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习任务群的语文主题实践学习活动探索
——以“感受杜甫诗歌的温度与力量”的教学为例
2024-03-15北京市西城区宏庙小学
北京市西城区宏庙小学 郑 燕
北京教育学院 李怀源
新课标致力于全体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这是适应新时代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客观需要。作为一线小学语文教师,改变教学方式,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为贯彻新课标要求,笔者以培养完整的人为价值理念,以学生核心素养为发展目标,在日常教学实践过程中积极尝试改变教学方式,以“整本书”为课程单位,以“读”为基本路径,设计开展全学科阅读课程和实践活动,通过全学科阅读课程和实践活动打通课堂内外的联系,用激励的评价促进课程的深化,努力探索能力目标的达成度不断调整的课程动态系统。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按照新课标要求和语文学科的性质,教师每学期围绕特定主题人物,用学科内基础性学习任务打底,构建发展性和拓展性语文学习任务群,引导学生阅读有关主题人物的整本书,通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和求知欲,设计语文主题实践学习活动,发挥语文学科的育人价值,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一、设计思想
本学期主题人物为“诗圣”杜甫,以课内杜甫古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为引入,杜甫草堂时期的两首古诗《江畔独步寻花》《春夜喜雨》为基础性学习任务打底,晨读材料中《蜀相》《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为拓展性教学素材。本课“走进杜甫草堂,感受诗歌的温度与力量”以“设计杜甫草堂诗歌赏析微信推送”为发展性和拓展性任务载体,为学生创作提供真实情境。学生结合整本书《中华人物故事全书——诗仙诗圣》《杜甫传》阅读经验和四首诗歌的注释,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理解诗歌内容,整合数学学科为四首诗歌分别画“心情图”和“志向图”,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杜甫诗歌的力量与温度,并将两图合并为简单统计图的形式,直观感受杜甫虽遭受人生坎坷却心系苍生的伟大志向。整合式主题实践活动,打破课内单首诗歌机械学习的壁垒,利用数学折线图以及合并简单统计图理解诗歌,打破学科壁垒。学生通过共学任务,自主探究,最终形成可视化成果,将思维外显,全面提升核心素养。
二、教学目标、重难点及教学准备
(一)教学目标
1.朗读杜甫草堂时期的四首诗歌,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能根据内容和表达感情为诗歌分类。
2.通过画四首诗歌的“心情图”和“志向图”,体会杜甫心系苍生的伟大志向,感受诗歌的力量与温度。
(二)教学重难点
通过画四首诗歌的“心情图”和“志向图”,体会杜甫心系苍生的伟大志向,感受诗歌的力量与温度。
(三)教学准备
1.图书:《中华人物故事全书——诗仙诗圣》《杜甫传》。
2.学习单:微信推送编辑稿、四首古诗及注释。
三、教学流程
(一)板块一:基础性学习任务打底,构建发展性和拓展性语文学习任务群
新课标指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内容以学习任务群的方式组织与呈现。设计语文学习任务,要围绕特定学习主题,确定具有内在逻辑关联的语文实践活动。语文学习任务群由相互关联的系列学习任务组成,共同指向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具有情境性、实践性、综合性。
确定主题人物“诗圣”杜甫后,教师课后布置学生阅读有关杜甫的整本书《中华人物故事全书——诗仙诗圣》《杜甫传》。五年级有关杜甫的诗为《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师布置基础性学习任务:查阅资料了解诗歌背景,借助注释理解诗意。学生收集资料,自主了解本诗的背景是饱受安史之乱流落在外的杜甫,听到安史之乱结束的消息,不禁欣喜若狂、手舞足蹈。全诗处处渗透着“喜”字,酣畅淋漓地抒发了作者的无限喜悦的心情,被称为杜甫“生平第一快诗”。但是,学生只能简单了解,并不能勾连以往课内学习过的关于杜甫的诗、了解杜甫的生平经历和情感变化,因此无法对本诗引起共鸣和产生深入感受。
本课以课内杜甫的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作为基础性任务打底,以“设计杜甫草堂诗歌赏析微信推送”公众号设计为拓展性和发展性任务,复习巩固杜甫草堂时期的两首古诗《江畔独步寻花》《春夜喜雨》,将晨读材料中《蜀相》《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作为拓展性教学素材进行合作学习。这种任务形式新颖、贴近生活,创设了真实情境,激发了学生策划创作的兴趣。任务前期,师生共同明确公众号设计的标准,课上学生合作设计、编辑和评价过程有章可循。
1.激趣导入,引出话题
(1)基础导入:这节课是“走进杜甫主题课程群”中的主题实践课,本学期,我们一起学习了《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了解了杜甫得知安史之乱结束时欣喜若狂的心情。为什么杜甫会如此开心呢?
