贯穿整个课程体系,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与创新链的有效衔接,建立较完整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探索面向人人、面向终身的“立交桥”式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二、产教融合背景下中职生职业认同感的培育困境
职业认同感最初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的“自我同一性”的概念演变而来,意为自我意识确定及自我概念的形成。心理学家范特伦从职业角度按照四个维度来解释职业认同感,即胜任感、报酬、承诺和满足感。其中胜任感是对自我职业能力的判断,是否能胜任所从事的工作,并从中体验成功。承诺是对职业保持忠诚,把它视为自己职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满足感是指个体在从事某一职业时所获得的快乐体验。从上述维度分析,目前产教融合背景下培育中职生职业认同感面临以下困境。
(一)校企合作缺乏深度和广度,职业能力发展虚化
很多中职学校一味追求理论教学育人模式的完整性与系统性,在课程设置、专业教学、培养方式等方面与企业的专业岗位需求不符,没有构建与岗位所需能力一致的教学体系,整个教学过程缺乏针对性和实践性,导致校企合作仅限于向企业输送实习生的表层合作上。中职学校缺乏与企业深度合作的能力,在技术研发和产品服务上能力不强,对合作企业缺乏吸引力,企业在产教融合中的参与积极性明显低于中职学校,校企合作缺乏深度和广度,使得中职生在校学习的理论知识和技能难以达到企业对员工的要求,中职生职业能力发展虚化。
(二)产教融合的发展机制不健全,职业忠诚度不高
很多地区的产教融合没有发挥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作用,校企合作仍处于依靠双方的表层利益关系开展合作,产教融合缺乏完善的协同育人发展机制,运行机制也缺乏有效的监测,没有考虑中职生长远的职业发展规划,发展平台和晋升机制也不健全。一些地区的产教融合教育功能和社会价值未能得到发挥,育人模式单一且忽略中职学校应有的教育属性,对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难以匹配岗位需求,甚至基本的绩效福利都难以保障,中职生容易对未来的职业发展陷入迷茫和担忧,从而产生换专业或转行的念头,职业忠诚度不断降低。
(三)产教融合缺乏监督和评价,职业 满意度弱化
近年来,相关部门对产教融合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产教融合的相关制度不断完善。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颁布《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健全质量评价体系,目前很多中职学校已经建构了以就业为目标的职业教育评价体系,强调中职生的培养质量要与现代企业的需求相匹配,然而职业教育的评价体系依旧存在整体评价体系不健全、评价指标不完善等问题,导致中职生在企业实习期间难以得到及时的反馈,工作积极性不高。一些地区对产教融合的监管力度不足,校企合作过程中没有严格按照规范开展工作,合作过程注重短期利益,使得学生群体的正当利益受损,职业满意度不断下降。
三、“三元四共”产教融合模式下中职生职业认同感的培育路径
2022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立足“三服务”、统筹“三协同”、推进“三融合”,深化了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内在逻辑和实践要求。在国家大力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深化融合发展的背景下,广西工业技师学院(以下简称学院)依据自身的办学特点和专业优势,实施了校、企、家三元协同,人才共育、课程共建、团队共组、资源共享的“三元四共”产教融合育人模式。学院依托“三元四共”产教融合育人模式的实施,注重中职生职业认同感的培育,不断提高中职生的职业胜任力、忠诚度和满足感。
(一)多措并举,强化职业胜任力
1.做好顶层设计,提高社会适应力
为达到现代企业对复合型人才的要求,学院成立了产教融合领导小组办公室,在坚持理论基础与实践锻炼相结合的原则下,制定了《广西工业技师学院产教融合实施办法》和《关于加强企业订单委培工作的实施意见》等相关文件,积极推进产教融合,做好方向指导。同时,校企共同制定了多元化的产教融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确保人才培养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学院各个专业根据企业岗位的实际需求,对专业课程进行整体优化,强调产业需求与专业人才培养的有机结合。
2.推进教学改革,夯实校企共育基础
