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十四五”期间残疾人康复需求发展现状分析

2024-03-06张文帅马新烨

绥化学院学报 2024年1期
关键词:残疾儿童十四五残疾

贾 枫 于 妍 张文帅 马新烨

(1.河北师范大学汇华学院 河北石家庄 050091;2.长春高新兴华学校 吉林长春 130000)

残疾预防和康复工作是我国残疾人事业发展过程中的一次重要探索,是扎实推进“十四五”残疾人保障和发展规划的重要部署,也是医疗领域与互联网深度融合时代背景下的必然选择。2023年2月,中国残联办公厅印发《2023年残疾人康复工作安排》,提出了加强残疾预防、实施精准康复服务行动、实施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完善康复服务体系以及加强康复专业人员培训、维护残疾人健康等5项工作领域和28项工作措施。为满足残疾儿童的基本康复医疗需求,从政策呼吁到各方实践都在致力于充分落实与保障康复事业高质量发展,但相对于广大残疾人日益增长的康复需要而言,我国在残疾人康复保障制度、康复服务体系建设、服务专业化水平和服务质量等方面仍然存在不小差距。因此,当务之急是进一步满足残疾人的基本康复服务需求,使他们能够普遍享受安全有效的基本康复服务。

一、2017—2021年残疾人康复事业发展概况

(一)全国得到基本康复服务残疾人数量。我国目前以残疾人康复事业为重点,持续组织推进残疾人精准康复服务行动、着力构建残疾人康复保障制度和服务体系、不断提升专业化康复服务能力与服务质量。图1 显示的是2017—2021年我国已经得到基本康复服务的残疾人数量。从整体来看,我国得到基本康复服务的残疾人数量集中,发展趋势趋于平缓。其中,2020年全国得到基本康复服务的持证残疾人高达1077.7万。据预测,到2030年我国残疾人数量将达到1亿,每年新增残疾人200万—250万,增幅较大。

图1 2017—2021年全国得到基本康复服务残疾人数量(单位:万人)

在所有得到康复服务的持证残疾人中,视力残疾78.4万例(9.21%)、听力残疾65.1 万例(7.65%)、言语残疾5.1 万例(0.6%)、肢体残疾407 万例(47.84%)、智力残疾68.8 万例(8.09%)、精神残疾人157.6万例(18.52%)、多重残疾49.8万例(5.85%)。[1]与其他残疾相比,肢体残疾人得到的康复服务份额最大,占比47.84%。由于精神疾病(如抑郁症)的数量不断增加,以个体认知、情感或行为为主的精神领域的康复服务也有望增长。《2021—2027年中国抗抑郁药物行业市场运营格局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抑郁症发病人数量约为65.3百万人,同比增长2.7%。[2]因此,在未来几年,我国残疾人康复医疗领域的需求量巨大。

(二)全国共有残疾人康复机构数量。加强残疾人康复机构与人才队伍建设是当前中国残疾人康复事业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2017 年来,我国残疾人康复机构数量持续增长,在2020年突破10000个。到2021年底,残疾人康复救助定点服务机构数量高达11260 个,分别为视力残疾、肢体残疾、精神残疾、听力残疾、言语残疾和孤独症等残疾人和障碍儿童提供一项或多项康复医疗或教育服务(如图2)。根据中国残疾人联合会数据显示,目前全国范围内已设立残疾儿童康复救助申请受理单位3200 多家,选定康复救助定点服务机构8000多家。[3]随着残疾人康复机构管理的不断规范化、标准化与科学化,高素质康复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工作亟待增强。

图2 2017—2021年全国共有残疾人康复机构数量(单位:万人)

(三)全国得到基本辅助器具适配服务残疾人数量。近年来,我国着力加强残疾人基本辅助器具配置公益服务建设,维护残疾人身体健康。2017年,全国得到基本辅助器具适配服务的残疾人数共计244.4万人;2018年,得到基本辅助器具适配服务的残疾人数共计319.1万人;2019年,得到基本辅助器具适配服务的残疾人数共计314.5万;2020年,获得各类辅助器具服务的残疾人数量达242.6万;2021年,共有177万残疾人成为基本辅助器具适配服务的直接受益者。据了解,2021年贵阳市1.7万余名残疾人得到基本康复服务,5000余人次残疾人得到辅具适配服务,康复服务覆盖率达90%。[4]

