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智力障碍儿童的发展与教育》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构建研究

2024-03-06张俊芳

绥化学院学报 2024年1期
关键词:智力障碍思政

张俊芳

(滨州医学院特殊教育与康复学院 山东烟台 264003)

2020年6月1日,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文件提出:“让所有高校、所有教师、所有课程都承担好育人责任,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形成协同效应,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1]高校是为国育人、为党育才的重要基地,充分挖掘各类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元素,将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是培养新时代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必然要求。

课程是学校育人的基础环节,也是实施课程思政的重要渠道。《智力障碍儿童的发展与教育》作为高校特殊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目标是使学生全面掌握智力障碍儿童的概念、分类、认知特点、情绪与社会适应特点等理论知识,正确把握智力障碍儿童的教育教学原则与方法,从而厚植特殊教育人文情怀,树立教育公平理念,提高专业认同感。但是,以往教学过程中,时而会出现重视理论知识讲授、忽略思政教育渗透的情况,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因此,如何充分挖掘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想政治元素,如何将其如春风化雨般渗入到不同知识点,如何形成科学、合理、有效的思政教学体系,是当前亟须解决的问题。

一、《智力障碍儿童的发展与教育》课程思政建设的价值意蕴

(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2]。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是新时代课程思政建设的内容重点,也是建设教育强国、人才强国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括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和个人层面三个方面的价值目标,这与《智力障碍儿童的发展与教育》课程内容高度契合。具体而言,“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层面价值观指引着智力障碍教育领域相关政策法规的制定和实施;“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层面价值观在智力障碍儿童的发现与鉴别、智力障碍儿童教育安置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个人层面价值观则引导学生在把握智力障碍儿童生理认知特点的前提下,关爱学生、因材施教,立志为特殊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因此,通过课程思政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学生自觉将小我融入大我,能够真正实现思想铸魂。

(二)增强特教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和责任感。深化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增强职业责任感,是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要求之一。特殊教育专业师范生大学期间的职业理想形成和职业道德养成,直接影响着其工作后的职业素养与师德表现[3]。《智力障碍儿童的发展与教育》这门课程中,众多知识点都蕴含着职业道德和职业责任感的教育。例如,了解智力障碍的成因后,加深生命多样性的认识,不歧视、不排斥智力障碍儿童;学习智力障碍儿童的认知特点后,能够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关心关爱智力障碍儿童;学习智力障碍儿童的教育教学后,深刻感悟特殊教育教师职业内涵,认真把握教育教学原则,做到因材施教。

(三)丰富课程教学内容,完善思政教学体系。专业知识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通过课程思政建设,不仅可以丰富课程教学内容,还可以促进思政元素的挖掘和凝练,完善思政教学体系。随着时代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深化,现有教材中的部分章节难免会缺少最新的政策内容和学术成果,这为课程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契机。例如,在“智力障碍概念的演变”这一节,多数教材主要对2010 年之前美国对智力障碍的定义进行介绍,缺少对2021 年美国智力与发展障碍协会发布的智力障碍最新版定义。在智力障碍最新版定义中,将智力障碍出现年龄从18 岁之前修改为22 岁之前[4]。这个变化不但对智力障碍的鉴定产生影响,也对政府、社会等为其提供的支持性服务提出更多要求。因此,通过对该部分教学内容的补充,既可以完善课程内容,又可以从中挖掘出“以人为本”“尊重智力障碍群体”“关注前沿知识、培养国际视野”等思政元素,对课程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二、《智力障碍儿童的发展与教育》课程思政教学现状

(一)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度低,“两张皮”现象严重。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1]。这意味着在专业课程教学中,除了显性的知识点教学,更重要的是挖掘其潜在的、无形的德育元素,以“如盐入水”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然而在教学实践中发现,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始终存在教学和育人“两张皮”现象。以《智力障碍儿童的发展与教育》中“智力障碍儿童的教育安置”为例,部分教师在教学时会偏重对随班就读、资源教室、普通学校的特殊班、特殊教育学校、送教上门等概念的讲解,忽略了“人人享有受教育权”的教育公平理念的阐释。或者,受课程思政建设的影响,部分教师会刻意说出“这体现了教育公平”的理念。无论是哪种形式,都没有实现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的自然融合,这容易造成“教师没讲透、学生没理解、思政没效果”的结果。因此,如何解决“两张皮”现象,是该课程思政建设的痛点。

(二)课程缺乏思政整体设计,思政元素重复性高。《纲要》中明确要求“科学设计课程思政教学体系”[1]。对于教育学类专业课程,在教学中要注重加强师德师风教育,培养学生争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想要达成这一目标,前提是要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思政体系。