(2)总结回顾:同学们的回答帮助我们回顾了“诗圣”杜甫之所以如此欣喜,是因为一生饱受安史之乱之苦,报国无门,得知收复的消息欣喜若狂。课后,同学们阅读了有关杜甫的书——《中华人物故事全书——诗仙诗圣》《杜甫传》。通过阅读这两本书,我们知道杜甫的足迹遍天下,其中有一站就是成都,于是有了名扬四海的“杜甫草堂”。杜甫在“草堂”寓居不到四年,却创作了两百多首诗歌。你们知道的有哪些诗歌呢?
(3)任务导入: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江畔独步寻花》《春夜喜雨》《蜀相》《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看看为我们带来了什么任务。
2.任务驱动,情境调动
(1)出示创意征集启事(如图1):
图1
“杜甫草堂诗歌赏析微信推送”创意征集启事
(2)解读启事内容:明确任务要求——设计杜甫草堂诗歌赏析微信推送,现场出示任务学习单,赏析内容为杜甫草堂时期诗歌《江畔独步寻花》《春夜喜雨》,晨读材料《蜀相》《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3)明确任务标准:直观多元的意思就是用多维度的方式去呈现,比如,可以用图表、思维导图、视频等,让人一目了然。思考深入就是要联系阅读的书和背景资料,形成自己的想法。
(二)板块二:共学活动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新课标指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实施从学生语文生活实际出发,创设丰富多样的学习情境,设计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本课设计了三个共学活动:活动(一),朗读诗歌、回顾内容、诗歌分类;活动(二),结合阅读经验和四首诗歌内容画作者的“心情图”;活动(三),理解诗歌感情,画作者的“志向图”。三个活动都是以四人小组进行组间合作、交流探究、动手操作、共同汇报展示的方式进行。这种自主探究的共学活动以培养完整的人为价值理念,转变教学方式,由以教为主转为以学为主,真正实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目标,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而且使学生之间的思想进行碰撞,引发学生的深刻思考和深度参与。活动(一)板块通过朗读诗歌,回顾诗歌韵律和内容,扫清诗歌字词停顿障碍,为深入理解诗歌做铺垫。小组在对诗歌进行分类的过程中,对诗歌内容和主题进行统整,引发深入思考。
1.多种形式朗读诗歌
(1)抽读四首诗歌。
(2)男女生轮流读四首诗歌。
2.共学活动(一)
(1)出示共学活动(一)要求:
①朗读四首诗歌及其背景资料,结合注释,说出四首诗歌的内容。
②将四首诗歌按照诗歌类型在推送中进行分类粘贴,写出诗歌类型。
③小组交流汇报形式:
这首诗歌的类型是 ,讲的内容是 。
(2)回顾诗歌类型:叙事诗、送别诗、田园诗、抒情诗、边塞诗、咏史诗,分发诗歌类型卡片。
(3)小组合作:
①小组成员结合学习单中的诗歌注释和背景,分别交流四首诗歌的内容。
②小组交流讨论四首诗歌的类型,从类型卡片中挑出相应的诗歌类型粘贴在“杜甫草堂诗歌赏析微信推送”学习单上。
(4)小组汇报展示:
①汇报诗歌类型:《江畔独步寻花》《春夜喜雨》——田园诗;
《蜀相》——咏史诗;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抒情诗。
②汇报诗歌内容,回顾复习诗歌。
(5)小组汇报展示,组间评价补充。
(三)板块三:跨学科内容整合,助力核心素养发展
新课标指出,跨学科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联结课堂内外、学校内外,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领域;围绕学科学习、社会生活中有意义的话题,开展阅读、梳理、探究、交流等活动,在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升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生活经验提示我们,解决实际问题需要综合运用多方面的知识和能力。为促进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教师应重视和倡导跨学科学习,突破学科界限,加强学科整合,打破单科、单课的壁垒,促使学生在主题实践活动中提升综合能力,同时强化各学科协同育人的功能。本课共学活动(二)和(三)中,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在学习单上为四首诗歌画“心情图”和“志向图”,从中体会单首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杜甫诗歌的力量与温度,并将“心情图”“志向图”合并为简单的统计图,直观感受杜甫虽遭受人生坎坷却心系苍生的伟大志向。
1.共学活动(二)
(1)出示共学活动(二)要求:
①结合阅读经验和诗歌内容,在文稿中画出杜甫草堂时期四首诗歌中作者的“心情图”。
②小组汇报要求:本首诗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2)小组合作:
①小组交流探究四首诗歌表现的是当下杜甫怎样的心情,以直观多元的方式进行呈现。
结合艺术教育教学的形式,一改我们起初开设课程时作为教育者带领孩子们绘画的教学理念;我们认识到在课程的起初可以设立导入环节,可以结合其他学科门类以及孩子们的心情,这样相比传统教学方式将更快的使孩子们进入课堂的学习状态,学习效率也会相应提高,我们作为教育者是充当一位引领者而并非灌输者,应当注重对学生的素质培养、提高认知力与想象力而非限制孩子们的想象力。
②小组分工,每人汇报其中一首诗歌中作者的心情,结合自己的阅读经验和对诗歌的理解说明原因。
(3)小组汇报展示,组间评价补充。
2.共学活动(三)
(1)出示共学活动(三)要求:
①在四首诗歌中,作者心中分别装着的是什么?
