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大学生就业内驱力提升路径探析
2024-03-03何玉凤
摘 要:当下,“孔乙己文学”和“大学生寺庙游”热潮的日渐兴起,其背后的深层次问题引发人们深思。文章通过探析新时代大学生就业内驱力的意义,继而分析当代大学生就业内驱力不足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五个提升大学生就业内驱力的现实路径——结合学科特点,培养专业认同;厚植家国情怀,摆正就业心态;做好职业规划,提高就业能力;加强社会实践,提升自我价值;利用谈心谈话,赋能学生就业。旨在为新时代提升大学生就业内驱力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關键词:新时代大学生;内驱力;就业内驱力
近日,以“学历是我下不来的高台,孔乙己脱不掉的长衫”为代表的“孔乙己文学”在网络不胫而走。孔乙己本是鲁迅笔下人物,他蓬头垢面,依然满口之乎者也,一袭布满补丁的长衫,却是他落魄读书人仅存“自证身份”的凭据。大学生自我调侃“当代孔乙己”,一方面表达了他们在就业大潮前的无力与自嘲;另一方面也折射出他们对学历正逐渐褪却其往昔神圣光环的困惑与焦虑。无独有偶,前不久在大学生群体中掀起“寺庙游”热潮,报道称“年轻人在上班和上进中选择了上香”引发社会热议。不可否认,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普及化,大学生毕业人数持续增多,他们面临的就业压力激增,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因此,大学生诉诸于“孔乙己文学”又或是“寺庙游”,无非是为消解学习生活和就业压力寻找一个出口。但是,当个体行为上升为一种社会现象,其背后的深层次问题就变得值得深思。从根本上来说,这正是就业心态和就业内驱力的问题。
一、探析新时代大学生就业内驱力的意义
关于内驱力的研究,瑞士心理学创始人荣格认为内驱力与集体无意识两者之间有密切的联系,先有“生命驱力”而后才有集体无意识,集体无意识是以“生命驱力”为前提的;赫尔的研究表明,内驱力是因机体有某方面的需要而产生,需要先产生内驱力而后才会激起机体的各种行为;奥苏贝尔从心理教育学的视角出发,他将内驱力进行了进一步的划分,认为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都属于内驱力的范畴。综合以上学者的研究,文章认为,内驱力是基于需要而产生的一种内部唤醒状态,常常表现为推动有机体活动以达到满足需要的内部动力[1]。个体自我意识、个体需要、个体意志品质等因素都影响着内驱力的形成和发展。
就业内驱力是在个体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内部唤醒状态,表现为推动个体寻找自身喜欢的、适合的工作的一种内部动力。毫无疑问,内驱力之于大学生就业至关重要。如果内驱力不足,大学生找工作犹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很难有理想的结果。就业是民生之本,探析新时代大学生就业内驱力具有深远的意义。
具体来说,于个人而言,提升就业内驱力有助于找到令自己满意的工作,发挥自身社会价值,提高个人获得感和幸福感;于企业而言,就业内驱力的提升有助于集智创优,实现高质量发展,并更好地发挥企业在稳就业中的主力军作用;于社会而言,有利于维持劳动力市场的平衡,有利于带动经济社会的发展,有利于促进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
二、大学生就业内驱力不足的原因分析
(一)社会层面
1998年,我国高等教育开始扩大招生,二十多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普及化,大学生从“旧时王谢堂前燕”到“飞入寻常百姓家”,不再是往日的“天之骄子”。而随着每年毕业生人数与日俱增,就业难成为每个大学生绕不开、躲不掉的话题;此外,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和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的三重压力,国内就业环境也十分严峻,这些社会层面的因素无疑给大学生就业带来巨大的压力。面对压力,很多大学生动力不足,慢慢表现出一种无所谓的态度,这就产生“佛系就业”“慢就业”甚至“不就业”等现象。
(二)学校层面
继去年高校毕业生规模首次突破千万大关后,2023届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1158万人,同比增加82万人,就业压力颇大[2];据教育部、人社部、工信部联发的《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显示,中国的人才缺口主要聚集在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电力装备等领域,两年后,我国技能型人才缺口将达到三千万之多。一面是毕业生就业面临压力,另一面是制造业用工荒,这对矛盾折射出一个问题——大学教育与市场就业需求之间发生了脱节。
近年来,高校评价体系呈现出“重理论轻实践”的特点,这往往会引导青年教师走向一个误区,即重视论文为主的科研指标而实践教学能力的提升往往被忽视。我国目前正处在工业化、信息化融合的大背景下,经济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撑,尤其是大批量的工程类实践型人才。但是,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欠缺、高校相关教学设施设备的不完善等一系列因素使得我国工科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缺乏现实土壤,培养出来的人才不符合社会需求,学生面临就业时就容易出现本领恐慌的问题[3]。
