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普通中小学学生评价政策演进特征与未来展望

2024-03-04靳荫雷

教育与教学研究 2024年2期
关键词:价值定位学生评价评价指标

靳荫雷

[摘要]学生评价是教育评价的基础环节,其结果可以用来衡量学生培养质量和教育发展水平,并进一步促进学生发展。学生评价政策是科学实施学生评价的重要保障,有助于学生评价功能的顺利实现。文章以52份国家层面关于普通中小学学生评价的教育政策为研究对象,运用NVivo 12plus软件,根据三级编码操作程序对政策文本进行规范的质性分析和深层解读。研究发现,我国普通中小学学生评价政策演进在价值定位、评价标准、评价指标、组织运行机制等方面具有鲜明特征,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因而,需要继续坚持育人导向,深化素质教育发展理念;深入理解学生评价标准制定的基本原则,增强其科学性;进一步注重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师评价素养;拓宽沟通渠道,高质量发挥组织实施效能。

[关键词]普通中小学;学生评价;政策文本分析;评价指标;价值定位

[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6120(2024)02-0075-15

学生评价是教育评价的基础环节,其相关政策是科学实施学生评价、促进教育发展、加强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然而,目前学界研究教育评价政策较多,研究学生评价政策则较少。针对前者,研究者一般是基于一定的理论、视角或方法,对不同评价形式、不同学段、不同学校类型、不同地域等的教育評价政策文本进行分析,主要集中在政策议程设置[1]、执行境遇[2-5]、职责分析[6]、演变历程[7-10]等方面。针对后者,研究者主要是在宏观上把握政策的演变历程,对不同评价形式、不同学段、不同学校类型等方面的研究较少,例如,较多研究对全学段学生评价政策进行分析[11-12]。其实,改革开放以来,中共中央、国务院以及教育部等相关部委相继颁布了一系列有关学生评价的政策文本,对不同学段的具体目标、评价原则、评价内容、评价标准等方面有所不同,有必要分学段对学生评价政策进行研究。

对于基础教育阶段而言,我国普通中小学学生评价各方面内容在国家政策层面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些变化有哪些特点或规律?基于此,是否可以准确预测未来学生评价政策的发展方向?如果可以,未来学生评价变革表现在哪些方面?这些问题目前还不是很清楚。因而,本研究围绕这些问题,以政策文本分析为手段对相关政策进行分析,以期对学生评价政策研究有所助益。

一、学生评价的内涵阐释

评价是人类的本质活动之一[13],是以事实把握为基础的价值判断活动,即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统一。学生评价作为对学生的评价,本质上也是一种价值判断活动。其中,学生发展过程与结果是该活动的客体,社会与个人是该活动的主体,学生评价是对学生发展过程与结果是否满足社会和个人需要所作出的一种价值判断。当然,这一活动也是教师或其他评价主体在把握学生发展过程中的行为表现和最终结果等事实性证据的基础上作出的评价。换言之,学生评价强调在系统、科学、全面地搜集、整理、处理和分析学生信息的基础上进行评价[14],即在事实判断的基础上作出价值判断[15]7,其中,事实判断是价值判断的手段,价值判断是事实判断的导向因而,学生评价既是事实判断,更是价值判断,是一种兼具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特点的活动。

事实判断强调符合事实和客观规律,价值判断强调符合道理和某种标准,融汇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特点于一体的学生评价自然也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标准、要求等。有学者认为,学生评价是指评价主体运用“科学的、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评价理念”[12],“依据一定的标准,运用多种评价方法”[15]7,对学生的思想品德、知识技能、体质、社会适应性以及劳动技能等各个方面进行价值判断其中,评价理念是指现代教育观、教师观、学生观、教学观、评价观等价值观念落实到学生评价实践中所形成的具有可操作性的理性观念,评价标准是指与教育目标、教学目标、学习目标等一脉相承的具有评判、导向和监督功用的价值尺度以及界限,评价方法是指应用于整个评价过程且体现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手段或策略。总的来说,学生评价是基于学生发展,依据现有评价理念、标准、方法等对学生发展过程与结果作出价值判断。更重要的是,要将评价结果最终反馈并作用于学生自身,为了学生发展而评价,在当下也就是指为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而评价。

