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跨学科学习的实践探索
2024-03-03陈为强
作者简介:陈为强,江苏省徐州市贾汪区实验小学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全国模范教师。
摘要:开展跨学科学习时,教师要通过寻找、发现各学科课程在内容、主题、能力等维度的深度关系,建构跨学科学习立体化网络;通过有意义的主题统筹学习目标、学习内容、活动设计、学习资源与评价等各个环节,发挥学科整体育人功能,培养学生的文化理解能力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端午节;传统文化;项目式;跨学科主题学习;学习成果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聚焦核心素养,明确要求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经验、社会生活的联系,强化学科内知识整合,统筹设计综合课程和跨学科主题学习,探索主题、项目、任务等內容组织方式,各门课程原则上用不少于10%的课时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跨学科主题学习指的是打破学科边界,在学科属性相通、学习规律及学习方式相融的情况下,提取综合性主题,将不同学科的概念、内容和活动等整合在一起的学习。跨学科学习通过寻找、发现各学科课程在内容、主题、能力等维度的深度关系,建构跨学科学习立体化网络,发挥课程整体育人功能,更好地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过一个不一样的端午节”跨学科主题学习是以数学学科内容核心知识或技能为载体,以项目式学习为表现形式,以核心素养的培养为关键导向的学习。它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又在解决问题中去发现新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持续探索的欲望,培养学生综合多学科知识来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
一、主题确立:基于学科与生活的融合
跨学科主题学习以问题解决为目标指向,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要形式,围绕主题统整各类活动,打通知识和经验的通道,引导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综合运用社会、生活和多学科知识进行探索性实践。因此,主题的确立是进行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起点和关键,主题是跨学科课程整合的桥梁。主题的选择要基于学生的生活圈,从学生自身成长需求出发,精选对学生素养发展有价值、有意义的内容,且要依据学科课程标准,结合学校特色和区域性资源等,将学科与生活、学科与社会、学科与学科进行有效融合。
2021年,教育部印发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强调,传统文化课程需要结合学科特点进行整体设计。《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通称“新课标”)明确提出要“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数学教育教学中的地位和价值可见一斑。
例如,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在一年级下学期学习了统编版语文教材课文《端午粽》,在二年级下学期也学习了《传统节日》。围绕“传统节日知多少”这样的主题,学生兴趣所致,有说不完的话题和故事。端午节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备受人们的关注和喜爱,各种各样的端午粽更是很多学生最爱吃的食品。为此,教师可以将“如何吃出健康”“如何和家人过一个祥和健康的端午节”作为本课程设计时关注的焦点。教师设计的“过一个不一样的端午节”主题课程以端午节为载体,在探究体验的基础上,架构起知识与生活的桥梁,激发学生探究中华传统节日文化习俗的兴趣。学习的过程即生活的过程,在传统节日文化的浸染下,教师帮助学生建立自我、历史和生活的有机联系,引领学生“做中学”“学中用”“用中思”,有效落实新课标“知行合一、实践育人”的理念。
二、学科融合:基于核心素养导向
跨学科主题学习是一种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类似于STEM课程是对科学、技术、工程与数学四门学科的联合。跨学科也要坚持学科立场,要以学科知识为基础,其核心是通过围绕一个生活化主题或跨学科大概念把不同学科的内容进行有机整合,形成模块化或系列化的学习内容,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和新课标都明确提出了要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以新课标为例,它指出:改变单一讲授式教学方式,注重启发式、探究式、参与式、互动式等,探索大单元教学,积极开展跨学科的主题式学习和项目式学习等综合性教学活动。
端午节作为我国的传统节日,历史文化底蕴丰厚。“过一个不一样的端午节”跨学科主题学习,涉及与主题内容相关的语文、数学、科学、劳动、道德与法治等学科领域。本项目课程基于学生的真实生活情境,以“端午节,如何为家人做营养美味的端午粽”为驱动性问题,在主题项目实践活动中融合多门学科的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学会劳动、学会生存和健康生活等核心素养。同时,本项目课程着力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如语文学科的语言文字运用、文化自信;数学学科的数据收集与数据整理、分析数据;科学学科的严谨思维、科学膳食;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家国情怀、文化礼仪;劳动学科的劳动技能、劳动精神等学科核心素养。
