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语文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实践研究
2024-03-08卞红艳
卞红艳
古诗词的语言意蕴含蓄,教师应优化教学方法,围绕古诗词主题或意象等,引导学生展开群文阅读,让其在对比阅读中丰富学习感悟和理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如提高学习的鉴赏能力等。
一、在阅读理解主题组文中深化认知
主题是研究古诗词不能忽视的立足点,教材中古诗词的主题丰富,包括咏史、边塞与赠答等。教师围绕主题进行组文教学,学生在欣赏相同主题的古诗词时,可强化自身对单元主题内涵的认知。
例如,《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三首古诗,是围绕秋天的专题编排的。杜牧在《山行》中,表达了对秋天的热爱之情,描绘了一幅山林秋色图。苏轼在《赠刘景文》中,通过描写“橙黄橘绿”与“荷尽”等秋景,将好友的品质比作菊花傲霜凌寒的气概,间接表达对其的敬佩。叶绍翁在《夜书所见》中,通过描写秋风落叶与小孩捉蟋蟀等场景,抒发思乡之情。在单元组文阅读中,教师从整体视角入手,合理设置教学目标,即让学生认识生字词;正确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与默写古诗;能够读懂文本,切实感受秋季景色的美好;体会文本中各写作手法应用的巧妙性,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等。在群文阅读中,学生不仅要领略美丽的自然风光,还需要关注作者的表达方式,积累语言。教师让学生去体会景物特点的描写语言,掌握写作手法,使其深入品读诗意、领悟诗情。教师将主题放大,让学生了解作者的精神品质,拓宽他们的文化视野和知识面,在“以点带面”的阅读中,深入体会主题内涵和作者情怀。
二、在阅读理解意象组文中领会艺术构思
古诗词的元素丰富,包括音韵之美和意蕴之美。古诗词的意象丰富,作者将特定的形象或特殊的事物,借助自身的审美和丰富的想象力,加工成各种意象。学生在鉴赏中,需了解语言的意思,进入作者营造的情感氛围,更需要领悟意象,包括浮云意象、折柳意象及月意象等,在揣摩品读中,感悟文本的情感内涵与艺术构思。
例如,在古诗《望天门山》中,李白用碧水、青山、帆影、红日等物象,与心中的断、开、出、来等意象,描绘了一幅雄伟壮丽的江山景观图。古诗每一句都是一个特写镜头。灵秀的山,荡漾的水,潇洒的帆,景色精美且绚丽多彩,也间接反映了作者的气宇与感情。学生在字里行间中,能够深入感受作者愉快的心情和生机活力,及对前途的向往。教师围绕“山水”的意象,将学生的思维过渡到《望洞庭》的学习中。“遥望洞庭山水翠”诗句中的“山水”,实际只是指湖中的君山。用“山水”属于古代汉语中“偏义复词”的用法。学生通过阅读比较拓展,对“山水”等意象的认知更加深刻,明确了“山水”的象征用法。
古诗词中的山水意象丰富,每首山水诗词都在描绘一幅幅独特的风景。山水草木也是古人抒怀言志的载体,让山水等意象,有了言外之意。山水古诗词借助自然风光等意象,烘托出诗人的价值观念。学生根据古诗词中的意象了解群文阅读的语言规律,体会作者寄托于事物的丰富情感。
三、在阅读理解手法组文中积累表现手法
古诗词中的表现手法多样,包括寓情于景与动静结合、托物言志等。在群文阅读中,教师引导学生从表现手法入手进行对比分析,感叹各表现手法所营造的巧妙意境,将其作为阅读理解的切入点,有机整合组文资源。
如在学习《惠崇春江晚景》时,教师引导学生从表现手法入手,理解古詩词。其中的“竹外桃花三两枝”,借助竹林的稀疏,侧面透露出春天的无限生机与潜力。“春江水暖鸭先知”营造了江岸到江面由远及近的视觉效果。诗人用“鸭知水暖”传递春水温度回升的信息,与“一叶落而知天下秋”近似,有着见微知著的道理。
苏轼借鉴了张耒在《明道杂志》中“但用蒌蒿、荻笋即芦芽、菘菜三物”记载的资料,为早春画面的营造注入生机活力。“正是河豚欲上时”,诗人用想象的河豚,动静结合,诗情画意。教师引导学生继续学习,“两两归鸿欲破群,依依还似北归人”的诗句,描写了大雁北飞的美景,将几只留恋的归雁比作“北归人”,画面信息更加细腻。“遥知朔漠多风雪,更待江南半月春”的诗句,采取了拟人手法,将画面“定格”过渡为“录像”,为大雁北飞的情景,赋予更多的人类情感。