②如果让你为这四首诗歌画一张“志向图”,你会如何画呢?
(2)小组合作:
①小组交流探究在四首诗歌中,作者心中分别装着的是什么?写在微信推送学习单的相应位置。
②小组共同交流探究四首诗歌,每首诗歌中,作者此时的志向如何?以直观多元的方式进行呈现。
(3)小组汇报展示,组间评价补充:
小组成员边展示微信推送学习单中的“志向图”边汇报:《江畔独步寻花》中,作者志向相对比较低,此时他的心中装着美景;《春夜喜雨》中,作者志向要高一些,此时他的心中不仅装着春雨,还装着农民,希望他们有好收成;《蜀相》中,作者志向更高一些,此时他的心中不仅崇拜诸葛亮的丰功伟绩,还对比自己的一生郁郁不得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作者志向最远大,此时他胸怀天下、心系人民。
(四)板块四:感受杜甫诗歌的温度与力量,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价值
新课标指出,通过语文学习,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文化,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其独特的育人功能和奠基作用,引导学生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成果,提升思想文化修养,建立文化自信。
本课通过三个共学活动中的交流探究、动手操作等任务,最终合并对比“心情图”和“志向图”,通过教师提问和设计点拨,使学生发现在四首诗歌中,作者心中装着的分别是美景、农民、圣贤和天下,从而从两个图正好相反的规律中感受杜甫即使在生活异常艰苦的情况下,依然胸怀天下、心系苍生。其中,诗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将其表现得淋漓尽致,最后总结杜甫诗歌的温度与力量,理解先贤志士的伟大情怀,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价值。
1.问题提升
(1)总结四首诗歌的志向:有人说杜甫寓居“草堂”时期,是人生相对安逸的日子,他在不到四年的时间里写了两百多首诗歌,那他忘记自己的志向了吗?
预设:没有,他仍然心怀天下、心系苍生,因为诗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说明作者即使身处逆境,依然牵挂百姓。(结合诗歌和背景说出原因)
(2)说出具体志向:《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作者胸怀天下、志向远大,那其他三首诗歌,作者心中装着的是什么?
预设:美景、农民、圣贤。
2.合并对比“心情图”和“志向图”
(1)合并对比谈发现:将“心情图”和“志向图”合并,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发现他在越高兴之时,他的志向越小,但是,他在经历人生苦难之时,却拥有更博大的胸怀和崇高的理想。
(2)感受杜甫情怀:从中你发现杜甫与常人有什么不同?
预设:与常人不同的是他经历的年代是战争频发、人民苦不堪言的时期,却成就了他的现实主义诗风、心怀苍生的情怀。
3.总结深化本课主题
问题:回归课题,请大家谈一谈杜甫草堂时期,杜甫诗歌的温度和力量是什么?
预设:我认为杜甫诗歌的温度是杜甫在人生低谷之时也能关心百姓、胸怀天下,力量是杜甫位卑未敢忘忧国,志向高远。
(五)板块五:倡导课程评价的过程性和整体性,重视评价的导向作用
新课标指出,根据不同年龄学生的学习特点和不同学段的学习目标,选用恰当的评价方式,抓住关键,突出重点,加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
本课伊始,教师出示“杜甫草堂诗歌赏析微信推送”创意征集启事,明确和解读评价标准:直观多元和思考深入。在两次共学活动动手操作之前,教师再次强调评价标准,出示评价表格。展示汇报环节后,组间评价补充,体现整个课程评价的过程性和整体性,对学生的展示汇报有一定的导向作用。最终共同评价,出示评价表(见表1)。
表1 评价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