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牙利狂想曲第十二首》演奏分析
2024-03-24李雨佳
李雨佳
[摘 要] 匈牙利著名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弗朗茨·李斯特,是浪漫主义前期最为著名的代表人物之一,有着“钢琴之王”的美称。他对自由、平等的孜孜追求,赋予其音乐艺术作品以崇高的创新精神,也丰富了钢琴的表现力,在钢琴上创造了管弦乐的效果。文章以李斯特钢琴曲《匈牙利狂想曲第十二首》为研究焦点,从作者与创作背景介绍入手,简要论述此部钢琴曲的风格特点与曲式结构。重点从演奏技术难点、装饰音处理、华彩、踏板运用四大方面,阐述《匈牙利狂想曲第十二首》的演奏,旨在为钢琴艺术实践提供思路。
[关键词] 李斯特;《匈牙利狂想曲第十二首》;风格特点;曲式结构
[中图分类号] J65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2233(2024)03-0127-03
浪漫主义时期是音乐事业蓬勃发展的时期,众多优秀的音乐艺术家脱颖而出,追求着对音乐情感的释放、对内心世界的表达,在音乐艺术实践中将情感与音乐紧密结合,使音乐不仅在听觉上给人以审美享受,还能直击人的内心,引发人们的共鸣。李斯特是浪漫主义前期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钢琴作品有着独特的魅力与鲜明的民族性。其中《匈牙利狂想曲第十二首》取自李斯特19首《匈牙利狂想曲》钢琴曲集,以匈牙利民族的民歌曲调为基础,经过艺术加工而成,带有浓郁的民族风情,体现出李斯特蓬勃的民族情感。同时,此部钢琴曲乐思丰富、结构精炼,为狂想曲这个音乐体裁创作树立了典范,也为当代钢琴艺术实践提供了丰富的启示。
一、《匈牙利狂想曲第十二首》
作者介绍与创作背景
(一)《匈牙利狂想曲第十二首》作者介紹
弗朗茨·李斯特出生于匈牙利雷汀,从6岁开始学习钢琴,幼年即为神童,在9岁时举办了第一场钢琴独奏会。李斯特的创作历程,跨越了浪漫主义盛期与晚期,受到雨果、拉马丁等浪漫主义文艺家思想的影响。与莫扎特等艺术家们有着相同“神童”头衔的李斯特,在巴黎开启了漫长的音乐历程,因为他随意的个性、对自由与平等的孜孜追求,以及与当时社会形态格格不入的革新精神,使得李斯特成为巴黎、欧洲关注的焦点。他对钢琴艺术,主张自由夸张的浪漫风格,创立了交响诗这种新颖的钢琴艺术体裁,也为狂想曲这种音乐体裁的创作树立了典范,对匈牙利民族音乐的发展以及对后世钢琴艺术的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
(二)《匈牙利狂想曲第十二首》创作背景
李斯特是一位具有民族情绪、民族精神的作曲家、钢琴家,他的创作活动、创作倾向与思想情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其家乡匈牙利民族解放运动的影响。李斯特对钢琴艺术的创作,追求音乐语言的民族化,善于运用钢琴艺术,借助钢琴的音色优势,描绘出匈牙利人民放声高歌、热烈舞蹈的场面。《匈牙利狂想曲》是李斯特最受欢迎的钢琴作品之一,包含19首钢琴曲,运用了匈牙利以及匈牙利吉普赛人的民歌与舞蹈元素,运用高超的作曲技法、创新的钢琴演奏技艺,使乐曲呈现出浓郁的民族特色。匈牙利有一种舞蹈,名叫“恰尔达什”,由舒缓的“拉舒”与激烈的“弗利希”舞蹈组成,情绪多变,情感丰富。在十九首钢琴曲中,《匈牙利狂想曲第十二首》是比较有代表性的钢琴曲,乐曲中以音乐语汇描绘出匈牙利人民的悲惨命运,包含着作曲家对家乡同胞的悲痛之情。而乐曲中也体现出一种对民族解放胜利的坚定信念,表达出蓬勃向上的民族情怀,也体现出李斯特的钢琴艺术造诣。
