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色文化·现场教学·虚拟空间: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的新取径

2024-03-08杨轲石滨

新闻潮 2024年1期
关键词:现场教学虚拟空间红色文化

杨轲 石滨

作者简介   杨轲,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新闻学硕士研究生;石滨,河北日报报业集团编辑

【摘 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是当代中国新闻人才培养的核心内容,创新其路径对于提升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水平,建立既富有中国意蕴又能联通世界的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意义重大。以红色文化、现场教学、虚拟空间作为新取径,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的创新探索。红色文化给现场教学、虚拟空间提供质材,现场教学让红色文化、虚拟空间走向实践,虚拟空间为红色文化、现场教学技术赋能。三者相互联系、相辅相成,共同推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的发展,旨在让学生形成坚定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实践。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红色文化;现场教学;虚拟空间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基于一定时代条件形成,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丰富。从基本内涵而言,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就是站在马克思主义立场上,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方法形成的关于新闻的看法,马克思主义新闻认识论、新闻价值论、新闻方法论的统一观念,从根本上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对于“新闻(广義)的本质是什么、应该是什么、应该如何做新闻”的系统看法[1]。其随着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建设、改革、新时代的发展历程而不断深化。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是当代中国新闻人才培养的核心内容。文化并不会自然而然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马克思指出,要改变一般的人的本性……就要有一定的教育或训练[2]。这揭示出教育或训练在人发展中的作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需要通过教育深入人心,影响人的认知、态度和行为。高校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中发挥关键作用。当前,高校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仍存在不足,包括教育目标不够明确、教育内容较为单一、教学方式创新不足、教育者本身素质有待提升、教学评价尚需健全等。

一、红色文化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红色文化中有着鲜明体现。红色文化概念内核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过程中凝聚的、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红色遗存和红色精神,外延是近代以来我国仁人志士自强不息、救国拯民、反对内外强权压迫过程中形成的革命解放基因和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精神[3]。红色文化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密切相关,将红色文化融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红色文化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相结合能够培养当代青少年马克思主义信仰,涵养共同的文化根基和价值旨向。思想进程由历史进程决定,历史第一性,逻辑第二性。红色文化的形成、发展内含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历史进程中,是对这一历史进程的客观反映。逻辑和历史的统一内蕴差别,体现为逻辑反映历史是经过修正的。运用红色文化开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是以历史事实、经验材料为依据,进行抽象概括地加工改造,抓住基本方向及基本线索,把握历史进程的内在规律,这也就是恩格斯说的对历史“修正过的”反映。将红色文化有效融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有助于铭记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汲取红色文化中蕴含的精神力量,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

红色文化空间的载体是红色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可基于红色文化空间开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如江西、延安、重庆等地的高校依托当地的红色文化资源开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生产实践是人类基本的实践活动,决定着其他实践。因此,从交往实践上升到生产实践,才能实现反映全面事实的要求。革命遗址、革命纪念馆等红色文化空间能够反映生产实践变革、经济结构变化、社会分工调整、生活方式改变等,更直接、更有力地呈现斗争是“历史的直接动力”[4]。在红色文化空间开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不仅要了解交往实践,还要上升到生产实践。这一过程帮助教育对象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认识中国现实国情,与革命先辈进行跨时空对话,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精髓。与此同时,创新红色文化融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的方式和方法。“历史是不能靠公式来创造的”[5],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需制宜、因力制宜。

二、现场教学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

国内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程教学设计和实践主要分为三类:其一,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列为必修课,采用传统授课方式;其二,邀请专家学者定期或不定期举办学术讲座;其三,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理论学习与专业实践相结合。上述三类教学设计和实践以单向教学为主。除了静态知识输入全面、深入传递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思想内涵,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现场教学成为进一步应对新环境下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和实践教学挑战,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新闻传播教育中的探索和实践的新取径。现场教学,即引导学习者在现实场景中,围绕教学主题进行系统、专题教学,实地感受、互动、交流研讨的综合教学形式[6]。开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的三个现场,分别是反映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历程的新闻历史现场、呈现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指导新闻工作实际的新闻实践现场、体现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党为民的社会发展现场[7]。现场教学聚焦这三个现场,讲述重要实践、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让学习者沉浸其中、启迪思维,有助于拓展眼界、丰富知识、提升认知、锻炼能力。“社会的人的感觉不同于非社会的人的感觉。”马克思提出,人通过实践、感觉、思维自我确证,“以全部感觉在对象世界中肯定自己”[8]。

(一)现场教学需触及历史、现状与未来

现场教学的动态性、丰富性,意味着在回到一定空间位置的同时,还要回到事情发生的时代,设法回到当时当地,回到事情正在发生的过程之中[9]。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现场教学让人以参与者的身份回到历史现场,而不仅仅是旁观者。回到历史现场在于对史料及文献的挖掘与分析,革命遗址等历史现场史料繁多,参与者进入历史现场的过程伴随着对大量历史细节的考察,以此为铺垫,还原人物之间的关系及事实之间的联系,让历史脉络随细节丰富而逐渐清晰。在此基础上,回到历史现场洞察历史事件发生的社会存在,注重实地考察和社会实践,在追本溯源的同时回应现实、洞察未来。

