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技术赋能下电视晚会舞蹈节目的表达跃升

2024-02-08石莉

传媒 2024年3期

石莉

摘要:随着新技术的发展,以《唐宫夜宴》《只此青绿》为代表的电视晚会舞蹈节目绽放出焕然一新的艺术魅力,在移动互联网上有着卓越的口碑与声量。这些舞蹈节目立足中华文化、创新呈现形态,在“质”“量”“效”三个层面都有了新变化,探索出了融媒体语境下独特的舞蹈影像模式,而这一改变离不开现代新兴媒介技术的支持。新媒介技术从文化想象、场景设置、镜头调度、身体表演等不同层面作用于舞蹈节目,打开了晚会舞蹈节目广阔的实践可能和想象空间。

关键词:电视晚会 舞蹈节目 技术赋能

近年来舞蹈节目频频在中央和地方电视台的晚会上大放异彩,实现“破圈”效应,走入大众视线,如河南卫视春晚节目《唐宫夜宴》、端午奇妙游开场节目《洛神水赋》(原名《祈》)和总台春晚节目《敦煌飞天》《只此青绿》等。这些别具一格的节目创新了电视舞蹈影像的表达形态,刷新了观众对舞蹈节目荧幕表现力的认知,绽放出焕然一新的艺术魅力,并在移动互联网上实现了惊人的传播效果。舞蹈节目在电视晚会上的出彩,离不开XR、AI、8K、CG动画、无人机等现代技术的底层支持。媒介技术与舞蹈节目的结合,打开了舞蹈影像表达的新视野,虚实融合、时空交错、开辟出更宽广的多维表达空间。先进媒介技术犹如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之间的连接线,帮助舞蹈节目构建出极具沉浸感和冲击感的视听体验,探索出舞蹈节目潜在的文化意蕴、表达视角以及传播力度。笔者聚焦技术赋能下各大电视台晚会中的舞蹈节目,分析科技与舞蹈艺术深度融合的应用现状,厘清媒介技术与舞蹈节目之间的创作关联,力求探索媒介技术发展下舞蹈文本叙事的更多可能性。

以春晚为代表的电视晚会,具有独特的文化建构和价值传播功能。对晚会舞蹈节目的变化审视,可以从“质”“量”“效”三个维度切入。在“质”的维度上,近年来舞蹈节目多以传统文化类为主,意蕴深厚、符号鲜明,承担着重要的文化传播功能;在“量”的维度上,晚会中的舞蹈节目数量逐渐增多,从陪衬式伴舞走入观众主视野;在“效”的维度上,舞蹈节目频频出圈,在快节奏的网络空间成功争得大众注意力,激发大众对传统文化的热情,甚至触发了IP效应。

1.文化表达样态丰富,表意功能愈发突出。以总台春晚为代表,早期的舞蹈节目以喜庆、热烈的民族舞为主,同时还会融入动作奇特的杂技元素,侧重以“载歌载舞”的形式烘托热闹的节日氛围,如1988年的《看秧歌》。近年来,晚会策划者愈发注重舞蹈节目的表意功能,多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灵感,以舞蹈传递古典美和意蕴美,例如,2022年将《千里江山图》演活的舞蹈节目《只此青绿》、2023年再现大汉繁华景观的《锦绣》。如今的舞蹈节目不仅仅是炫技、炫美、炫民族风,还是一种叙事媒介,在翩翩起舞中彰显文化自信。

2.节目数量占比增高,由陪衬转为主节目。在早期的晚会中,舞蹈只是作为陪衬出现;如今,纯舞蹈节目在晚会中的比重越来越高。以2000年的春晚为例,整场晚会有大量的歌舞节目,然而纯舞蹈节目数量为零;自2005年《千手观音》和2006年《俏夕阳》大放异彩之后,纯舞蹈节目数量开始增多,稳定在5档左右,2022年的总台春晚节目单中便有7档主打舞蹈的节目。河南卫视在《唐宫夜宴》爆火后,更是推出了以舞蹈为主体的元宵晚会2021“元宵奇妙夜”,其舞蹈不仅仅是整场晚会的主打节目,更是串联晚会的主题线索,展现新媒体时代下令人耳目一新的国风舞韵。