《智力障碍儿童的发展与教育》是一门关于智力障碍儿童身心发展和教育教学的课程。从智力障碍的概念演变、智力障碍的分类、智力障碍的成因与预防,到智力障碍儿童的生理认知特点、智力障碍儿童的教育教学,都蕴含着“关爱智力障碍儿童、热爱特殊教育事业”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出现“多个章节内容、同一个思政元素”的问题。究其原因,在于对课程缺乏思政整体设计。对于课程整体的思政目标是什么,每一个章节的思政目标是什么,每一个知识点蕴含的思政元素有哪些,大部分教师都处于迷茫、困惑状态。思政元素重复性高,一定程度上会造成学生听课疲劳,甚至产生抵触心理。如何深入挖掘对应知识点的思政元素,对课程进行科学合理的思政体系设计,是该课程思政建设的难点。

(三)思政教育呈现方式生硬,思政教学评价单一。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好的思想政治工作应该像盐,但不能光吃盐,最好的方式是将盐溶解到各种食物中自然而然吸收。”[5]专业教师作为实施课程思政的“主力军”,是否有效地将思政之“盐”溶于课堂教学之“食”,直接影响着课程思政建设成效。目前的思政教学中,枯燥乏味的宣传话语式教育始终占据较多,学生抵触情绪常有发生;通俗生动的生活语言相比更被学生接受,但育人效果不足,学生无法真正地悟到“课程思政”的教育内涵[6]。因此,如何让“干巴巴的说教”向“热乎乎的教学”转变,这一问题亟须解决。在《智力障碍儿童的发展与教育》课程教学中,同样存在“重复说教”“单向灌输”等生硬教学的现象。此外,教学评价是检验教学成效的重要方式。构建多元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能够进一步提高课程思政的教育质量和水平。然而,当前专业课程的思政教学评价仍然以期末考试成绩、学生课堂表现等指标来考核,对于学生的理想信念、职业认知等“无形的变化”难以进行恰当考评。因此,探寻适宜的思政教学方法,构建合理的思政教学评价体系,是该课程思政建设的重点。

三、《智力障碍儿童的发展与教育》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构建

(一)重构课程教学目标,贯穿思政教育主线。课程目标应体现课程思政的要求,融入“立德树人”理念,具有对课堂教学发挥目标引领与育人导向的作用[7]。在传统教学中,教师较为偏重理论知识讲授和专业能力培养,忽视在专业教学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与必要性,素质目标落实不到位,价值塑造效果不明显。因此,结合专业特点及课程知识体系,重构《智力障碍儿童的发展与教育》课程教学目标,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塑造融为一体,课程全程贯穿“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的思政教育主线(见图1)。其中,知识传授是课程教学的基础,能力培养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价值塑造是课程育人的落脚点,三者有机融合,实现育人和育才的统一。

图1 《智力障碍儿童的发展与教育》课程教学目标

(二)确定课程思政主题,深挖课程思政元素。《纲要》中提出:“深入梳理专业课教学内容,结合不同课程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1]《智力障碍儿童的发展与教育》作为一门教育学类专业课,在课程教学中需要特别注重加强师德师风教育,突出对智力障碍儿童的关心关爱。基于此,充分挖掘每一章节涉及的思政元素,通过合理的删减与提炼,最终确定为家国情怀、法治意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职业精神四个思政主题(见图2)。

图2 《智力障碍儿童的发展与教育》课程思政主题及元素

家国情怀既是个人对民族和国家的情感,又是对社会的责任感和国家的认同感[8]。通过对比不同历史时期我国智力障碍教育的发展历史,能够强烈地感受到党和国家对残疾人群体的关注和关心。从“低能儿”“弱智儿童”到“智力障碍儿童”的称谓变化,从“附设低能班”到“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的教育安置变化,都生动地反映出国家对智力障碍群体的支持与帮扶。《智力障碍儿童的发展与教育》课程涉及多项法规政策,例如,《国家残疾预防行动计划(2021—2025 年)》《关于加强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阶段随班就读工作的指导意见》《“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这些文件的内容与智力障碍预防、智力障碍儿童教育安置、随班就读智障儿童的教育教学密切相关。通过解读文件、分析典型案例、讨论“零拒绝”等议题,能够使学生进一步熟悉特殊教育法律法规,牢固树立法制观念。同时,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仁爱、民本的思想,这与关心关爱智障儿童、共筑中国梦的理念不谋而合。例如孔子在《论语·子罕》中的部分内容体现出对残疾人的尊重;韩愈在《原道》中提出的“鳏寡孤独废疾者有养也”,深刻反映出以民为本的理念;康有为在《大同书》中的论述则体现了社会大同的理想。将以上这些传统文化的瑰宝无形融入课程,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残疾人观,尊重差异、接纳不同,坚定融合教育理念。最后,加强师德师风教育是教育学类专业课实施课程思政的首要内容。通过呈现多位特教前辈的事迹,使学生感受前辈们身上体现出来的特教理念、特教精神与特教情怀,增强专业认同感,提高职业责任感,培养无私奉献精神。