诗人的表现手法极具新意,学生要体会言外之意,还需深入了解各表现手法的作用。尤其是题画诗,学生需要结合绘画主题,但不局限于画面内容,再现画境,也要跳出画外。《惠崇春江晚景》的前三句是实物景象,最后一句是联想,即景言情,意象自然巧妙。识词的言语艺术与绘画的视觉艺术不同,在表现形式上更加自由。尤其是最后一句的联想,对画中早春时节的判断,强化了南方风物之美,也是绘画不能比拟的。
四、在阅读理解情境组文中积淀文化素养
文学作品的妙处在于意境。教师在课上采取群文阅读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通过联想或品读等学习方式,加深对诗情与诗境的感悟,更利于学生体会诗词的意蕴。教师要想让学生身临其境,了解诗人背景、品读字词、体悟情感都是必不可少的。
如《元日》《清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描写节日的古诗词不在少数,诗人以诗歌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感情,描述节日氛围,讲述传统习俗及典故。《元日》这首诗描写的是春节,写出了贴新对联和喝屠苏酒等喜庆的情景。《清明》这首诗描写的是清明节,写出了诗人在外地无法回家扫墓,想借酒浇愁,遇到牧童指点去杏花村的情景。《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描写的是重阳节,写出了诗人登高望远,遥想亲人插了茱萸,也在思念自己的情景。在感受节日文化的教学板块中,教师先让学生收集与节日相关的古诗词,再出示不同节日传统习俗的图片,加深学生对新课内容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要求学生初读古诗词,结合注释,思考“文本分别写了哪些传统节日”。在学习《元日》时,教师让学生回顾《惠崇春江晚景》与《三衢道中》,加深其对七言绝句的了解,找出诗中过年的情景,加深学生对文本中提及事物的理解,如燃放爆竹是为了赶跑叫作“年”的怪兽;元日饮用屠苏酒可预防瘟疫。教师通过设计“想象情景”,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春节的独特和快乐。教师引导学生回忆过春节的场景,体会诗人的情感。在学习《清明》时,教师讲解诗人的生平,让学生了解诗人创作时的传说故事,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表达古诗的意思。教师指导学生理解“断魂”等字词含义,品味古诗词的伤感和忧愁之情,借机导入《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教学,延续自然悲伤之情。教师创设诗人离开家乡后过节思乡的情境,让学生想象画面,使其代入诗人王维的角色和处境,深入体会其思念家乡亲人的感情。
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诗句时,需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教师需要预留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在自学与分享交流中深入理解诗句。教师在引导学生整体把握古诗词的教学环节时,需要让其了解古诗词中的多个场景,将这些场景与传统习俗和诗人情感靠拢,避免习俗的思考思维混乱。教师应多用图片让学生了解传统习俗,多介绍节日传统文化,以减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让其代入自己的节日场景及心情,深入体会诗人的所做所想。学生也可通过思维导图等方式,整理学习思路。
结束语
群文阅读能够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古诗词的主题内涵和意境等,降低学生理解的难度。但前提是教师需要充分了解学情,从主题等切入点组文,并根据学生的就近发展区设计问题,引导他们想象画面和理解字句,感悟表达方法的巧妙,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