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视域下《西游记》在英美世界的流变
2024-02-08李平
李平
推动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提升中华文化的影响力,需要丰富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内容、创新对外传播路径。中华文学名著的国际传播是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的重要渠道,需要立足于传播学的理论与实践,丰富文学名著的传播内容,构建多模态的“传播”和“接受”路径,多维度促进中华文化多层次、立体化传播,焕发中华文化的生机活力。《西游记》是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誉满中外。《西游记》的海外传播亦成为学界的重要研究课题,诸多学者从文本、译介、传播、接受、文学比较和跨文化交际等多种角度对《西游记》在英美世界的传播现状进行研究,逐步丰富了《西游记》在传播领域的研究成果。
国内外学者大多从文化视角对《西游记》在英美的传播进行研究,但是由于审视角度和资料的局限性,很多研究缺乏从传播学视角对《西游记》在英美世界的传播要素进行系统性的研究。因此,在文化强国的战略背景下,《何惧西天万里遥——〈西游记〉在英美的传播研究》一书以传播要素为研究主线,从历史发展角度,探讨了《西游记》在美国和英国近百年来的传播演变,把《西游记》在英美的传播视为一个具有历时性的和相互影响的有机整体,分析了《西游记》在英美的传播背景、特点和机制,探索其传播过程中“为何”“如何”“向何处去”的因应之策及其“传播”和“接受”路径,为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建言献策并提供启迪。
内容简介。本书由王镇教授所著,共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为《西游记》在英美的译本传播,主要对有关《西游记》在英美世界中的全文译介、章节译介及片段译介的文献资料等进行了介绍;第二章为《西游记》现代改写本在英美的传播,通过分析英美世界中《西游记》现代文学改写本的特征、实际状况,剖析了其在英美世界传播、接受的动态变化情况,揭示了《西游记》在英美世界传播的深度变形和本土化以及“传播”和“接受”的有机互动机制;第三章为《西游记》在英美的非文本传播,主要分析了《西游记》网络作品、舞台及影视动画等非文本形式在英美世界的传播推广路径;第四章为《西游记》在英美传播的要素评析,本章节详细分析了《西游记》在英美世界传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认为应在准确把握传播链条重要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对传播信息进行充实和完善,对传播变化状况、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和有效应对,才能够从根源上消除传播冲突问题,达到《西游记》传播的共识分享;第五章为《西游记》在英美的“传播之链”的构建,主要提出“接受型”的“缘合”翻译准则,倡导译介的“缘合”应用和非译介的“接受型”创作,强调非译本形式在这个阶段的传播作用,阐发“英美本土化”传播的开放性引导作用,尝试构建《西游记》在英美世界本土化的传播机制。
本书作者讨论的问题涉及训诂学、译介学、比较文学、传播学、文化学、接受美学、跨文化交流等领域的知识,从文本翻译、非文本传播再到传播要素剖析,成功探索出中国古典小说在英美世界传播、推广的典范。本书不仅以传播学的核心学说为依据,详细梳理了百余年来《西游记》传播在英美的演变,并着力分析了《西游记》的英美本土化这一重要问题,为读者深入了解《西游记》在英美的传播奠定了深厚基础。
价值及意义。《西游记》的跨文化改编已经成为海外受众了解、认知中国文化的重要途径。随着改编数量的不断增多,有关《西游记》的研究方向逐渐转为海外改编和传播。本书结合以往《西游记》在英美世界的翻译、研究结论及经验,首次基于传播学视角系统化分析了《西游记》在英美世界的流变。其主要围绕域外跨文化传播要素,包括:传播媒介、传播受众、传播目的以及传播效应等,运用现代传播理论,深入分析了英美世界中《西游记》的跨文化传播特征、传播机制,反映现代社会在文化共同体下对于文化主题关注的一致性。本书立足《西游记》译本,顺应了中国古代经典文学名著翻译学的文化转向及跨文化交流的发展趋势,发掘了英美世界受众对于译本的理解、接受状况,梳理了协同多种传播要素的有效举措,明确了《西游记》在英美世界实现跨文化传播的有效路径,为中国古代经典文学名著在域外的跨文化传播提供了启发,引发了众多文学翻译学者的共鸣,有效避免了传统研究过于集中在对比分析原著与改编版本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上的问题,所取得的结论也更具可行性,有效解决了文化差异问题。
