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视野下“马” 字成语的隐喻研究
2024-02-04白明玉
白明玉
【摘要】“马”字成语在动物成语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和重要的地位,从而可以体现汉民族的人民在认识世界时带有中国人所特有的思维方式。成语的意义不是各部分意义的简单相加,是固化的整体,而且大多数的成语都有隐喻义,所以成语隐喻义存在的目的是用一个具象生动的事物来表明一个抽象复杂的理论,抑或是用“马”的形象来形容某人的外在或与之相关的某事。且隐喻是人类利用已知的事物来理解认识陌生事物的一种思维方式,有别于传统修辞学种的隐喻。
【关键词】“马”;成语;认知;隐喻
【中图分类号】H0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4)04-0125-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04.039
根据对《汉语成语大词典》中的“马”字成语的统计,其中的“马”字成语共有99条,占该词典中动物成语的14.14%,数量及比例排第一位。赵艳芳(2001)认为:“当人类从具体概念中逐渐获得了抽象思维能力的时候,往往借助于表示具体事物的词语表达抽象的概念。任何抽象的概念都是从形象思维抽‘象’而来,这种抽象认知能力就创造了人类隐喻语言。”[3]55在了解了“马”的特点基础之上人们会感知到一些隐含义,继而会认为这些隐含义与周围事物的一些抽象认识并具一定的相似点,因此就会依据两者之间的相似点用和“马”相关的具体概念去表述一个抽象的概念。研究对象“马”字成语从《中华成语大词典》中收集到的有101条,但是在此只列举经典具有代表性的“马”字成语,在此试对“马”字成语的隐喻意义和其内部的隐喻机制进行详细分析和论述。
一、“马”字的基本内涵与源域范畴
(一)“马”的基本内涵
马是最早被汉民族驯化的动物之一,在古代人类的生活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它可以帮助人们运输,也可以作为作战工具,还可以食用。因为马跑得快且远,所以人们也会稱它为骏足,千里马更是理想的代步工具。人们会用马来象征自己或他人的远大前程或用千里马来象征杰出优秀的人才,如“汗马功劳”“骐骥一跃”“龙马精神”等都是褒义的,可以看出古人对马的喜爱、赞美之情。
“马”的基本特征:
(1)外貌:a.头面平直而偏长;b.耳短;c.四肢长;d.骨骼坚实;e.蹄质坚硬;f.毛色复杂,以骝、栗、褐色、青和黑色居多;g.尾长且下垂。
(2)行为:h.动作敏捷;i.善于奔跑;j.耐力十足。
(3)习性:k.群居;l.食草;m.温顺;n.通人性。
(4)智力:o.大脑发达;p.听觉嗅觉敏锐;q.识途能力强。
(5)其他:r.胎生哺乳;s.可观赏、运输、上战场、肉可食用。
中国人对“马”有着深厚的情感,在中国人眼中“马”吃苦耐劳、勇往直前、通人性。不仅中国人如此西方国家也在各方面表现着对“马”的喜爱,西方国家的文学作品中认为“马”的身上折射出了很多优秀的品质,忠诚勇猛、强壮耐劳、任劳任怨等优秀的品质。在俄罗斯常常将“马”与勇士、将帅、胜利者联系在一起,是英勇魁梧的象征。
(二)以“马”为源域范畴的隐喻映射
“马”在我们的认知当中是敏捷温顺的动物,但是通过对隐喻目标域是人的“马”字成语的研究分析结果表明,普罗大众对“马”的认识了解具有积极与消极这两面,于是“马”字成语的映射具有褒义和贬义两种感情,褒义的可以用来映射行动矫捷、身势强壮、勇往直前、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个人或声势浩大、规模宏大的集团、品德优秀、德才兼备、志向远大的人才等。贬义的会用来映射各种祸害和灾难、粗心大意的人、凶恶的人、没有思绪的人、怯懦的人、逃避的人、事物或现场的混乱、坏人恶人等。
上述“马”的基本特征中经常作为源域的有:a、b、e、f、h、i、j、m、n、q、s,剩余的几项几乎不作为源域来映射目标域,其主要是因为剩余数项与其他范畴的动物相较来说不具有较强的典型性。所以人们如果想要选用这方面作为源域一般是不会选取和“马”相关的特征来表达隐喻义的。
二、“马”字成语的隐喻类型
Lakoff曾说:“隐喻是源域与目的域之间的映射,从较熟悉易理解的源域到不熟悉较难理解的目的域的映射,是空间认知关系。”[7]42人类出于语言表达的需要,利用自己所熟悉的具体“马”的基本特征(源域)来映射那些较为抽象的、需要表达的未知相关概念(目标域)。石本俊(2008)认为:“隐喻不单是一种语言现象,还是人类理解世界的一种思维方式和形成概念的工具。”[2]
(一)源域不同目标域相同
“马”字成语会出现多个成语表述同一个相似的隐喻义,针对这种情况,就以下四组进行分析:
1.归马放牛、马放南山(源域)→不再用兵,从此休战(目标域)
马→士兵
“士兵”在人们的认知中有:上战场打仗、训练有素、骁勇善战、勇于奉献、敢于牺牲、不畏困难、善于使用武器、不怕吃苦、保家卫国、拥有坚强的毅力、担当使命、承担责任、服从命令、舍己为人、勇敢威武等基本特点。
