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高年级学生习作能力提升策略探析
2024-03-03练燕华
作者简介:练燕华,福建省龙岩市武平县象洞中心学校一级教师。
摘要:对于农村小学生的习作教学,语文教师应从因材施教的角度出发,立足农村资源,引导学生积累素材,广开源头活水;字斟句酌,提高表达能力;多写多练,培养逻辑思维;评练结合,鼓励习作发表,从而整体提升农村小学高年级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农村习作教学;小学高年级;因材施教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通称“新课标”)在第二学段的教学要求中明确指出:“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在第三学段的教学要求中也提出:“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可见,立足实际,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是作文教学的精髓。那么,如何立足于农村实际,上好习作教学课,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呢?以下是笔者的实践经验探析。
一、积累素材,广开源头活水
新课标在语文学业质量描述中指出:要“乐于书面表达,观察周围世界,能把自己觉得有趣或印象深刻、受到感动的内容写清楚。”“乐于”是一种态度要求,“周围”是一种表达内容要求。教师把学生的生活引入课堂,能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农村学生的习作素材积累应以自然为背景,用心观察景物;以节日为契机,增加文化底蕴;以实践为载体,积累生活经验。
(一)以自然为背景,用心观察景物
大自然为农村学生提供了四季不同的景观。春天百花盛开、莺歌燕舞、溪水潺潺,夏天碧水蓝天、绿荫鸣蝉,秋天云淡天高、枫红菊香、瓜果垂枝,冬天万物静默、残荷遗韵、银装素裹……轮回的四季、生长的万物成为教师引导学生学会习作表达的“活教材”。教师应在平时注意引导学生留心观察自然景物,对自然景物形成丰富的感知和深刻的印象。
(二)以节日为契机,增加文化底蕴
在农村,传统节日风俗保留得相对完好,如清明的祭祀、端午的裹粽、中秋的赏月、重阳的登高、除夕的放鞭炮,还有传统的集市、庙会等。这些节日或是重要的集会都可以成为学生感知当地风土人情、了解传统习俗的良好契机,有助于学生积累习作素材。每逢重大节日,教师可让学生留意过节习俗和节日文化背景,背诵和节日有关的古诗词。如清明节时,教师可向学生介绍节日的由来和什么是表达哀思的文明行为,引导学生背诵“梨花风起正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等诗句,加深学生的节日感受,增加诗词文化积累。平时多积累语言素材,学生在习作时就能有感而发,而不再是无处下笔、内容空洞。
(三)以实践为载体,积累生活经验
农村广阔的天地为学生提供了比城市更为丰富的实践空间,尤其是劳动生产实践。我镇的养殖业和种植业都非常发达,家家户户都参与鸽子、胡羊、象洞鸡、瘦肉型猪的养殖或是百香果、脐橙等的种植。教师可动员家长,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家庭劳动生产实践中去,在不同的实践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表达真实感受。如学会某项技能时的喜悦,完成任务后被别人道谢时的欢乐,被人误解时的委屈,遇到困难与挫折时的迷茫,为争取达成目标而努力加油时的自信,等等。鼓励学生把自己的所做、所见、所感、所想及时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久而久之,学生就建立了自己的习作素材库。
二、字斟句酌,提高表达能力
当前,普通话在一些农村家庭中还没有普及,因此会造成学生习作中方言与书面语言之间的脱节。很多农村学生在作文中往往不能选择准确的形容词表现事物的特点,而动词的使用则常常是一“弄”到终、一“搞”到底。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教师在习作教学中应将字、词、句的训练作为教学重点,可结合农村学生有更多眼观、手动、耳听的机会这一特点开展教学。
如在《校园的香樟树》的习作指导中,学生形容香樟树的叶子往往只能用“绿色”一词。我就问学生:“叶子都是同一种绿色吗?”然后让学生带着疑问,到操场上再细心观察,学生通过对比不同部位的樟树叶子,直观认识到叶子的颜色是有明显区别的。我以不同的叶子引导学生区分不同程度的绿色:嫩绿(淡绿)、翠绿、深绿(墨绿)。这样经过实物观察、教师指导与自主修改,学生就能准确把握事物的不同特点和细微差别,同时也学会了用准确的词语来描写具体事物。
此外,教师还可以根据农村特色,指导学生开展小制作,或让学生参与家务、农事劳动,在劳动中学习准确地使用动词。如在《一次小制作》的习作中,有一名学生写“做叶哨”,内容是这样的:“找一片叶子,把它卷起来,压一压,就可以响了。”看了他的作文后,我让他把叶子带到学校,做给同学们看一看,并详细介绍做的方法。该生在制作时动作娴熟,表达起来却词不达意。于是,在他制作的同时,我引导他选择适当的词语来表达。经过指导后,他写下了这样的片段:“首先挑选一片干净的叶子,从叶梢处往里卷,卷成一个圆筒形,再把圆筒的一端压扁,这样,叶哨就做成了。把叶哨压扁的一端含在嘴里,使劲一吹,叶梢就会发出响亮的声音,好听极了。”这样把字、词、句的训练建立在学生动眼、动手、动口、动脑的基础上,显得具体、形象、直观,更有成效。学生不仅学会了用,还在用的过程中通过观察体会、动手感知、比较选择,理解字词的实际意义,增强了词语的识记,提高了词语灵活应用的频率,最终达到提高习作表达能力的目的。
