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发展研究
2024-03-24赵雨静
赵雨静
[摘 要] 河南豫剧是中国民族音乐文化中的瑰宝,它旧有的传承发展模式已经不能更好地适应新时代人民的需求。河南豫剧在发展与传承过程中受到了网络媒体的冲击,尤其是在青年一代中的传承情况更是不容乐观。本文通过对河南豫剧文化的艺术特点与传承价值进行归纳,结合豫剧传承状况的调查结果,对河南豫剧的创新性发展提出以下建议:1.借鉴新形式,丰富豫剧创作内容。2.利用新技术,拓宽豫剧传播渠道。3.社会与学校相补充,促进豫剧传承。4.文化与旅游相融合,带动经济发展。
[关键词] 豫剧;传承;发展
[中图分类号] J60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2233(2024)03-0085-03
中国民族音乐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中孕育出的文化瑰宝,民族音乐的创作来源于广大人民的生活。河南豫剧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民族音乐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河南豫剧的传承与发展问题不容乐观,青年一代对于自己国家的传统音乐文化知之甚少。只有找到民族音乐文化发展的新道路,才能扩大中国文化的影响力,提升民族文化自信,让中国的民族音乐更好地走出国门,发扬至世界。
一、河南豫剧的传承价值
(一)豫剧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豫剧起源于河南,是中国第一大地方性剧种。它融合了河南民间流行的音乐、曲艺说唱和俗曲小令等,剧种特色鲜明,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色彩,朴直淳厚又丰富细腻。豫剧的内容多以宋朝为背景,如《铡美案》《穆桂英挂帅》《五世请缨》等,许多豫剧的取材都来源于包公、杨家将和岳家将,这也进一步印证了专家学者们认为豫剧的起源地为河南开封(北宋汴梁)及周边市县。豫剧唱腔属于梆子声腔,其唱腔板式、调门唱法都多达数十种。豫剧伴奏分为文场和武场,文场乐器主要包括板胡、二胡、三弦、月琴、皮嗡、笛子等,武场乐器则包括板鼓、梆子、大锣、小锣等。豫剧拥有丰富的剧目资源,历史上曾有“唐三千、宋八百,唱不完的三列国”之说。豫剧的角色行当丰富有四生、四旦、四花脸。豫剧在演出过程中成就了一批优秀的艺术家:常香玉、陈素真、崔兰田、马金凤等。豫剧是“百曲园”中特色鲜明具有极高艺术价值的民族音乐文化。
(二)豫剧中蕴含着教育价值
戏曲与音乐一样对人们具有宣传教化的作用。不能因为西方技术比我们发达,我们就否认了自己的人文方面的思想和价值。豫剧的剧目众多,其中有不少优秀的剧目中蕴含着教育价值。如豫剧剧目中既有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程婴救孤》《苏武牧羊》《义薄云天》等,又有呈现中华民族浓厚家国情怀的如《花木兰》《穆桂英挂帅》《焦裕禄》等。通过对这些优秀豫剧剧目的欣赏与学唱,对剧中人物精神的体会和教师正确的引导,能够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豫剧剧目中的人物故事有助于他们增进文学修养、学习历史知识;豫剧表演艺术中的舞美搭建、服装道具、造型装扮有助于学生积累审美经验;豫剧的文场、武场的伴奏乐器有助于学生音乐知识的提升。豫剧作为中华优秀传统音乐文化表现的形式之一,集中体现了中华文化中所蕴含的精神美德,艺术创造形式,有利于学生身心得到良好发展。[1]
(三)豫剧的传承可以促进文化认同、国家认同
河南豫剧植根于中原文化沃土,是中华民族身份的象征之一。鸦片战争后,中国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西方文化疯狂入侵,导致国人有较长一段时间对中华文化不夠自信。但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人们认识到中国历史底蕴丰厚、中华土地上劳动人民孕育出的音乐是别具一格、无可替代的,同样是高雅的。
豫剧对于河南人民来说就是他们的母语音乐,受中原文化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河南地方风格,它是中原文化的情感表述方式。通过对豫剧的学习与传唱,可以促进豫剧传承,学生通过对母语音乐文化的了解,从而确认自己的文化身份,加深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和对国家的认同。在2017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2]因此,豫剧的传承不仅仅是因为娱乐的需求,更是促进民族认同、文化认同、国家认同和提升文化自信的有效途径。
二、河南豫剧的传承现状
据原文化部2017年底发布的中国地方戏曲剧种普查成果显示,截至2015年8月31日,全国共有348个戏曲剧种;30余年间,已有24个剧种消亡,17个剧种接近消亡。[3]经济的飞速发展使得社会的审美风尚骤然转变,基于此种情况,豫剧的传承也出现了危机。
(一)河南豫剧品牌栏目的发展情况研究
