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红色诗歌的创作

2017-02-23刘艳生

文教资料 2016年30期
关键词:红色资源

刘艳生

摘    要: 赣南是我国红色资源分布最广、内涵最厚重和种类最齐全的地区之一。搞好红色诗歌创作,激活苏区红色基因,对提升赣南在革命历史进程中的地位,激励人们继续走好长征路具有重要作用。只有广泛了解多方面知识,多到实地读懂红色资源,对党、对红色苏区充满忠诚和热情,在红色苏区精神的激励下勤学苦练,才能创作出有新意的红色诗歌。

关键词: 红色资源    红色诗歌     创作经验

“诗言志,歌咏言”。今年是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纪念,能有机会和大家交流红色诗歌创作的心得体会,在我的人生中将是一件万分荣幸的事情。

说起红色诗歌,先辈留下了不少诗作。伟大领袖毛泽东创作的苏区红色诗词作品有11首,肖华将军的《长征组歌》共10首,陈毅、陆定一、叶剑英也留下了一些诗作。这些诗词在血与火的年代,对鼓舞人民的斗志、坚定人民的信念发挥了重要作用。

毛泽东在苏区时写下的诗词,真实地展现了土地革命波浪壮阔的宏伟画卷,让我们看到了一代伟人的坚定理想信念、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高尚的审美情趣。

时至今日,《长征组歌》已经伴随好几代人的成长,在这熟悉的旋律中,闪动的是豪迈的激情和壮美的革命浪漫主义精神。

贾平凹这样说过,一个时代的思想最先是在美术界开始的,其次是文学中的诗歌。可见诗歌的地位。一个热爱写诗的人,他对人世间的情感体会将更加深刻。作为客家子孙,红色苏区的后代,我也写了一些诗作,现拿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

一、我这几年的红色诗歌创作

我2010年研究生毕业分配到于都——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现在于都二中上班。几年来,在工作之余,我常常用热情写作诗歌,主要以现代诗歌为主。如自己较满意的有《夜过长征第一渡》和《清明长征第一渡口》,《悼退休老师王来福》,《愿世界没有战争》《祖国啊!我为你祝福》等。王来福老师是新时代的典型,2016年3月21日因为跳入湍急的河水营救落水的村民而牺牲了自己的生命。以下是《悼退休老师王来福》诗的全貌,共七首:

悼退休老师王来福

云漫青山云影乱,声声救命绕竹根。

心急火燎王叔在,此刻下河忙救人。

竹梢绷紧箭出弦,一发千钧命在悬。

弓断弦驰一霎那,双双卷进鲤潭间。

巨浪飘忽江岸动,波纹杂乱散麻团。

狰狞浊浪飞白沫,魔掌推搡又滚翻。

江岸水草逐江去,去还复来寻竹根。

竹影浸江搜毅魄,拱背哭泣泪涔涔。

凄凄怆怆千竿竹,倒垂江心悄无言。

司命判官将你问,惺忪睡眼划勾圈。

粉笔讲台勤课堂,生来一副热心肠。

脚存修路建桥土,手有亲朋好友香。

重霄肃穆云披竹,群鸟哀号满竹林。

竹笋缞絰迎昼夜,青山隐隐送英魂。

二、赣南苏区的红色资源

苏区红色资源是指中国人民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伟大民族精神和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斗争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伟大革命精神及其载体[1]。

赣南通过三次反“围剿”斗争,在1931年形成了以瑞金为中心的中央革命根据地,也就是中央苏区,地域主要包括赣南的兴国、瑞金、宁都、于都、会昌等9个县市,一直到1934年长征。这个崭新的红色政权从诞生伊始,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建设,成为独立、民主的社会主义中国的最初雏形。正如学者所说,在赣南地区,党和红军进行了感天动地的奋斗,创造了彪炳千秋的伟业,书写了光耀中华的历史[[2]。

由于中央苏区范围大,时间长,形成了独立的自成体系的政权,因此,在井冈山精神的基础上,发展形成了苏区精神。苏区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和无数革命先烈用生命与鲜血构筑、凝聚而成的,是一种无产阶级彻底的革命精神。苏区精神有着极为丰富的内涵,其中最主要的是:坚定信念,勇于开拓;注重调查,实事求是;思想建党,保持先进;关心群众,艰苦共尝;前赴后继,无私奉献[3]。

赣南又是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地,是福建、广东等其他地方客家人的先祖。客家人在长期迁徙和发展过程中创造了宝贵的客家精神。归纳起来,客家精神主要表现为:“报效祖先,崇文重教,开拓进取,艰苦朴素,重农恋土,善思求变,团结友爱,务实事功。”[4]客家精神继承和发扬了中原优秀文化传统,又广泛吸收了当地人居地的文化因素,具有鲜明的客家特色。

赣南可以说是我国红色資源分布最广、内涵最厚重和种类最齐全的地区之一。吴昊文等将赣南苏区红色资源归纳为以下几类:一是苏区精神,二是客家精神,三是革命纪念圣地和重要历史遗址,四是博物馆,五是新时代的先进典型,六是引人入胜的风景名胜[5]。

红色资源是“固化”的党史和革命史,是活生生的爱国主义教材,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社会价值和教育价值。我们可以从多方面挖掘整理提升红色资源,例如:可以开办研讨会、座谈会、学术论文交流会、诗会等。还可以利用网络、影视等现代化的媒体多角度、全方位宣传红色资源。兴国红色山歌流传至今,当地还成立了兴国山歌剧团,可以说是做得很好的一例。