教师将上述学科核心素养进行统整,确定教学目标为:
1.了解中国传统节日及习俗;会进行简单数据的收集与整理、认识克与千克,形成一定的量感;了解食材的营养成分与健康饮食结构,学会健康饮食。
2.增强学生文化自信,继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克服畏难情绪和惰性心理,勇于探究;增强团队意识,体会解决问题的快乐;增强劳动意识;养成健康文明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
3.经历项目式学习过程,包括确立项目、项目计划、项目准备、项目实施、结项;能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各项目阶段的问题;成为主动的学习者和积极的探索者,体会知识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
三、任务分解:基于对核心知识的深度理解
跨学科主题学习强调围绕“学生能够主动参与的、有情境的复杂问题”展开,由问题驱动学习,而驱动性问题是复杂的,教师需要将驱动性问题拆分成可以解决的小问题。驱动性问题的分解,直接决定着项目实施阶段各项活动的设计与实践。教师可以将驱动性问题分解为若干子问题,形成问题链。学生根据教师设计的路径,逐步解决驱动性问题,达成对核心知识的深度理解。
为此,师生进行了一系列的研讨,把驱动性大问题逐步分解成系列小问题,并转化成一个个课时小任务,形成“任务链”,以此驱动学生的学习。在此过程中,教师只是一个辅助者、支持者、激发者,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提供充足空间,为学生提供所需要的学习支架,以支持学生进行高质量的跨学科主题学习。
基于这样的教学理念,活动伊始,教师围绕着中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学任务,把“过一个不一样的端午节”项目课程分为五个阶段、七个课时进行推进(见表1)。
四、项目推进:基于对多元文化的理解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身就具有融通性,与不同学科内容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不仅能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加深文化理解,还有利于培育學生的跨学科思维,让学生体会数学的多重价值。
在项目课程实施中,项目组着力整合端午主题相关文化知识,将数学与其他学科进行深度融合,指向跨学科综合素养的发展。通过前期学习、开题大课、集体大课、学科活动、成果汇报、评价反思等环节展开活动,学生在丰富多样的活动体验中,达成对端午文化和学科核心知识的深度理解(见图1)。
图1 “过一个不一样的端午节”课程实施流程
(一)预学先行,聚焦项目
在项目课程实施中,学生依据主题学习的任务清单,统一时间收看央视专题片《2022“传奇中国节·端午”》,阅读书籍《快乐的端午节》《给孩子的传统文化》等进行学习预热。通过观看影片和阅读书籍,学生多方面了解了中华传统节日文化的内涵,明晰了端午节的由来以及端午习俗,全方位了解端午美食——粽子。在此过程中,学生认真填写学习记录单,记录重点内容,提出自己的困惑和问题。在户外学习中,家长则带领学生观看“贾汪区潘安湖端午节赛龙舟”比赛,参观马庄民俗文化馆等。为了让学习可视化,学生还需要完成思维导图式的研学单,以此拓展学习方式,在具身活动中增强对家乡端午文化习俗的了解。
学生通过阅读、观影和现场参观等系列前期学习活动,对本地端午文化习俗有了初步的认识,并结合生活情境,初步归纳出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例如,端午节要吃粽子,怎样的粽子才是营养美味的粽子?怎样根据家人实际需求为其做营养美味的粽子?说出你家的人数并计算需要制做多少个粽子,如何推介端午节特色活动和粽子?以此形成跨学科主题课程:“‘粽’香‘爱’香满堂飘——过一个不一样的端午节”。于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开始做项目计划书。教师依据学生的计划书适时进行小组反馈评价,引导学生在完善项目计划书后正式开启项目探究之旅。带着这些主题,课程项目组教师因势利导,举行年级开题大课,由各个课时的领衔教师分别讲解跨学科主题项目课程的学习内容和任务,学生自主进行项目式学习准备,继而全身心投入到项目实施过程中。
(二)集体大课,深化认识
面对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及在课程实施中遇到的种种困难,教师一方面进行归纳提炼和理论学习,一方面请教校外专家共同参与课程的开发、指导和教学。课程团队先后邀请了贾汪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志愿者和民俗文化传承人,分别讲述了端午民俗文化的前世今生以及端午节的多元文化庆祝形式,使学生了解粽子承载的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指导学生对端午内涵进行文化化表达。在与专家、艺人等的对话中,师生共同学习,专家、艺人答疑解惑,深化了师生对端午传统文化的认识及对端午节和粽子的深入了解,从而更好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三)学科活动,创意实践
1.粽情端午,我们都是传承人
