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在变革中提升高等教育质量
2024-03-06刘淑华
刘淑华
作为世界高等教育大国,俄罗斯的高等教育在世界高等教育体系中自成一统,具有独有的特征。苏联解体之初,跟超级大国时期教育质量稳居世界最前列的辉煌相比,高等教育质量下滑成为引发俄罗斯全社会高度关注的严峻问题。从21世纪初开始,面对日益复杂的世界竞争形势,俄罗斯把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作为历年来教育改革政策的核心目标,在高等教育领域开始了一场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保卫战,教育发展由规模、数量的增长转向质量提升的新阶段。
建立以“专”为主、“通”“专”结合的培养模式
在称谓上,俄罗斯高等教育被称为“高等职业教育”,而实际上它是一个融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于一体的体系。2012年以前,俄罗斯高等教育包括高等职业教育和大学后职业教育两部分。为了与其他国家的教育体系保持兼容,2013年新的《俄罗斯联邦教育法》将高等职业教育和大学后职业教育统称为高等职业教育。俄罗斯高等教育在中等普通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的基础上进行,其主要任务在于提高学生的普通教育水平和职业水平,培养掌握相应技能的专门人才。自2009年俄罗斯实行全国统一考试以来,接受过中等普通教育或中等职业教育的学生,在参加全国统一考试或高校自主招生考试后,可以选择就读学士学位或往技能专家的方向发展。高等教育强调将教育大纲和实际生产相结合,相关重点企业参与提供教育服务,教育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完成。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俄罗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是典型的“专才”模式。在严格的计划经济体制下,高等教育以培养国家经济建设需要的专门人才为目标,专业设置与国民经济部门紧密衔接,使大学毕业生能立即适应工作岗位需求。20 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解体前的苏联和之后的俄罗斯开始进行改革,注重培养宽专业口径、基础扎实的专门人才。截至目前,俄罗斯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总体可以归纳为以“专”为主、“通”“专”结合。1992年,《俄罗斯联邦教育法》规定,任何层次的职业教育均应保证受教育者能学到一种职业并获得相应的技能。2013年新的《俄罗斯联邦教育法》生效以后,俄罗斯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不再局限于“专门人才”,而是将其界定为“根据社会和国家的需要,确保在所有对社会有益的活动领域方向上培养高技能人才,满足个体发展其智力、文化和道德的需求以及满足个体深化和拓展教育和科教技能的需要”。
建立多样化的高等教育结构
苏联解体之后的三十年,俄罗斯高等教育结构体系变革呈现深刻、广泛和强劲的特点。高等教育层次结构、形式结构、类别结构和科类结构都发生了迥然于苏联时期的变化:在层次结构上,为了与欧盟国家的学位体系结构对等,建立了与欧洲博洛尼亚进程相吻合的、国际通用的“学士—硕士—研究生/副博士”三级学位体系,同时保留了苏联传统的“技能专家—研究生”二级学位体系;在形式结构上,不再以清一色的国立高校、非全日制教育模式地位显赫为主要特征,私立高等教育异军突起,与国立高等教育平分天下,非全日制教育模式地位不断下降,比重逐渐萎缩;在类别结构上,不再以单科性技术学院作为主导力量,综合性大学已上升为国立高校的主导力量,同时,根据高校的潜力与功能,打造体现不同级别和指向的高等学校金字塔结构;在科类结构上,不再是理工科一统天下,人文社会科学逐渐占有相当比重。
加强政府对高等教育质量的管理与监控
