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道德与法治大单元视角下的课时教学改进

2024-03-10陆玲玲

中小学班主任 2024年4期
关键词:大单元教学策略

[摘要] 大单元教学需要“大处”着眼、“大处”着手的高站位,以及“小处”衔接、精准对接的低落实。作为促进知识结构化、落实核心素养目标的重要教学方式,大单元教学要“研出来”“说出来”,更要“上出来”。实践中,应当基于单元目标,精准把握课时目标;立足大情境,整体设计学习活动;围绕大任务,设计进阶问题链;引入学习工具,助力主体参与,从而让大单元教学更具实效。

[关键词] 大单元教学;课时教学;策略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明确提出:“探索大单元教学,积极开展主题化、项目式学习等综合性教学活动,促进学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加强知识间的内在关联,促进知识结构化。”作为促进知识结构化、落实核心素养目标的重要教学方式,大单元教学不仅要研出来、说出来,更要“上出来”,这就需要廣大教师“仰望星空”,把握单元目标,整体架构单元任务;同时也要“脚踏实地”,关注课时,一节课一节课地落实大单元教学要求。

一、基于单元目标,精准把握课时目标

有人将课堂形象地比喻为“打靶的课堂”。“打靶的课堂”人人有“箭”,方向一致,精准学习。而这个“靶心”就是目标。如何让课时目标精准对接单元目标?我们应把握核心“三问”。

一问:大单元目标与分课时目标是什么关系?

大单元目标与课时目标是“总”与“分”、“纲”与“目”的关系。大单元目标是“总”,课时目标是“分”,两者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整体优于部分,整体决定部分,整体大于部分之和。课时目标是大单元的分目标,集中体现一节课时的学习水平要求。

大单元目标是“纲”,课时目标是“目”,课时目标是为单元目标服务的。大单元目标是条例的、系统的,课时目标是具体的、精准的。大单元目标是教师在学生现有水平的基础上为学生设置的最近发展区,课时目标是在该区域内搭建的脚手架。课与课之间相互连接、互为支撑,为学生逐步认识、掌握学科内容架起逐级上升的“阶梯”。

二问:大单元目标如何统领分课时学习目标?

以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我们的公共生活”为例,本单元主题指向公共生活教育,着眼于儿童的学校、社区、社会三维生活空间,将公共精神贯穿其中,提炼单元大概念为“讲文明、守秩序、懂关爱是公民应具备的基本公共道德”。《善待我们的朋友》一课的课时目标,应以本单元大概念为引领,立足学情,将单元素养目标分解化、条理化、具体化,最终确定了这样的课时目标:

1.创设举办“受伤的朋友”拍客展大情境,在“拍客照片秀”中,切身感受生活中公共设施受损的情况无处不在,初步懂得要善待我们的朋友。

2.在“拍客摄影展”展示交流中,切身体会公共设施受伤的委屈和心声,以及朋友受伤带来的危害,知道破坏公共设施会受到法律的制裁。

3.通过“拍客留言墙”专栏,掌握爱护公共设施的方法。借助“破坏公共设施”反思工具表,反思自己的行为,决心在以后生活中自觉爱护公共设施。

这一教学目标以单元目标为统领,细致地回答了谁学、学什么、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由此可见,定位课时目标要纵观整个单元,从单元整体视角明晰单元题材教学所指向的核心目标和价值追求,有助于教师明晰每一框题“教什么”,进而探索“如何教”。

三问:如果分课时目标偏离大单元目标的统领,会怎样?

比如五年级上册《科技让梦想成真》一课,为了让学生深入了解阅读角的相关内容,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借助学习支架,分享中国航天人的故事,感受“不断探索,坚持不懈、精益求精”的航天精神。然而,本单元的主题是“人类世界 美好未来”,指向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培养,因而这样的学习活动偏离了目标,与单元目标不能匹配。由此可见,如果没有大单元目标的统领,很可能会导致实际教学效果与目标要求“南辕北辙”。定位课时教学目标,要求教师抽丝剥茧,由宏观到微观解读教材,精准把握本单元学习内容的教学目标和价值导向,从了解走向深入,力求找到教学的“魂”。

二、立足大情境,整体设计学习活动

大单元设计有利于教师理解学科育人的本质,促进学生高阶思维的发展,促进学习迁移。大单元教学的结构化,是在知识结构化、技能结构化基础上的教学活动的结构化。在大概念、大情境、大任务的统领下,整个单元的教学活动条理化、纲领化。大单元视角下的课时教学同样强调结构化,即依托单元大情境,围绕课时目标,创设课时大情境和大任务,并细化分解为子任务,以中心任务统领子任务,以任务串的形式推动整节课的学习进程。

以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多样的交通和通信”为例,本单元的学习主题是交通和通信,通过三课时系统的社会性学习,使学生能够全面了解交通、通信事业的发展及其对人们生活的意义。研读新课标可知,本单元通过让学生了解交通、通信的变化发展,感受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伟大成就,增强政治认同;同时感受身边变化,了解家乡发展,发现问题,主动解决问题,增强责任意识,特别是主人翁意识。传统的备课思维模式,往往根据教材内容设计教学活动。活动一:分享出行体验;活动二:交通工具来对比;活动三:旅游路线我设计。活动之间只存在表面关联,课堂板块化推进,学生思维处于点状模式,难以系统化、结构化,更难以迁移形成素养。

