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歌剧《长征》选段《三月桃花心中开》的音乐分析及时代特色

2024-03-24吴蓉何嘉敏

当代音乐 2024年3期
关键词:音乐分析长征

吴蓉 何嘉敏

[摘 要] 歌剧《长征》是国家大剧院精心策划编排的一部中国原创歌剧,该歌剧做到了兼顾民族色彩的同时,又符合当代大众的审美需求,初次上映就受到了观众的一致好评。其中剧中的一首抒情曲目——《三月桃花心中开》尤为受到大众喜爱,该歌曲在剧中以不同的演唱形式呈现给观众,是该剧中非常经典的唱段。它的旋律采用了江西民歌为基调,蕴含了深厚的红色文化基底。本文通过浅谈该歌曲的创作及演唱分析,从而更好地学习如何诠释演绎歌剧咏叹调,同时弘扬红色经典文艺作品。

[关键词] 歌剧选段;红色主题;音乐分析

[中图分类号] J64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2233(2024)03-0103-03

经典的红色文艺作品是承载中华儿女的历史记忆和感情力量最好的媒介。在全国各地上演了许许多多的经典红色文艺作品,其中《长征》这部歌剧深度还原了历史上的革命故事,记录了中华儿女不畏艰难险阻、反抗外敌、追求独立的传奇故事。经典之所以经久不衰地流淌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是因为它深刻地揭示了事物最本质的一面,同时弘扬了人类的真善美,承载了这个社会的思想、力量、发展等。

一、选段《三月桃花心中开》的创作背景

歌剧《长征》是国家大剧院携手我国一批专业的音乐家耗时四年共同创作的史诗级中国歌剧作品。在这部剧创作的过程中也遇到了许多的难题,例如:“如何让发生在那个年代的故事搬到舞台上打动当代人的内心?”这不仅是在歌唱技巧方面需要解决的,同样在精神文化层面也需要全新的表达方式。这样一次次的自我深思,让艺术家们决定重新构思与创作,最后定下来歌剧含有6幕9场,这是迄今以来国家大剧院制作过规模最大,舞台效果最为宏伟的一部歌剧,生动地再现了一幕幕经典的历史事件同时塑造了一系列的英雄群像。例如:红军长征中爬雪山、湘江战役、飞夺泸定桥等,这些片段表达了红军不畏艰险、英勇奋战、坚持不懈的长征精神。不论从创作布局、戏剧发展还是音乐编创等,这部歌剧不仅兼顾了观众的审美角度,同时也彰显了我国民族音乐创作的高层次、高审美、高水平。

在选段《三月桃花心中开》的构思中,这首曲子不仅是形式上的创作,它蕴含着过去那个时代人民对红军战士的敬畏、感激,是那时候百姓的精神寄托,是战士们鼓舞内心的动力。在国内早期的歌剧创作中,中国的歌剧尤其是红色题材的歌剧往往都会有一首穿插性的主题曲,就比如我们提起歌剧《白毛女》就会有人脱口而出《北风吹》,提起歌剧《江姐》就能想到《绣红旗》等等。这些经典的唱段娓娓动听,在老百姓的心里留下了永不磨灭的艺术烙印。[1]即使使用主题曲的这种写作形式有些过于陈旧,但是这是百姓的期待、人民的期待。于是印青老师在整部歌剧都已经进入排练的情况下做出了一个重大的决定,他打算临时创作一首主题歌曲,名为《三月桃花心中开》。该曲采用了中国五声羽调式歌谣体并贯穿整个剧目,旋律动听,歌词朗朗上口。在全剧中前后共出现三次,出现的形式既有合唱也有独唱。既然是民族歌剧的主题曲,那必然会有非常浓郁的地方特色,这首歌曲结合了江西地方特色。江西是个红色文化底蕴十分深厚的地区,所以以江西民歌作为基调创作的《三月桃花心中开》使百姓与红军的情谊更加突出,更加贴切,甚至亲如家人。就好比歌词中以妹妹的口吻来鼓励和叮咛即将上战场的哥哥,其实正是比喻老百姓对红军的情怀。

二、选段《三月桃花心中开》的音乐分析

《三月桃花心中开》是一首抒情性的歌曲,同时也是整部歌剧主题曲。在整部剧剧情发展中起着桥梁连接的作用,剧中该曲分别以女声独唱、女声合唱、混声合唱这三种演唱形式呈现。本章将分析剧中由红军战士万霞演唱的版本,其歌曲的内涵是对革命精神、长征精神的表达,同时蕴含着老百姓对红军长征凯旋的无限期盼。

(一)旋律分析

《三月桃花心中开》这首歌曲采用了江西民歌为基调,全曲调性为g羽五声调式。

引子部分(1—4):采用简单的和声音程拉开整首歌曲序幕,这部分的织体较为单调,第3—4小节由和声转为分解引出了主旋律,过渡到主调g羽调式,同时在听觉上也非常符合江西小调民歌清澈、舒缓、明亮的风格。

