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大议题报道中融媒创作的技术赋能分析

2019-12-19王婷

新媒体研究 2019年19期
关键词:两会

王婷

摘  要  随着媒体融合纵深发展,技术越来越成为媒体在重大议题报道中制胜的法宝。全国两会作为一年一度的国家级重大活动,成为各家媒体融媒创作的主要实践场。各家媒体利用AI、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创作出许多兼具思想性与可读性的融媒产品,但同时融媒创作中也存在着同质化、单向化、形式化的问题,亟须在选题设计、创作思维、传播理念方面进行策略改革。

关键词  技术赋能;两会;融媒实践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9)19-0025-02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主流媒体必须紧跟时代,大胆运用新技术、新机制、新模式,加快融合发展步伐,实现宣传效果的最大化和最优化。”媒体在重大议题报道中的内容创作上,既要建构出报道的仪式感,又要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运用新技术创新媒体传播方式,占领信息传播制高点。

1  技术赋能融媒创作

在近两年的全国两会期间,各大媒体融合新技术推出了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融媒体报道,智能化趋势愈加明显,传播链条延伸更广,更好地传递了两会的声音。

1.1  虚拟主播与5G领航

虚拟主播是AI技术、语音合成技术、全新投影技术等多种技术融合发展的成果,虚拟主播在视觉与听觉层面上与其模仿的对象几乎无二。借助于软硬件设备,虚拟主播可以自如地为观众播报国内外热点事件,丰富了新闻播报的呈现方式。在2019的两会报道中,新华社的全球首位AI女主播“新小萌”正式上岗,以绘声绘色的形式播报两会新闻,展示大国形象。此外,5G技术是两会报道的又一大飞跃,实现了数字传输速度的大幅提升,同时新闻生产的时效性将大幅提高,虚拟场景和新闻现实有望得到完美融合。在2019年两会报道中,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在国际上首次利用5G技术实现4K超高清频道现场直播“两会”记者会,全面提升观看体验效果。

1.2  可视化新闻与沉浸式体验

可视化新闻利用计算机图形学与可视化技术,融合图片、文字、表格等形式呈现出多样化新闻,颠覆了传统的文字呈现方式,实现视觉上的提升。两会的政府报告因其文字长度的特殊性,要求媒体既要以简洁、直观、深刻的方式传达政府的声音,又要贴近公众的利益,提升公众的阅读体验。由此,政府报告的多方位解读成为媒体融媒创作的重点。在2019年的两会报道中,央视网首次使用“VR+AR”融合形式推出《全景沉浸看报告》,在真实场景的全景视频基础上,加以三维的数据呈现,辅以李克强总理同期声,生动、具象地传达了政府工作报告的主要议题和数据,拉近了政府与人民之间的距离,提升了用户的沉浸式体验。

1.3  游戏互动与场景共生

将时政话题融入趣味生动的小游戏中,是媒体吸引年轻群体注意力的一种常用方式。在新闻游戏中,仿真场景营造虚拟的在场感,配以轻松活泼的音乐,受众以一种娱乐和轻松的方式接触新闻。新闻游戏在提升新闻趣味性的同时,极大地增强受众的自主性、互动性,提升传播效果。在2019年两会报道中,腾讯新闻的互动小游戏“跑步去两会” “抓老赖”,依托于强大的用户群和社交平台,让每个网民有机会参与到自己所关心的两会热点话题中,营造出两会良好的舆论氛围。

1.4  短视频表达与融媒体叙事

短视频是以视频按秒数计算,并依托于移动智能终端实现快速拍摄、编辑,在社交媒体上实时分享的一种视频模式[1]。它融合图片、语音、视频,可以直观、多样化表达用户在碎片的事件中获得信息的诉求,具有低门槛化的特点。视频剪辑技术的易于掌握与可接触性,受众由过去被动的信息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文化表达者。近两年的报道中,短视频贯穿着两会议程,Vlog在今年的两会报道中表现显著。Vlog是短视频的一种特殊形式,其将传统的叙事视角变为第一视角,依托于vlogger个人魅力和生动的叙事方式,向观众徐徐道来一个故事或是一个主题,以轻快化、全息化、故事化的方式,增强观众的在场感。如新华社推出的《“萌”婶代表记——全国人大代表赵会杰和小庙子村的新故事》,结合Vlog的融媒体叙事方式和三维动画,讲述人大代表赵会杰的履职经历以及小庙村的乡村振兴,用“最平凡的”声音传达“最不平凡”的故事。

2  融媒创作的困境

毋庸置疑,技术手段是提升传播实践的重要手段,但倘若只是技术强加附会于传播,效果只会适得其反。当前两会报道中融媒创作形势看似一片大好,但其潜藏的问题不容忽视。

2.1  媒体间差距显著,同质化问题严重

在两会报道中,中央媒体与地方媒体在融媒创作方面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地方媒体创新能力普遍弱于中央媒体,同质化现象严重。新技术的研发与应用需要大量资金和人才的投入,而这些级别低、市场小、规模小的小型媒体维持自身盈利尚且困难,更没有采用先进的大数据和可视化技术制作简单易读的网络化新闻,其排版简陋、技术创新乏力,难以适合移动互联网用户的阅读,从而在移动端遭到冷遇。在2018年两会报道中,长城新媒体、温岭日报等众多地方媒体模仿2017年大火的“跳一跳”游戏模式来展现政府工作报告,但因操作页面僵硬,实际反响平平。