人们把“马”和“士兵”这两种事物联系在一起是认为人们在对这两种事物划分范畴进行归类时将家族的相似性或者是一些基本的特征作为划分的依据。“士兵”的服从命令、上战场打仗、不怕吃苦等特征与“马”的吃苦耐劳、可做军事战场的劳动力、英勇无畏等一些特征联系了起来,从而形成了隐喻。
2.老骥伏枥、老马嘶风(源域)→随年老但是仍然心怀雄心壮志(目标域)
马→雄心壮志
“壮志”这个抽象的概念在人们的认识中普遍是:人有伟大的志向、宽广的襟怀、豪壮的志愿,可以让人活得有目标有方向,让人精神振奋、积极向上、目光高远、不计小节等。这组成语中的“马”的勇往直前、努力向前奔跑的特性与“壮志”的特征相联系,进而形成隐喻。
3.骥服盐车、盐车困骥、骏骨牵盐(源域)→人才的才华受到抑制,处于困境,人才埋没(目标域)
马→人才
“人才”这一概念在人们的认识中是:对社会有突出的贡献、拥有扎实的专业技术知识、勇于且善于创新、有品德和才能、工作效率高、思维发散、洞察能力强、逻辑清晰、在某一领域有所专长、创造最大价值的劳动力等基本特点。人们利用这两类事物之间的相似性建立起了隐喻关系,“人才”的拥有专业的技术知识、有突出的贡献等特征与“马”的劳动力价值高的特征相联系,因此可以将“马”作为源域来映射作用人才这一目标域。
从以上对几组“马”字成语的分析发现,发现人类会选择源域的不同特征去联想目标域的事物,于是就有了很多可以表达相同隐喻意义的成语。
(二)源域相同目标域不同
随着人类认知的不断发展,一个成语会有多个隐喻义,而具体的隐喻义要将其放在具体的语境中。该部分中所提及的“源域相同”是指在源域“白驹过隙、白驹空谷”中所共有的“白驹”。
“白驹过隙”和“白驹空谷”这两个常用成语都共有“白驹”,前者的“白驹”是取马跑得快这一典型特征,指白色的良驹在缝隙前迅速跑过,比喻时光过得很快,光阴飞逝。而后者中的“白驹”在成语中会用来指人,多是指贤能之辈,深层含义是指贤能之士在野而不能够出仕任职,到后来也暗喻贤能者入仕而山谷空。而为什么同样是“白驹”但是映射的事物确实不同的呢?
白驹过隙→→时间过得快,光阴飞逝
源域 目标域
源域中的一些特征作用影射到了目标域上,使目标域和源域兼具某些共同的特征,而说话人所描述的并非是马,而是在“马”的所有特征中择取和所形容的对象具有相似之处的特征——快,因此在两者之间通过相似性建立起了隐喻关系。
白驹空谷→→贤能者在野不能出仕任职
源域 目标域
“白驹”有跑得快这一特征,为人类所重用,所以在此暗隐是可以任用的人才、賢能者,“谷”最明显的特征就是无人居住,远离热闹的人群聚集地,人烟稀少,处于荒野之地,“空谷”更加突出了该地远离市井,因此,“白驹空谷”从字面意思上就有待在人烟稀少、无人关注之地,所以待在人烟稀少的意思,白驹隐喻贤能者、人才,引申为贤能之辈或人才在野而无法出仕任职。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源域都是“白驹”但可以用来表示不同的隐喻义,这是因为在隐喻义形成时人们选取了源域事物的不同特征,所以相同的源域可以用来映射作用不同的目标域。
三、“马”字成语的隐喻机制
(一)范畴化
隐喻是用某种概念表达另一种概念,两种概念之间存在相似才可以使用,而两者之间相关联的相似性是范畴化在大脑中所作用的结果。赵艳芳(2004)认为:范畴化是人类对世界万物进行分类的一种高级认知活动,在此基础上人类才具有了形成概念的能力,才有了语言符号的意义。[3]55范畴化将世界上的事物进行类型划分,把不同的事物划分为一个范畴,束定芳认为导致这一结果产生的原因是:“一方面与感知、大脑运动和文化有关,另一方面又与隐喻和转喻有关。”[5]44而以人类的范畴化认知为前提,通过隐喻将两个不同范畴的事物和概念联系在一起。
人们利用“马”的一些属性将其与其他事物联系起来不仅是两者之间的相似性,而是以人类的范畴化为前提。由于人们在不断地认识世界的过程中加深了“马”这种动物的认知,发现“马”与其他概念之间的相似性,所以人类用“马”的一些属性特征来表达一些其他概念,根据两者之间的相似性将“马”的一些属性特征作为源域从而映射到目标域,进而将其与其他事物化为同一个范畴。所以可以用“马”字成语的隐喻义来喻指人或其他事物。
通过以上对“马”字成语的分析可知:具体的范畴将作为隐喻中的原范畴,而这一原范畴是我们在客观世界中的具体经验和对客观事物的具象认识,目标范畴是抽象的范畴,是我们还需要认知的范畴。通过相似性对源范畴和目标范畴进行归纳整理,并利用两个范畴之间的相似性建立隐喻关系。
(二)相似性
1987年Lakoff以数学中的函数图像为基础提出了“隐喻的映射”理论,他认为“跨领域映射”才是隐喻的本质,而源域和目标域之间的相似性通过源域和目标域之间的转换,继而建立起源域和目标域之间的联系所体现出来。
束定芳(2008)指出:隐喻是人类运用某一熟知的领域来解释和认知其他认知领域的过程。而持有相同观点的王文斌(2007)认为:隐喻是人类运用联想或想象,依据心理空间之间的相似性,将彼心理空间映射到此心理空间。[6]205由此看出隐喻可以形成是因为相似性的存在。[7]44
