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诗词教学中名篇仿写的几条路径

2024-02-06李睿

学语文 2024年1期
关键词:诗词教学

摘要:在实践性诗词教学中,教师不仅是古典诗词的鉴赏者,又是诗教的践行者。大中学校诗教的开展离不开经典的学习,引导学生仿写名篇能帮助他们深入学习经典。名篇仿写的路径有:章法的仿写,句法的仿写,声律的仿写。通过仿写的创作实践,经典不仅活在纸上,也融入我们的血液中;经典得到增殖的过程,也是我们生命成长的过程。

关键词:诗词教学;名篇仿写;路径

*本文为省级质量工程教研项目“实践性诗词教学研究”(2021jyxm0080)资助成果。

古典诗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为推动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进程,大中学校诗教的开展十分必要,诗教工作的重要一环就是学习经典。经典名篇经过岁月的淘洗,是人类文化遗产中的菁华,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它是常读常新的,不是一成不变的。这意味着,面对经典我们不能只是被动地学习,而应结合自身的人生阅历与感悟,赋予经典新的内涵。昆曲研究家张卫东先生总结过学习传统文化的几个阶段:熏、模、学、练、默。[1]熏是长久地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潜移默化。模是模拟、摹仿前人。学是主动地学习、探究。练是明白要领,勤加练习。默就是“默而识之”,把学来的知识参以实践体悟,内化为生命。这几个阶段也适用于诗词的学习。在中学或大学阶段,模与学的功夫十分重要。当下的中学语文或大学中文系文学史课程中,教师可以适当引入实践环节,引导学生对名篇进行仿写,从而强化对经典名篇的理解。笔者在教学中总结出名篇仿写的一些具体路径,列举如下。

一、引导学生从章法上进行仿写

古人作诗,讲究章法、句法、字法,章法为一篇的基础。古人写诗讲究章法圆融浑成,神完气足,要如常山之蛇,首尾呼应。古人对诗词,尤其是律诗的章法结构有个简明的概括——起承转合,起即入题,诗的入题须快,并为后文作铺垫;承即进一步展开叙写与渲染;转不是急转直下,而是转中有承,推开一步说。合是对全篇的总结,同时也是意境的升华。以杜甫的《蜀相》为例,首联“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是起,交代武侯祠的位置与环境,颔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为承,具体描绘武侯祠的景物,透露出斯人已去、惟余草绿鸟啼的落寞;颈联“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为转,由眼前景宕开一笔,高度概括诸葛亮忠君劬劳的一生,尾联“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为合,对英雄赍志以殁的结局深感遗憾,也融入自己的身世之感。在对《蜀相》的章法进行深入分析之后,笔者布置学生仿照此诗写一首拜谒古人的七律。笔者先展示了自己的《扬州谒史可法纪念堂》:“铁骨丹心何处觅?护城河外旧祠堂。披霜古桦秋还绿,似雪琼葩老更香。一代江山空指点,千年毅魄总飞扬。孤臣泪尽斜阳里,几树梅花望故乡。”这首诗在章法上仿拟杜诗,首联写寻访史可法纪念堂,颔联渲染纪念堂的景物,颈联抒情,赞颂其奋力抗敌的錚铮铁骨,尾联以史可法葬地梅花岭点明故国之思。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进行仿写的尝试,由此深入地体会到杜甫诗歌的浑成意境。

骈文是一种美文,也是韵文的一种,与诗词关系密切,因此可以将其与诗词教学联系起来。南朝江淹的骈赋名篇《别赋》以总—分—总的结构叙写七类人的离别之情,层次分明,详略得当。笔者要求学生在章法上仿拟《别赋》创作一篇辞赋。学生的仿作中除了咏物赋情类的赋之外,还有一篇别具一格的《中文赋》,这篇赋首先总写中文之美:

博大精深者,唯中文而已矣!上承天地之气,下秉江山之灵。音分平仄,韵走清泠。五言号绝,赋藻称艳。字凝练而通透,句飘荡而幽潜。上入灵霄之声,下临龙宫之调。百转千回之肠,浅言深情之妙。

接着从书法、诗词、古文等几方面阐述中文的笔画、文辞、声韵之美,最后总结道:

时代大潮,风华少年。文成天马,语动峰鸢。胸藏明月,笔落斜晖。才添九曲黄河而溢,智压万仞昆仑而崩。笔端挥雄师劲旅,脚下踏紫气云鹏。发琼音于皓齿,咏隽语于朱颜。掩卷兮彩凤舞,积墨兮苍龙飞。

文章仿照《别赋》,结构完整,气势酣畅,文采飞扬,声韵回环,反映出时代精神。通过仿写的训练,学生对文言文的语法、行文特点有了更深的了解,语感也大大增强了。这对于理解文言语境下的诗词大有裨益。

