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要求下声乐教学改革的研究
2024-03-24王庆梅赵崇雷
王庆梅 赵崇雷
[摘 要] “新课标”为声乐教学实践指明了方向,如何在“新课标”要求下提升声乐教育水平,成为教师要探究的问题之一。文章针对“新课标”要求下声乐教学改革的基本原则、阻力与路径加以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教师要践行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目标驱动三大基本原则,还需针对育人思想、手段、内容、评价模式、授课体系加以改革,进而使声乐教学更具活力,基于“新课标”提升声乐教学水平。
[关键词] 声乐教学;因材施教;思想改革
[中图分类号] J63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2233(2024)03-0043-03
声乐教学新课标可分为两类,其一是以培育专业人才为前提的课程标准,其二是以美育为主且聚焦非专业学生成长需求的课程标准,无论何种标准都需要有对接性,保障各学段能紧密衔接,将新课标视为声乐教学一体化的有利条件,解决声乐教学各个阶段脱钩的问题。虽然新课标有着指导性,但有些学校存在声乐教学改革乏力的问题,出现了思想陈旧、教育内容缺乏扩充性等情况。基于此,为了能提升声乐教学水平,探索新课标要求下的教改路径显得尤为重要。
一、新课标要求下的声乐教学改革基本原则
(一)因材施教
新课标指出,声乐教学实践活动应有生本性,反对“千人一声”与“千人一面”,要通过教学指导助力学生强化创造力,保护其个性,使学生能在声乐教学过程中得到个性化发展。基于此,在新课标要求下,声乐教师要树立因材施教意识,重视育人为本,始终把学生摆在教改的首位。为了做到这一点声乐教师要了解学生,例如针对入学新生可进行摸底考查,对新生乐感、呼吸控制能力、表现力等方面有理性、全面、科学的判断,进而根据新生表现制定教学方案,该方案还可分层制定与实施,凸显分层施教优势,确保声乐教学行为与学生群体个性化发展需要相匹配,进而基于分层施教实现声乐教学改革目标。
(二)循序渐进
新课标指出,声乐教学活动应有着循序渐进的特点,不可揠苗助长,遵循成才规律,夯实声乐基础,基本功扎实,只有基本功扎实一切才能水到渠成。为了做到这一点,声乐教师要关注以下两大方面:一是各个学段声乐教学内容有着阶梯性排布的特点,低学段的声乐知识简单且基础性强,高学段的声乐知识有难度且复杂性较强,为学生逐渐提升声乐素养提供条件;二是把非专业、专业的学生群体区分开来,不能用专业标准要求非专业学生,以免出现基本功训练、常规教学指导、声乐实践活动设计脱离学生群体的情况。除了以学段、专业为抓手循序渐进地教学以外,声乐教师还可以班级为最小单位实施循序渐进育人原则,其目的是尊重学生,发现学生声乐艺术素养方面的差距,通过循序渐进地教来缩小差距,以免出现声乐学习实践中有人掉队的情况,保障声乐教学面向所有的学生。
(三)目标驱动
在新课标中对声乐教学目标加以说明,这些目标是教师教改努力的方向,该目标有专业与非专业之别,前者要求教师培育某一领域的优秀人才,后者则侧重美育,通过声乐教学引领学生拓宽审美视野,掌握审美方法,提升审美能力,还可净化心灵,向往美好生活,亦能涵养高雅情趣,追求通过声乐教学润德、增智、健体、促劳的效果。有些专业性的教育目标比较复杂,以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标实施的目标为例,要求教师指导学生掌握发声理论知识以及基本技能;保护好嗓子;能诠释不同形式、体裁、风格的歌曲,亦可增强表现力,展现乐曲的艺术魅力;了解儿童发声特点,掌握儿童发音器官相关基础知识,教授儿童适合其演唱的乐曲;通过教学实践增强声乐训练的系统性,引领学生感受歌曲内涵,理解乐曲主旨;组织学生参与歌唱比赛、校内晚会、社会公益演出等活动,累积表演经验,提升演唱能力,夯实专业基础;学习儿歌,来到幼儿园实训,组织儿童排练节目,提升学生的组织能力、适应能力等素养。教师要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有目标地展开教改工作,保障教改行为、教育目标高度匹配[1]。
二、新课标要求下的声乐教学改革阻力
(一)育人思想陈旧
在声乐教学改革中存在育人思想陈旧的问题,主要源于部分教师对学生能力发展的判断过于主观,未能拓宽声乐教学视野,将较多精力投入在了基础夯实、理论输出等领域,出现了声乐教学内容不能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的情况。
(二)教学手段有待改革