从20世纪初开始,俄罗斯政府采取果断的措施,强化了自身在质量保障方面的责任与权力,对涉及教育质量的方方面面进行严格的管理和监控:一方面,改善教师待遇,稳定教师队伍,提高教师职业威望,增强教师职业吸引力,同时提高教师技能,加强教师职业鉴定,使得教师队伍的素质有了长足发展。另一方面,制定新的高等教育国家标准,完善教育质量监控体系;对高校开展的教育活动展开国家许可、鉴定和认证;参与欧洲一体化的质量保障体系,以欧洲标准加强俄罗斯教育标准的国际化和适切性;修订学科结构,更新专业目录;实施全国统一考试,统一大学的招生方式。通过一系列重要举措的推进,倍受社会瞩目的教育危机状况得以扭转,政府所期待的“公共教育领域的现代化改造”工程大大加速。
构筑适合创新型经济发展的教育制度
在知识经济时代到来、世界竞争规则发生变化的现实面前,俄罗斯政府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比起火箭、领土和石油来说,高等学校有可能成为俄罗斯建立国际舞台上美好国家形象的更有前景、更加可靠的基础”。为此,发展创新型教育、构筑适合创新型经济发展的教育制度,成为俄罗斯近年来最重要的治国方略。俄罗斯重拾苏联时期与美国抗衡的秘密武器,遵循从娃娃抓起的精英培养之路,重视精英人才的早期发掘和跟踪培养,并在此方面取得了很大成效。“天才儿童”和“才华青年”就是当前正在实施的卓有成效的两项计划。面对科研創新领域遭遇的人才流失危机,一方面,俄罗斯政府不惜重金实施科技复兴计划,改善科技人才的科研环境,大幅提高科研人员的物质待遇,采取激励机制吸引更多人,特别是年轻人投入科学研究行列,打造代表俄罗斯科技未来的青年科学家梯队。另一方面,注重招兵买马,斥巨资将世界著名学者引入俄罗斯高校,以发挥科学巨星在整个科研梯队中的领航作用。与此同时,在高等教育领域加快向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转变,打造适应创新经济的全新教育体系:改变教育领域重传授知识、轻提高能力的偏颇模式,把培养创造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作为新教育模式的基本宗旨;改变苏联时期高等学校教育与科研职能相分离的状况,促进教育与科学一体化,将高等学校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中心与枢纽,鼓励高校在知识和技术创新中作出卓越贡献;改变苏联时期高等教育成果难以商业化的状况,促进高等教育与生产一体化,引导高校积极开展面向经济的科学研究和科技成果转化,并激励大学创建小型创新企业,建构学术成果商品化的直通车;构建由创新性大纲优胜大学、国家研究型大学、联邦大学和国家古典大学四个层级构成的重点大学网络,集中力量打造进入国际500强的俄罗斯科技领头军,抢占世界科技制高点。
实施高等教育国际化战略
苏联解体以后至俄乌战争前,为了增强俄罗斯教育在地区和世界教育服务空间的吸引力和竞争力,提高俄罗斯科技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和辐射力,俄罗斯把教育开放作为一项基本的教育政策,积极开展与其他国家之间多层次、全方位、宽领域的教育交流与合作。
一方面,构筑独联体统一教育空间,将之作为教育国际化政策中最优先发展方向。独联体统一教育空间是以俄罗斯为中心,在后苏联空间进行教育一体化的尝试。截至目前,独联体成员国之间在教育领域对话协商、资源共享、平等合作、共谋发展的机制已经确立,在共同制定教育质量监控标准、互相利用基础设施、加强师生学术流动、共建新型教育机构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另一方面,积极融入“博洛尼亚进程”,这是20世纪末至2020年俄罗斯“迎向西方”、融入欧洲文明的对外战略在高等教育领域的体现。2003年,俄罗斯加入“博洛尼亚进程”,积极构筑能为欧洲其他国家、其他民族所承认和接受的高等教育体系。在博洛尼亚框架下的俄罗斯高等教育改革,并不是边边角角的缝缝补补,而是一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系统性改革。由此,俄罗斯在学位体系、教育结构、教育标准、教育质量监控等宏观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而这些变化与本世纪初就已经开始的俄罗斯教育现代化框架下的改革在很多方面不谋而合。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