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吕碧城的女学教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探微

2024-02-04霍雅君

今古文创 2024年4期
关键词:吕碧城当代价值

霍雅君

【摘要】吕碧城作为20世纪初社会嬗变的新女性的典型代表之一,开创女子执掌校政的先例,是我国近代女学教育的先驱。吕碧城参与创办北洋女子公学,将母教教育观、全面发展的教育观运用到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培养了一批近代知识女性。其独具特色的教育观与教育实践引领了女学的发展,不仅对近代女子教育做出重要贡献,也为如今的大学女性教育提供借鉴。

【关键词】吕碧城;女子教育思想;当代价值

【中图分类号】G40-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4)04-0128-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04.040

1883年,吕碧城出生于安徽旌德一戶书香门第,虽身处政体混乱时代,但少时便接受良好的教育,文采十分出众。1904年进入《大公报》任编辑,成为我国新闻界第一位女编辑。之后参与创办北洋女子公学,吕碧城也因在女学中的重要贡献,被称为“北洋女学界之哥伦布”[1]。然而当前研究多集中于吕碧城诗词方面的成就,相较之下,对其女学教育思想的研究较少。因此,探析吕碧城女学教育思想的内容,挖掘其女学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对当今大学女子教育的发展不无裨益。

一、吕碧城女学教育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

(一)教会女学的蓬勃发展

鸦片战争前夕,中国传统教育的各个方面已呈衰败之像。之后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更加冲击着走向没落的传统教育。国门被迫打开后,西方教会开始在中国通商口岸等地创办新式学堂,其中便有招收女性入学的女子学堂。熊月之在《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中记载,从1844年至1860年这十七年间,外国人在中国兴办的女子教会学校大约有十六所,“其重要者如宁波女塾、香港女子寄宿学校、上海裨文女塾、上海徐汇女校、福州女塾、广州女子日校等。”[2]其中由英国女子教育协进社派遣的德爱尔德赛女士在宁波创办的女子学堂,为国内第一所女子教会学校。宁波女校不仅为近代女性提供了接受学校教育的机会,而且促进了中国近代女性的启蒙进程。

到第二次鸦片战争,教会女学已逐渐向内地扩展,北京和天津等地的教会女子学校开始出现,由此中国南北便均有教会女校。[3]“1869年,全国教会女校的学生人数已达到了576人。至光绪年间,教会女子小学已初具规模,1877年,女生已增至2064人。”[4]此后教会女子学校的办学活动呈现厚积薄发之势,形成女学办学风潮。

(二)国人自办女学的探索

受西学东渐以及教会办学的影响,早期维新志士们逐渐意识到女学的重要性,逐步将女子教育作为社会改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郑观应较早提出开办女学的要求,“世人抵知男子不读书吃亏,不知妇女不读书,孤陋寡闻,吃亏更大。”[5]指出中国惨遭列强欺凌正是不重视女子教育所招致。梁启超则将女学与国家富强相联系,在其看来“蒙养之本,必自母教始;母教之本,必自妇学始。故妇学实天下存亡强弱之大原也。”[6]母亲在孩子的成长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真正将女学付诸实践的是经元善,“我中国欲图自强,莫亟于广兴学校,而学校本原之本原,成莫亟于创兴女学。”[7]其创办的经正女学,开创国人自办女学的先河。

早期知识分子与维新派关于女子教育问题的呐喊,在当时具有振聋发聩的作用,成为之后女子教育转型的直接原因和动力。正是在这些先行者的铺垫下,吕碧城也顺时应势加入解放女性思想的行动中。

二、吕碧城的女学教育思想的构成

19世纪末20世纪初,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运动给中国传统教育带来巨大冲击,随之清末新政,废八股和科举制,改变久被非议而不可触动的传统教育制度。吕碧城为践行自己的女子教育理念,积极筹办女学,活跃于天津的知识阶层,结识了严修、傅增湘、卢木斋等津门名流[8],以求支持和帮助。1904年北洋女子公学成立,这所具有民办官助性质的女子公学,在当时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成为之后政府教育改革的风向标。吕碧城的教育理念也在教学活动中施展开来。