通过对声乐新课标加以分析可知,改进教学方法是主要的教改要求之一,然而有些声乐教师因育人经验不足、深受固定教法制约、创新意识不强、不善于学习与探索而出现了声乐教学手段单一的情况,这就会造成声乐教学途径过窄的后果,不利于指导学生全面增强声乐核心素养。
(三)教育内容缺乏扩充性
新课标指出,声乐教师应开发课程,追加教育内容。虽然信息技术为声乐教育资源的聚拢与选用提供了便利条件,但事实证明教育内容机械化叠加、盲目性灌输并不能实现教改目标,还会增加学生声乐学习压力,教育重点模糊,教学效率降低。如何高效扩充声乐教学内容,成为基于新课标需解决的教改问题之一。
(四)教评模式僵化
教学评价是声乐教学活动的组成部分,有着指导、总结、说明等功能。因为评价模式僵化,所以在一些声乐教学活动中并不能凸显评价功能,存在评价力度较小的问题。基于此,在新课标驱动下声乐教师应摆脱固化评价模式的束縛,探索评价促教新出路[2]。
(五)授课体系不够完善
新课标指出,声乐教学应循序渐进,那么授课体系可以为循序渐进教学给予支撑。现阶段有些声乐教学体系不够完善,存在监督力度较小、教研深度有限等问题,出现了授课体系更新滞后的情况,很难助力声乐教师提高教改有效性。
三、新课标要求下的声乐教学改革路径
(一)针对育人思想进行改革
新课标指出,教师在声乐教学活动中需指导学生全面发展,基于此在声乐教改进程中教师可实施“五育并举”思想。例如,声乐教师可引领学生解析《团结就是力量》,解析要点包括乐曲创作背景、歌词含义、社会影响等方面,其目的是借助乐曲指引学生来到革命年代,想象自己是卢肃、牧虹的战友,一同在晋察冀边区的一个小村庄生活,1943年当地斗争处于最残酷、最紧张的阶段,生活艰难,在日寇实施“三光”政策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农民参与斗争,保家卫国,进而在解析乐曲深意的基础上加强德育,强化学生团结奋进、爱国敬党等精神品格,同时可传播红色文化,还能加强声乐课程思政建设。为了使学生能真切地体悟“团结就是力量”的真谛,声乐教师可组织学生拔河,将体育、声乐教育融合起来,还可引领学生以《团结就是力量》为基础合作策划表演小型歌剧,负责服装、道具、灯光、舞台布景、剧本编写等工作的学生可以在排演过程中认识到团结合作的必要性,改变以自我为中心的想法,懂得在团结一致的情况下解决难题,认可集体的力量,并能彼此尊重,增强集体归属感与向心力。其中,学生准备服装道具、布置舞台的过程,就是基于声乐教学加强劳育的过程,达到劳育、美育、德育并举的效果。《团结就是力量》历久弥新,但依旧有可以二度创作的空间,教师可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在创新中学习进取、增强智力,实现通过声乐教学加强智育的目标[3]。
(二)针对教学手段进行改革
新课标指出,声乐教学方法应有创新性。新时代教学信息化是重要举措,可达成革新教学手段的目标,基于此声乐教师需树立“信息化+”育人意识,主动了解先进技术手段,掌握智能教具应用方法,乐于使用网络元素打造多模态声乐课堂,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自学,调动其求知主动性,减小声乐教学阻力。例如,教师可使用5G通信技术在线与民族音乐表演艺术家共同授课,依托数字技术创设“双师型”课堂,民族音乐表演艺术家对声乐作品的理解以及对发声、呼吸、吐字发音等方面的训练均有较为深入的理解,对于教师、学生来讲是一种启发,能拓宽声乐教学范围,使学生得以累积更多知识,增强声乐素养。实践证明,“信息化+示范”“信息化+理论知识讲授”“信息化+小班授课”等模式均有着可行性,有利于声乐教师构建混合式课堂,并可在课上及时调配网络资源优化教育效果。这说明声乐教学手段改革并非一味地弃用旧教法,而是将多种教法的优势汇聚到一起,弥补单一教法的缺陷,同时补齐授课短板,提升教育水平。知行合一是陶行知教育理念之一,该理念认为教学实践应做到理实一体,这符合基于新课标的声乐教学手段改革基本要求,实践证明,有些掌握了理论知识的学生并不一定能活学活用,依旧可能存在演唱水平较低、二度创新实力不强等问题。基于此,声乐教学手段改革要做到知行合一,强调“做中学”,营造边唱边学的氛围,将演唱活动穿插在理论教学进程中。例如,教师可以在课前播放乐曲,并把曲谱展示在电子交互白板上,引导学生听音乐的同时哼唱,关注乐谱信息,初步了解基本节奏与乐曲旋律发展主线,在学生、乐曲之间建立关联。在此前提下,教师示范演唱,而后指引学生分组练习,组内成员彼此监督、互相帮助、共同研讨,合力解决声乐问题。教师通过伴奏引领学生演唱,助力学生掌握节拍、抓住呼吸节点、投入情感,进而优化声乐演唱效果,达成声乐教学目标。
(三)针对教育内容进行改革