三、多写多练,培养逻辑思维
结合农村的生活实际,教师通常可以在小学高年级开展以下习作训练活动,鼓励学生多寫多练,提升习作能力。
(一)鼓励“日有所记”
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将一天内让自己印象最深、感受最深的事记下来,二三百字即可。记录内容应该着重于自己的现实生活体验,也就是写自己的事,写身边的事,写真实、具体的事。低年级学生识字不多,可能无法用文字进行表达,通过智能手机用语音录音的方式来记录也是可以的。
(二)举办主题故事会
即围绕一个题目,引导学生把平时观察到的素材组合成一个个小故事,先讲后写。如暑假时是镇上百香果分拣中心最为热闹的时候,学生经常帮助家长送百香果到分拣中心,之后排队等待收购。繁忙热闹的分拣中心总是发生许多有趣的故事。教师以“热闹的分拣中心”为主题,鼓励学生把平时所做、所见与所感以故事的形式和大家分享交流。学生纷纷说起三轮车是多么拥挤、分拣工人是怎样工作的、分拣流水线上的果子如何跳跃翻滚……场景真实、话题亲切,让学生感受深刻,因此,学生说起来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后来,教师以此为主题,学生的习作内容也就特别丰富。这样的活动符合儿童喜欢讲故事、听故事的年龄特点,特别受学生欢迎,对于培养他们感知事物的能力和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都很有帮助。
(三)组织辩论赛
农村学生因为受方言语境影响,平时同学之间可能会较少用普通话交流。特别是一些观点类的表达,应用和实践的机会都会相对少一些。因此,农村学校可以多开展观点表达类活动,倡导学生积极参与。如学校可组织学生辩论赛,引导学生围绕一件事,在教师的提示引导之下,进行广泛深入的交流。过程中,教师可启发学生夹叙夹议,既达到把事情记叙清楚的目的,又训练学生表达自己观点看法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判断能力。又如,有一次下课铃声响起,学生蜂拥而出。一名女生冲出教室的时候,与经过走廊的另一名女生相撞,导致那名女生受伤。事情发生后,我没有责怪这两名学生,而是让他们把这件事的经过向全班同学简要地描述一下。随后,我组织了一次简短的讨论,请大家发表对此次事件的看法。刚开始,学生往往都把话题集中于谁对谁错的简单判断之上,在我的引导下,他们逐渐认识到遵守规则的重要性。第二天,学生纷纷上交自己的习作,把事件叙述得真实具体,并有理有据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四、评练结合,鼓励习作发表
在积极开展写作训练的同时,教师也要注意结合农村的地域特点,通过评练结合,引导学生充分感受成功的喜悦,增加他们书面表达的兴趣和信心。在评改学生习作时,教师应注意以下三点。
一是把握评改要点。除坚持一般的习作评改要求之外,针对农村学生的习作现状,教师还要特别注重学生内容表达的真实性、卷面书写的工整性以及语言表达的规范性。因为这些方面正是农村学生习作最为欠缺的。如因为缺乏书写指导,学生的卷面会比较潦草;因为平时只用方言交流,所以语言表达不够规范。因为这些方面的不足,教师在评改农村学生的习作时,应注意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既指出习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又要充分肯定学生进步的方面和独特之处,帮助学生树立信心。根据这样的理念,对于潜能生的习作评改,教师更要以鼓励为主,尤其要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教师可以以片段评价为主,尽量从中找出好的地方,哪怕是一个词用得好、一句话写得生动,都应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从而对这些写作基础差、畏难情绪大的学生起到鞭策鼓励的作用。
二是开展评析活动。每一次习作之后,学生之间的交流学习也是至关重要的。对于写得好的作文,教师可以在学生之间组织传阅,有时还可以在课堂上朗读,这样既给全体同学以启迪,又给文章的创作者以莫大的鼓舞,鼓励其继续写出好文章。除了课间传阅与课上朗读之外,教师还可以用张贴展示的方式鼓励学生互评、互析和互赏。现在,智能手机在农村也较为普及,大部分班级都建有班级微信群或是学科学习交流群,教师可以把学生的习作上传至班级交流群,组织大家互学互赏。
三是搭建展示平台。在平时的习作教学中,对于一些比较优秀、特色明显、有价值的习作,教师可以采取存档汇编、投稿发表等方法宣传与保存。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向优秀的微信公众号平台投稿。成功发表习作能给学生带来莫大的激励,同时也能鼓舞其他学生力争上游,从而在班级中营造积极向上的良好氛围。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才藝.农村小学高年级语文习作教学实施现状研究[D].吉林:延边大学,2022.
[3]李爽.农村小学中段习作指导调查研究:以M地区农村小学为例[D].黑龙江:牡丹江师范学院,2022.
(责任编辑:李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