(三)梳理章节知识内容,开发思政内容体系。如何将思政元素与课程知识点有机融合,是课堂教学的重点与难点。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需对教材内容进行全面梳理,并补充相关政策文件内容与前沿知识,形成基础知识全面、重难点突出、思政元素明确的知识体系。通过对《智力障碍儿童的发展与教育》课程内容的梳理,将每一章节内容细化为2—3个教学要点,并将思政元素巧妙融于其中,从而构建出本门课程的思政教学内容体系(见表1)。

表1 《智力障碍儿童的发展与教育》思政教学内容体系

(四)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创新思政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连接教师教学生学的重要纽带,是有效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通过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将创新的思政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进行有效衔接,不仅可以加强理论阐释的深度,还可以增强教学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在《智力障碍儿童的发展与教育》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反思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保守、古板的教学方法是存在的一大问题。正如思政教育要求“如盐入水”一样,思政教学方法也需要创新。基于此,结合学生学习特点和认知特点,在讲授法、案例分析法的基础上,创新性增加了闲言碎语法、语录嵌入法、情境创设法和社会实践法,并巧妙融入课程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其中,“闲言碎语法”是指在每节课课前5 分钟,与学生围绕课程内容、时事热点进行“聊天”,在课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无形中渗入思政元素。“语录嵌入法”是指在每节课结束的时候,呈现与主讲内容内涵高度契合的习近平语录,在总结教学内容的同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对于部分典型案例,则邀请学生进行情景模拟,进而充分讨论案例反映出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提高对课程内容的掌握。最后,采用社会实践法,将学生课堂上所学在课下实践中进行运用,通过去特殊教育学校、康复机构等见习,加强对智力障碍儿童的认识,增强专业认同感。

(五)转变教学评价理念,建立多元思政评价体系。课程思政教学评价是课程思政教学的指挥棒,是推动课程思政改革的关键环节[9]。以往的教学评价采用的多为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具体评价方式多为学生考勤、课堂表现、平时作业和期末考试成绩。这种评价方式虽然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但却无法很好地衡量学生情感、意志和行为的真实变化。为了改变这一现状,需要转变教学评价理念,以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建立多主体、多维度、多手段的多元评价体系(见图3)。

图3 《智力障碍儿童的发展与教育》思政教学评价体系

具体而言,多主体是指以教师和学生为思政评价主体,同时辅以督导专家、同行教师、思政课教师、学院领导等多主体的评价。挣脱以往只对教师和学生进行互评的束缚,增加其他教师与相关领导对任课教师课堂教学的评价,有利于提高思政教学评价的客观性与可靠性,能够有效促进教师不断进行教学反思与创新。同时,对于学生的评价应从多维度进行考察,即对理论知识掌握、情感价值塑造、意志能力培养和行为方式改变四方面予以评价。与专业教育相比,思政教育是一种隐性的、潜在的教育,这一特征要求在教学评价中不能单一对理论知识进行评价,因此必须考虑学生实际情况,从情感升华、意志动机、行为变化等多维度进行有效测量,全面了解学生发展情况。此外,在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的基础上,增加诊断性评价,通过课前“课程问卷小调查”和课后“课程自测量表”等,多手段收集学生初学课程时的想法和结课后的收获与困惑,从而对课程思政教学效果进行量化评价。

结语

《智力障碍儿童的发展与教育》是高校特殊教育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全面梳理知识体系,充分挖掘思政元素,将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进行有机融合,有利于课程质量建设,更有助于学生树立以生为本理念,关心、关爱智力障碍儿童,加强专业认同感。面对课程思政教学中存在的“两张皮”现象、思政元素高度重复、思政呈现方式单一等痛点、难点问题,积极探索解决路径,通过重构教学目标、深挖思政元素、开发思政内容体系、创新思政教学方法、改革思政评价体系等教学改革措施,构建出《智力障碍儿童的发展与教育》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并将爱国、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的思政教育主线贯穿其中,真正做到了“节节有思政、思政成体系、体系出效果”。当然,课程思政建设是一个长期探索与改进的过程,思政建设中的教师能力、制度保障等同样重要,未来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猜你喜欢

智力障碍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睡眠障碍,远不是失眠那么简单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跨越障碍
智力闯关
智力闯关
多导睡眠图在睡眠障碍诊断中的应用
“换头术”存在四大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