学生评价政策是科学实施学生评价的重要保障,对高质量人才培养具有导向和规约作用基于上述对学生评价内涵的具体阐释,结合国家相关政策颁布的具体情况(主要是指政策内容),本研究认为学生评价政策是指包含或体现学生评价理念、标准、方法以及评价目标、主体、内容、机制等方面要素的广义的政策文本,分为完全契合学生评价主题的专门政策和部分契合学生评价主题的非专门政策,这也是本研究的主要研究对象和工具。

二、研究设计

(一)政策文本的选择

本研究首先以“学生评价”为检索关键词(辅以“学生测评”“学生评估”“学生评定”“学生发展”等),通过三种渠道对学生评价相关政策进行检索,分别是:国务院、教育部等部门官方网站;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百度文库等文献检索平台;“政眼通”政策大数据分析服务系统(智库版)和法意科技——中国法律资源库等政策检索平台。此次检索为第一轮筛选,主要是梳理改革开放以来(以改革开放为起点,主要基于三点考虑:其一,政策提出的连续性;其二,政策内容的本土化;其三,政策检索的有限性)在国家政策层面相关的政策文本。之后,为保证研究的信度和效度,需要对已梳理的相关政策进行第二轮筛选,筛选原则是权威性和相关性。权威性是指研究样本是由国家权力机关以权威、公开的方式发布的未失效政策文件,包括通知、意见、方案等;相关性是指依据本研究所明确的学生评价内涵,研究样本需与“学生评价”具有较高的关联。第二轮筛选主要是通过仔细阅读政策文本内容,剔除已失效、相关性低(包括学段不是中小学,未体现学生评价理念、目标、方法等具体要素即仅出现字眼而不含具体内容)等政策文本。经过两轮筛选,共得出1978—2022年的52份政策文本作为研究对象,部分政策文件统计见表1。

(二)研究方法与工具

本研究采用综合性的教育政策文本分析方法,即通过编码、分类等方式,对文本内容进行数据挖掘与信息提取的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文本进行分析,最终要走出文本,走出文本的过程也就是从具体中抽象概括出一般的过程,是文本读者运用多种“解读”文本的方法和视角通过文本与文本生产所处的历史脉络对话以发掘文本“深层结构”的过程,是文本理论化的过程[18]。本研究主要借助质性分析软件NVivo 12plus对相关政策文本进行编码和分析,其在理论建构、文本解读、可视化操作等方面可以发挥很好的作用。

(三)研究过程

1.对改革开放以来的学生评价政策划分时期

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52份关于学生评价相关政策文本的系统梳理,可以发现学生评价主要聚焦于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以达到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结果。其中,发现有几个关键节点具有针对性强、承上启下、突出重点的关键作用,例如,2002年、2014年、2020年。2002年发布的《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关于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一个纲领性文件,对之后的教育评价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在此之前,学生评价政策发展属于一种酝酿期,评价理念、内容、目标等依托于教育方针,不够明确,该阶段的评价政策随着素质教育的提出和发展而逐步发展。2014年,作为《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的配套文件——《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首次以“下定義式”的语言形式对综合素质评价作了概念界定,这两个政策文本是我国全面实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直接政策依据,标志着我国推进的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已步入新的发展阶段[19]。因而,2002年至2013年可以看作是综合素质评价在政策文件中从诞生到逐步发展所经历的一个探索期。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对教育评价改革进行了系统部署,共设计五个方面22项重点任务,对之后的教育评价(特别是学生评价)改革具有重要指导作用,是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纲领性文件[20],因而,可以作为学生评价政策发展的重要节点。2014年至2019年,是学生评价政策发展的稳步发展期,2020年至今是学生评价政策发展的深化期。

2.对改革开放以来的学生评价政策进行编码

本研究采用三级编码操作程序。首先,分解原始的政策文本,并寻找可能的参考点,为此,逐句阅读导入的52份政策文本,形成开放式编码(也称孙节点、参考点);其次,寻找参考点的上位概念,形成更具抽象性、概括性和综合性的分析范畴,即子节点;最后,根据子节点的核心含义,并结合开放式编码的内容对子节点进行调整、合并,形成高度概括的父节点作为学生评价政策的主要维度,之后再返回开放式编码和子节点对父节点的概括性进行综合考虑,使之进一步完善。