二、《匈牙利狂想曲第十二首》
风格特点与曲式结构
(一)《匈牙利狂想曲第十二首》风格特点
民族性是《匈牙利狂想曲第十二首》鲜明的风格特点,无论是乐曲的标题,还是乐曲中运用的音乐语汇、音乐材料、创作技法,都体现出强烈的民族情感,独特的民族艺术特质。例如此部乐曲中运用了匈牙利民歌与舞蹈素材,生动再现了吉普赛人的日常生活,体现出吉普赛人的内心世界与精神追求。再如乐曲中充分发挥了钢琴的音色特点,用钢琴模仿匈牙利民族民间乐器,钢琴的震音演奏与匈牙利茨冈人的大洋琴音色相得益彰。华彩乐段模仿了吉普赛人的即兴表演与演奏方式。这些音乐元素与音乐语汇的运用,离不开李斯特对民族音乐文化的寻根,对民族音乐资源的深度挖掘,也倾诉着李斯特对匈牙利深厚的情感。除了民族性之外,此部钢琴曲还有着交响性的特点。钢琴是音域宽广的乐器,音色多变且富于表情,李斯特充分发挥钢琴的优势,通过左右手的交替、和谐演奏,模仿出如同多种乐器合奏的交响乐的音响效果[2]。
(二)《匈牙利狂想曲第十二首》曲式结构
《匈牙利狂想曲第十二首》为五部回旋曲式,整首乐曲围绕着匈牙利民间舞蹈“恰尔达什”进行,由“拉舒”与“弗利希”两个对比部分构成。两个部分速度、节奏、情绪等对比鲜明,通过李斯特高超的作曲技法将两个部分巧妙衔接并融合为整体。主部A乐段为1至34小节,出现了恰尔达什中的“拉舒”。该部分从c小调开始,带有倚音的八度旋律贯穿全曲,在全曲中共出现五次。悠扬绵长的旋律仿佛在控诉着匈牙利人民悲惨的命运,在悲痛与沉重中却又流露出一种改变命运的坚定。震音技巧的运用营造出如同擂鼓一般的音响效果,助推着情绪的宣泄。随后,乐曲由c小调转变为E大调,一改之前沉痛的气氛,使音乐旋律色彩明亮,呈现出浓郁的吉普赛音乐艺术特质。在短暂的安宁后,迎来了气势磅礴的华彩乐段。17小节后调式回归,主题旋律出现,悲痛情绪进一步强化。进入31小节,主题旋律第三次出现,情绪更加激烈。插部1中包含B、C两个乐段,出现了恰尔达什的“弗利希”结构。B乐段为35至87小节,出现了全新的音乐材料,有着鲜明的吉普赛音乐色彩,调性转变为E大调,有着舞曲风情,该乐段中出现两次变奏,情绪激烈并将乐曲推向高潮。C乐段为87至103小节,旋律抒情且富有歌唱性,十六分音符与琶音交相辉映,推动旋律如同海浪一般翻涌着前行。节奏逐渐变慢,仿佛是对美好童年的回忆。主部2再次出现“拉舒”结构,从第104小节到126小节。主题旋律第四次出现,是最为激烈的一次,与此前的旋律形成鲜明的对比,营造出如同轰鸣一般的音响效果,不协和的和声烘托出躁动不安的情绪。该部分调性转到E大调,风格与此前不同,有着进行曲的风格特点,出现了与第一部分相同类型的华彩。插部2包含D、E两个乐段,出现“弗利希”结构,第一个乐段穿插着连续颤音,运用了体现吉普赛音乐风格的附点节奏,切分音符。第二部分保持原本的调性,情绪更加活泼,整个乐段轻盈灵动,后变为柔和饱满。乐曲的尾声部分从第208小节开始,在右手高音区奏出旋律,左手则为向下的八度半音阶,将悲痛、悲愤之情喷涌而出。
三、《匈牙利狂想曲第十二首》演奏分析
(一)演奏技术难点
《匈牙利狂想曲第十二首》的演奏技术难点,主要体现在四大方面:
一是和弦与八度。整首乐曲中,和弦与八度占据较大篇幅,包含跳音断奏、大跨度与歌唱性旋律三种基本类型。演奏跳音断奏型和弦八度时,要保持身体自然放松、下沉,做好正确的手型。以手发力、以掌关节为支撑,上半身微微前倾以让手臂自然下沉并带动手腕、手指。演奏第一个和弦后,指尖要自然且迅速地回弹,手腕带动手指触键并进入下一个和弦的演奏,将重音落在第二个和弦上,逐渐加快速度。演奏大跨度型和弦八度时,以抬起手腕为起手,先提后落,触键时切忌力度过大,而是要以手腕带动手指,将力量自然地推到琴键上,这样才能让声音更加柔和而不突兀。在演奏歌唱性旋律时,要注意乐曲的抒情性。右手的重心不能放在大指上,而是要向小指方向转移,为小指提供有力且稳定的支撑,强化小指的旋律性。同时,大拇指的触键力度减弱,如同清扫一般触键,并且要结合旋律与表情符号做好力度控制,让声音如同海浪般灵动自然,演奏出如歌般优美的旋律[3]。
二是快速的手指跑动技巧。《匈牙利狂想曲第十二首》中,第二段与第四段都出现了快速跑动技巧。第二段速度由慢到快,旋律富有弹性,音乐情绪不断高涨。演奏时,需要将右手曲调弹奏清晰,指尖快速灵活触键,弹奏出快速跑动的十六分音符。第四段的旋律极富舞蹈性,快速跑动音符的弹奏难度较大。演奏时将力量集中在指尖,指尖快速且有力地触键。同时用正确的手型作为支撑,手型保持未定并快速运动,使声音具有穿透力。
三是双音演奏技术。在此部钢琴中,出现了连奏型双音与跳音型双音。连奏型双音弹奏的要点在于以掌关节为支撑,抬起手指时,同时弹奏两个音的两根手指处于同一个高度,并且整齐一致地触键,以此保证双音弹奏得和谐整齐。跳音型双音演奏时,同样以掌关节为支撑,注意用指尖触键,指尖与琴弦接触后迅速回弹。
四是震音演奏技术。此部钢琴曲中的震音为双震音,即由一个音与一个双音反复弹奏。演奏时手腕、手臂要保持松弛,手指微微抬高,以手腕的抖動带动手指的弹奏,这样可以避免在演奏中手部过于疲劳,也能够使演奏轻松自如,推动音乐情绪的层层递进。
(二)装饰音的处理
《匈牙利狂想曲第十二首》中的装饰音主要为倚音、琶音与颤音。乐曲中的倚音与常见的倚音不同,皆为短倚音,且短倚音与主干音为同音,在演奏时很容易使短倚音与主音粘连。主要原因在于手指与琴键间的距离过小,或没有及时松开第一个音。因此在弹奏包含短倚音的乐段、乐句时,要保持手型正确、稳定,考虑到短倚音时值较短,所以在触键时不能过多停留,触键时将发力点落在主音上,倚音则轻巧略过,手指触键后迅速利用自身的弹力轻巧、快速地弹开,让手指离开琴键的同时手腕略微抖动并弹奏出后续的主音。
标记在和弦之前的垂直线为琶音奏法,需要按照由上到下的顺序依次演奏出和弦内的各个音,打造出类似于竖琴中扫弦的音响效果。琶音演奏要求快速、轻盈。弹奏时要将手指完全打开,保持手指灵活放松,演奏过程中不能让手指紧缩黏结在一起,而是要让各个手指间相互独立、相互协调。按照顺序,手指依次触键,用指尖发力将琴键按到一定的深度后快速弹过。若跨度较大,则需要用手腕的力量与运动,带动手指进入下一个音的位置上,且音之间不能停顿过久,避免旋律缺乏流畅感[4]。
此部钢琴曲中的颤音技巧难度较大,体现出李斯特钢琴艺术作品的炫技性,也展现出李斯特高超娴熟的钢琴创作技艺。此部作品中颤音出现在高音区,在右手的颤音中加入了旋律线条。弹奏时调整自己上半身的姿势并使其处于放松、舒适的状态。手指间要相互独立,保证在颤音演奏中,1、2、3指的旋律不受影响。将重心放在时值较长的保持音上,颤音的力度要低于主旋律的力度,让颤音如同银铃般悦耳动听,与旋律线条交织后打造出如同两种乐器合奏一般的音响效果。
(三)华彩乐段演奏