二、“十四五”期间残疾人康复需求的发展现状

(一)政策鼓励加快残疾人康复医疗潜在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促进残疾人全面发展和共同富裕”。这为我们深化对残疾人康复服务需求的认识、完善康复医疗资源的实践提供了重要指南。2021年,国务院印发的《“十四五”残疾人保障和发展规划》中提出,要完善残疾人医疗保健体系,提高残疾人康复等公共服务质量。2022年启动《国家残疾预防行动计划(2021—2025年)》,进一步强化了残疾预防工作的部署,以有效降低和控制残疾的发生,维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全。除此之外,辽宁省将手术、康复训练项目救助标准由原来的1.2 万元提高至1.8 万元,将救助年龄从0—7岁扩大到0—14 岁,给予低保、建档立卡(低收入)和计划生育特殊家庭每人每年2万元生活补助,为困难家庭残疾儿童接受康复提供坚强保障。[5]由此可见,我国始终从制度和法律上鼓励残疾人康复医疗行业发展壮大。

(二)经济发展刺激残疾人康复需求持续释放。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平稳高速发展,残障人士在享受国家福利补贴的同时对于康复医疗的需求越来越朝着多元化的趋势发展。调查数据显示,2018 年全国残疾人家庭人均年收入为16112.3元。2022年3月,宁夏残联印发《2022年全区0—6岁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实施方案》《2022年困难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项目实施方案》与《2022年“阳光助残小康计划”实施方案》,规定为0—6岁听力、言语、肢体、智力残疾儿童和孤独症儿童提供定点康复机构全日制康复训练,年度训练时间不少于10 个月,救助标准每人每年2 万元。为0—6 岁视力残疾儿童开展视觉基本技能训练和定向行走及社会适应能力训练,救助标准每人每年2000元。[6]据调查,2020年我国有3781 万持证残疾人,但是得到基本康复服务的残疾人数量(包括残疾儿童)仅1077.7万人,不足总人数的1/3,而还未能持证的残疾人数量更多。可见,我国残疾人基本康复服务能力不足是当前经济运行面临的突出矛盾,国内残疾人群体潜在的康复医疗市场的空间潜力仍然巨大。

(三)市场规模导致残疾人康复机构不断扩容。在国家政策鼓励和经济环境发展双因素影响下,使得我国康复医疗的市场需求得以逐步释放,市场规模相继扩大。2020年,我国涉及康复的直接利益相关者(这里单指残疾人)数量超过8500万,而得到基本康复服务的残疾儿童及残疾人数量仅有1077.7万人,这也意味着我国还有数以千万计的残障人士没有受到康复服务。与此同时,我国残疾人口增长趋势仍在继续,这说明未来我国康复医疗机构的市场规模将迎来大幅的上涨。目前残疾儿童康复机构持续扩大,一是我国康复医院数量增多。2021年我国康复医院数量增至810家,其中,公立医院为182家,而民营医院多达628家。二是康复辅助器具产业的发展。截至2021年,全国范围内符合条件的6826物理治疗及康复设备生产许可企业共872家,备案企业440家,共计1312家。[7]

(四)互联网技术推动残疾人儿童远程康复持续升级。互联网技术与应用创新也是推动残疾儿童加速向康复医疗领域发展壮大重要原因之一。5G网络的快速普及,加上新冠疫情导致就诊困难,使得“互联网+”与医疗产业深度融合,促进了残疾儿童远程康复领域的不断创新,让康复公共资源残疾人共享成为可能。远程康复作为远程医疗的重要部分,以专业远程康复系统为基础,持续升级相关技术,配合智能的居家康复设备,能够大幅提高患者的活动能力和肢体控制能力,有效进行康复延续,减少患者功能恶化的危险。《济南:互联网医疗费用将及时纳入医保支付》一文中提出,通过发展“互联网+养老+康复+照顾”等服务,为老年人、失能半失能人员、残疾人等特殊群体提供送药、病人转运、帮办帮带、网上预约辅助出行、呼叫坐席、生活照护、支持性康复、长期护理等市场化服务。[8]在互联网技术的持续发展下,远程康复将成为康复医疗发展的新方向。

