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润:素养导向下“篮球+”项目的语文表达
2024-03-15江苏省南京市景明佳园小学范剑南
江苏省南京市景明佳园小学 范剑南
新课标设置跨学科学习任务群,提出要引导学生在广阔的学习和生活情境中学语文、用语文,着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笔者所在学校为第一批“全国青少年校园篮球特色学校”,篮球运动是学生校园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此,笔者设计“篮球+”项目,其表层含义是语文与体育学科间的跨学科实践,深层含义是以项目学习赋能素养时代学生的成长所需,旨在以学生熟悉的校园生活情境为载体,观照语文和体育学科核心素养,通过听、说、读、写等活动的融入,打通学科壁垒,让学生在“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的实践活动中“像专家一样思考”,提升学习品质,发展核心素养。
一、项目定位——凸显学校特质的跨学科联动
“浸润”为项目的核心价值,“浸”既指“进”,表示语文与篮球课程的互相进入,也指“静”,倡导沉浸式参与和深入化探究,还指“浸”,即通过持续性的项目实践,在螺旋上升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能力的要求下积累、理解和感受,以此润泽成长。其鲜明特征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明确的素养目标
“篮球+”项目通过建立学科与学科、学科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让学生以学习共同体的方式参与项目的设计、研究、推进、完善,发展概念性理解能力、在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与人交往的能力。
2.真实的活动任务
“篮球+”项目根据素养本位项目开发原则,即体现项目素养目标的要求;对学生既具有可行性,又有挑战性;具有真实性,适用于真实情境的需要;学生能够运用学科思维完成产品。笔者构建真实的表现性任务,并规划任务驱动下的学科实践活动。
3.可视的学习成果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 年版)》指出,注重动手操作、作品展示、口头报告等多种方式的综合运用。“篮球+”项目关注可视化学习成果的展现,作品呈现方式多元,评价主体多元,突出强调表现性评价。
二、项目实施——联结·建构·创生的实践策略
(一)联结:统筹语文要素与篮球资源
指向核心素养的学科教学是实践取向的教学,语文与篮球看似距离较远,但细细想来可发掘之处有很多,其关键是以任务为驱动,统筹语文要素与篮球资源,在“做中学”。以项目下六年级“篮球嘉年华”主题活动为例,该活动设置全员参与的篮球表演赛、分组合作的篮球联谊赛、对抗性的篮球竞技赛以及篮球游戏。笔者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对前置性知识的把握,为活动匹配了高年级语文要素“学写简单的研究报告”。
笔者围绕“学写简单的研究报告”设置驱动性任务——校园篮球探秘。具体实践活动:阅读篮球图书,了解篮球发展进程;收集小学篮球相关资料,把握小学篮球学习需要具备的条件和态度;设计调查问卷,调研学校篮球现状;根据调研学写简单的研究报告;根据报告向学校管理层和体育教师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为“篮球嘉年华”活动的开设奠定基础。
统筹语文要素与篮球资源应体现“为学科而学”的理念,将听、说、读、写分解在实践活动中,并突出对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考查。同时,设计应体现分层,让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均有能够参与的机会和能够展示的可能。
(二)建构:架起阅读与习作的桥梁
指向核心素养的学科教学是实践取向的教学,素养导向下的项目学习强调学生成长为主动的阅读者、积极的分享者和有创意的表达者。“篮球+”项目通过发掘语文教材中的学习内容,结合篮球情境,设计思、辨、读、写等活动,从而架起语文阅读与篮球习作之间的桥梁。
以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教学内容为例,笔者结合项目下篮球活动“走近篮球名人”构建了围绕语文要素“学习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初步运用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具体地表现一个人的特点”的学习任务群。
【任务1】学习精读课文、习作例文和拓展篇目,习得具体描写人物的方法。小组合作提取表达图式。
【任务2】阅读“校园篮球星”专栏征稿启事,分析专栏需求。进入篮球课堂现场观察、采访,确定写作对象。
【任务3】运用本单元及拓展阅读所学的描写人物的方法表现身边篮球伙伴的特点,为你的文字稿件进行排版、设计。