此部钢琴曲第一部分中出现了充满气势的和弦华彩,第110至126小节中出现了与第一部分相同类型的和弦华彩。在127至207小节出现了极具表现力的华彩篇章。可以将全曲的华彩乐段分为两种类型。一是模进型华彩,以旋律型或和声型数次分别在不同音高上重复,需要以较快的速度进行演奏。模进型华彩乐段演奏中所用的指法相同,但黑白键的配置有所不同。在演奏时,整个手要尽量靠近黑键,将手向前送出。同时,以四个音为一组,将每一组中的第一个音作为发力点,将每一组中第一个音的音头视作华彩乐段的旋律线,弹奏时手腕保持放松,带动手指快速跑动,指尖轻巧触键并控制好力度,演奏出颗粒感。因速度较快,演奏时难以保持节奏与完整性,所以在日常练习中可以拆分华彩乐段,逐句练习并逐渐提高演奏速度。二是跑动型华彩,由音阶式或半音阶式构成。在演奏时,演奏者要做好演奏技巧的处理,选择自己习惯的演奏方式,寻找一种比较舒适并且可以在演奏中保持稳定的指法。在演奏中一定要保持力量,放松手腕的同时将手指“挂”在琴键上,手腕的力量要传递给手指,进而传递给指尖,指尖快速触键后快速离开,下键要张弛有度,切忌力度过小而导致声音虚软。而是要在保证乐句完整的前提下均匀流畅地演奏,凸显出乐曲中华彩乐段的独特魅力[5]。
(四)踏板运用技巧
《匈牙利狂想曲第十二首》中,运用了大量的延音踏板,也给演奏者开辟了自由发挥的空间,需要演奏者结合理想的演奏效果,对踏板的运用进行灵活处理。乐曲中的延音踏板包括切分踏板、节奏性踏板与点踩踏板三种类型。
其中切分踏板的运用,需要在弹奏完一个音或一个和弦后踩下踏板。运用时要注意及时地换踏板,避免声音粘连。踏板的衔接要连贯,不能出现停顿,避免破坏旋律线条的流畅性。使用切分踏板的同时,要以右手奏出旋律,在节奏上体现出快慢起伏,这样才能发挥出延音踏板增强和声色彩的作用,让声音更加清澈、流畅。节奏性踏板运用要与弹奏的音保持同步。强拍音弹奏的同时踩下踏板,强调强拍并突出旋律音,让旋律更加富有弹性,凸显出乐段的舞曲特点。点踩踏板的运用需要用前脚掌踩下踏板,前脚掌快速抖动,由浅到深地踩下踏板,突出力度的强弱对比,推动情绪情感的层层递进。
此部钢琴曲的演奏中还涉及对弱音踏板的运用,尤其是在演奏抒情性乐段时,弱音踏板的运用可以降低音量,让声音更加柔和婉转。乐曲中弱音踏板运用的乐段音区较高,但音色柔和,手部弹奏运用了颤音技巧,在手部弹奏前踩下弱音踏板,当颤音出现时声音安静,配合踏板的声音使得颤音更加明显。在旋律出现后,松开一点踏板,运用半踩踏板的技巧控制好音量与力度,突出旋律线条。
结 语
《匈牙利狂想曲第十二首》,是19首《匈牙利狂想曲》之一,也是著名钢琴家、作曲家李斯特的代表作之一。整部乐曲由匈牙利民间歌舞恰尔达什贯穿其中,包含着两个情绪色彩明显不同、对比鲜明的结构,有着浓郁的民族风情。作为一名钢琴演奏者,在演绎此部钢琴曲时要走进作曲家的内心,走向作品的深层次,领悟作品的思想情感,并处理好情感与演奏技巧的关系,调整好自身的情绪与演奏状态,这样才能在演奏中一气呵成,体现出作品的魅力。
参考文献:
[1] 王翠华,李洁媛.李斯特《第二号匈牙利狂想曲》民族性分析[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20,41(03):135-139.
[2] 孙肇同.李斯特《匈牙利狂想曲第十一首》音乐分析[J].北方音乐,2018,38(23):23,48.
[3] 张赛.从《匈牙利狂想曲》第十二首谈李斯特对于民族乐器的模仿[J].大众文艺,2018(06):146-147.
[4] 王一方.论李斯特《匈牙利狂想曲第十二首》的特点与演奏技巧[J].北方音乐,2017,37(04):107-108.
[5] 纪静.民族情怀在李斯特《匈牙利狂想曲》中的体现[J].教育教学论坛,2015(46):207-208.
(责任编辑:庄 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