以“结构化教学”为指引,教师设计了“哈尔滨滑雪冬令营招募”大情境,以“一起来做线路设计师”设计威海到哈尔滨的出行路线为“大任务”,并进一步分解为如下子任务。

子任务1:交通工具我代言。在选择设计交通线路时,要考虑哪些因素呢?每组选择一种交通工具进行探究,完成探究单,写好代言词。

子任务2:设计出行路线。每个小组选择一种需求进行探究。借助地图、资料卡等提示,根据交通工具特点合理设计线路。

从梯度上看,任务有进阶。子任务1是“我为交通工具代言”。学生利用已有生活经验,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分享与对比,能总结出不同交通工具的特点,为后面的学习打下了基础。子任务2是“设计出行线路”,属于综合运用。从广度上看,任务具有开放性。从“学会看地图”环节,学生在观察中发现:从威海到哈尔滨可以选择多种交通工具,设计多样的线路。“学会看信息”环节,通过观察出行信息图,学生了解到:可以根据时间、费用等信息,结合不同的需求,选择合适的出行线路。“设计线路”环节,采用的是小组合作,各小组选择一种需求进行探究。从“学会看地图—学会看信息—设计线路”步步深入,学习指导扎实;且任务难度适中,能让学生在轻松学习中提高认知水平,促进思维能力发展。

大单元视角下的课时教学注重系统性、结构性,它以目标为导向,以情境为背景,以大任务统领所有的小任务;小任务从属于大任务,具有针对性和连续性。每个小任务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具有内在的逻辑关联,且与大任务的情境、主题、内容体系相呼应。每一项任务既是前一项任务的扩展,又是后一项任务的准备,通过循序渐进落实每个小任务,让学生经历一个持续探究的过程,最终完成大任务,实现学习目标。大任务与小任务紧密关联、有机统整,共同构成学习任务群,将知识结构化,引导学生在问题解决的实践中提高能力、培育素养。

三、圍绕大任务,设计进阶问题链

大单元视角下的课堂,问题导学是关键。聚焦教学目标,围绕大任务提出一个核心问题,将这个核心问题分解为若干个下位问题,下位问题之间构建起一定的逻辑关联,形成一个由浅入深、逐层推进的问题链,促进学生深度理解。

以《红军不怕远征难》一课为例,教师将核心问题“红军为什么不怕远征难”分解、细化成几个有层次、有梯度的子问题,形成有思维力度和探究价值的问题链:一问“红军为何不怕重重困难”,二问“这是一群怎样的战士”,三问“究竟是怎样的精神支撑战士们一次次突破生存的极限”。通过对系列问题的追问,带领学生开展探究活动。学生围绕“问题”,走进长征故事,在自主探究中领悟其中蕴含的精神,并提炼出红军长征“不怕难”的原因;进而联系生活,多维感悟长征精神的伟大,能对抽象的“长征精神”产生深刻的领悟。

此外,问题链的设计还要做到与情境、思维和追问相契合,让问题链真正增进学生思维。课堂上,适时追问有助于引发学生深入思考。《红军不怕远征难》学习目标之一是“了解遵义会议的重要意义”,如果仅靠教材内容,学生无法充分理解“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这一观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呢?可以设计如下问题链:长征初期,在错误路线的指导下,红军与敌人硬打硬拼,当时的情况又是怎样?再这样下去,红军又会面临怎样的处境?仅看兵力的对比,你认为红军获胜的希望有多大?在毛泽东的指挥下,红军究竟是怎样作战的?结果又是怎样?了解这场奇战,你对遵义会议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当我们在未来遇到重大事件,需要做出抉择时,遵义会议这段历史,能带给你什么启发呢?在层层追问中,学生获得对遵义会议重要性的深刻认知,教学目标也水到渠成。

可见,围绕目标与任务、重点和难点,设计恰当而准确的问题,让问题之间形成一个系列,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构建一条主线明晰的问题链,能让课堂提问更有效益,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提升学生思维能力。

四、引入学习工具,助力主体参与

在学习任务推进过程中,往往会遇到这样的问题:任务要老师推着走,学生不会独立思考,怎么办?针对驱动问题,学生没有想法,思路打不开,怎么办?有些学习主题离学生比较远,学生缺乏前期知识铺垫,很难顺利完成任务,怎么办?小组合作成优等生展示场,其他学生参与度不够,怎么办?此时,教师应当为学生提供思维外显化的工具。借助学习工具,学生会更好地探究情境中蕴含的重要概念,并外显自己的思维,与老师和同伴互动。

以三年级上册《平安出行》一课为例,本节课的目标是“发现上学路上存在的交通安全隐患,探究发生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做到自觉遵守交通规则”。教材导语部分“上学和放学时是一天中交通相对拥挤的时候,我们要遵守交通规则”,它提示我们要引导学生观察上、放学这个时间段,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POV表”就是引导学生“观察—发现—猜想—形成问题”的工具,可以提供给学生基于观察的问题清单,让学生实地观察学校门口上下学的现象,并将发现记录下来(如下表)。如果缺少工具的引入,学生对校门口交通问题就只有模糊的感觉。而借助“POV”工具,就能让学生更直观、清晰地记录观察到的现象,归纳出需要解决的问题,从而引导学生主动发现上学路上存在的安全隐患,为自觉遵守交通规则做好认知与情感上的铺垫。

观察人: 观察时间、观察地点:

我观察到的现象 发生的频率

(画正字)

我猜这可能是因为

因此,我觉得需要解决的问题是

[本文系威海市环翠区四名工程专项课题“大单元视域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有效课堂建构的实践研究”(项目编号:KYMS202317)研究成果]

陆玲玲   山东省威海市孙家疃小学。

猜你喜欢

大单元教学策略
基于“选—练—评”一体化的二轮复习策略
求初相φ的常见策略
例谈未知角三角函数值的求解策略
指向认知结构生长的大单元教学
我说你做讲策略
学科融合,采用大单元教学模式,加强对智障学生语言沟通能力的培养
初中历史大单元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高中数学复习的具体策略
浅谈以“类化”思维改进中职语文教学的基本方法
基于大单元教学的初中语文课外阅读有效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