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恐动症影响因素的Meta分析

2024-02-18何沁芮云洁毛雨婷吴婷婷张曼程春芳

中国疗养医学 2024年1期
关键词:恐动症髋关节效能

何沁芮,云洁,毛雨婷,吴婷婷,张曼,程春芳

恐动症(kinesophobia)是慢性腰痛患者疾病恢复和肢体功能康复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它常常指的是慢性腰痛患者对日常生活及功能锻炼的恐惧心理,导致对日常活动产生恐惧和消极心理,严重时会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或导致废用综合征[1]。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是用人工假体替代病变关节,是临床上常见的关节置换手术[2]。手术后,老年人往往因为术后疼痛刺激和关节假体的不适而产生下床恐惧和运动恐惧[3],由此导致住院时间延长,残疾风险增加,不利于康复锻炼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国外学者Luque-Suarez A等[4]通过一项横断面研究,调查了慢性肌肉骨骼疼痛患者的运动恐惧症与残疾、生活质量之间的联系水平,结果发现较高运动恐惧的患者致残风险也就越高。因此,临床医护人员应高度重视预防运动恐惧的发生,本研究通过Meta 分析明确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发生恐动症的影响因素,为今后减少临床恐动症、提升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生活质量提供循证医学证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选取标准 纳入标准:研究类型为横断面研究;研究对象为髋关节术后的成年患者;结局指标为恐动症影响因素的比值比(OR)及其95%置信区间(CI)。排除标准:数据无法提取或数据无法转换用以使用;无法获取全文文献;非中英文文献;文献质量过低。

1.2 文献检索策略 检索中国知网、维普、万方、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Cochrane Library 数据库,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3 年7 月,采用主题词与自由词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检索。中文检索关键词包括恐动症/运动恐惧/活动恐惧、影响因素/危险因素/相关因素、髋关节置换术。英文检索关键词包括Kinesophobia/fear of movement/fear of activity、Influencing factors/risk factors/related factors、Hip replacement。

1.3 文献筛选与数据提取 使用Endnote 20 软件剔除重复文献,由2 名研究人员遵循预先制定的纳入排除标准进行文献筛选和资料提取并相互核对结果,意见不一致时2 名研究人员进行讨论,若无法达成共识则邀请第三方参与决策。资料提取包括第一作者、发表年份、地区、研究类型、手术类型、样本量和影响因素。

1.4 文献质量评价 文献纳入的质量评价采用美国卫生健康保健质量和研究机构(Agency for Healthcare Research and Quality,AHRQ)推荐的横断面研究评价标准。AHRQ 量表共包括11 个条目,0~5 分属于低质量文献,6~7 分为中等质量文献,≥8分为高质量文献,分数越高表明纳入研究质量越高。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RevMan 5.4 软件对数据进行合并分析,结果用OR值和95%CI表示。采用I2和P值检验研究结果的异质性,若P>0.10,I2<50%,则证明异质性较小,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若P≤0.10,I2≥50%,则表明异质性很高,则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Meta 分析。通过改变效应模型,逐一排除纳入文献,进行敏感性分析,寻找异质性来源。

2 结果

2.1 文献筛选流程及检索结果 共检索相关文献449 篇(其中中文325 篇,英文124 篇)。采用Endnote 软件剔除重复文献后232 篇,阅读题目和摘要后68 篇,阅读全文后17 篇,最终共纳入7篇[5-11]横断面研究,其中7 篇均为中文文献。文献筛选流程图,见图1。

图1 文献筛选流程图

2.2 纳入文献的基本特征及质量评价 共纳入样本量1 378 例。纳入研究基本特征,见表1。

表1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及质量评价结果

2.3 Meta 分析结果 学历、月收入、运动自我效能、BMI 指数4 个因素异质性较高,因此选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检验;性别、工作状态、缴费方式、有无跌倒史、婚姻状况、疾病类型、居住地、年龄、是否合并慢性病、疼痛程度10 个因素异质性较低,因此选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检验。其中有无跌倒史、运动自我效能、年龄、是否合并慢性病以及疼痛程度5 个因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eta 分析结果见表2。

表2 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恐动症影响因素Meta 分析

2.3.1 跌倒史的Meta 分析 共2 项研究[6,12]对跌倒史进行了报道,Meta 分析结果显示,有跌倒史是发生髋关节置换术后恐动症的危险因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OR=3.69,95%CI(2.37,5.74),P<0.000 01]。

2.3.2 运动自我效能的Meta 分析 共3 项研究[8-9,12]对运动自我效能进行了报道,Meta 分析显示,运动效能低的患者髋关节置换术后恐动症的发生率高于运动效能高的患者,是发生恐动症的危险因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OR=5.34,95%CI(2.33,12.23),P<0.000 01]。

2.3.3 年龄的Meta 分析 共3 项研究[6,9,12]对患者年龄进行了报道,Meta 分析显示,年龄<70 岁的患者术后恐动症的发生率低于≥70 岁患者,是术后恐动症发生的保护因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OR=0.35,95%CI(0.23,0.52),P<0.000 01]。

2.3.4 是否合并慢性病的Meta 分析 共2 项研究[5-6]对患者是否合并慢性病进行了报道,Meta 分析显示,合并慢性病的患者术后恐动症的发生率高于未合并慢性病患者,是术后恐动症发生的危险因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OR=2.06,95%CI(1.48,2.88),P<0.000 1]。

2.3.5 疼痛程度的Meta 分析 共4 项研究[5-6,11-12]对患者术后的疼痛程度进行了报道,Meta 分析显示,手术后具有中重度疼痛的患者术后恐动症的发生率高于无或轻度疼痛的患者,是术后恐动症发生的危险因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OR=3.83,95%CI(2.76,5.33),P<0.000 01]。