(三)个体因素
1. 自我意识薄弱
内驱力是从现实自我出发迈向理想自我的一种内在推动力。而个体自我意识极大影响着个体对现实自我的认识以及对理想自我的定位。自我意识是个体对于自身、自身开展的活动以及自身与周围环境的关系的认识[4]。对于大学生而言,对所学专业的认同、正确的自我定位、契合的职业兴趣是他们进行正确自我选择的基础,也影响着学生的需要选择。然而,长期以来,学生自我意识的培养在传统教育方式中存在缺位的现象,这样一来学生的自我意识会不清晰,缺乏对自我的合理定位和科学认知,自我评价就会产生偏差,最终导致就业内驱力减弱。以“学历是我下不来的高台,孔乙己脱不掉的长衫”为代表的“孔乙己文学”盛行,正是大学生自我意识不清、缺乏对自我合理定位的体现。
2. 就业需要不足
大学是一个自主学习的阶段,除了有限的课堂时间,如何分配好业余时间、利用好业余时间完全在于个人选择。然而,大多数学生在经历了较为高压的高考模式之后,进入大学有如平原跑马,易放难收。有的大学生可能还不能适应这种自主化的学生与生活模式,没有适时地完成角色切换,久而久之,就会形成路径依赖,自我放任。在面临就业的时候,他们难以激发起内在的就业需求。此外,由于“啃老”“拼爹”等思想荼毒,在选择就业的时候,他们对家里产生一种依赖,这样也减弱了其自身的就业需求。
3. 就业心态不正
“卷又卷不赢,躺又躺不平”。面对就业“内卷”趋势,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放弃个人奋斗而选择了“摆烂”与“躺平”。“躺平”“摆烂”是近两年流行于大学生群体的网络热词,“躺平”多指一种生活和学习中没有目标也不努力、事情来了不作为、面对不满也不反抗的消极生活态度[5]。摆烂是指事情已经无法向好的方向发展,于是就干脆“破罐子破摔”,任由其往坏的方向继续发展下去,意思与心理学上的“习得性无助”较为接近。面对新时代的就业压力,大学生不能迎难而上,而是选择逃避、不作为,这样的就业心态无疑是不端正的。
4. 就业能力不足
从整个职业生涯发展阶段来看,大学生处于职业探索期,需要在该阶段探索自己的职业倾向和偏好,进而在求职过程中有的放矢,避免出现“病急乱投医”的现象,因此,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十分有必要并且非常有帮助的。目前,各大高校也进行了一些有益探索,如面向大一新生开设多元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面向大四毕业生开展形式多样的就业指导工作等,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尽管如此,也存在一些不容回避的问题,如重视理论教学而轻视实践探索、课程较散缺乏相关课程体系支撑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难以实现效用最大化,导致大学生在求职创业过程中缺乏基本技能,当需要与现实差距过大时,大学生的就业内驱力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三、提升大学生就业内驱力的现实路径
就业内驱力受到个体、学校和社会等多重因素的影响,特别是作为关键影响因素的个体因素,个体的自我意识、就业心态、职业兴趣、就业需要、就业能力等,一定程度上对就业内驱力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因此,提升就业内驱力需要抓住个体这一关键,全方位、多角度地构建就业内驱力提升体系。
(一)结合学科特点,培养专业认同
专业认同是指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表示接受与认可,外在表现为对专业学习的积极投入、潜心研究,内在表现为对专业的发展前景充满信心。专业认同的概念比较宽,其包括对所学专业的认知认同、情感认同、价值认同和行为认同。认知认同即对专业的客观全面的肯定性认识。情感认同即在专业范围内关联积极心理资本。价值认同即明晰专业价值并能嵌入个人价值。行为认同即从模仿师生到自主践行专业要求。大学生的专业认同感从大一就要树立起来,比如,高校可以抓住新生入学教育的契机,邀请学科带头人对专业的课程内容、培养方案和就业前景等进行全面的介绍。大二的学生基本已经开始涉猎专业课程,该阶段可以发挥好朋辈教育的示范引领作用,通过本专业优秀毕业生的经验分享,明确本专业的发展前景,进而形成对所学专业的肯定性認识。
(二)厚植家国情怀,摆正就业心态
“当时国家一声号召,我们觉得这就是应该去做的事情。”今年95岁的西安交通大学的老校长史维祥教授回忆起西迁,依然热血沸腾。60多年前,青年教师史维祥和几千名师生怀揣兴学图强的梦想,从相对优越的上海踏上西行列车,开启了扎根黄土地,发展西部、建设国家的奋斗历程,这就是西迁精神里的家国情怀。初心如磐,使命在肩。于青年人而言,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人生目标,也怀揣着不一样的职业理想。面对选择,只有把个人小我融入祖国的大我、人民的大我之中,甚至当个人小我与祖国大我发生冲突的时候,能够舍弃小我成全大我,与时代同行、与人民同在,才能更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升华自身的人生境界。当前,我国已经踏上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征程,而乡村现代化既是中国现代化的基础,也是中国现代化的短板所在。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可以积极参与到社会公益和志愿服务的实践,在感受基层中培养社会责任感;也可以投身到苏北计划、乡村振兴中,坚定地站在一线、干在一线、扎根一线,到祖国最需要我们的地方建功立业,为江苏“两争一前列”奋斗目标的实现添砖加瓦、贡献青春力量。