河南地区的戏曲类电视节目有很多,最有名的豫剧品牌栏目当属《梨园春》,自1994年开播至今,它以大众化、平民化的特点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但近年来的发展状况不容乐观。首先,受众群体呈现“老龄化”特点。中老年群体对豫剧这种贴近方言、贴近群众生活的节目接受度更高。青少年多喜欢通过手机、电脑等平台观看电视剧、电影、综艺等节目。其次,市场竞争造成收视率下降。作为红极一时的品牌栏目《梨园春》曾是许多河南人的社会记忆,《梨园春》节目在推动豫剧文化传承与发展中产生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但受网络文化影响,目前电视节目收视率大不如前。最后,豫剧电视节目内容守旧,缺少创新。旧有的模式与内容不能很好地适应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创新能力不足,吸引力不够,缺乏可持续的生命力。
(二)河南豫剧团体生存现状调查
豫剧剧团是河南豫剧文化传承的主力,它是整个社会文化事业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担着诸如繁荣社会主义文艺、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核心价值、实行宣传教化;为民众提供文化娱乐,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等多种重要功能。[4]河南现存剧团有很多,比如:河南省豫剧一团、河南省豫剧二团、河南省豫剧三团、郑州市豫剧院、开封市豫剧院、小皇后豫剧团等。通过调查可以得知豫剧团人才断代,缺少青年传承人,后生力量不足。由于网络选秀节目的影响,许多年轻人更倾向于成为“歌手”“演员”“综艺咖”靠流量赚取名利。李沁曾是国家培养的昆曲闺门旦演员,但最后还是选择了成为影视剧演员,造成人才流失。因此,如何吸引青年人才、留住青年人才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豫剧团体创新动力不足。一是没有充足的创新资金,二是没有创新型人才,三是由于演出通常需要各地辗转,身心疲累,没有足够的精力去创新。在豫剧的发展中诞生了《朝阳沟》《焦裕禄》等优秀的现代豫剧,而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现在,豫剧却好像停留在原地。在互联网新媒介的冲击下,走进剧场观看豫剧演出的人数大打折扣,豫剧团体如何顺应时代需求、转型发展值得深思。
(三)河南校园文化中豫剧的融入情况分析
1.课程开设情况
根据调查,河南中、小学音乐教材中有戏曲相关内容,但所占比例较小。音乐教师会在戏曲单元中教授戏曲相关知识,但集中教授京剧知识,豫剧知识较少,以人教版小学《音乐》教材为例,笔者统计人教版小学《音乐》教材仅出现一次关于豫剧的知识,关于河南豫剧的校本教材急需开发。各本、专科院校应当开设音乐鉴赏、舞蹈鉴赏、戏曲鉴赏等相关8门艺术课程。在河南省第六轮艺术评估中,部分院校并没有戏曲鉴赏课程,因此,大学生关于豫剧的理论知识学习也远远不足。
2.校园活动开设情况
为进一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促进戏曲传承发展,中宣部、教育部、财政部、文化部出台了《关于戏曲进校园的实施意见》。[5]意见指出应组织戏曲艺术表演团体进校园演出和组织学生走进剧场现场观看,支持学校建立多种类型的戏曲兴趣小组、学校戏曲社团、戏曲工作坊和戏曲传承基地等。在走访调查中可知,“戏曲进校园”活动,目前各学校基本开展,但戏曲社团、校园豫剧文化熏陶仍旧匮乏。大部分学校只有音乐社、舞蹈社、吉他社等常见的社团,没有开展戏曲教育,未组建戏曲社团等传承基地。
3.师资力量调查
中、小学的音乐教师集中于歌曲的教唱,综合性较强,但对于戏曲知识了解甚少、河南本地的教师对豫剧也是了解皮毛,若是外地教师就更知之甚少。因此在戏曲相关单元的讲授中,只是粗略的谈及,没有豫剧的演示、教唱等环节。本、专科院校专业分化、各专业的教师对自己研究的领域较为精通。但是河南的戏曲相关专业的教师较少,河南高校教师群体中真正能教授豫剧的寥寥无几,且以外聘豫剧演员为主。
三、促进河南豫剧传承与发展的途径研究
河南豫剧的发展应当以坚守河南地区特色为基石,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理念,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应当与现代文化、社会相协调。河南豫剧根植于中原沃土,是中原文明的独特标识,在豫剧的传承过程中要始终保持豫剧的地方特色,保留其精华,去除其糟粕。豫剧创作要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将豫剧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结合,树立正确导向,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参与感、获得感和认同感,形成向上向善的社会风尚。不断赋予豫剧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形成河南豫剧的可持续发展。
(一)借鉴新形式,丰富豫剧创作内容
1.发展豫剧现代戏
豫剧在发展中除了传统的剧目,还涌现了一些豫剧现代戏如《朝阳沟》《焦裕禄》等。这些剧目取材于人民群众,紧跟时事热点,宣传社会主流价值观,通过精巧的构思、绚丽的舞美灯光道具和演员的艺术加工,展现出了令人民满意的传播效果。豫剧现代戏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积极意义,在日后豫剧的发展中依旧是可以采用的形式。