(一)女学教育内容

1.德育

为贯彻女学的教育宗旨,吕碧城认为女子教育应从德、智、体三方面全面发展,德育应放在首位。“德育者,为学界中可进不可退之要点,而又为近世学界中之最难进化最易堕落者也。”[9]对于个人来说,道德之心的养成,可以成为立身的基础。吕碧城还强调“道德者,人类所公共而又者也。世每别之曰女德推其意义,盖视女子为男子之附属物。其教育之道,只求就男子之便利为目的,而不知一室之中夫夫妇妇自应各尽其道,无所谓男德女德也。”[9]女学教育应改变过去女子依附于男子的旧式女德思想,“世每别之曰女德,推其意义,盖视女子为男子之附庸物,其教育之道,只求男子之便利为目的,而不知一世之中,夫夫妇妇自应各尽其道,无所谓男德女德也。”[10]将妇女的道德思想依据从传统中出来,女子应追求自身人格的独立。此外,吕碧城开设修身、文学、哲学、历史传记等课程,使女学生接受完全意义上的道德教育。

2.智育

吕碧城十分重视智育的发展,提出“人类之所以异于动物者,曰智识而已。盖智为万事之原”[9],说明知识是人类区别于动物根本所在。她强烈批评“使女子有知识,必于妇德有损”[9]以及“女子之脑劣于男子,于知识上必不能发达”[9]等荒谬言论,以“美国女子教育之盛,冠绝全球,其科学之深邃,思想之发达,人格之高尚,为世界所倾倒”[9]以及我国女子在美留学时“卒业之期,二女士俱领得头等文凭,观者数千人,无不拍手咋舌,震动内外”[11]的事例来说明女性在智力上并不差于男子,女子应当接受教育,学习知识。“知识者,所以辅道德之进化者”[9],道德与知识是相辅相成的,加强德育的同时,不可忽视智育。将智育作为女学的重要教育内容,鼓励女性学习各类知识。其目的在于使女性“不再囿于妆台闺帷的一隅”[10],而是可以获得妆台闺帷以外世界的谋生技能,能够在社会立足。

3.体育

吕碧城在女学中极力倡导进行体育教育,并从个人和国家两个角度阐明体育的重要性。“国家者,个人之集合体也,若体育不讲,其害于国家,害于种族,女子为国民之母,对国家有传种改良之义务……注重于体育以为智育之基础。”[9]对于国家,身为国民之母的女子,承担着“传种改良”的义务;对于个人,体质健壮,方能焕发精神。同时,吕碧城指出“女子经数千年缠足穿耳之陋习,肢体戕贼,血气颓废,相传身体素质劣”[9]。几千年来对女性的压迫,使女性身体素质较差。因此,吕碧城提出在女学中,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身体发育情况制定教学计划,以达到良好的体育效果。此外,“教室之中几椅高低之不适度,空气光线配付之不当,休息受业时间之不均,皆有害于身体之发育”以及“体操者,矫正其体能,使之活泼健全也。”[9]学校要保证学生桌椅高度适度等,并开设体操课程,借此矫正女性不健康的体态。通过体育使得女性拥有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身体。

4.母教教育

在中国几千年社会中,母教教育始终贯穿于家庭教育之中,伴随着女性成长。清代王士俊所著《闲家编·家壶》中“曰女教,教之于父也;曰妇教,教之于夫也;曰母教,则又所以教其子也。皆言之善教。曰女式,父当援以教之;曰妇式,夫当援以教之也;曰母式,则又当援以教其子也”[11],阐述封建社会女子一生之中母教教育所经历的三个阶段。呂碧城指出近代中国积弱多年,备受列强欺凌,正是不重视妇女教育的结果。“故有贤女而后有贤母,有贤母而后有贤子,古之魁儒俊彦受赐于母教。”[12]女子在家庭和社会中产生着巨大的作用和贡献。吕碧城在女学之中推行新式的母教教育,“今之兴女学者,每以立母教助夫训子为义务。虽然女子者,国民之母也,安敢辞教子之责任;谓除此之外,则女子之义务为已尽,则失之过甚矣。殊不知女子亦国家之一分子,即当尽国民之义务,担国家之责任,具政治之思想,享公共之权力。”[13]以培养女性人才为目的。然吕碧城并不反对旧式母教教育中倡导的贤妻良母,认为不应将贤妻良母作为女子教育的全部内容。吕碧城在女子公学实施的新式母教教育,将女子的活动范围拓宽至社会层面,使女子成为独立之国民。“盖欲强国者,必以教育人才为首务。岂知生才之权,实握乎女子之手乎?缘儿童教育之入手,必以母教为基。若女学不兴,虽通国遍立学堂,如无根之木卒鲜实效。”[14]母教教育是儿童教育的根基,关系到下一代的成长,接受新式教育的女性有助于给予子女更好的教育,也有利于国民素质的提升。