第一乐段A(5—21):由a+a1+b+b1四乐句构成。前两乐句a和a1是4+5并列非方整性结构。a乐句第一小节旋律声部在羽音上开始上行,伴奏织体在这一乐段基本是使用分解和弦,左手呈上行走向右手下行走向,并使用休止符使左右手旋律不断交替,使音乐线条更加具有流动性。前三小节旋律声部节奏型几乎都是一样的,形成一条平缓的递进旋律线条,非常规整,使听众更好进入全曲意境。在a乐句的最后一小节出现了一个二分音符,较前面的节奏型相比,这是一个停留较长时间的音符,停在了羽音上,既是这个乐句的结束同时也引出了下一乐句。a1乐句是a乐句的变化重复,a1乐句的前两小节音乐材料与a乐句的前两小节完全相同,在a1后三小节才有了变化,这是运用了同头换尾的手法。乐段的后半部分由b+b1两乐句构成,同头异尾,4+4方整性结构。該部分是全曲的第一个高潮部分,主旋律在音区上明显升高,并不断递进。这也与乐段的前部分形成了对比,在此处旋律起伏较大,音程距离也逐渐拉宽,具有很强的推动力。伴奏部分左手旋律切换成了连续的十六分音符,右手是和声音程与柱式和弦长音较多(见谱例1)。特别是左手旋律不断上下行跑动,使整个伴奏部分织体更加丰满且具有支撑的作用,右手旋律重音也更加突出,使音乐情绪具有高潮部分爆发的力量感,最后在第21小节主音g羽上,用全音符的时值使音乐情绪逐渐减弱,该乐段结束。

间奏(22—25):该部分的音乐材料大多是重复上一乐段中的音乐旋律。强调音乐的主题,左右手伴奏交替流动。还加入了女声合唱,旋律采用了乐句b1的旋律,形成了对前面独唱的呼应,同时也加深了内心情感的抒发。在听觉上,使听众更加沉浸在主题旋律的发展中,在情绪与故事情节上也将有更深刻的体会。

谱例1:

第二乐段(26—42):该乐段主旋律音高、节奏型与第一乐段完全一致,但在伴奏织体的处理上略有改变。前一乐段的伴奏织体多采用前八后十六、二八、四分音符等节奏型,分解和弦左右手交替上下行,使整个音乐横向发展更加丰富。现在第二乐段在此基础上更加多彩和丰满,大量采用四十六连线四分音符,这样的密集型节奏,非常紧凑,与舒展的主旋律声部形成对比,衬托了人声演唱以及支撑了整个歌曲的音响效果,律动性增强,与前一乐段呼应显得更为灵动轻巧。

尾声(43—53):这段的音乐升华了整首歌曲的气场,主旋律重复了b1的音高节奏,在万霞独唱的基础上加入了红军战士们的男女混声合唱,音乐速度也加快了点,演唱的语气更加肯定、激动,最后旋律结束在主和弦上。音乐声部的丰满使听觉效果更加优质,合唱的音色像是人民对前线红军战士的呼唤、鼓舞,给予观众一种宏伟震撼的气势,从内心深处产生强烈的敬佩。音乐完满结束的同时,流露出了革命战士们英勇无畏、视死如归的革命精神,以及不忘初心,忠于革命理想的信念。

(二)歌词分析

这首歌曲语言声调押韵,朗朗上口,歌词优美含蓄地表达了坚毅热烈的革命精神。首先,第一部分5—8小节的歌词“正月阳雀,飞上崖吔,三月桃花心中开。”描绘了一幅万物复苏、生机盎然的自然风光美景,将观众们带入一种欣欣向荣的氛围,给人以积极、輕快的感觉。第9—13小节,“哥哥扛枪上战场哎,妹妹在屋里做双鞋”以即将上战场这一点为前提展开,歌词中描写的哥哥扛枪即将上战场与妹妹在屋里做鞋形成了鲜明对比,其实在此处,妹妹代表的就是广大百姓群众,而哥哥正是英勇无畏的红军战士们。此处表现了百姓内心对红军战士即将奔赴前线的支持以及担忧。第14—21小节,是歌曲的高潮部分,这段也是情感爆发的部分,妹妹用一针一线将对哥哥上战场的祝愿、期盼织进了鞋中,哥哥穿着妹妹织的鞋上战场,仿佛有股强大的力量支撑他在战场上英勇奋战,待他把所有的苦难都踏过,最后平安归来到妹妹身边。这样解释歌词的字面意思仿佛是男女之情,但早在前面笔者就强调了多次“妹妹”这一形象代表的是老百姓,“哥哥”代表的红军战士。所以可以看出老百姓对红军深厚的爱戴之情,这是红军在战场上不可缺少的精神力量。

经过第23—25小节主旋律的间奏,在第26小节进入了歌曲的第二部分,该部分的前几小节同样也描写了一幅春意盎然的景象,“四月花开,百样红哎”“春风一缕吹来”等描绘了四月春季的欣欣向荣、万物生长,百姓们期待着战场上的喜讯。然后第30小节开始,“唤只阳雀捎书信”引入妹妹想召唤一只雀鸟传送信件给在战场的哥哥以此寄托自己盼望他凯旋的心情,这里更深层地表达的是百姓对红军战士的鼓励。第35—53小节,采用了重复的手法层层递进加深情感的迸发,“郎去革命心要坚,梦想不达心不甘”,深刻地表达了红军战士坚毅的革命理想信念,以及为理想拼搏的决心。“纵然千山和万水,一路繁花换人间”为的是强调红军在战场上披荆斩棘,红军战士们要时刻牢记自己的初心和使命,牺牲小我换取整个社会的美好生活。

