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目标引领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的优化设计
2024-03-08田芳霞
田芳霞
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中,教育部从“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四个方面解读了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也指出要全面落实核心素养的具体改革要求。因此,小学语文教师也应在阅读教学中围绕核心素养目标进行优化设计,全方位地突出阅读活动本身的工具性、人文性教育作用。本文将从四个角度,即创设阅读情境,活跃学生思维;促进文学鉴赏,优化审美意识;开展阅读探究,提升语用能力;实施情感教育,培养文化自信,阐述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充分发挥核心素养的引领作用。
一、创设阅读情境,活跃学生思维
阅读一直都是小学语文课程的重中之重,但是传统的阅读教学实践将重点放在了语言文字的积累与梳理、文本结构的分析与总结上,很多教师都会逐字逐句地引导学生揣摩字词意思、语句内涵,不仅忽视了阅读本身所具有的人文教育功能,也导致学生难以在阅读实践中形成良好的审美素养、文学鉴赏能力,甚至会让不少学生产生过重的学习压力而无法全身心地投入其中。新课标中提出,新时代下的语文课程要增强情境性设计,主张在多元化的主题情境下引导学生学、用语文,由此兼具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人文性的性质。对此,小学语文教师可根据文本的主题意义选择创设主题情境的方式方法,优化阅读教学氛围,并由此活跃学生的思维、丰富其情感,也可以通过情境教学潜移默化地促进其审美创造,以便为落实核心素养目标开个好头。
比如,在《海上日出》一課的阅读教学实践中,本节阅读课的教学重点是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海上日出的美景,并使学生能自主欣赏、品读课文的语言表达特点,体会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写作手法。因为学生普遍缺少在实地观看海上日出的成长经历,所以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整理网络中的短视频,让学生观看日出之前海平面的景色、日出升起过程中天空与海景的变化情况,以及日出之后的景色变化,帮助学生建立直观印象,也能带着自己对海上日出自然景色的珍惜、喜爱之情,自主阅读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在课文中所表达的情感与思想。这样一来,便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也有利于活跃学生的思维,使其受到美的启迪。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在课堂上再现了海上日出的美景,也能帮助学生理解《海上日出》一文的内容,使其能够在短视频的启发下分析课文的写景顺序、景色特点等,有利于提高其自主阅读能力。
二、促进文学鉴赏,优化审美意识
新课标中专门设计了“文学鉴赏与表达”学习任务群,主张通过文学鉴赏活动丰富学生的审美感知,使其能够学会评价一篇文章、一本书的好坏。文学鉴赏不仅仅是欣赏故事情节那么简单。在更深层次上,它关乎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审美意识的把握和理解。为此,教师可以设计文学鉴赏活动,引导学生在阅读活动中从多个视角品读、鉴赏、评论文章的语言表达方式、文本结构、主旨内涵等,由此丰富学生的审美感知,使其亲身体会汉语言文化的底蕴,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文化自信。
比如,在《桥》一课的阅读教学实践中,教师便设计了文学鉴赏教学活动,即引导学生自主分析、评论课文的语言表达方式、篇章布局结构等,也鼓励他们选出课文中的重点词句进行文学鉴赏。有的学生对于课文的文本结构设计方式产生了深刻印象,认为在文本结尾处点明老汉与年轻人是父子关系会给人带来更强的冲击与刺激,也能再一次感知老汉的伟大与无私。有的学生则更欣赏课文的细节描写、环境描写内容,认为关于老汉神色、语言的表达能够塑造其坚毅的人物形象,而环境描写也能让人感受到洪水暴发时的严峻、恐怖的氛围,使读者更能沉浸其中。有的学生则集中评论课文的对话内容,认为每一句对话的设计都能展现不同的人物形象,以及不同的角色在面对洪水灾害时的态度,课文语言的表达非常准确、精妙。
因此,在文学鉴赏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从而能够更好地领略文学作品的魅力所在。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品读、欣赏了课文内容,也主动表达了自己的阅读感受、想法,可以通过多元化的文学鉴赏活动形成健康高雅的审美意识,也能逐步提升自身的文学修养水平。因此,教师应该在课堂上开展多元化的文学鉴赏与表达活动,使学生能够在课文阅读活动中实现深度学习。
三、开展阅读探究,提升语言运用能力
新课标针对教学形式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即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能动性,“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因此,教师应支持学生自主分析文本篇性、探究文本主旨,也要引导他们在阅读探究中投入自己的真情实感,交流阅读心得与所学智慧等等,切实训练他们的语用能力,使其能学会阅读。
在《狼牙山五壮士》一课的教学实践中,学生普遍能够自主总结写人叙事类文本的写作线索、整体结构等,能够在课文阅读活动中自主分析主人公的性格形象。对此,本班学生可独立阅读课文内容,自主总结作者思想、分析课文结构,进而通过小组合作共同讨论课文是如何塑造五壮士的形象的、归纳五壮士与敌人作战的经历与结果,在小组内分享自己在读课文时产生的情感体会,探究课文的主旨内涵。这样就可以切实优化学生的自主阅读意识与能力水平,也能通过文本探究有效传承革命文化,切实丰富他们的精神感悟。
四、实施情感教育,培养文化自信
阅读本就是一种融合了学生情感、思考与个人体会的思维活动,而优质的文本资源也能够从精神层面丰富学生的思想感悟,便于培养其文化自信,使其通过阅读探究感悟汉语文化、文学作品的深厚底蕴。对此,教师应实施情感教育,在阅读教学中渗透人文关怀、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也要通过一定的情感教育手段帮助学生体会课文的思想情感,增强其文化自信,发展其核心素养。在新课标中,教育部明确设计了核心素养目标,还通过学习任务群系统规划了语文课程内容,而各个任务群中都强调了阅读活动,也足以证明阅读教学是落实核心素养的必要活动之一。对此,教师应主动优化阅读教学策略,全面落实核心素养目标,以便真正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
在《北京的春节》一课的教学实践中,教师便在课堂导入阶段通过情境教学法初步渗透了情感教育,即利用鞭炮、红包、春联等生活物品唤起了学生的生活回忆,使其能够主动总结春节习俗,分享自己对于春节文化的认知情况。在此基础上,教师不仅会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探究课文内容,也会引导其在课堂上展示本地的春节习俗,由此丰富他们的情感体验,也能据此培养他们的文化自信。这样一来,学生便可受到情感启迪,也能自主对比本地与北京地区春节习俗的异同点,由此形成包容、开放、尊重的文化意识,形成开放的文化视野。
总而言之,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目标将有利于突出文本资源的多种教育作用,也便于促使学生从小养成爱读书、读好书的好习惯。为此,教师应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创设主题丰富的阅读情境,设计开放的阅读探究、文本鉴赏活动,通过情感教育综合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使其能够在阅读活动中积累、建构语言意义,提升思维水平与审美创造能力,潜移默化地树立文化自信与民族自豪感,综合发展其素质水平。这样,学生便能在阅读活动中积累智慧、完善品德、产生追求等,真正为其终身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