之后,要通过二次编码对编码结果进行验证。NVivo 12plus软件支持不同使用者在同一计算机上使用相同的资料,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研究倾向,利用软件中的“编码比较”功能,可以比较不同研究者编码的一致性,并且通过Kappa系数加以表征,可作为检验研究可靠度的参考依据。一般认为Kappa 系数在0.61~0.80为高度一致性,0.81~1为几乎完全一致。由于本研究的研究者只有笔者一人,所以运用了二次编码的方法对编码进行了一致性检验。为减小误差,第二次编码与第一次间隔为一个月左右,其间基本完全搁置该研究,并着手其他研究以转移注意力并削弱相应记忆。之后利用软件中的“编码比较”功能,通过Kappa系数对两次编码的一致性加以表征,结果显示一致性检验结果Kappa系数均在0.61~1之间(见表2),因此,政策文本的编码结果具有较高的可信度。

本研究最终形成5个父节点作为学生评价政策的主要维度,分别是评价原则、评价内容、评价方式与方法、评价组织与管理、评价结果运用(见表3)。评价原则是学生评价政策目标、内容等确立的基本准则,包括坚持方向性、坚持育人导向、秉持科学公正、客观性、尊重发展性和过程性。评价内容主要体现在综合素质评价中,包括高利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指标,除基本的六方面外,还包括劳动素养、信息素养等后进入或之后强调的素质能力。评价方式与方法体现多样性,包括多形式、多主体、多工具、多维度。评价组织与管理是学生评价政策落实的主要方面,包括评价前高度重视、统筹协调等,评价时过程公开、即时测评等,评价后申诉复议、责任追究等。评价结果运用主要是指学生评价结果一般作为衡量学生发展质量、学校和地区教育质量的重要依据,同时也是高一级学校招生录取的重要依据。

三、研究结果

(一)词云分析

从词云图(见图1)中,可以看出“学生”“评价”“综合”“素质”“教育”“考试”“发展”“学校”“招生”等是出现频率较高的主题词。

同时,根据不同父节点编码参考点数量制作扇形统计图(见图2),可以发现评价组织与管理和评价内容这两个父节点的参考点数量占比较多。由此可见,我国普通中小学学生评价政策重点在综合素质评价和考试招生制度两个方面,其研究主题主要聚焦于评价组织与管理、评价内容两个维度。新高考采取“两依据一参考”的录取方式,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受到极大关注,且进一步延伸到初中,在规范性上也结合信息技术、大数据等搭建了信息平台。随着相关政策的出台,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容体系逐渐完善,组织管理更加标准,因而,在词云图中有明显的体现。另外,考试招生一直是学生评价的重点主题,学生评价政策的发展离不开对考试制度的改革,“一考定终身”等招生理念逐渐被淘汰,考试招生乃至学生评价有更清晰的导向和更科学合理的发展模式。

(二)不同时期学生评价政策内容特点

通过对不同时期五个维度学生评价政策内容参考点的梳理(见表4),可以发现,在较长时间的发展中,学生评价政策已经形成了基本完善、规范、细致的内容体系,各个维度体现出时代性和连续性特点。时代性是指每一时期都有体现时代特点的社会价值理念的基本诉求,学生评价政策在关切或回应这一诉求的过程中每一维度都会“沾染”时代性;连续性是指每一维度在不同时期的发展中具有秉持不变的理念、逻辑等,例如,促进学生发展,践行素质教育等,因而各个维度在这些理念、逻辑的连续作用下体现连续性。以“评价内容”为例,在酝酿期,素质教育理念刚刚兴起,评价内容需要扭转“应试”趋向,朝向素质提升;在探索期,学生评价体系基本明晰,综合素质评价观念带来一股“热潮”,评价内容从提升素质精确为提升哪些素质,包括思想品德等;稳步发展期,综合素质评价内容体系基本完善,形成基础性目标和发展性目标框架,评价内容指向更加明确;深化期,评价内容在坚持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的基础上,继续深化育人导向,体现核心素养本位,具有时代特色。四个时期,素质教育、育人为本理念贯穿始终,并在时代变化下逐渐深化,体现时代性与连续性的统一。