二、引导学生从句法上进行仿写

句子在字法与章法之间起到衔接的作用,“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陆机《文赋》),好的句子能令全篇生色。若无好句,好的字词无安放之地,章法之妙也得不到彰显。因此,古人在炼句上下足了功夫,“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皆是如此。仿写脍炙人口的佳句,能加深我们对经典的理解,促使我们锻炼出粹美的诗词。仍以《别赋》为例,文章的开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气势丰沛,掷地有声,奠定了一篇的情感基调,且为后文作出铺垫。教师可要求学生首先对开篇“……者,唯……而已矣”的句式进行仿拟,结果学生用该句式创作出来的句子千变万化,琳琅满目,令人惊喜,体现出很强的创造力。比如:

遗世独立者,唯菊而已矣!(《菊赋》)

花中妩媚绝伦者,唯海棠而已矣!(《海棠赋》)

清新脱俗者,唯雨而已矣!(《雨赋》)

变易莫测者,唯水而已矣!(《水赋》)

悄然藏春者,唯雪而已矣!(《雪赋》)

飘飘欲仙者,唯雾而已矣!(《雾赋》)

变化万端者,唯云而已矣!(《云赋》)

无可奈何者,唯年而已矣!(《年赋》)

文学史上不乏因艺术精湛而受到后人模仿的佳句,如建安七子之一的徐幹《室思》中有“自君之出矣,明镜暗不治。思君如流水,何有穷已时”之句,以水比喻思念之情,新颖贴切,引起诸多后人的仿效。笔者在介绍这些仿作之后,让学生仿照“思君如……”的句式写一首五绝。仿作如下:

自君之出矣,年华春复秋。思君如江水,无日不东流。

自君之出矣,空将好句裁。思君如潮水,暂去还复来。

自君之出矣,无处诉离情。思君如春柳,着眼未分明。

自君之出矣,何日举芳樽。思君如满月,朗朗照乾坤。

自君之出矣,努力惜春华。思君如寸草,缱绻向天涯。

自君之出矣,不负艳阳年。思君如蜡炬,永夜暖心田。

钱锺书先生指出:“模仿有正反两种,效西施之颦,学邯郸之行,此正仿也。若东则北,若水则火,此反仿也。”[2]前三首诗在造句与意境上模仿古人,创作出与古人高度相似的诗。而后三首则是反仿,化用古诗而意境有了较大不同。比如“努力惜春华”“不负艳阳年”,在表达怀人之情的同时表现出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这是古人的作品所不具备的,反映出鲜明的当代意识。

三、引导学生从声律上进行仿写

除了章法、句法的模仿之外,聲律的仿拟也值得尝试,这须建立在谙熟声律的基础上。声音之道,有大美存焉。优秀的诗人无不是藉声摹情的高手,他们通过声律的巧妙安排,抒写特定的情绪波段,表现生命的律动,营造出深远博大的意境。吟咏声情并茂的传世佳作,我们便能与古人神遇,仿佛感受到诗人脉搏的跳动。只有通晓声律,才能真正领会诗词的妙处。声律包括声、韵、调等方面,与字音息息相关的声调之学最为重要。中古汉语的平上去入四声各有特点:“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杜甫的律诗格律精妙,为千古楷模,也是最佳的摹拟对象。以《咏怀古迹》其三咏王昭君一诗为例:“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从字音看,诗中的平上去入四声有着和谐的搭配,而在诗的关键处或转折跌宕之处,诗人常用响亮的去声字振起全篇,如“赴”“尚”“去”“向”“怨”“恨”,均为去声,“赴”与“去”是动作动词,“尚”是程度副词,“向”是方位动词,表达伊人已去、红颜不再的感慨,决绝中透露出无奈,声情激越悲壮。“怨恨”,两个去声连用,主语承前省略,为“琵琶”,更深化了对昭君悲剧命运的悲叹。此外,这首诗押的是十三元韵部的韵,韵脚为门、村、昏、魂、论,诗人押得自然妥帖。除此之外,句脚(指奇数句的末字)的字音也值得注意,它们是漠、面、语,从声调看,为入声、去声、上声,虽同属仄声,但同中有异,富于变化。这样在诵读或吟唱时,便会抑扬顿挫,起伏有致。再者,诗词中为了产生“同音相成”的声律美感,常用到双声叠韵词。杜甫尤其擅长运用双声叠韵的对仗,这首诗中“朔漠”与“黄昏”为叠韵对双声,显得回环动听,摇曳多姿。通过声律上的分析,学生对杜诗“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的艺术造诣有了深切感受,可谓“毫发无遗憾,波澜独老成”。