学习任务群整合了学习情境、内容、方法和资源。任务的设计要有整体性和统率性,学习任务要达成的目标要有递进性。本单元是习作单元,学生从精读课文中习得三个具体描写人物的方法:选用典型事例,把它写具体;用多种方法表现人物的特点;描写周围人的反应,间接写出人物的特点。笔者补充的两篇课外阅读,一篇是改编自乔丹回忆录的《最出色的球员》,拓展学习通过对比展示人物内心世界的方法;另一篇是作家陈祖芬的《我爱篮球》,引导学生关注印象最深刻的场景作为典型事例的支撑。笔者在单元习作“形形色色的人”教学中创设“校园篮球星”专栏征稿的交际语境,让学生通过分析、观察、采访等方式在了解的基础上习作。该任务群将目标、知识、情境、支架组织起来,建立从文本言语图式到生活表达图式的“任务链”,引导学生关注学习主题,关注学习方式,关注课堂内外,体现了为理解而学的“用中学”理念。
(三)创生:设计评价量规与表现样态
素养时代,学生需要有应对现实世界的“活”知识,有解决复杂问题的“真”办法,有可持续发展的综合思维。这“活”“真”“思”如何考查?教师需要运用表现性评价。表现性评价是通过完成特定情境中的真实任务对人进行能力评价。语文和体育跨学科学习中,从语文的角度看,需要考查学生的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等;从体育的角度看,需要考查学生的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篮球+”项目实践以笔者和学生为主体,邀请学校管理层、体育教师、篮球队员、家长共同参与设计评价量规与表现样态,力求通过评价促进师生在实践中思考、在思考中推进、在推进中迭代,达到“创中学”的高度。
1.依据学习目标
素养导向下的表现性评价设计呼唤“像教练一样思考”。评价要突出设计性,关注过程性,强调参与性。以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教学内容为例,在学习开始前,基于学情、目标、内容、需求,笔者与学生共同商讨,确定评价起点,合作设计了逆向评价量表(见表1)。教师以量表引导学生合理使用评价工具,使学生清楚自己要做什么、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同时,教师应在使用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不断调整评价标准,让学生在持续的评价中学会评价,为教与学的进一步完善服务。
表1 逆向评价量表
2.基于多元主体
表现性评价重在考查学习过程,应发挥多元评价主体的积极作用。“篮球+”项目的评价主体首先是学生,采用个人自评、组内互评的方式,重点是站在儿童视角和伙伴立场给予评价;其次是教师,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与引导者,也是评价的最初设计者,教师要在学习实践过程中不断倾听学生的想法,观察学生的行动,给予学生建议,调控活动进程。“篮球+”项目还邀请体育、美术、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参与评价,邀请家长参与评价,邀请篮球队员参与评价等。
3.运用多种方式
“篮球+”项目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法,既有“逆向评价量表”这样的前置性评价,也有“点亮小星星”这样的推进性评价;既有调查问卷、观察记录、宣传海报等过程性评价,也有调查报告、方案书、习作等结果性评价;既有课堂内学科学习的评价,也有课堂外实践活动的评价;既有基于学科判断的评价,也有基于数据分析的评价。多种评价方式的综合运用需要调动学生的具身参与、深度思考,促进其反思意识和探索精神的形成,培养其与他人合作的能力,最终指向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三、项目思考——浸润学生成长的价值追求
素养导向下的项目学习是知识、思维、情意的有机融合。它既要满足个体的需要与发展,也要符合社会需要与发展,是适应信息化时代学生成长的重要学习方式。
(一)坚守儿童立场
儿童立场是将儿童置于学习的中心。“篮球+”项目的设计和实践应紧扣学生生活,追随学生兴趣,以尊重学生的学习起点和学习经验为前提展开活动,对活动任务进行自上而下的分解,综合考虑学生阅读与表达、理解与思考、发现与创造等能力梯度,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有参与学习活动的机会。项目始终站在儿童视角推进,根据学生的实践体验不断调试,以学定教,以评促学。
(二)扎实立德树人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每一门学科都承载着育人的使命,跨学科学习更应实现叠加的效果。“篮球+”项目多元的任务让学生不再仅从运动视角看校园篮球,开始了解篮球文化,参与活动策划,主动提出建议。有了阅读的基础和习作的需要,学生开始全方位地观察身边的球员,留意他们的品格、意志,甚至对于时间的管理,他们心中的球员由单一维度的运动达人变得更加立体,于潜移默化中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三)面向未来社会
信息化时代和知识型社会需要高阶思维与人际交往。“篮球+”项目中,学生将学科知识、学科思维与生活需要融合,伴随着持续的学校学习、生活运用、能力上升,将所学知识迭代为自己的图式,以应对未来生活。
“篮球+”跨学科项目使语文多了一分在场感,让竞技运动多了一分人文色彩。学生在亲历中实践,在实践中成长。他们因学科而学,为理解而学,更为生活而学,在项目的浸润下交往伙伴、完善自我、获得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