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CiteSpace的国内外恐动症研究热点与研究前沿分析
2023-08-26封秀琴
张 窈,封秀琴,陆 斐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浙江杭州 310009
恐动症即身体害怕受到疼痛性伤害或损伤导致自身疼痛敏感性增强,进而对身体活动或运动产生的一种过度的、非理性恐惧的特殊心理现象[1]。不同疾病恐动症的发生率不同,Keessen等[2]发现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患者恐动症发生率高达78%,而我国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恐动症发生率则为59.5%[3]。恐动症易导致患者产生焦虑、抑郁、功能锻炼依从性差等不良后果[4-5]。国外恐动症的研究起步较早,最初由Lethem等[6]于1983年提出了“恐惧-回避”模型,随后1990年Kori等[7]基于该模型提出恐动症概念,而我国学者胡文[8]于2012年首次将恐动症本土化。国外恐动症相关研究多集中于恐动症的发生机制、评估、干预等,然而我国现有研究多集中于不同群体的恐动症横断面调查、相关因素及护理干预层面,仍缺乏对恐动症相关研究的宏观梳理。本研究基于CiteSpace可视化软件,系统梳理国内外恐动症的研究现况、相关研究的发展趋势及热点,进行文献计量学及知识图谱分析,以便为研究者开展相关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本研究以Web of Science(WOS)核心合集为英文文献检索数据库,检索词为“kinesiophobia/fear of movement”;以中国知网(CNKI)为中文文献检索数据库,检索词为“恐动症/恐惧回避/恐惧活动/恐动症评估量表”。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2年8月31日。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与恐动症相关的期刊、学位论文。排除标准:信息不全、重复发表的文献,会议摘要、书籍等文献。
1.3 研究方法
使用CiteSpace 6.1.R2软件对恐动症相关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软件中参数设置:剪切方式选择Pathfinder和Pruning the merged networks;WOS核心合集来源的数据将时间切片设置为1995-2022年,CNKI来源的数据将时间切片设置为2003-2022年,单个时间切片设置为1年,其余参数设为默认值。设置完成后依次对作者、机构及关键词等进行可视化分析。
2 结果
2.1 发文量分析
经初步检索,在WOS核心合集和CNKI分别检索到文献1 699篇、227篇,剔除非相关文献,最终获得英文文献1 699篇和中文文献218篇,恐动症发文量情况见图1。1995-2002年,WOS核心合集恐动症发文量共18篇,2003-2013年发文量缓慢增长,2014年以后增长较快,近5年一直保持在每年100篇以上。2003年开始,我国有少量学者关注恐动症领域的研究,2017年及以后对恐动症的关注度开始逐渐上升。2022年国内外发文量出现了一定程度下降,可能与只检索了8个月的发文量有关。
图1 恐动症发文量
2.2 机构合作网络分析
国外发文量排名前3位的机构为马斯特里赫特大学、佛罗里达大学、昆士兰大学,我国主要集中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及护理部、浙江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且各机构之间的合作较少。国外、国内机构合作网络分别见图2、图3。
图3 国内机构合作网络
2.3 关键词分析
2.3.1关键词频次分析
国外发文关键词多集中在low back pain、disability、tampa scale等,国内发文关键词集中在恐动症、影响因素、疼痛等方面。国内外高频关键词见表1。
表1 国内外高频关键词
2.3.2关键词聚类分析
国外关键词共形成21个聚类,提取前10个聚类,分别为#0 pain-related fear、#1 tampa scale、#2 anterior knee pain、#3 chronic pain、#4 primary care、#5 pain neuroscience education、#6 knee osteoarthritis、#7 postural control、#8 physical therapy、#9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reconstruction。国外研究重点关注的是因疼痛导致的恐惧,其对应的关键词为low back pain、pain-related fear、musculoskeletal pain等。国内关键词共形成11个聚类,较国外聚类少,聚类之间的联系较国外稀疏。国内研究重点关注恐动症相关量表信效度、焦虑、康复护理等方面。国外、国内关键词聚类图谱见图4、图5。
图4 国外关键词聚类图谱
图5 国内关键词聚类图谱
2.3.3关键词突现分析
国外关键词突现分析共出现57个突现词,突现强度最高的是movement (re)injury(21.74),排除相似关键词,其次是exposure in vivo (11.70)、fear avoidance(10.89)及invariant 2 factor model(10.56)。国外有关恐动症的研究初始由量表编制开始,逐渐延伸至恐动症的发生机制,到构建干预方案以减少恐动症的发生,研究的持续关注点在于恐动症患者的心理、再次损伤的发生及干预研究,同时近几年突现的return to sport、walking、patient education等关键词体现了国外学者正在不断探索缓解患者恐动症的有效方法。国内突现强度较高的关键词为慢性疼痛(2.89)、恐惧(1.77)、生活质量(1.61)等。我国恐动症相关的研究热点集中在疼痛、心理护理等方面。国外、国内关键词突现图谱见图6、图7。
图6 国外关键词突现图谱
图7 国内关键词突现图谱
3 讨论
3.1 国内外恐动症发文量及发文机构情况
近年来,恐动症在国外的关注度逐渐提高,国外有关恐动症的发文量自2003年开始呈现缓慢上升趋势,近5年一直保持在每年100篇以上。国内恐动症发文量近几年也在不断增加,但总发文量仅有200余篇,明显少于国外,说明有待我国更多研究者关注恐动症方面的研究。此外,国内发文机构的相关合作较少,建议国内研究机构加强合作和交流,更好地促进恐动症相关研究的推广。
3.2 恐动症的研究热点及前沿分析
结合国内外恐动症高频关键词表、关键词聚类图谱以及关键词突现图谱,国外有关恐动症的研究热点集中在不同疾病恐动症的发生机制、心理、疼痛、健康教育,我国恐动症的研究热点则持续集中于慢性疼痛、生活质量、应对方式、自我效能等。其中,疼痛相关的恐动症一直是国内外研究热点之一,研究[9]表明,恐动症与疼痛加剧有着密切联系,在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中,恐动程度越高,术后疼痛程度越高,膝关节活动自由度越低。恐动症影响患者对术后疼痛的正确认知,以及能否直面康复运动过程中由疼痛引起的运动恐惧,并最终对康复结局产生负面影响[10]。自我效能及应对方式为恐动症的保护性因素,即患者的自我效能越高及应对方式越好,患者的恐动症水平越低。根据可视化分析结果,国外的研究热点侧重于不同疾病恐动症发生机制研究,更多地关注恐动症患者的心理因素,着眼于生理、心理及社会层面改善恐动症症状及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与国外相比,我国的研究热点多集中于恐动症的影响因素研究和患者的康复护理等。不同时段国内外研究热点不一致,早期国外研究者关注量表、恐动症发生的机制,中期注重疼痛及健康教育且一直延续至今,后期则更多关注运动再损伤引起的恐动和心理状态。而国内研究热点持续时间较短,慢性疼痛、生活质量、自我效能等热点持续约10年,最新研究热点为心理护理、依从性、量表的信效度。这提示我国学者开始更关注恐动症患者的心理、健康宣教等,更多地结合国际研究热点和前沿,以减少恐动症的发生;同时,国内学者应重视患者恐动症疾病状态,可深入挖掘恐动症机制,针对不同疾病群体,从生理-心理-社会层面给予针对性干预,促进疾病康复,提高生活质量;此外,我国学者在寻求适合我国患者的恐动症评估工具,蔡立柏等[11]将恐动症评估简表引入,此量表较恐动症评分表更简短、易于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