首先,本书依据传播学的核心观点,结合译介学、文学、文化学等相关理论,总结了《西游记》译本在英美世界由部分到全面、由专业受众到普通受众的传播历程,分析了《西游记》译本所产生的文化影响,让人们充分意识到中国本土文化中的《西游记》与英美文化语境下的《西游记》在文化特点上的差异,为促进《西游记》在英美世界实现“文化相通”策略的制定提供了方向指导,使研究结论更具说服力。其次,本书通过分析英美深层文化结构对《西游记》文本的改造与调适,创新性地提出了文化外宣观点,即现代小说的现实性、模仿性和创新性显著有别于译本的神话性、游戏性和幽默性,使广大读者明白应该遵循“传播”与“接受”的文本互动机制,促进《西游记》译本的文本升级,提高英美受众的满意度、理解度,更好地让中国古典文学名著走进英美社会;最后,本书所提出的不同传播要素在文化外宣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发生机制,厘清了一个由点到面、从简单到复杂的“英美本土化”传播的基本思路,细化了跨文化视域下《西游记》的传播作用点、着力点,进一步对传播学理论进行了补充和印证,让读者透过表面现象领悟文化传播的普遍本质,引导读者在中西合作的基础上开展《西游记》英译本的文化传播,促进《西游记》在英美世界传播的稳健发展。
启示。《西游记》跨文化改编属于文化问题,而非文学跨媒介转换领域下的艺术、技术问题,通过译本的传播和接受状况,能够折射出中华古典文学作品跨文化传播所处的境地和面临的问题。在推进《西游记》在英美世界的传播推广时,应基于传播学基础理论,充分考虑英美受众的实际状况和传播要素,采取国外受众乐于接受的方式和易于传播的话语,有效完成《西游记》名著的改编,并借助国际传播平台来充分展现中华文化,使英美受众的文化需求得到满足。本书之所以備受研究学者的推崇,关键在于其充分意识到开展文化外宣工作时应兼顾中英语言文化差异,重视译本的“传播”和“接受”,借助归化和异化相结合的方式确保英美世界读者对中国文化的直接接受,从而促进东方和西方文化的平等对话和交流,为《西游记》在英美世界的传播起到了积极的示范作用。
随着媒介和语境的不断变化,《西游记》古典名著在英美世界的呈现面貌更加多样化。《西游记》译介在英语世界的推广、宣传得益于其在西方的主动译介、接受,同时也与其译本数量和版本在质量与数量方面的积累、沉淀有很大的关系。《西游记》在英美世界的譯介传播因素主要涵盖了译介主体、译介内容、译介途径和译介效果等,在中西方文化相互影响、彼此交融的大背景下,《西游记》在英美世界的传播除了要将中国文化信息作为英译素材,创建中西方合作的译介模式,还要基于中国传统文化模式使文本和非文本译介更加契合英美世界文化传播需求及习惯,将中国文化的内涵及价值观传递给英美世界的受众,彰显出中华文化的张力。
跨文化传播背景下,《西游记》真正走出去除了要拥有开放的态度及办法,同时还要获得英美世界的认可和接受,即了解英美世界受众的阅读习惯、审美诉求,围绕翻译目的采取科学的态度及策略以实现针对性的传播,实现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实质要求,满足中国符号及话语传播构建的诉求。结合本书所提出的跨文化传播观念,更好地向英美受众传播中国古典文学名著时,可以构建出“文化寄生”范式,对《西游记》进行适当的改编和再创造,实现文化转移到文化寄生的转变,建立新型西游文化传播模式,促进西游文化在英美世界的深植,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推向全世界,以跨文化交流来构建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参考本书中对于《西游记》“英美本土化”传播链的构建思路,我们应逐步强化中西方的合作,协商《西游记》的译文内容,将网络、动漫、舞台及影视等多种传播方式有效融合,做到从“传”的角度入手,更加强调“受”的作用。只有通盘考量传播要素,才能在中西方不平等的文学和文化发展语境中协商双方的文学性和文化性交融点,力求实现不同国家、民族、文明的平等对话,互通有无,增强理解,凝聚共识,为推进“文学相通,文化相通,民心相通”打好基础。
作者单位 江苏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
本文系2023年度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大思政’背景下高校英语课程思政因应对策研究”(项目编号:2023SJYB1814)、江苏海洋大学2023年度党建与思想政治研究课题“‘三全育人’视域下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研究”(项目编号:DS202362)、 2023—2024年度连云港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大思政’视域下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话语体系构建研究” (项目编号:23LKT119)的研究成果。
【编辑:李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