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成都老官山汉墓髹漆人像足三阴脉循行考证

2024-02-21程施瑞邱科孙睿睿张乙小周兴兰梁繁荣曾芳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4年1期
关键词:张家山官山循行

程施瑞,邱科,孙睿睿,张乙小,周兴兰,梁繁荣,曾芳▲

(1.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 成都 611137;2.乐山职业技术学院,四川 乐山 614000;3.广安市中医医院,四川 广安 638001)

2012年在成都市天回镇老官山汉墓出土的一具经穴髹漆人像(以下简称“老官山漆人”)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最早、最完整的经穴人体医学模型[1]。前期课题组已经对十二经脉中的手三阴脉、手三阳脉、足阳明脉、足太阳脉进行了研究与考证[2- 8]。本文拟对老官山漆人身上镌刻的足三阴脉的循行进行研究,与早期足三阴脉循行相关的文物文献进行对比分析,归纳其循行特点,为探讨早期经络学说的发展与演变提供参考和借鉴。

1 命名及分布概况

老官山漆人下肢内侧刻画有三条白色线条,左右两侧线条分布较为对称。与马王堆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以下简称《足臂》)[9]和《阴阳十一脉灸经》(以下简称《阴阳》)[9]记载的足三阴脉循行路径相似,漆人下肢内侧刻画的三条线条为足三阴脉的经脉线确定无疑。参考与漆人同时出土的《天回医简·脉书·下经》(以下简称《下经》)[10]所载的“足大阴脉”“足厥阴脉”“足少阴脉”三脉之名及其相应的循行路径,故将此三条白线命名为“足太阴脉”“足厥阴脉”“足少阴脉”。

1.1 足太阴脉

1.1.1 经脉循行路径

起于足大趾内侧→内踝前廉→小腿内侧→膝股内前廉→循股阴→入腹(脐)。

1.1.2 分布特点

两侧经脉线基本对称,均无分支。两侧经脉线均起于足大趾内侧,先循行于下肢内侧中间,在小腿中部与足厥阴脉相交后(左右相交的位置不对称,左侧低于右侧),循行于下肢内侧前缘,经过小腹部,最终到达脐部。

1.1.3 历代医学文献文物比较

经对比,足太阴脉循行主线与《足臂》[9]《阴阳》[9]、张家山汉简《脉书》[11]《灵枢·经脉》[12]所载内容相似。1)“足大趾内侧—股阴”与《足臂》有较高吻合度,但《足臂》止于“股内廉”;2)“足大趾内侧—股阴”与《阴阳》、张家山汉简《脉书》相似,但《阴阳》、张家山汉简《脉书》中足太阴脉从“股阴下廉”,走向“内踝之上廉”;3)“足大趾内侧—入腹”与《灵枢·经脉》相似,但《灵枢·经脉》入“腹”后,上行止于“舌下”,且有“胃—心”分支。

1.2 足厥阴脉

1.2.1 经脉循行路径

起于足大趾外间→足跗上廉→内踝前→胫内侧(交出足太阴之后)→上腘内廉→循股阴→至阴器。

1.2.2 分布特点

两侧经脉线基本对称,起于足大趾,沿着小腿内侧前缘上行,左侧经脉线踝关节上方有一分支,与足阳明脉相交,不能排除是刻画造成的偏差,两侧经脉线在小腿中部与足太阴脉相交后(左右相交的位置不对称,左侧低于右侧),循行于下肢内侧中间,抵达外生殖器处。

1.2.3 历代医学文献文物比较

经对比,足厥阴脉循行主线与《足臂》[9]《阴阳》[9]、张家山汉简《脉书》[11]《灵枢·经脉》[12]所载内容相似。1)“足大趾外间—阴器”与《足臂》有较高吻合度,但《足臂》在上踝8寸处交足太阴,且无分支;2)“足大趾外间—阴器”与《阴阳》、张家山汉简《脉书》相似,但《阴阳》、张家山汉简《脉书》均起于“足大指丛毛之上”;3)“足大趾外间—阴器”与《灵枢·经脉》相似,但《灵枢·经脉》上行头面,且有“目—唇”分支。