束定芳(2000)指出:隐喻作为思维形式形成的过程就是人类通过寻找两个事物之间的相似属性,经大脑的抽象加工,突出强化事物之间的相似属性,从而运用源域的具体形象来阐释目标域的抽象概念;突显的相似性是人类感知的结果,而这种结果正是建立在人类经验之上的,所以隐喻产生的原因在于人类能够感知两个事物之间的相似性。[8]124所以在探究隐喻的工作机制时相似性是不容忽视的。
动物成语隐喻义的基础是相似性,换句话说就是,一事物与另一事物之间有相类似的地方,人们根据两者之间的相似性产生隐喻。相似性分为物理相似性和心理相似性这两个方面。“马”字成语的隐喻义一些是基于心理相似性所构造的,有些是以物理相似性为基础所建立的。
物理相似就是基于物体的外形、形状或功能等方面的相似,人类可以通过感官(眼、口、鼻、眼等器官)感知到事物之间的相似性。比如“马”字成语中的“东风吹马耳朵、马失前蹄、牛头马面”等,人们都是根据“马”的外形或身体部位所产生的隐喻,这种隐喻是以物理相似为基础而产生的,如“牛头马面”,其源域是头长得像牛、面部长得像马一样的长相,而其目标域是形容各种丑恶的人。源域和目标域之间的物理相似性是可视的,是人类基于对客观事实的观察,是人类用感官所感知得到的。
心理相似是基于一些心理因素或文化因素讓人们对某种事物而产生的相似,这种相似是因人类的心理作用而构造的相似,比如“汗马功劳、马到成功、路遥知马力、老马识途”等,人们都是根据“马”的特性来表示隐喻义,这种隐喻是人们认为“马”的某种良好的属性与“成功、功绩”之间有着相似性而产生的。
比如“老马识途”:公元前663年,齐桓公同意派遣军队帮助燕国进攻山戎,管仲和隰朋并同前往。齐军出征时是春天,然而班师回朝时却是冬天,齐国大军在山谷里迷路了,随后派出探子去探路,但是也不清楚如何走出山谷。管仲思索后想到:马有识途的能力,可能老马识途能力更强一些。于是管仲告诉齐桓公说:“大王,马有识途的能力,尤其是老马的能力更甚,我们可以让马在军队前面带路,带领军队寻找走出山谷的路。”齐桓公同意了管仲这一想法并让他试一试。管仲就从军队中挑出几匹较老的马,让马走在军队前面,军队就跟随着马的脚步,最终从山谷中走了出来。人们通过心理将老马的具体做法进行抽象且固化,用来比喻有经验的人熟悉情况,能在某一方面起到指引的作用。
“马”字成语被运用到广泛的领域,其原因是源域和目标域之间的相似性。通过这种相似性,我们可以用熟悉的具象领域来理解未知的抽象领域。我们可以把对“马”的物理属性的认知和对“马”的心理认知作为源域,找到与目标域物理相似或心理相似的地方,以源域和目标域之间的相似性作为桥梁,来理解抽象而未知的领域。
四、结语
隐喻是人类思维的重要工具,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中介,其利用相似性来指不同的人或事物。对“马”字成语隐喻义和隐喻机制进行分析发现,源域同样是“马”但是可以映射到不同的目标域,而不同的源域又可以映射到相同的目标域,人们的范畴化分类是这类现象所产生的重要原因。不同的事物归为同一个范畴是人类以认知的联想为基础,利用同一范畴之间的相似性区别其他范畴内的事物,事物之间的相似性在人类用某一事物隐喻认识另一事物时起到了重要作用。所以,相似性和范畴是隐喻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石本俊.隐喻功能的认知与阐释[J].沈阳大学学报,2008,(04):90-93+101.
[2]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55-100.
[3]束定芳.认知语义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44.
[4]王文斌.隐喻的认知构建与解读[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202-248.
[5]Lakoff,George.Women,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What categories reveal about themind[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7:42-47.
[6]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124-148.
[7]郑凯圆.汉语成语的认知机制研究[D].山东财经大学,2012.
[8]束定芳.论隐喻的运作机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02):98-106+160.
[9]张中华.汉语“六畜”成语的认知与文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4.
[10]王文斌,林波.论隐喻中的始源之源[J].外语研究,2003,(04):9-12+16-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