四、我国普通中小学学生评价政策演进总体特征分析

(一)价值定位:在“游走”中正向加强

回顾、总结和检视我国学生评价政策的演进之路有助于明晰学生评价政策的价值取向,从而可以为今后的政策制定提供经验和智慧。基于四个时期政策文本的梳理,可以发现我国普通中小学学生评价政策的价值定位体现在部分话语表述的细微变化中。例如,《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2004年初中毕业考试与普通高中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提出初中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结果包括综合性评语和等级两部分[21],2010年《教育部关于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的意见》提出将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作为高校招生录取的“重要依据”之一,2014年《意见》中其相关表述则有些变化,评价方式方面强调通过写实记录评价学生、形成档案,评价结果运用方面强调作为招生录取的“重要参考”。据此可见,学生评价政策的话语表述呈现一种“游走”态势。“游走”在这里不是一个负向词,并非认为某项政策不适合或不准确,而是体现政策发展充满生命力。尽管这在字面意思上更像是一种“干扰”“阻断”,其实,“游走”更说明思想、理念、智慧在运动、在进步、在提升,而不是在“摇摆”“见风使舵”甚至倒退,这是因为某一主题的价值核心将之固定在一个没有“回头路”的位置上,只要“游走”,就会朝目标更进一步。学生评价的价值核心就是促进学生发展,基于此思考“重要依据”与“重要参考”,看似评价结果的地位下降了,其实操作性在增强[19]。简言之,学生评价政策的价值定位在“游走”中正向加强。

(二)评价标准:从单一标准到多元分类

评价标准是指在评价过程中对评价客体加以衡量的准则[22],应与评价原则、评价内容等具有一致性,是学生评价政策的核心内容,引导着学生评价的基本遵循和学生发展的具体指向。在酝酿期,学生评价政策处于重建之后的初步发展阶段,评价标准依据教育方针的相关表述制定,较为单一。在探索期,综合素质评价开始出现,素质教育发展进入新阶段,伴随尊重学生、尊重规律等理念的出现或发展,学生评价标准除提倡依据教育方针外,还有课程标准、学生发展规律。此时,评价标准已出现分类评价的意识,但在类别划分中存在交叉、宽泛的现象。例如,2002年的《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提出了基础性发展目标和学科学习目标两个方面的评价标准,为之后的综合素质评价奠定了基础。在稳步发展和深化期,综合素质评价受到重视,学生评价标准逐步细化,通过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综合素质评价清单等方式来规范综合素质评价。在考试招生制度方面,此时倡导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不同类别、水平、阶段的考生评价标准有所不同,例如,艺体特长生的录取方式。同时,2017年的高中课程标准以及2022年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中提出要依据课程目标、内容要求、学业要求、学业质量标准等确定评价标准,不同学段不同年级的评价标准不同,也体现评价标准的多元性。

(三)评价指标:在发展中逐渐丰富与完善

评什么,即应该确定用哪些主要指标来评价学生发展状况,是实施学生评价的首要问题[23]。纵观我国学生评价教育政策的发展脉络,其政策内容呈现逐渐丰富和完善的特征[12],评价指标与评价内容一致,也呈现同样的特征。例如,自2004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2004年初中毕业考试与普通高中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正式在国家教育政策文本中出現“综合素质评价”开始,其内涵与指标就在历年的发展中逐渐充实。首先是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六个方面[24],2014年提出将艺术素质测评[25]、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情况和成效[26]、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情况[27]、体质健康测试情况纳入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并进一步明确为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兴趣特长、社会实践五个方面[28]。2015年又提出将学生参与具体劳动情况纳入,2016年提出将学生参加研学旅行的情况和成效纳入,2020 年提出将劳动素养纳入,2022年提出将思政课学习情况纳入,等等。另外,逐渐丰富与完善的学生评价指标,不仅有助于落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要求,还有助于促进整个教育评价指标体系更加科学、连贯。学生评价与教师评价、学校评价、教育质量评价等具有内在一致性,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旨归,不同教育评价政策在评价内容与评价指标等方面遵循统一的逻辑。作为整体,教育评价需要统筹所有评价类型,把控内在关联,建立更加科学、连贯的评价指标体系。