首先,学院教学模式以企业生产环节为依据,优化传统单一追求理论系统性、全面性的教学模式,设计了“课程教学+企业实践”的基本教学模式,以培养适应企业需求和社会变化的高素质技能人才。其次,在专业课程建设上,实现专业链与产业链的对接。学院依据企业的岗位标准,结合企业生产线开设一体化教学课程,开发了《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电工与电路基础》等多本活页式教材,在活页教材开发过程中注重校企双元参与,并结合广西壮族自治区区域经济特点和产业群规范开展了广泛的针对性调研,将新标准、新技术、新工艺纳入活页式教材编写中,让学生能尽快掌握岗位所需的典型工作技能,对学院高素质技能人才的培养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3.共组师资队伍,建构“双导师”团队
在产教融合过程中,学院坚持走“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师资建设道路。在校企协商下共同制定了《企业导师选拔标准》和《广西工业技师学院校内“双师”选拔标准》,学院一方面积极引入行业优秀导师,与专业教师构成优势互补的教师团队,构建学院“双导师”师资队伍,共同承担项目式教学工作,满足工学结合的教学需要。另一方面学院要求每位专业教师每年实施《专业教师下企业实践计划》,把专业教师送到一线岗位学习,提升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明确企业岗位工作要求,提高学院专业育人的针对性。
(二)三元共育,提高学生职业忠诚度
1.共建校企实训基地,激发学生专业兴趣
学院在中国石油化工(钦州)產业园和防城港企沙工业基地等多地设有实训基地,开展以配备校内导师为主、产业专家为辅的中职生企业实训活动,在加强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同时,加强中职生的职业素养培养,帮助中职生增强职业道德和劳动纪律意识,不仅提升了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而且激发了学生的专业潜能和职业兴趣。
2.打造数智课堂,做好职业生涯指导
为深化校企合作,构建数字时代的职业教育新模式,学院将课堂搬进企业生产线,搭建了产教融合智慧云平台。云平台的课程均由企业导师和校内教师共同负责,让学生切身感受智能化带来的变化。云平台上不仅有智能3D打印、工业机器人编程等专业课程,还包含生涯发展、数字素养培养和就业指导等通识课程,云平台面向学生和家长开放,开阔了学生的职业视野,助力其做好长远的职业生涯规划,增强其专业认同感和职业归属感。
3.家校齐心,增强自我效能感
父母对不同职业的认知会通过其言语、行为等方式影响学生对某个职业的看法。为此,学院借助产教融合智慧云平台搭建了一个名为“我的专业,我的职业道路”的家长学校,每位家长进入各自的专业链接,链接内含有该专业的优秀毕业生心得分享、行业大师的成长事迹及专业比赛精彩视频合集等内容,每个链接内均有校内专业教师为家长解答职业困惑,让家长了解学生所选专业的发展和对社会的重要意义,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让学生端正职业态度。
(三)同心共管,增强职业满足感
1.技能大师进校园,匠心引领树榜样
学院为弘扬工匠精神,传承匠心品质,在每年9月,邀请劳模工匠、技能大师和优秀校友到校以访谈、宣讲等方式开展“匠心引领,筑梦青春”活动。希望通过榜样的力量,引导学生坚守职业初心,坚定职业发展道路。同时,在各专业开展“我想成为‘你的模样”征文比赛,学院通过挖掘行业榜样规范学生的言行,引导学生向榜样学习,增强学生的职业自豪感。
2.强化评价监测,增强职业动力
学院制定了《广西工业技师学院教学管理制度》,制定了各专业质量标准以及各教学环节的考核标准,每项教学工作都有据可依,并形成了“评估、反馈、整改、提高”的“四环”教学质量监控与促进机制,对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专业成长及时做好监测,激发学生职业成长的内在动力。同时,企业注重对学生的绩效激励,了解学生职业成长过程中的现实需求,提供职业发展平台和机会,保障基本的福利待遇,从而增强学生的职业动力。
3.健全企业文化,提高职业幸福感
积极有效、健康向上的企业文化,是良好企业形象的重要方面,能突出企业的竞争优势,也能建立和谐的员工关系,同事的理解与认同是支持个体坚持职业发展的强大动力。职场上和谐的人际关系有助于个体职业幸福感和社会尊重度的提高,从而增强员工的团队意识和职业满足感。
四、结束语
随着产教融合的不断推进,企业人员流失率已成为衡量产教融合育人效果的指标。培育中职生的职业认同感,需要各方共育共商,全面提高中职生的胜任力、职业忠诚度和满足感,从而健全产教融合的长效运行机制,提高社会效益,创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作者:包桂华,广西工业技师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