3.爆款节目频频出圈,引领传统文化热潮。舞蹈节目成为近年来推动电视晚会跨媒介传播的催化剂,以《唐宫夜宴》为代表的舞蹈节目,在口碑与声量上都有惊人的表现,并且引发了年轻观众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和热情。《唐宫夜宴》全网播放量超20亿次,在微博上“唐宫夜宴”话题拥有超4亿次的阅读量,成为当年河南春晚的代表作品,并且热度持续不减,带动了衍生节目和后续一系列IP合作,例如,和雀巢联动推出了中秋限定礼盒。可见,《唐宫夜宴》拓展了舞蹈节目表达的时空边界,其不仅仅是一档节目,当以IP的形态存在时,其表达范畴从晚会的舞臺不断延伸出去,激发跨界合作、触发传统与现代的灵感碰撞,在不同的领域持续“起舞”。

电视舞蹈节目的表达跃升,离不开新兴媒介技术的赋能。媒介技术打开了晚会舞蹈节目的实践空间和想象力,增强了舞蹈的沉浸性和感染力。媒介技术对舞蹈节目的形塑是全方位的,渗透于文化想象、场景设置、镜头调度、身体表演等不同层面,最终形成了融媒体语境下独特的舞蹈影像模式,完成了舞蹈节目的表达突破。

1.拓展舞台可塑性空间,以想象力演绎文化性。对晚会舞蹈节目来说,舞台是表演的核心立足之处,而现代舞美技术极大地释放了舞台的空间潜力,实现了舞台与舞蹈表演者的深度交融。总台春晚舞台上的《只此青绿》,原本是一档剧场节目,整场表演配套了为其量身设计的精密装置和舞美灯光,因此,要想登上春晚就需要解决“舞台”的难题。为此,导演借力XR和全息扫描技术,在春晚舞台上实现了镜面效果,以清新典雅、变幻如梦的场景配合舞蹈表演,勾勒出观众对中式美学如诗如梦的集体想象。《只此青绿》中的文化想象建立在令人惊艳的舞美技术之上:舞蹈取了《千里江山图》的青绿意象,将山峦做了拟人化处理,用舞蹈演员婀娜翩然的姿态和造型,还原山峦层叠的美感,传递古风古韵的声色;整场表演所描绘出的淡雅诗意,不仅来自舞蹈演员的动作,也来自舞台上的水韵和流动的背景视觉;在表演的尾声处,导演运用后期新媒体特效,将半透明的山峦画面叠加在舞蹈演员之上,构成层峦叠嶂的视觉效果。可见,媒介技术丰富了舞台的表现力和融合度,呈现出了更富想象力的传统文化类舞蹈,尽显中华文化之美。

2.打破场景单一性,塑造多维层次感。3D、AR等技术的融合应用,帮助舞蹈节目挣脱了单一场景的局限性,极大地丰富了观众视听体验的层次感。目前,晚会舞蹈节目在多维性的场景呈现上,探索了两种形态的实践。一方面,调度不同的场景,切换舞蹈的空间。例如,《唐宫夜宴》在5G和AR技术的加持下,将虚拟场景和舞台实景结合了起来,还原了唐代宫女赶赴夜宴的过程:场景先是设置在博物馆, 14位舞者宛如活过来的唐俑,在博物馆起舞,随后场景不断变幻,舞者们走过仕女图、山水图,在古画和文物之间梳妆打扮、嬉笑打闹,最后穿过静谧浪漫的夜色,走过庄严的宫墙,抵达富丽堂皇的宫廷,为宴席奉上华美绚烂的表演。整场舞蹈的场景不断变幻,叙事和视效都极富层次感,而这都依赖于AR技术。事实上,演员并没有真正身临观众所见的场景中,半真半假的虚实叠加效果,需要导演精确地控制演员走位和动作,配合图像数据才能完成最终的作品。另一方面,借助裸眼3D技术,在单一场景上“加维”,提高舞蹈节目的视觉层次感。例如,2019年总台春晚的《敦煌飞天》,虽然场景始终架构于舞台,但借助3D效果,让衣裙摆动飞舞、让莲花凭空浮动,在有限的空间内不断“加维”,用立体丰富的视觉效果牢牢锁定观众注意力。概言之,AR等媒介技术为舞蹈节目的场景叙事打开了更大的空间,为观众营造出强烈的临境感。