(二)实践是现场教学的核心要求

“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10]马克思主义新闻观需要在实践中加以把握,走向“田野”、深入社會实践。2023年8月,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西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及华东政法大学传播学院在西柏坡、延安、上海三地共同举办“从黄浦江—宝塔山—太行山: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现场教学”暑期夏令营活动。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将西柏坡红色新闻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带领学生从中国共产党新闻宣传工作的历史场景出发,观察、认识、理解新闻史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发展过程中的新闻事实、新闻实践。在“从黄浦江—宝塔山—太行山: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现场教学”中,教师通过讲解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现实历史”的论述,从认识论的角度将“现实历史”思想中“认识论的蕴含”延伸至对于现今新闻史研究方法具有指导意义的层面,将新闻史置于历史场景与现实实践中观察。

三、虚拟空间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

新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使用户交往在云端、足不出户实现虚拟体验。虚拟现实技术模拟真实环境,使用户与环境交互。青少年作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对象,其接触信息方式不同以往。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与虚拟现实技术的结合能够增强教育实效性,更好实现教育目标。

将虚拟现实技术运用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中,有利于提升“Z世代”青年作为教育对象的主体性与参与性。虚拟现实技术融合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中体现出“人的社会生活条件和由此产生的精神观念的直接生产过程”[11]。虚拟现实技术作用于现实社会是为了服务于其所要实现的意识形态。以沉浸式的红色文化场景呈现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使教育对象带着一种强烈的代入感,在亲历、实践的过程中重温革命先辈致力追求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历史情景并生发情感态度、建构价值意义,去触摸历史、锤炼意志、坚定信仰。

虚拟现实营造沉浸式、具身性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与科研空间。“人懂得按照任何一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12],人类利用各种不同的尺度、标准生产和生活,能够根据不同对象和需求来调整生产方式和技术,使用技术记录、呈现、传播经验及记忆。2022年,河北大学新闻学专业(中国共产党新闻史教学)虚拟教研室获批教育部第二批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该教研室运用新技术和数字虚拟教研手段,将太行山红色文化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为培养新闻传播人才提供新平台,构建多所高校联动的“太行山红色新闻虚拟仿真教学团队”。虚拟教研室具体建设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新闻传播学人才培养中的中心地位。其二,将中国共产党新闻史场景化教学和研究作为目标,场景叙事和实践逻辑贯穿其中。其三,教研室注重同各高校中国新闻史研究的沟通,探索中国共产党新闻史沉浸式和探索性教学模式、建构中国共产党新闻活动发生的历史场景等。

虚拟现实赋能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注重实现人向现实社会存在的复归。马克思指出,技术是体现人本质力量的关键中介。但是,技术在实际应用中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13]的现象,人逐渐失去自我实现和发展的机会。随着新媒介技术发展完善,去身体化倾向更加明显,人类工作和生活场景也在不断被重构。在马克思看来,无论是何种技术都受到特定社会关系的支配,也只有在这些社会关系中才能获得自身的规定性。社会关系是技术的内在规定,教育应实现人向现实社会存在的复归。“革命的号角:百年中国共产党党报发展虚拟仿真教学项目”依托“新闻学专业(中国共产党新闻史教学)虚拟教研室”,围绕中国共产党新闻史知识图谱建设成果展开设计。该项目对中国共产党百年党报发展史所涉及的教学板块进行系统梳理与展示,并运用虚拟仿真教学系统,结合元宇宙、VR、AR、动作捕捉等虚拟技术,设计百年党报发展史内容,使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更鲜活,通过“浸润式”教育培养卓越新闻传播人才。

四、结语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需要持续创新。红色文化丰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内容资源,既通过现场教学传播,也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还原和再现;现场教学推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走向实践,以包括红色文化在内的教育资源为质材,借助虚拟空间实现全景再现、全时在线、交互传播、多维分享,突破时空限制,便于自主学习和探究;虚拟现实创新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呈现方式,赋能红色文化及现场教学,增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沉浸感、体验感、获得感。红色文化、现场教学、虚拟空间作为新取径,三者相辅相成,共同促进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的发展。潮

参考文献

[1]杨保军.当前我国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核心观念及其基本关系[J].新闻大学,2017(4):18-25,40,146.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95.

[3]沈成飞,连文妹.论红色文化的内涵、特征及其当代价值[J].教学与研究,2018(1):97-104.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84.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24.

[6]李航,刘继英,刘光艳,等.党性教育现场教学的基本内涵、教学设计与实施策略[J].中国教育学刊,2021(S1):111-112,128.

[7]郭小良,党子奇.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的“三个现场”[N].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08-03(03).

[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91.

[9]桑兵.从眼光向下回到历史现场:社会学人类学对近代中国史学的影响[J].中国社会科学,2005(1):191-204,209.

[10]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99,501.

[1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10.

[1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63.

[13]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52.

猜你喜欢

现场教学虚拟空间红色文化
虚拟空间设计中的关键技术分析
基于虚拟化的相向行驶车辆间通信机制的研究
《电机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
试析中职《焊接工艺》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
《导游湖南实训》课程教学组织与实施探索
论红色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及实现路径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红色文化的价值诉求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项目驱动式现场教学模式在园艺类专业的探索与实践
浅谈室内设计中虚拟空间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