三、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原因

(一)相关法律缺失,康复政策实效不强。“十四五”时期,中国残疾人康复医疗服务事业迅速开展,效果显著。但因为法律体系中对有关组织机构没有强制性的有效罚则,使得实际的康复医疗服务监管部门工作效能低下,残疾儿童的康复训练服务质量参差不齐,再加上政府的残疾项目和社保补助范围覆盖不全的问题,使得残疾儿童无法从“救助主体”真正转变成“权益主体”。而这种现象突出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政府有关残疾儿童康复救助经费投入有限且使用不合理。以湖南为例,湖南省残疾儿童总人口达8.3万,在“十一五”期间,得到康复救助并且在康复机构中获得康复的只有约1万人,这与实际康复需求相差甚远,尚且不足15%。[9]第二,建设过程中没有权威的判定疾病康复医疗产品与器械优劣的标准,康复市场质量验收过程缺乏专业性、系统性与强制性考量,进而影响了中国康复产业建设的推广。2020年3月10 日,天津市市场监督管理委员会网站发布关于残疾人辅助器具质量抽检的通报,对7个省、直辖市的15家企业生产的36批次残疾人辅具开展质量抽检,其中合格33批次,不合格3批次。

(二)康复结构失衡,服务体系建设不足。目前我国残疾人康复救助、康复机构建设、康复人才培养、宣传教育经费保障发展仍不平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是康复救助服务对象单一且医疗费用高昂。例如,济宁市2009 年开始实施的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工程的救助对象只是针对贫困家庭残疾儿童,即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破产企业困难职工、低收入家庭,他们在儿童康复训练方面经济存在较大负担[10]。即便康复费用全免,也要交生活费、住宿费等,很多家庭由于缺乏经济能力,放弃了继续接受治疗。二是康复救助服务思维定式且收容能力有限。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很多机构没有科学的方法,从诊疗到康复再到融合教育都呈现出单向灌输的特点。截至2019年,武穴市有27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存在面积小、功能单一的问题,只提供基本卫生服务,没有康复训练场地、器材和康复工作者,不能提供任何的康复训练服务,更无法提供教育、社会、职业康复服务[11]。

(三)专业人才匮乏,科技创新水平落后。长期以来,我国在残疾儿童康复专业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方面仍存在瓶颈。康复机构人才引进与管理机制不够灵活严重影响了我国康复医疗行业吸引高层次疾病救助与康复人才集聚。2020年5月,山东省残联向定点机构及康复人员发放问卷调查共有118家参与,发现工作人员与在训儿童的比例大于1:5的机构有115家(89.8%),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专业人员的机构有29家(24.6%),绝大部分从业人员为大专学历,还有部分中专、高中学历。[12]另外,技术创新是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残疾儿童康复医疗市场由于缺乏核心技术而使得康复医疗器械原创研发动力不足成为首要瓶颈因素。目前,VR技术的适用范围非常广泛,然而国内康复应用的领域还比较局限,基于VR技术的康复训练系统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大部分研究主要聚焦于身体功能方面的干预[13]。虽然目前中国的康复医学研究力度在不断加大,整体科研成果数量也已经很多,但研究品质仍亟待进一步提升。而中国作为人才强国,为老年人、残疾人、重伤病者以及特殊智能障碍者,培养康复辅助工具技术和无障碍改造咨询、适配、使用培训的专门技术人才,目前还远远不够,因此康复辅助技术服务行业提升已势在必行。

(四)康复质量低劣,辅助器具配置滞后。我国残疾儿童康复治疗起步较晚,相关康复公共基础设施没办法达到康复的理想条件,已建无障碍设施的占用、损坏现象时有发生,典型表现在盲道占用情况上。另外,多处无障碍设施损坏或者不能满足使用要求的问题,为残疾群众带来使用不便和安全隐患。2021 年1 月,广东省深圳市某个十字路口一个轮椅使用者,因人行道无障碍设施破损从轮椅摔落,经抢救无效死亡。受市场供给与残疾人需求发展差距的影响,残疾儿童康复事业还存在辅助器具配置建设滞后的问题亟待解决。在辅助器具报销方面,肢体残疾人和听力残疾人对电动轮椅、假肢、助听器等器械需求强烈,但医疗报销仍有诸多限制。这些都充分表明我国对残疾人康复救助认识不足,无障碍环境及有关设施的管理与维护尚需进一步得到加强。