(四)组织运行机制:在变革中更加规范有序

关于学生评价政策的组织实施,涉及实施主体、实施原则、实施方案、实施方法等,各部分在评价制度变革的影响下形成更加规范有序的组织运行机制。组织运行机制本身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这种复杂性体现在多个方面。例如,从评价主体看,在学生评价政策编码结构中,多主体评价子节点表明学生评价具有多元性,不仅包括学生自评和教师评价,学校、社区、家庭等关联人员,教育督导、教研机构、教师培训等机构人员也可以参与学生评价。因而,实施学生评价政策需要考虑众多评价主体之间的差异和联系,主体越多,联系越密,组织运行机制自然越复杂。以往学生评价政策更多关注评价内部制度建设,如关注评价方式是否多元、评价内容是否合理、评价过程是否严谨等,组织运行机制相对弱化。随着综合素质评价兴起以及社会对高考改革的呼吁,学生评价结果尤其是综合素质评价与考试招生紧密联系在一起,成为其“重要依据”或“重要参考”,由此带来高利害考试制度的变革,从而吸引更多实施主体参与进来。为保障评价实施,主体之间需要形成更加规范有序的组织运行机制,如责任分工、诚信制度、申诉复议制度等。这些措施有助于减少评价制度尤其是考试招生制度变革背景下可能出现的不公平、不科学、不规范等现象,进而完善我国普通中小学学生评价体制机制建设。

五、我国普通中小学学生评价政策实践反思与未来展望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1985年以来,我国普通中小学学生评价政策不断发展,虽已经取得不错成绩,但在实践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例如评价价值在选拔性与发展性之间有时摇摆不定,学生评价标准与课程标准、学习内容以及社会需求等依然存在不连贯的问题,在技术浪潮下教师的评价与信息素养存在某种程度的缺失,以及评价组织效能运行不畅、发挥不力等,这些都需要引起足够关注并积极进行调整,以更好应对学生评价政策改革与发展的未来挑战。

(一)继续坚持育人导向,深化素质教育发展理念

2014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强评价的育人导向……引导学校实施素质教育”育人是评价的根本导向,如何评价并且发挥评价的育人功能,做到以人为本,促进学生成长,是学生评价改革要考虑的重要问题a ,也是深化素质教育发展理念的关键所在。在实践中,学生评价偶尔面临在“选拔性”与“发展性”之间摇摆不定的问题,需要全社会深化素质教育发展理念,继续以育人为本践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要求,准确定位学生评价的价值取向。

第一,扭转应试思维,淡化竞争意识,引导学生发展多方面能力。禁止给学生贴标签、根据学生成绩排队等,试行“等级+评语”“成绩+评语”等评定方式。例如,2017年,教育部出台的《关于印发〈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的通知》中明确提出“考试成绩不进行公开排名,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30]。第二,评价要体现进阶性、差异性。不同学段、不同年级学生发展水平不一致,即使同一年级学生水平也可能出现较大差异,因而,评价标准不可统一,要因学生发展水平而异,以满足学生最近发展区为准。第三,严格落实“四个评价”,尤其重视增值评价。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提出“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31]。增值评价“是一种发展性评价”[32],以发展“增量”作为评价指标,有助于真正落实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育人理念。第四,进一步规范综合素质评价。综合素质评价是发展素质教育、转变育人方式的重要制度,强化其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重要导向作用。

(二)深入理解学生评价标准制定的基本原则,增强其科学性

学生评价标准根据学生评价活动的现实需要制定,是“用于衡量学生发展变化程度及其价值的一套具体化的、情景化的规则”[33],是对学生进行评价的实践依据[34]。好的评价标准直接关切甚至提高学生评价的整体质量。什么是“好”,“好”即“科学”,科学的学生评价标准需要依据一定的原则制定。依据国内外学生评价标准制定的重要表述和有效经验,可以将准确性、适宜性、可行性、应用性等作为学生评价标准制定的基本原则,深入理解这些基本原则,有助于增强学生评价标准的科学性。

第一,学生评价标准准确性。准确性是学生评价标准的硬性指标,是学生评价标准科学性增强的重要表现,提高准确性意味着要规范评价过程,包括对信息的核对、资料的审查等。第二,学生评价标准适宜性。适宜性主要是指学生评价标准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满足学生发展需要,与课程标准、学业要求等相契合。例如,1997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评价标准应符合教育方针、义务教育的性质和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第三,学生评价标准可行性。可行性主要是指学生评价的各项内容、要求等能够在现实中顺利实施,能够吸引其他主體参与进来,在照顾主体差异的同时与其他教育评价类型要求一致。例如,《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中明确提出“评价标准既应注意对学生、教师和学校的统一要求,也要关注个体差异以及对发展的不同需求”[35]。第四,学生评价标准应用性。应用性坚持育人为本,以促进学生发展、教育质量提升等为重要导向,主要是指对学生发展真正“有用”的评价内容和要求,即对学生发展具有诊断、监督、指导价值。