1.3 足少阴脉

1.3.1 经脉循行路径

起于足小趾之下→斜走足心→腨内廉→腘内廉→股内后廉→骶后。

1.3.2 分布特点

两侧经脉线基本对称,均无分支。起于足底,一直沿着下肢内侧后缘上行,最终抵达臀部。

1.3.3 历代医学文献文物比较

经对比,足少阴脉循行主线与《足臂》[9]《阴阳》[9]、张家山汉简《脉书》[11]《灵枢·经脉》[12]所载内容相似。1)“腨内廉—股内后廉”与《足臂》较吻合,但《足臂》起于“内踝娄中”,止于“舌本”;2)“腨内廉—股内后廉”与《阴阳》、张家山汉简《脉书》较吻合,但《阴阳》、张家山汉简《脉书》起于“内踝外廉”,止于“舌”;3)“足小趾之下—股内后廉”与《灵枢·经脉》有较高吻合度,但《灵枢·经脉》起于“小趾之下”,止于“舌”。

2 老官山漆人足三阴脉循行特点

2.1 循行方向

《下经》[10]记载:“足大阴脉,系大指,循足跗内廉,以上出内果(踝)前廉,循骭骨内廉,出膝内廉,循股内廉而上入腹,被肠胃,系嗌。……足厥阴脉,系足大指□毛□上,乘【足跗】上廉,去内果(踝)一寸,循胫内廉,上果(踝)【五寸】,交大阴脉,上出鱼股内【廉,觸少】腹,夹佩以上,系齐(脐)。……足少阴脉,系足心,出内果(踝)后胿(窐)中,循肥(腓)而上腘内廉,循阴股而上,夹脊内廉,□□□,上夹舌本。”(注:释文符号说明:□号表示缺一字)。

在《足臂》[9]《灵枢·经脉》[12]中,足太阴脉的循行方向为向性心;在《阴阳》[9]及张家山汉简《脉书》[11]中,足太阴脉的循行方向为离心性,从胃至内踝;老官山漆人身上未标注足太阴脉的循行方向,结合《下经》[10]记载的足太阴脉起于足大趾,经过下肢内侧,入腹,抵肠胃,至咽喉,因此我们推测老官山漆人足太阴脉的循行方向为向心性,即从足走腹,详见表1。关于足厥阴脉、足少阴脉的循行方向,结合《下经》《足臂》《阴阳》、张家山汉简《脉书》及《灵枢·经脉》篇中的记载,可推测老官山漆人上刻画的足厥阴脉、足少阴脉循行方向均为向心性,即从足走腹,详见表2、表3。

表1 早期文献文物足太阴脉循行特点比较

表2 早期文献文物足厥阴脉循行特点比较

表3 早期文献文物足少阴脉循行特点比较

2.2 循行路径比较

从表1可以看出,老官山漆人足太阴脉循行与《足臂》[9]《阴阳》[9]张家山汉简《脉书》[11]《下经》[10]《灵枢·经脉》篇[12]中此脉的记载,有诸多共同之处,如《足臂》《下经》《灵枢·经脉》篇均起自于足大趾,沿着下肢内侧上行。关于足太阴脉在腹部及以上部位的循行路径,各文献、文物差异较大,老官山漆人足太阴脉止于脐,《下经》记载的足太阴脉入腹后,抵达肠胃,最终止于嗌,《足臂》中足太阴脉所到达的位置较低,止于股内廉。而在《阴阳》和张家山汉简《脉书》中,足太阴脉起于胃,沿着下肢内侧下行,止于内踝之上廉。《灵枢·经脉》篇中所记载的足太阴脉循行到腹部,与脾、胃、心相联系,所联系器官除咽喉外,增加了膈和舌。《足臂》《阴阳》、张家山汉简《脉书》及《下经》中均无该脉分支相关的记载。