长短句的词本为配合燕乐歌唱的歌词,在词谱失传后,词与音乐的关系渐行渐远,但词体仍然是一种特具音乐之美的文体。如李煜的《虞美人》和《清平乐》的结尾都用了比喻,前者是“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后者是“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俞平伯先生对此有着精辟的阐述:“于愁则喻春水,于恨则喻春草,颇似重复,而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以长句一气直下,更行更远还生,以短语一波三折,句法之变换,直与春水春草之姿态韵味融成一片,外体物情,内抒心象,岂独妙肖,谓之入神可矣。虽同一无尽,而千里长江,滔滔一往,绵绵芳草,寸接天涯,其所以无尽则不尽同也。”[3]在《虞美人》中,词人用一气贯注的九言长句造成非凡的气势,一泻千里、不断上涨的春水象征着国破家亡的深哀巨恸,词人藉此将绵绵不尽的愁恨和盘托出。在《清平乐》中,词人则连用两个六言相对的短句抒发离别的伤感之情,其蕴藉含蓄之特质,与寸寸相连、远接天涯的春草,正具有同构性。可见,同样是抒写悲哀,词人善于把握所抒之情的微妙不同,对句式作出变换,用长短相宜的句式准确地将物情与心象联结在一起,使奔放哀婉之情各得其所。

在充分了解经典作品的声律之美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声律上对古典诗词进行仿拟。学生仿照杜甫的《咏怀古迹》,作了一些双声叠韵的对仗,如:“千里故山形梦寐,一年春色独徜徉。”“雪霁暗香仍缥缈,暖回春意尚朦胧。”“湿云方叆叇,山色愈玲珑。”“葳蕤收夏色,寥落渐秋声。”学生通过这样的实践,既锻炼了对对子的能力,又扩大了词汇量,明白了诗歌应该创作精工粹美、声律谐美的“诗家语”。另一位同学则在李煜词的启发下分别创作了一首《清平乐》、一首《虞美人》,前者是回忆儿时夏夜纳凉的情景,结尾云:“一晌流萤穿过,茅檐疑是星流。”十分活泼灵动,六言的句式较为简短跳跃,渲染出轻松愉快的心情,将童年乐事真切地展现在读者眼前。《虞美人》则是写阅读杜甫诗的感受,结尾云:“忧生念乱几时休,长是沧江白发滞孤舟。”作者联系杜甫晚年的经历与其创作特点,以七言和九言的组合传递出深沉凝重的情感,尤其在九言长句的句首用了“长是”,加强了语气,情感更为跌宕。由此可见,把握不同词调的声情特点,利用长短相宜的句式,便能更好地抒情达意。

就声律的模仿而言,创作和韵诗词也是一个有效的仿拟路径,通过追步原作所用之韵,能够使作品在精神气格上接近原作。笔者曾用李白《送汪伦》的韵写了一首诗赠给一位即将应征入伍的同学:“四载蜀山气纵横,冰天跃马自兹行。紫薇花发鹅池畔,一路芃芃惜别情。”在这首诗的启发下,一位毕业班的同学步杜甫《江南逢李龟年》的韵写了一首诗,赠给即将离别的同窗好友:“同窗四载诗书共,夜雨联床几度闻。此际扶摇云外去,图南他日再逢君。”此诗在韵脚所组的词语上与原诗相同,而意境却大不相同。原诗用别后重逢寓家国之感,感慨深沉,此诗写离别则略无伤感,风格遒迈,但恢弘的气象与盛唐气象一脉相承。从中可以看出,在用韵上追步原诗,有时会用到原诗的韵脚所组之词,如同和前代诗人对话,有利于激发出澎湃的诗情。而围绕一个固定下来的词语进行构思,又为遣词造句提供了一定的便捷。和韵写出的诗,与原作有三分相似,七分不似,介于似与不似之间,堪称佳境。

叶嘉莹先生认为,真正伟大的诗人是用生命来写作自己的诗篇的,是用生活来实践自己的诗篇的。在他们的诗篇中,蓄积了古代伟大诗人的所有的心灵、智慧、品格、襟抱和修养。解读诗词的人应该透过自己的感受把诗歌中这样兴发感动的生命传达出来,使读者能得到生生不已的感动,如此才是诗歌中这种兴发感动之创作生命的真正完成。在实践性诗词教学中,教师担任着多重角色,他不仅是古代作品的鉴赏者,又是诗教的践行者。他肩负着沟通古今的重任,引导学生去感受前贤的生命情怀。通过仿写的创作实践,学生得以贴近古人之心,同时在前代诗人的启发下,用诗词记录心情、诠释人生,把握时代的脉搏,提升生命的境界。这样,经典不仅活在纸上,也融入我们的血液中;经典得到增殖的过程,也是我们生命成长的过程。

参考文献:

[1]徐晋如.诗词入门[M].北京:中华书局,2021:18.

[2]钱锺书.谈艺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95.

[3]俞平伯.读词偶得清真词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8:58.

(作者:李睿,安徽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责编:张应中;校对:尹达]

猜你喜欢

诗词教学
浅析小学语文诗词鉴赏教学实践方略
中职语文诗词教学之我见
诗词教学:共构言语与精神的春天
以趣入境走进诗意
诗词教学:共构语言与精神的春天
以趣入境走进诗意
初中语文诗词教学初探
对小学语文诗词教学的有效策略探讨
注重诗词教学,提高语文素养
关于诗词补充教学的两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