2.2  单向思维创作,交互效果薄弱

两会新闻报道的本质在于加强正面舆论的引导能力,凝聚社会各界的共识,提升广大受众对于国家重大事件的关注度。但在两会报道中,传统媒体在进行重大议题报道时难免以“强硬”的方式单向灌输新闻,“就会议写会议”,未能从受众立场着眼,深度发掘受众关注的痛点。随着互联网群体的日益年轻化,受众的参与性、娱乐性需求、知识性需求不断扩大,个体表达、自我认同的意识显著增强。而重大議题报道其主题本身具有严肃、宏大的特点,与年轻受众追求亲近性、趣味性、自我表达的需求有所冲突。不少媒体在报道重大议题时,其互动模式只是转发、评论等较为单一的形式,不够重视舆论的引导和意见的整合,难以调动受众参与讨论的积极性。

2.3  技术形式运用,用户体验欠佳

互联网碎片化的阅读习惯,使得直观、简练成为媒体报道的基本要求,新技术的应用应在内容的编排组合、精细化处理方面持续发力,为融媒创作提供更流畅、更高层次的使用体验。两会报道众家媒体大秀技术似乎已经成为常态,但报道的真正价值在于内容的传达,在于提升受众的阅读体验。如若只是为了“炫技”的融媒创作,视报道的形式大于内容,其结果必然是受众的流失。如在2018年两会报道中,中国网发布刷脸看报告的H5作品,通过测量用户颜值给出关键词,但测评过程时间长,且有隐私泄露的风险,实际用户体验感不佳。

3  融媒创作的破局

在重大议题报道中,高质量的内容是融媒创作永恒的价值追求。媒体要坚持先进技术为支撑、内容建设为根本,牢牢占据舆论新高地。

3.1  强化选题设计,持续输出精品

建立策划先行的选题机制。媒体尤其是地方级媒体要主动策划、有的放矢,着重小切口的选题[2],制作精良的融媒产品。互联网碎片化阅读已经不再钟爱大而全的内容设计,媒体的选题要精练,善于发现会议中精彩细节,站在公众利益关切的角度,以公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报道高质量内容。此外,地方级媒体要利用好自身积累的传统媒体的资源优势和人才优势,挖掘出当地公众关心的利益点,融合多媒体传播形式以小故事讲述大主题。地方媒体要在报纸、广播、新媒体等平台上形成地方性的立体交叉多元传播矩阵,与中央级媒体的两会传播矩阵交相呼应,切实配合两会进程和重点议题的舆论,发挥强势传播的作用。

3.2  基于受众需求,顺应社交传播

互联网时代媒介赋权,网络技术的低门槛化,使“人人皆媒体”成为可能,借助于社交媒体和社会网络关系的兴起,人际传播焕发了新的价值和尺度[3]。社交移动传播是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传播在网络上的延伸,微信、微博的圈层化结构具有裂变式传播特点,个人网络社交圈的“叠加”使信息的传播可以在数个子网络中呈几何式的增长速度流动。一方面,媒体不仅需要继续坚持年轻化的创作思路,更要提升内容的精准性和接近性,将严肃的时政话题与融媒体传播形式精妙结合,以拟人化的定位与表达,实现时政内容的概念化传播到情感共振,充分调动受众的参与性,真正发挥好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能力。另一方面,媒体的内容创作要着眼于受众精准化、差异化需求,创作出简易有效的融媒产品,吸引受众主动参与到媒体的场景设计中,并在“二次传播”拓展传播价值链条,使得社交移动传播在传播矩阵中发挥作用。

3.3  创新传播理念,深度解读议题

技术与传媒的深度融合,为媒体的内容创作带来了机遇和挑战。重大议题报道是媒体竞争的主要阵地,也是体现媒体核心竞争力的“一面镜子”。媒体在报道时不管口号、技术设备如何先进,如果內在的思想理念和外在的经营战略陈旧,传播的信息价值不高,一切都只是提高成本、加剧颓势。首先,媒体内容创作需要实现传播理念上的创新,在报道产品的初始构思、演绎形态和呈现形式上都融入更精细化的设计,打造出真正的精品。其次,对重大议题的解读的过程,是媒体内容创作需要关心的首要问题。对于议题的解读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和政治导向,提高信息透明度,有目的地选择与本媒体宗旨相符的议题,提高专题报道的深度。此外,媒体在融媒创作时利用技术和硬件优势,通过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来吸引受众的关注,强化公众的政治参与,但形式的运用要量力而行。

4  结束语

新技术正在改变传媒业,传媒业正逐步走向智媒时代。随着技术的不断升级,重大议题报道中媒体赋能将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在两会报道中技术的运用在丰富内容呈现形式、变革新闻生产流程及新闻叙事方式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同时媒体在运用新技术时也存在着同质化、单向化、形式化的问题,需要媒体从业者在实践中深刻反思并调整内容创作理念与过程。对于传统媒体来说,在面临包括智能化技术在内的各种新技术的冲击之时新技术的引入似乎成为必然,但这不应只是噱头,更不是“政绩工程”,而应是面向内容生产的环境和市场需求变化做出的理性选择[4]。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新媒体蓝皮书:新媒体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

[2]柴哲宏.论电视法制节目的法律传播作用及其去同质化[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8(3):38-41,117.

[3]范红霞.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信息传播与社交模式变革——以微信传播为例[J].新闻爱好者,2016(8):9-12.

[4]彭兰.增强与克制:智媒时代的新生产力[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9(4):137.

猜你喜欢

两会
“两会”与国家政治生活的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