在《足臂》[9]《阴阳》[9]、张家山汉简《脉书》[11]《下经》[10]《灵枢·经脉》[12]中,关于足厥阴脉的循行路径基本一致,均起自于足大趾,沿着下肢内侧向上循行。该脉止点及与足太阴脉相交的位置,在各文献、文物中差异较大。《足臂》止于大腿内侧;老官山漆人止于阴器;《下经》经过小腹后,止于脐;而《阴阳》、张家山汉简《脉书》入腹后,最终止于前阴部;《灵枢·经脉》中足厥阴脉绕阴器,入腹,抵胃、肝、胆,穿过膈肌,循胸胁、喉咙,过目,上额,最终止于巅顶。《足臂》和《灵枢·经脉》篇中记载的足厥阴脉与足太阴脉在内踝上8寸处相交,《阴阳》、张家山汉简《脉书》及《下经》中则记载的是在内踝上5寸处与足太阴脉相交,而老官山漆人上所刻画的两脉相交之处并不对称,左侧在大约5寸的位置,右侧则在8寸左右。关于分支,老官山漆人在左侧小腿内侧有一分支从胫前至足跗上廉,但不能排除是刻画误差。

足少阴脉在《足臂》[9]《阴阳》[9]张家山汉简《脉书》[11]《下经》[10]及《灵枢·经脉》[12]篇中均循行于下肢内侧后缘,相似度高。《足臂》《阴阳》及张家山汉简《脉书》中足少阴脉所起位置较高,在内踝娄中或内踝外廉;《下经》中足少阴脉起自于足心,而老官山漆人起于足趾之下,与《灵枢·经脉》篇中的足少阴脉“起于足小趾之下”十分接近。从该脉的止点来看,由于老官山漆人白线画于体表,在体内是否有循行,具体的循行路径是怎样的,是无法呈现的,因此该脉白线所达的最终点在骶区,而《足臂》《阴阳》、张家山汉简《脉书》《下经》及《灵枢·经脉》篇中足少阴脉均到达了舌。除《灵枢·经脉》篇记载的足少阴脉有分支外,其余文物、文献中该脉均无分支。《足臂》记载的足少阴脉沿着脊内上廉,与肝相联系,《阴阳》中该脉与肾相联系,而《下经》记载的足少阴脉与脏腑无联系。

3 结语

综上,老官山漆人足三阴脉循方向为向心性,即从足走腹。循行主干与《足臂》《阴阳》、张家山汉简《脉书》《下经》及《灵枢·经脉》所载的足三阴脉相似。主要区别在于足三阴脉的起止点,《阴阳》、张家山汉简《脉书》中足太阴脉到达的肢体末端在踝关节水平,而其他文物文献中足太阴脉均在足大趾端。足厥阴脉均起于足大趾,但所止的位置各有不同,《足臂》位置最低,止于大腿内侧,老官山漆人及《下经》止于少腹,而《阴阳》、张家山汉墓《脉书》、《灵枢·经脉》中的足厥阴脉已经上达到头面部。足少阴脉在《足臂》、《阴阳》及张家山汉简《脉书》中所记载的起始点在内踝水平,而在其他文物文献中均起自于足部,除老官山漆人足少阴脉止于骶区,其他文献中记载的足少阴脉均止于舌。由此可以看出,足三阴脉循行的主要路径变化较小,在早期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关键点在于经脉循行起止点、所联系的脏腑器官、支脉。老官山漆人及《天回医简·脉书·下经》的出土,为梳理早期经脉循行、研究经络理论的演变提供了重要依据。

猜你喜欢

张家山官山循行
带脉循行浅议❋
江西九岭山脉种子植物区系研究
任督脉循行刍议*
家在铜官山
论五输穴向心排列与《灵枢·经脉》中经脉循行方向相悖*
巢湖张家山古村落资源价值及其发展的思考
腊梅花开(纪实文学)
燕归来
督脉循行考
泾河张家山站水位流量关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