四、满足残疾人康复需求的建议

(一)完善残疾人康复保障政策。进一步完善并落实残疾人康复保障政策是我国加强残疾儿童康复医疗行业发展的最有力保障。在大力发展残疾人医疗康复背景下,我国政府要继续明确残疾人康复救助保障的主体责任,提升康复医疗市场运营管理效率。基本形成从政府救助基金到定点服务机构再到签约家庭医生相衔接特训残疾儿童康复体系,必要时可采用“一人一案”的主体服务形式,结合互联网时代发展特色,多方式、多类别、多方向进行残疾人康复保障政策宣传,营造公平的城乡医疗服务环境,激活残疾人康复治疗、健康护理的内需动力。此外,还针对目前残疾及儿童康复医疗用品和设备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的情况,要求有关监管部门进一步加强在标准制修订工作上的协调工作,以促进医疗标准的建立与推广,并逐步完善国家医疗康复设备技术标准体系。

(二)加强康复服务体系建设。在康复医院方面,开设专业的残疾人康复医疗门诊,如,高危儿管理科、儿童康复科、儿童发育行为中心等,努力促进健康评估、康复训练、中医系统恢复疗法等相互衔接,对特殊儿童实施综合干预措施。在特殊教育学校方面,为残疾学生提供特殊教育课程和个别化教学、保健训练仪器和图书、康复辅助器具适配及服务。在残疾人专业康复机构方面,支持残疾人康复医疗中心扩大规模,发展以认知障碍、言语吞咽障碍、小儿脑瘫、唐氏综合征等各类残疾儿童为中心的相应业务。在残疾人社区康复方面,立足卫生服务站的特殊资源与现有条件,健全镇政府无障碍设施建设,为附近的残疾人提供政策咨询、日托、康复训练、医疗保健和其他适当的服务。在儿童福利慈善方面,鼓励企业单位开展慈善捐赠、支持志愿者组织慈善力量开展残疾人帮扶服务。总之,要坚持康复医院、特教学校、医疗集团、社区康复、福利慈善之间联动改革,形成分级协作、上下联动的诊疗模式,持续提升残疾儿童康复医疗服务体系。

(三)提升康复服务专业化水平。加强康复人才教育与培训是发展残疾人事业发展基础,建议采取“请进来、走出去、在职培训”的方式进行,即邀请国外康复医学专家来华讲学,选择具有一定经验的临床医学、康复护理、特殊教育、心理治疗师、社会工作人才进行知识培训,引进一批康复辅助技术咨询师,组建一个团队,有计划分层次开展假肢师、康复治疗师、助听器验配师等康复医疗从业人员的培训,建设具有高起点、高水平、国际化康复科队伍建设。残疾人康复科技创新也是发展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关键。可以通过举办残疾人康复产业创新创业大赛,鼓励社会资本对优秀项目进行投资,力求突破头控、眼控、声控、盲用、语音字幕实时转换等智能硬件配套产品技术难关,尤其是助力康复辅助AI技术和智能装备的研发。值得一提的是,远程医疗作为“互联网+”与生物医药在新冠疫情冲击下融合创新发展的康复服务新模式,充分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越来越多地为基层群众提供及时、优质的医疗设备和服务。

(四)实施残疾人精准康复服务行动。一方面可以组织开展“爱耳日”“助残日”“爱眼日”“残疾预防日”“精神卫生日”等普及教育活动。通过制作公益宣传片、新闻节目、微视频或微信公众号等方式,多渠道丰富残疾儿童疾病预防与康复内容,努力为残疾人康复创造条件、消除障碍;另一方面必须实施“需求—计划—评价”为一体的残疾儿童精准康复服务行动。展开而言,应首先积极调查和掌握各类残疾儿童对康复的需求情况,包括但不限于康复医疗、康复指导、心理咨询、康复知识宣传、残疾人用品用具及转介服务六个方面。其次,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婚姻状况、文化程度、残疾类别及残疾程度等残疾人康复需求特点,制定分人分级的康复服务方案,以家庭医生为签约的服务队伍,为残疾人提供康复诊疗、训练、护理以及辅助器械适配的基本健康服务项目。最后提出并制定康复服务评价的统一标准,使残疾人基本康复服务在根本上得到保证。

猜你喜欢

残疾儿童十四五残疾
给这些孩子一个温馨的世界——宝鸡对残疾儿童“应救尽救”
高校“十四五”规划中学科建设要处理好五对关系
“十四五”规划研究的新坐标新方位
中辉大鹏数字电视公司“十四五”发展规划
农村残疾儿童教育康复保障的问题与对策
残疾儿童康复机构少水平低
残疾预防康复法制建设滞后
西部贫困地区残疾儿童基础教育研究
多方联手为残疾青年办实事
一个倾情帮教的残疾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