改革教育内容是开发课程的一种手段,可解决课程更新速度较慢的问题,同时可用多变、新颖的内容吸引学生,助其自学、乐探、实践与创新。新课标指出,教师要开发课程,基于此声乐教师需针对育人内容加强改革。例如,教师在介绍呼吸理论时可引入解剖学有关内容,其目的是引导学生关注机体结构,了解呼吸系统,关注肋骨、横膈膜、肺部、气管、咽腔、鼻腔等部位,以及各部位对呼吸效果、共鸣效果所产生的影响,进而更好地调节呼吸,提升呼吸能力。相较于教师直接讲授呼吸理论知识,结合解剖学内容的育人活动更具感染力,知识更为直观,利于学生在“知其所以然”的前提下掌握正确呼吸技法。再如,教师在组织学生鉴赏《版画集》(德彪西)中《塔》这首乐曲时,可以在声乐课堂上引入美术学科内容,针对固有课程内容加以改革,依据乐曲使用信息技术筛选一些与东方古塔有关的油画作品,使乐曲能在学生脑中留下视觉印象,在观赏美术作品的同时体悟乐曲中的五声调式,留意速度标记,关注力度变化,联想古塔上钟声回荡的画面。该曲开篇音量较弱,仿佛在远眺,而后乐曲力度变强,用以说明人与塔距离的改变,教师可根据乐曲意境展示不同的美术作品,助力学生理解音乐语言。为了使教育内容有变革性,教师要根据教学要求筛选可嵌入声乐课堂的内容,以唱词教学为例,要引入汉语言文学相关内容,声乐伴奏教学则需引入器乐演奏有关知识,在声乐表演心理素质实训活动中可引入心理学内容,进而扩宽教育范围,网罗育人资源,落实声乐教育内容改革的目标[4]。
(四)针对教评模式进行改革
新课标指出,教学评价应有功能性、多样性,基于此在新课标的要求下声乐教师需改进教评模式。例如,教师可针对每位学生建设成长档案,在档案内存储学生声乐课上的表现,以及考试、登台表演的音频、视频,以学期为单位,对每位学生的声乐素养进行客观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成长档案内的资料就是评价依据,可避免出现评价笼统、脱离学情等情况。为了使评价更加严格、精细,教师可根据新课标中的声乐教学目标设定评价量表,定量、定性确立评价指标,该指标既可用来检验声乐教学改革成果,又能指导学生自学。教评模式改革与教学手段改革有着相关性,例如教师在学生合作探究声乐作品时可引导各组成员对发声、吐字、呼吸、节奏等方面互相进行评价,保障教学评价模式与学生学习方式高度匹配,体现出评价促学的功能。教师还可在实施声乐教学新举措的前提下组织学生参与问卷调查,用以了解学生在新型声乐学习活动中的感受,对教法加以评价,这利于教师以优化声乐学习体验为导向及时调整教改对策[5]。
(五)针对授课体系进行改革
在以往的声乐教学活动中,多数教师比较重视课上教学活动的组织与优化,对教学前期准备、教学问题研究与解决的关注度要小一些,出现了授课体系不够完整的情况。为了避免出现上述情况,教师要在新课标的要求下针对声乐授课体系加以改革。首先,做好前期准备,以声乐教育主题为支点集体备课,备课成员不局限于声乐教师,演奏家、歌唱家、作曲者以及汉语言文学教师、美术教师等均可在集体备课中贡献一份力量,将预见声乐教学问题、聚焦主题准备多元化的授课素材、有预见性的策划教学活动等视为集体备课努力的方向,保障声乐教学事半功倍;其次,在课上实施教案,关注学生,师生高效互动,根据互动获取的信息调节授课对策;最后,通过结束性评價与综合性评价对声乐教学改革效果予以说明,加之自省反思,发现教改问题,如未能建设校本特色声乐课程、生本性项目式声乐实训方案缺位等,进而抓住问题进行研究,而后在声乐教学活动中推行研究成果,弥补育人短板,解决现实问题。因为部分声乐教学问题无法一次性解决,所以要在“研究-实践-总结-优化-再研究-再实践”的体系支撑下循序渐进提升教改水平,这亦符合新课标的要求。在改进授课体系时教师还需把校本培训、家校社合作等方面纳入其中,使该体系更加细致、全面,可多维度落实声乐教学目标。
结 语
综上所述,新课标能引领声乐教师达成教改目标,基于此教师要解析新课标,涉及教育目标、基本理念、主要原则等方面,在领悟新课标精神的前提下开展教改活动,改革内容涉及思想、课程、评价等方面,解决声乐教学形式固化、理念陈旧等问题,善用育人资源,优化声乐教育效果,使学生可以在参与声乐教学活动的进程中全面成长。
参考文献:
[1] 赵文佳.文化自信视域下古诗词艺术歌曲声乐教学改革研究[J].戏剧之家,2023(20):65-67.
[2] 郑英.民族声乐教学改革的创新路径研究[J].戏剧之家,2023(18):117-119.
[3] 张晓娜,刘华.基于职业需求的高师声乐教学改革研究[J].大众文艺,2021(21):185-186.
[4] 韩悦.合唱训练融入高师声乐教学有效途径研究[J].四川民族学院学报,2021,30(01):95-99.
[5] 门玉茹.高师声乐教学衔接中小学声乐教育的探究[J].戏剧之家,2020(28):80-81.
(责任编辑:韩莹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