3.发挥镜头调度语言,以细节搭建在场感。传统电视晚会的舞蹈节目以群舞形式为主,加上镜框的限制,故而在景别上偏好采用全景和中景。而近年来,在8K高清显像技术的支持下,镜头语言的颗粒度愈发细腻,而且舞台本身的空间层次变得更为丰富,因此节目镜头运动和景别选择也更加大胆,穿插加入丰富的近景和特写,突破了全景表达的单调性和局限性。例如,2022年总台春晚上的创意舞蹈《金面》在运镜上做到了收放自如的效果。《金面》以三星堆文化为题材,演绎了一段奇幻浪漫的爱情故事;这段舞蹈饱含十分细腻的情感,因此导演采用了大量特写,聚焦两位舞者之间深情的凝望、手指的触碰、眉目之间的惊奇,用饱满的细节打破了观众与屏幕之间的隔阂,在全景式漫游中达成片刻的凝视。另外,这出节目的运镜节奏与舞蹈节奏交相呼应:舞者旋转的时候,镜头也轻微地旋转运动;舞者向左移动的时候,镜头也跟随节奏向左平移;换言之,镜头仿佛是观众的眼球,跟随舞者而转换。此外,镜头语言将舞者与环境也融合得更为紧密,其中有一幕是从高空俯瞰翩然起舞的两位演员,不断拉远镜头、穿过层层树叶,创造出飞升的视觉体验。总而言之,《金面》用多元灵活的电影化运镜手法,360度呈现出了这场表演,舞者、情境与观众在镜头中融为一体,营造出了无与伦比的在场感。

4.打开身体表现空间,触发深度情感共振。舞蹈这一艺术形式,本质上是以人的身体为媒介进行表达。媒介技术在舞蹈节目中的发展与应用,进一步打开了创作者对于“身体媒介”表达方式的想象力。例如,河南卫视“端午奇妙游”晚会中的舞蹈节目《洛神水赋》,以独具创新精神的水下中国风舞蹈成功“出圈”,并在互联网上形成了刷屏效应。《洛神水赋》中的舞者化身为洛神,身披6米长的披帛在水下舞蹈,用水的流动展现出女性形体的韵律与美感;以科技为支撑,创作者探索出了新的舞蹈节目表达手段。《洛神水赋》在专业的水下拍摄基地进行,每个动作都需要单独拍摄,由于舞者需要反复换气、下水,通常50秒到一分钟就拍摄一个镜头,一天下水一百余次有时甚至超两百次,水下拍摄时长总计超26个小时,加上专业的后期制作,经历八天连轴转,最终创作出了这部近2分钟的舞蹈节目。从这次令人惊艳的水下舞蹈实践可以发现,愈發成熟的拍摄及后期技术,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帮助舞蹈表演者更好地释放身体媒介的潜能。在媒介技术的支持下,舞者可以自由实践更丰富的身体表现形态、更多元的身体语言,触发与观众之间深层的情感共振。

媒介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为电视舞蹈节目的创新打开了全新的想象力,重塑了舞蹈节目在电视晚会上的呈现方式,建立了一套更符合现代观众和新媒体文化的审美标准,为舞蹈节目在移动媒体时代的生存和传播带来了新机遇,同时也丰富了电视晚会的样态,提升了传统电视台的跨界影响力。需要指出的是,舞蹈节目策划者对技术的理解,不应该停留在简单的使用层面,而是要深入融合;换言之,要从技术的视角审视舞蹈内容的更多可能性,推动舞蹈节目从观赏式、单维度的“表演”转向沉浸式、多维度的“体验”。舞蹈是一个国家和民族重要的身体表征,也是电视晚会重要的节目形态之一。未来,节目策划者要以新的技术、新的视角、新的形态创作舞蹈节目,力求以舞蹈诠释中华文化,引领新时代精神。

作者系山西传媒学院副教授

参考文献

[1]王冬冬,姜懿宸.场景再现与沉浸感塑造:技术赋能下的央视春晚舞蹈类节目流变[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2(04).

[2]张辉刚,于聪.文化+技术:对双重赋能视域下传统文化类舞蹈节目破圈的再思考[J].中国电视,2022(06).

[3]王群,焦广发,胡凤.融媒体语境下舞蹈类节目的创新研究[J].中国电视,2022(04).

【编辑:杨石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