(三)进一步注重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师评价素养

教师是学生评价的主要参与者,是以学校为主要场域的学生评价活动的领导核心。在学校中,教师的评价素质、能力如何,直接影响教师参与学生评价的积极性和有效性,进而可能会影响到学生发展质量。因而,重视学生评价,要将教师放在重要位置,进一步注重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师评价素养是保障学生评价质量的重要措施。教师评价素养是教师评价意识、评价知识、评价能力、评价伦理的综合体现,提高教师评价素养,需要在四个方面作出努力。

第一,评价意识是教师评价素养的前提。教师需要积极主动地接纳评价、使用评价,自觉学习先进的评价理论,敢于创新评价方法,为实施评价做好意识准备。例如,通过课例研讨、听课评课等方式反思自身评价观念和态度。第二,评价知识是教师评价素养的基础。教师需要具备先进的教育评价理论知识,熟悉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掌握“四个评价”的内涵、方法等,能够准确理解学生评价目标、评价原则、评价内容、评价标准等。第三,评价能力是教师评价素养的核心。教师需要在评价意识指引下,借助评价知识,形成评价信息收集与分析能力、评价方法创新与应用能力、评价实施与反思能力等。第四,评价伦理是教师评价素养的保证。研究发现,评价伦理是教师评价素养培育的薄弱项[36],需要引起重视。评价伦理具体表现为:教师在进行评价时能够尊重学生,保护学生的隐私;能够克服评价的偏见,摆脱对学生的“晕轮效应”,避免对学生随意贴标签;能够秉持公正,一碗水端平,赏罚分明。

(四)拓宽沟通渠道,高质量发挥组织实施效能

我国普通中小学学生评价政策的组织运行机制在评价制度改革中虽趋向规范有序,实施主体基于各自部门或人员职能为服务学生评价政策实施提供最大助力,但在具体实施中,可能存在因各主体之间职能交叉、协调不足等引起的组织效能运行不畅、发挥不力等问题。因此,需要拓宽主体间沟通渠道,以便高质量发挥组织实施效能。

第一,搭建信息平台,涉及信息交流、信息共享、信息公开等功能。不同实施主体相关人员需要在信息平台支持下开展工作,包括上传活动日志、活动材料等,遵循公开、公正、透明原则,探索不同主体间合作机制,加强合作交流。第二,设置专门热线,提供咨询、建议等功能。学生、教师是与学生评价政策关联度较高的直接作用群体,其权利、义务需要得到充分保障,通过设置专门热线,可以相对减少冗杂程序,方便基层主体发表意见,方便落实其权利实施。第三,建立座谈制度。提倡不同实施主体“串门”,加强信息互通与交流,促进优秀经验分享,同时落实互相监督机制,有助于提高实施主体的积极性,促进不同实施主体自省自检,进而提高组织实施效能。

参考文献:

[1]包水梅,韩冰玉.基于多源流理论的我国教育评价政策议程设置分析[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2(6):33-46.

[2]阳荣威,刘伟豪.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政策执行的阻滞因素与纾解路径[J].大学教育科学,2023(2):51-60.

[3]杨聚鹏.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政策的实践困境与推进策略研究[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6):181-190.

[4]杨聚鹏.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政策的价值意蕴、执行阻力与改革路向[J].教育学报,2022(5):106-117.

[5]闫闯.乡村小学教育评价政策执行的主体困境及规避[J].当代教育科学,2022(5):79-86.

[6]刘国瑞,张怡.省级政府履行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职责情况分析:基于10省份教育评价政策文本的研究[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3(2):92-99.

[7]朱滨,张新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评价政策:演变、特征及展望[J].教育研究与实验,2022(6):94-101.

[8]司林波,裴索亚,王伟伟.新中国教育评价制度变迁的影响因素、基本规律与实践启示:基于教育评价相关政策文本的扎根理论研究[J].大学教育科学,2021(6):69-77.