(三)做好职业规划,提高就业能力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职业规划亦是如此。大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不仅可以让自己有清晰的职业目标,以避免在职业探索和发展中走弯路,还能对自身起到内在的激励作用,调动全身的能量认真学习、积极实践,为实现各阶段目标而持续努力。完整的职业生涯规划分为五个步骤,分别为知己、知彼、抉择、行动实施、评估与修正[6],其中自我评估、环境探索与抉择过程需要个人认真考量。要做好一份高质量的职业规划,一方面,要结合自身兴趣特长、性格气质、知识技能、思维方式等做好自我评估;另一方面,要对组织环境、组织发展战略、晋升发展机会等了然于胸,在此基础之上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路线、设定职业生涯目标,围绕路线与目标制订行动计划并付诸实施。
此外,高校还需加强就业指导,如邀请用人单位参与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使学生所学课程嵌入就业能力设计;多指导学生参与课外实践活动,提升自己的就业特质和能力。在毕业前夕进行如招聘信息搜索、求职信、简历的撰写、面试的技巧、签约的决策等的指导,这对大学生成功就业及高质量就业有着重要的影响[7]。
(四)加强社会实践,提升自我价值
“知乃行之始,行乃知之成”。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实践育人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它不仅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环节,也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重要途径。
一方面,学校要做好实践育人的创造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内容需严格聚焦红色基因传承、理论普及宣讲、发展成就观察、服务党政大局、就业创业实践、基层志愿服务等六个方面,形式可以丰富多样,如积极搭建社会实践平台,加强社会实践基地建设,促进社会实践课程化管理;另一方面,社会实践活动应逐步实现内涵化、规范化、常态化、长效化发展,形成“人人参与、人人重视、人人支持”的浓厚氛围。社会实践有了土壤,大学生走出宿舍、走出校门才有了更多机会与可能,才会积极主动参与社会实践,在社会实践中学思践悟,不断提高自身在社会实践中长知识、增才干、做贡献的获得感,提升自我价值,提高自身社会化能力[8]。
(五)利用谈心谈话,赋能学生就业
在学生成长成才方面,辅导员是学生的人生导师,在学生生活领域,辅导员是学生的知心朋友。谈心谈话实则是开展工作的一个有力抓手,它有助于老师走近学生,倾听学生,了解学生思想动态、把握学生成长规律[9-10]。通过谈心谈话可以帮助学生认识自己、认识社会,特别是认识到自身优势,让学生知道选择什么样的工作岗位可以发挥个人所长;能够了解未就业学生个人就业意向、岗位选择情况、简历投递及面试过程、现阶段的主要困难等情况;能够帮助学生分析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本专业就业形势和因特殊情况影响下的就业形势,对于学生遇到的问题应给予积极回应;还能够适时地为学生提供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等,以此赋能学生就业。
参考文献:
[1] 王国棉,張博,徐倩,等. 大学生就业内驱力及其提升策略初探[J]. 教育现代化,2016(38):153-154.
[2] 高校毕业生再超千万,如何缓解就业压力[N]. 北京青年报,2023-01-29(02).
[3] 吴澄. “重理论轻实践”不利青年教师成长[EB/OL]. (2016-11-15). http://edu.people.com.cn/n1/2016/1115/c367001-288 62656.html.
[4] 李一琦. 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提升就业主动性对策探析[J]. 大众标准化,2021(23):124-126.
[5] 《咬文嚼字》发布2021十大流行语:赶考、破防等入选[EB/OL]. (2021-12-08). https://t.m.youth.cn/transfer/index/url/news.youth.cn/jsxw/202112/t20211208_13343173.htm.
[6] 王成杰.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理论与实务[M].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7.
[7] 胡进雨. 提升就业质量是“9+3”学生长效就业的内驱力:四川省2010级藏区“9+3”学生就业状况调研报告[J]. 职业教育:中旬刊,2014(03):7-10.
[8] 田溪江. 谈新旧动能转换背景下大学生的职前教育与就业[J]. 教育现代化,2018,5(26):136-137.
[9] 金洪英,纪媞. 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创业教育研究:评《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研究》[J]. 林产工业,2019,46(06):72.
[10] 吴蒙蒙. 职业生涯规划视角下高校毕业生“慢就业”现象成因及对策探析[J]. 黑龙江科学,2020,11(19):162-164.
(荐稿人:王晓庆,南京财经大学红山学院金融税收系党总支书记,教授)
(责任编辑:罗欣)
作者简介:何玉凤(1990—),女,硕士,南京财经大学红山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大学生就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