2.3.6 敏感性分析 采用Leave one out 法进行敏感性分析,结果显示马慧等[11]是BMI 指数异质性来源,排除研究后,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超重和肥胖是运动恐惧症发生的危险因素[OR=1.95,95%CI(1.36,2.79),P<0.000 1]。郑琼等[9]是婚姻状况主要异质性来源,剔除研究后,采用固定效用模型进行分析,有配偶是发生恐动症的危险因素[OR=1.76,95%CI(1.07,2.90),P<0.000 1]。其余结局指标经逐一剔除文献后异质性无明显改变。

3 讨论

THA 是目前临床治疗创伤性及退行性髋关节疾病的重要术式,可以有效地替代病变关节,恢复患者的正常活动能力。THA 是临床医生常采用的治疗手段,然而,术中往往会对患者的肌肉、肌腱以及韧带造成损伤[13],导致术后患者跌倒风险增加、活动能力减退,因此,术后患者亟需进行系统有效的康复训练,以减少各种并发症的发生[14]。然而,恐动症是一种对运动产生极度恐惧的心理现象,导致患者恐惧无法有效参与术后康复训练,由此产生严重的不良后果。恐动症对THA 患者的影响甚远,了解其影响因素并早起开始干预十分重要,本文将对人口学因素、社会支持、疼痛程度、自我效能等方面探讨其对恐动症的影响。

Meta 分析结果显示有无跌倒史、运动自我效能、年龄、有无慢性病以及疼痛程度是恐动症发生的影响因素。跌倒史是发生恐动症的危险因素,有跌倒史的患者发生恐动症的风险高,分析原因可能为,有跌倒史的患者在心里不断重复以往跌倒时的不良回忆,导致恐惧心理不断加深[15],从而抗拒进行术后康复训练。运动自我效能是公认的影响患者恐动症的因素之一[16],运动自我效能高的人不易发生术后恐动症,高水平的运动效能能够促使患者面对术后康复训练有着更为积极的态度,具有足够的自信,能够对自己的运动行为进行管理,促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正向发展[17]。郑敏等人[18]研究了自我效能与恐动症之间的关系,发现自我效能是个体对实现特定目标的信心和信念,自我效能高的患者能够积极面对术后的疼痛以及身体不适感,从而进行功能锻炼,更好地参与到健康行为中去。Kuan-Ting 等[19]指出,社会支持是影响老年患者日常活动能力的重要因素,而社会支持与自我效能感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自我效能的提高也意味着患者生活质量的提升。

年龄是影响恐动症发生的重要因素,年龄越大的患者越容易发生术后恐动症[20],分析原因可能为,年龄≥70 岁的老年患者因身体功能下降,视力、听力下降,活动能力下降、活动时间减少,对身体的控制力降低,这都增加了患者恐动症的发生率[21]。邓晓园等人[22]对手术后患者恐动症的影响因素进行Meta 分析,结果发现,年龄>55 岁是恐动症发生的危险因素,随着年龄的增加,患者认知能力也逐渐下降,身体和精神的双重疲乏都会增加患者恐动症的发生率。

是否合并慢性病是导致患者发生髋关节术后恐动症的重要影响因素,合并慢性病的患者发生恐动症的危险性更高,分析原因可能有,合并慢性病的患者在术后担心自己的病情以外,慢性疾病带给身体的不适感也同时影响着患者的情绪,导致对术后运动锻炼的自信心下降[23]。

疼痛程度是公认的影响术后恐动症的因素[24],中重度疼痛的患者较轻或无痛的患者更容易发生恐动症,分析原因可能有,手术后疼痛的患者更容易回避术后的运动,产生一种“逃避”心理,以此来减轻或缓解身体的不适感,从而逐渐产生对运动的恐惧,认为运动就会导致疼痛。国外研究者Malfliet[25]对髋关节术后患者进行了相关宣教,让患者正确认识术后疼痛,积极面对术后疼痛,结果发现,在进行上述干预后,患者表现得比之前更愿意参与术后的运动锻炼。研究发现,术后及时进行康复训练能够有效改善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的预后,减少并发症的发生[26],医护人员应及时准确的对术后患者进行指导和干预,以促进患者疾病的康复、生活质量的提高,同时,髋关节置换术后恢复期较长,患者出院后的居家护理也是值得关注的方面,可借鉴多学科合作、信息化系统为老年患者提供更加人性化的居家康复条件[27]。

本研究所纳入的文献均为横断面研究,缺乏其他类型的研究文献,可能会导致最终Meta 分析结果的偏倚。本文所纳入文献较少,纳入对象少,缺乏大样本研究,可能会导致结果缺乏说服力。各项研究所纳入的影响因素不同,导致部分因素无法进行合并分析,以致本文参与Meta 分析的影响因素不够全面。

综上所述,当前证据表明,有无跌倒史、运动自我效能、年龄、是否合并慢性病以及疼痛程度是髋关节术后发生恐动症的影响因素。受纳入研究数量和质量的限制,上述结论亟待更多高质量、大样本的研究予以验证。

猜你喜欢

恐动症髋关节效能
基于CiteSpace的国内外恐动症研究热点与研究前沿分析
自我效能在老年膝骨性关节炎患者恐动症与自我管理行为间的中介效应
髋关节活动范围
膝骨关节炎病人恐动症现状及其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迁移探究 发挥效能
同时多层扩散成像对胰腺病变的诊断效能
冰球守门员髋关节损伤与治疗
充分激发“以工代赈”的最大效能
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恐动症多学科协作管理模式构建*
成人型髋关节发育不良的分型与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