三、选段《三月桃花心中开》的时代特色

自1921至今,中国共产党经历了百年历史,在这百年的征途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带领着人们朝美好生活努力奋斗,中华儿女是勤劳、勇敢、善良的象征。作为今后将从事文艺方面工作的我们,学习红色文化、加深红色文化底蕴对于今后的演唱道路将会有很大的益处。

红色文艺作品成为经典广为流传,经过时间的冲刷依然在艺术这条长河中熠熠生辉,这与正确的创作出发点息息相关。例如,创作从故事背景上出发,深刻地开发作品的思想内涵,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歌曲《三月桃花心中开》的故事在红色文化发源地之一“江西”展开,这里是红色文化的摇篮,在歌曲中使用了江西地区的方言使得歌曲更加亲切贴近历史,曲调上也采用民族羽调式,符合江西民歌的风格,旋律优美动听。歌词也十分有韵律,一些口语化的用词以及使用当地的方言发音演唱,例如“鞋”用方言发音“hai”等等,更加真实地还原了革命队伍的风貌与日常。这样在创作手法上坚持现实主义和民族风格结合,同时把红军与人民之间的那份鱼水情深流露了出来,使得不同年代的观众在观赏作品时产生共鸣。这首歌曲从第一幕贯穿到最后一幕,由单独一位女战士到全体的女红军再到全体的红军战士们,传递了一种坚定的信念,通过这首主题曲的音乐语言和故事情节相结合,在舞台上呈现了一系列鲜活的革命英雄群像,点亮了红色主题。[2]一首歌曲或一部作品承载着一段伟大的历史,正是因为正义的光明驱散了黑暗,所以人民才能看见美好、看见希望的曙光。经典的文艺作品从创作到定稿、排练、演出都要汲取大众的建议,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符合时代特色展现社会风貌,这是红色文艺作品最根本的创作方向和价值取向。

歌剧《长征》中使用的形象大多都非常朴素,但每个角色骨子里所流淌着的英雄气质却一个不少。特别是在第三幕中万霞开始演唱《三月桃花心中开》,这一刻她并不仅仅只代表万霞,更多表现的是长征队伍中不畏艰苦的红军战士们。同样,还有剧中出现的彭政委、平伢子、洪医生等角色,这些人物他们都是有群体形象的代表,例如,军政干部、军医队伍、红军小战士等。这样的人物配置让观众观赏起来没有距离感,戏剧的真实性也更加强烈,仿佛故事就发生在自己身上,仿佛自己也是一名英勇的红军战士,这就是这部歌剧的魅力。对过去经典的红色文艺作品可以再进行编排,把握当代观众的审美需求,运用崭新的表演形式、表演技巧推动历史经典的再传播,把经典红色文艺作品的魅力发挥到极致。歌剧《长征》是对历史的还原同时也是伟大的,这部歌剧不仅是中国人民必看的经典,更是向全世界的人民展现了中国红军的长征精神。不怕任何困难的阻碍,不惜付出自己的一切,宁愿牺牲自我保全百姓幸福生活的品质早已刻入每个中国人的心里,红色文艺作品的光辉也将伴随着时代的发展。

结 语

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声乐学习者,我们更应该多聆听、创作红色经典文艺作品,把握国内正确艺术导向,坚定国家文化自信,丰富红色文化底蕴,传承宝贵的民族精神。在今后的文艺道路上,要不断传递推出赞颂祖国、赞颂党、赞颂人民、赞颂英雄的佳作,创造属于我们国家的红色文化作品时代。最后,要不断加强自身专业素养的提升,严格要求自己。德艺双馨,德字在艺字前,说明修养和从艺是不可分割的。多积累多思考,汲取养分汲取灵感,理解文艺作品的深层含义,真正实现艺术与文化的统一。

参考文献:

[1] 易伶.歌剧《长征》:人民性与艺术性的完美融合[J].中国戏剧,2019(10):41-42.

[2] 刘玲杉.浅析歌剧《长征》中“万霞”的音乐形象[D].上海音乐学院,2019.

(责任编辑:韩莹莹)

猜你喜欢

音乐分析长征
我们为参加“七大”走了一次“小长征”
浅谈《黄河怨》的音乐处理
柴可夫斯基钢琴曲《dumka》的音乐分析及演奏技巧
歌剧《女人心》中咏叹调《年轻的姑娘应该懂得》的音乐分析
孤独与诗意的交织
Schubert Sonata in A Major D664 Op.120(1825)第一乐章音乐分析
简论区域民族音乐田野调查研究方法
长征五号首飞成功
“翱翔之星”搭长征七号顺利入轨
长征路上与您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