[9]司林波,裴索亚.中国共产党百年教育评价制度发展的历程、特征与展望[J].现代教育管理,2021(10):1-11.

[10]蔡旻君,古立春.我国基础教育评价政策的演变:基于1999年以来的政策文本分析[J].上海教育评估研究,2021(4):73-79.

[11]安富海,刘甜甜.守正创新:我国学生评价政策的回顾与展望[J].课程·教材·教法,2023(4):75-82.

[12]邓凡,余亮.我国学生评价政策的回顾与展望:基于NVivo 11的政策文本分析[J].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2022(4):91-106.

[13]裴娣娜.教学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291.

[14]金娣,王刚.教育评价与测量[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296-298.

[15]田友谊.当代学生评价的理论与实践[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16]张敏.学生评价的原理与方法[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8.

[17]王景英.教育评价理论与实践[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56.

[18]涂端午.教育政策文本分析及其应用[J].复旦教育论坛,2009(5):22-27.

[19]王洪席.我国综合素质评价政策的演进历程及特征分析:基于(1999—2014年)政策文本的分析[J].课程·教材·教法,2016(12):28- 34.

[20]周洪宇.指导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纲领性文件:《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解读[J].红旗文稿,2020(22):8-12,1.

[2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2004年初中毕业考试与普通高中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的通知[EB/OL].(2004-02-25)[2023-07-03].http://www.moe.gov.cn/s78/A06/jcys_left/s3732/201006/t20100610_89030.html.

[22]张尔秘,史万兵.地方高校人文学科教师科研绩效评价体系优化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22(3):76-82.

[23]丁吉念,王新华.中小学教育质量评价改革亟待破解的四个问题:《总体方案》背景下中小学教育质量评价改革的思考[J].教育与教学研究,2022(12):45-65.

[24]教育部关于深入推进和进一步完善中考改革的意见[J].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2008(5):41-42.

[2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EB/OL].(2014-01-10)[2023-07-03].http://www.moe.gov.cn/srcsite/A17/moe_794/moe_795/201401/t20140114_163173.html.

[2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EB/OL].(2014-04-01)[2023-07-03].http://www.moe.gov.cn/src?site/A06/s3325/201404/t20140403_167213.html.

[2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EB/OL].(2014-03-30)[2023-07-03].ht?tp://www.moe.gov.cn/srcsite/A26/jcj_kcjcgh/201404/t20140408_167226.html.

[28]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EB/OL].(2014-12-10)[2023-07-03].http://www.moe.gov.cn/srcsite/A06/s3732/201808/120180807_344612.html.

[29]李孔珍,贺千红.育人导向的普通高中过程性评价[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4):157-163.

[30]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的通知[EB/OL].(2017-12-05)[2022-12-06].http://www.moe.gov.cn/srcsite/A06/s3321/201712/t20171211_321026.html.

[31]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EB/OL].(2020-10-13)[2022-12- 06].http://www.gov.cn/zhengce/2020-10/13/content_5551032.htm.

[32]谢小蓉,张辉蓉.解读学生成长百分等级模型:义务教育学校考试增值评价的突破口[J].教育与教学研究,2023(8):108-119.

[33]张乐乐,陈恩伦.新时代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生评价的现实困境及其变革路径[J].内蒙古社会科学,2020(3):193-199.

[34]吴陈兵,肖景蓉.文化回应教学:理论模式与操作标准[J].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1(1):117-128.

[3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EB/OL].(2002-12-18)[2022-12-06].http://www.moe.gov.cn/srcsite/A26/s7054/200212/120021218_78509.html.

[36]趙士果.小学教师课堂评价素养的现状研究:基于上海市Y区1 032名小学教师的调查与分析[J].上海教育科研,2020(8):53-59.

猜你喜欢

价值定位学生评价评价指标
高职英语教学价值定位及其实现
新课程背景下的学生评价
中学物理课堂教学中学生评价的思考
小学英语课堂中对学生评价的改革
第三方物流企业绩效评价研究综述
基于UML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评价系统的分析与研究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评价指标的国际经验与启示
资源型企业财务竞争力评价研究
谈谈高校招生宣传工作机制及其创新
有效评价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达成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