语文教师带领学生探究中国传统节日与习俗,引导学生将传统节日与时间一一对应,并使学生熟练地进行排序;带领学生深入了解各节日习俗的文化内涵,领略本地节日风俗与习惯。语文教师结合回忆《端午粽》一课,聚焦端午节节日主题,向学生介绍粽子的形状和种类,说明端午节的意义。数学教师引导学生开展“当端午粽遇上数学”活动,探究端午粽的形状为何最常见的还是“四角粽子”(三角形的四面体粽子),粽子为何是三角形,以此了解端午粽中的数学文化。家委会组织学生赴大洞山茱萸寺参观端午民俗活动,到潘安湖观赏端午民俗表演等。通过活动,驱动学生的学习深入开展:怎样讲好端午故事?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更易让人接受和方便传播?于是,大家知历史、讲屈原、说端午诗词、话端午风俗,并在教师指导和家长帮助下把“讲端午、话民俗”等制作成简单的绘本和微视频;通过微信朋友圈、公众号、学校网站等常用的新媒体平台进行发布,并以大家喜闻乐见的方式广泛传播端午特色文化,树立民族自豪感,产生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愿。科学教师带领学生学习、了解营养学基本知识和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通过分析膳食宝塔,评价自身及家人的饮食习惯,找出问题,分析问题,使学生产生“我为家人送爱心——做营养粽”的想法。学生利用所学,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设计营养美味的粽子制作方案,进而学会怎样合理搭配膳食,增强健康饮食的意识。
2.我是小小数据师
(1)话题引入,产生数据,统计需求
在制订完项目计划和方案后,学生面临着真实的问题解决过程。数学教师要适时追问:要想做如此营养美味的粽子,需要准备些什么?这么多食材,要怎么准备?意在真实情境中,从问题解决角度引出这节课所要研究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探索欲望,从而产生数据统计需求。
(2)自主探究,优选数据收集与整理的方式
学生通过梳理和研讨确定:需要完成四项任务才能将做粽子的食材准备齐全。四项任务分别是:推荐粽子食材采购员;统计全班同学需要的粽子数量;统计各家庭成员需要的粽子;计算每种食材各需多少。
在推荐粽子食材采购员环节,数学教师引导学生优选收集数据的方式,通过对比分析,最终确定以学生投票的调查方式进行数据收集,确定采购人员。通过学生交流、讨论,教师引导的方式,帮助学生优化调查方法,经历数据收集的全过程,感受数据收集在生活中的运用。接着,引导学生优选整理数据的方式——“正”字统计法。此环节使学生亲身经历记录数据的过程,感受“正”字记录法的特点,培养学生读懂数据的意识,感受数据统计的价值。最后,师生分析数据,确定采购员。
(3)知识迁移,巩固收集与整理数据的方法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所学数据收集与整理的方法,回家统计各家庭成员需要的粽子数量,并由班长组织利用课余时间展开统计。此时,学生自愿组成课后实践小组,有收集数据组、统计表格组、协调监督组等。此环节旨在引导学生感受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落实数据收集与整理,体会用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快乐。此后,教师引领学生联系具体生活情境认识质量单位“克”,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感受克的大小,最后利用克与千克知识确定食材重量。这两课时的内容为食材准备奠定了基础。
3.我是小小美食家
学生通过请教家长,查看书籍,上网学习等方法初步学习做粽子的基本方法。劳动课上,通过学生分享和教师指导,学生了解到包营养粽的多种方法,掌握了做粽子的技能,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创新设计。学生通过录制视频、画思维导图、写日记、现场展示等方式分享包粽子的心得和方法,体验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快乐,增强劳动体验,培养实际劳动操作等关键能力。
(四)成果汇报,共同提升
本项目课程以如何为家人做营养美味的粽子为题材,以小组讨论、教师指导的方式集中设计项目计划书,然后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又产生一系列新的待解决的问题。整个项目活动都是围绕解决驱动性问题而展开的有逻辑、有顺序的问题解决过程,在此過程中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展示与表达、数据收集与整理、创造性思维能力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在学习的最后,我们进行了一次成果展示汇报活动,以此来回应最初提出的核心驱动问题,向社会呈现项目式学习的成果,且成果展示的本身也是一次盛大的端午文化传播活动和端午美食推广活动。于是,我们用多样的学生作品展示(微视频、手抄报、粽子、PPT等形式)和教师研讨课的方式向片区教师以及家长呈现课程的整个实施过程,供大家观摩研讨。
教育不只在于教授知识,更在于育人。在本主题项目式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通过口头或书面形式与同伴进行有效交流或公开表达,在倾听的基础上给予同伴建设性的反馈;在与同伴一起面对共同任务时能统一不同观点或意见,合理分工或协同配合地解决问题。这一类学习促进了学生的社会性成长,培养了关键能力,充分彰显了主题课程整体育人的价值,会对学生未来的社会生活产生长远影响。
参考文献:
[1]王丽娟.小学跨学科主题学习中主题的确定[J].教育研究与评论(小学教育教学),2021(8).
[2]江笑,邢晓明.跨学科主题学习任务设计的关键问题[J].中小学管理,2023(5).
[3]邓芸芸.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跨学科主题学习:以“数说宫商角徵羽”为例[J].教学月刊·小学版(数学),2023(10).
(责任编辑:杨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