搞好红色诗歌创作,激活苏区红色基因,对提升赣南在革命历史进程中的地位,激励我们继续走好长征路具有重要作用。

三、我的红色诗歌创作经验

1.广泛了解多方面知识

要写好诗歌,首先要从多方面获取知识,包括文学、哲学、历史、生物、地理等。还要掌握古体诗、近体诗和现代诗的专业知识,例如:近体诗的平仄、押韵、对仗、救拗等要能熟练掌握。好诗需要多读,每天都读,它能开发我们的智慧,给予我们灵感,激励我们创新。以上这点不需要我们举例多说。

2.多到实地读懂红色资源

明朝董其昌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早在西汉时期的司马迁为了写好《史记》,身体力行,不知走了多少地方,反复求证史实。许多伟大的艺术家广泛接触自然和社会,深入观察人、事和物,还亲身投入到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中去,获取更广阔、深刻的人生经验。我们要多到革命纪念圣地、重要历史遗址和博物馆等实地观察。你可以带上纸和笔,也可以用上现代化的手机、相机,把当时触发你情思的情景物记录下来。

现在,中央和省各部门十分重视红色资源的保护和开发。早在2010年前,赣南就挖掘出一批批红色文化资源,投入了大量资金进行保护,对以前的场馆进行修缮,同时,还从长远规划,建设新的博物馆。这些地方都很值得我们去看。

以我写《夜过长征第一渡》为例,我经常到于都长征第一渡口实地观察,感受当时的情景。有一次下雨,那时已经晚上7点多了,路面湿漉漉的,防洪堤上看不到一个人影。我一步两滑,硬是坚持走完了红军东门渡口从下游到上游两千多米的路程。

3.用忠诚和热情创作红色诗歌

忠诚是人的一种优良品质。我们对父母、亲人、朋友和组织都要做到忠诚。习近平同志强调:“坚持对党绝对忠诚,必须对党高度信赖,做到热爱党、拥护党、永远跟党走。”只有沿着先烈的足迹继续前进,才能在内心燃烧起创作红色诗歌的热情。说到忠诚,有一点我要特别说明,忠诚与孝顺在本质上是统一的,不然忠诚就成了皇帝的新衣。

“情到深处则文明”。热情就是写作的冲动、写作的激情,写诗要有热情。如果没有热情,失去了强烈的冲动,就不能写诗。创作红色诗歌也是这样,站在历史遗址处,看到大好河山,看到那些珍贵的历史文物,要有置身于那段血与火的岁月里的感觉,自然而然就有了写作的冲动。

像上面说到的《夜过长征第一渡》这首诗,我很早就有写作这首诗的冲动。当把当时的感受和情感,通过纸和笔流露出来的时候,我顿时感觉心里轻松了许多,达到了一种新平衡。当然,我是过了很久以后才动笔写下来,这里还涉及表达的问题。

4.红色苏区精神激励我勤学苦练

苏区精神主要指的是:坚定信念,勇于开拓;注重调查,实事求是;思想建党,保持先进;关心群众,艰苦共尝;前赴后继,无私奉献。

我很早就写诗、写对联,虽然写得不怎么好,但我仍然坚持写。写了再改,改了重写。有时往往因为某一句、某个词,常常想到夜深。我喜欢在散步的时候思考,这让我的身心非常轻松,没有丝毫疲惫。一首诗写好后,我会放下来,过一段时间再看,往往会有新的收获。我非常感谢帮助过我的老师和同事,他们给了我很多指导和帮助。

同样以创作《夜过长征第一渡》为例,我反复修改,改了至少有五六次,主要问题不在于某一句,而是某一个词。例如:《夜过长征第一渡》其二颈联上句“风迎细浪神龟舞”,在这里我用了“迎”。一开始我用的是“吹”,最后我改用“迎”,风和神龟共舞,江山共舞,这样写传神。“迎”字在用法上也有创新,但用在这里却显得合理。

5.简介我创作的几首红色诗歌

选入的这两首,写出了一定的新意,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所创新。

夜过长征第一渡(其一)

寒秋露重秋风瑟,冷月波涛诉渡江。

蟋蟀敲舷音变徵,河鱼托筏泪成行。

青山垂颔悲撕肺,江水回旋愁断肠。

飘带绵延通天路,迎接将士转故乡。

这首诗较满意的是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中间四句都用了拟人,尤其第三、四句(颔联)有一定的新意,前人没有这样写过,这也可以说是创新。

清明长征第一渡口

水天浩渺忆长征,山影游移祭将灵。

绿柳依依云悄寂,青波汩汩景幽明。

风迎细浪神龟舞,水语江堤龙马惊。

点点清晖忽隐现,清明暮里放河灯。

这首诗我较满意的地方是用典。它用到《易经》上(《系辞上传》第十一章)“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这个典故。我首先是从《汉书·武帝纪》里知道这个典故的,它里面有这么一句:“麟、凤在郊薮,河、洛出图书。”现在中国正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时期,这首诗能鼓舞人心。

总之,赣南苏区有着丰富的红色资源,我们在赣南客家精神和苏区精神里孕育而生,要心胸宽广地生活,用它指导诗歌创作。

参考文献:

[1]林清明.浅谈红色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中国德育,2005.11.

[2]涂丹丹,王志强.赣南苏区红色艺术资源研究现状研究[J].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6.2.

[3]苏俊才.论苏区精神和毛泽东思想的形成[A].龙岩学院学报,2006.5.

[4]罗勇.客家文化素質与客家精神研究[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

[5]吴昊文,邓如海,吴述东.中央苏区红色教育资源的开发[A].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2.

猜你喜欢

红色资源
革命纪念馆红色资源的开发利用
有效发挥红色教育基地作用开展兵团组工干部党性教育
浅谈佳木斯东北小延安红色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探究新时期红色资源思政教育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