2.将豫剧与流行音乐融合
随着时代的发展,河南豫剧还出现了与影视音乐、流行音乐相融合的新表现形式。如电影《满江红》中的配乐采用了河南豫剧与摇滚乐相结合的模式,电影中的音乐使用了豫剧《十保官》的唱段,将摇滚乐与戏曲元素紧密结合使人耳目一新。这些创新的尝试都吸引了年轻人的目光,以流行带动传统,让传统音乐在新时代又再一次展现在人们面前。
(二)利用新技术,拓宽豫剧传播渠道
从国家战略到网民群体增长,传统音乐与现代信息技术的融合发展成为必然的道路。豫剧的传播方式要从传统的传播观念中走出来,借助新技术才能快速拓宽传播范围。
1.互联网APP平台实现豫剧“云传播”
随着社会与网络的不断进步,豫剧在互联网传播的技术性壁垒逐渐打破,豫剧在信息化社会的传承与发展需要借助APP才能更好地扩大传播范围。人们当下使用较多的APP有:腾讯视频、优酷视频、抖音、哔哩哔哩等。豫剧的传播要充分利用各大视频平台,开发线上“云观看”豫剧、豫剧网络投票、豫剧创作等活动,充分调动人民了解豫剧的积极性。
2.豫剧VR实景体验
“VR”(Virtual Reality)又称虚拟现实技术,是近年来新兴起的数字媒体技术。VR技术可以让人置身于生动、逼真的情景环境中,提升参与感从而更好地产生获得感。将VR技术和豫剧文化结合,让人无论在何种空间都可以学习豫剧、观赏豫剧。这种传统文化与科技的创新性融合,更能抓住青少年的眼球,促进河南豫剧文化的传播。
(三)社会、学校相补充,促进豫剧传承
1.学校开齐戏曲相关课程
专业音乐院校应当开设戏曲专业课程,提升戏曲传承人数量和质量。师范类院校应当在音乐教师人才培养方案中加入戏曲必修课,为培养下一代接班人做充分的准备。没有音乐专业的本、专科院校通过戏曲社团、“戏曲进校园”活动、戏曲艺术节、设立戏曲鉴赏选修课程等措施,推动戏曲知识的传播。
2.支持豫剧团体的发展
政府应当支持、鼓励豫剧團体的发展,设立专项经费,保障戏曲传承力量,对于专业豫剧团体培养传承人给予政策支持。除专业豫剧演员外,吸纳符合条件的兼职演员。面向社会开设豫剧培训,从社会层面提升豫剧的影响力。
3.学校、社会资源相补充
豫剧的传承发展离不开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学校应当请进来专业戏曲演员、戏曲团体做演出;同时带领学生进入豫剧社团观摩、学习,通过互相补充的方式,推动豫剧资源的充分利用。同时要鼓励戏曲专业的毕业生毕业后继续从事本专业工作,在政策上应予以保障。
(四)文化、旅游相融合,带动经济发展
河南作为中原文化大省,可以挖掘的文旅融合项目非常多。如近年来推出的清明上河园“大宋实景演出”“大宋非遗夜市”“只有河南·戏剧幻城”等都促进了旅游经济的发展。
1.举办“河南豫剧文化艺术节”和“豫剧巡演”
通过举办“河南豫剧文化艺术节”吸引戏迷朋友的参加,同时利用网络直播等方式,扩大影响力。在各种节假日加入豫剧的街头巡演、豫剧快闪等节目,在游客人流量最大的时候加大宣传力度。
2.建设河南豫剧历史博物馆
河南现有的博物馆中,以河南豫剧为主题的博物馆没有独立设置,如开封市博物馆中有豫剧相关展示馆,但并未独立,以文字图片为主,史物相较于其他展馆较少。河南是豫剧的发源地,因此史料丰富,通过对文物的收集与整理,建设独立的豫剧博物馆,可以更好地达到保护传承豫剧的目的。
3.开发豫剧文创产品
根据调查,随着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相较于普通纪念品,年轻人更青睐与国家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文创产品。豫剧中有许多令人印象深刻的角色,将豫剧人物、服饰等与产品结合,设计出与河南豫剧特色相吻合的纪念品,更能促进消费者的购买欲,从一定程度上带动旅游市场的经济复苏。
结 语
新时代豫剧的发展要充分考虑人民群众的艺术诉求,坚持以人为本的创作理念,在传播过程中挖掘新技术与豫剧的融合方式,关注后生力量的审美教育,充分利用豫剧文化将其与城市旅游资源相融合,在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带动家乡经济发展。中国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道路虽有重重阻碍,但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以及国家文化输出的需要,民族音乐的发展道路定将熠熠生辉。
参考文献:
[1] 杨谨瑜.二十世纪末叶戏曲现代戏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3.
[2]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leaders/2017-10/27/c_1121867529.htm.
[3] 蒋肖斌.文化部发布全国地方戏曲剧种普查成果[N].中国青年报,2017-12-28(03).
[4] 夏国锋.从“吸纳”到“互嵌”: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劇团体制变革[D].华中师范大学,2019.
[5] 李爱菊.传统戏曲进校园意义及实践探究[J].戏剧之家,2020(12):178.
(责任编辑:庄 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