(二)女学教育原则

1.男女平等的教育权

吕碧城进入《大公报》后,相继发表多篇文章,批判以培养女子为贤妻良母为主要教育目的,并将女性的家庭角色置于一切其他角色之上,使女子成为男子的附属品的旧式教育,表达对旧式教育的不满。同时,积极宣扬女子新式教育,表达争取男女平等为核心的妇女解放思想。《满江红·感怀》为吕碧城初啼之作,“遍地离魂招未得,一腔热血无从洒。叹蛙居井底愿频违,情空惹。”[15]以此表达男女平等的心声。之后又在《敬告中国女同胞》中提出:“今欲超拔我二万万沉沦之女子,必须破此一定不移之旧例。欲破此一定之旧例,必须辟其好古遵圣,因循守旧之积习。否则闻导女子之自由,倡个人之权利者,必群起鼓噪之,排异之。”[16]呼吁破除旧例,使女性拥有平等权利,追求自由与独立。这也是吕碧城创办女学的初衷,以及实现女学教育的重要原则。

2.提高女校管理意识

“女学校事务繁琐过于男学校,故管理之关系尤重。”[9]吕碧城认为良好的管理对于女学的发展十分重要。教师与校长同兼训练管理之职,采用日本学校的管理模式,“若职事员责任较轻矣,故教师不特有教授训练之责,凡学校内外时间均责无旁贷。”[9]并进一步提出“斟酌损益,审思慎择的教学管理方法”[10]55,否则易造成“在内冲突丛脞,自相纷扰,在外则抵间投隙,诋毁纷来”[10]55的后果。针对教师选聘标准,吕碧城提出教师“必须品性纯正,年力富强,学问通顺者,方可聘用”[9],对教师的教学水平提出一定要求。并进一步指出女校选用女教师最为适宜,因女子“人类天然之师保,其慈爱勤劳,无微不至,与儿童之性质最能翕和”[9]以及“其训练诱导乃固有之习惯,使任教育颇得其宜”[4]。女性教师心思细致[17],利于与学生沟通,有助于得到社会的认可。

三、吕碧城女学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

吕碧城将女子教育理论付诸实践,切实推动近代妇女解放运动。对于如今的女性教育也提供了生动的经验参考和重要的历史借鉴。

(一)重视女性个体发展,培养女性健全人格

囿于传统封建思想,人们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使得女子教育限于家庭之中,尚无专门的女子学校[18]。古代社会中女子接受的教育也多是教导女子顺从的封建礼教,如东汉班昭撰写的《女戒》,将三从四德的封建女子伦理道德系统化等。长久以来的“女德”教育,使得女性思想固化,“贤妻良母”成为当时女性一生的追求目标。女性将自身困于家庭角色之中,忽视个人的社会角色。然而迈入近代,随着国门打开,传教士在华办学,尤其是女子学堂的兴办,女子教育得到蓬勃发展。中国女性开始走出家门,进入社会角色,思想逐渐觉醒,追求独立的人格。可见,发展女性教育应重视女性个体的发展,应当使女性不断追求自身素质和能力的提升,将女性健全人格的培养作为女性教育的重要部分。因此,在学校教育中,应注重女性健全人格的培养,使得女性成长为自信、独立且自强的新时代女性。即使面对当前社会的物欲横流,仍能保持正确的价值观。同时,学校须促进女性在德智体方面的全面发展,进行人格教育,使女性在拥有高文化水平的同时,树立良好价值观,养成健全人格。

(二)树立正确婚育观念,提高女性家庭教育

吕碧城站在女性立场,提出男女平权的主张,批评旧式的母教教育,并提出女子应接受新式的母教教育,“日后如何治家营业,如何教育儿女,和舟共济,不相牵制。”[19]女子应承担起自身的责任,但女子不应以成为“贤妻良母”为一生的追求目标,鼓励女性追求自由,承担国民之责任。吕碧城将女性活动范围拓宽至社会,转变女性过去单一的家庭角色。吕碧城的女学教育内容,虽有其思想的局限性,但其重视女子教育,鼓励女性追求自由的思想对于如今的女性家庭教育具有重要启迪意义。近年随着家庭教育法案的颁布,家庭教育更加受到重视。在家庭教育中,发掘女性的潜在力量,并给予积极的引导。这不仅利于女性个人的发展,也有助于社会的道德建设。因此,当前学校教育中,应增添家庭教育这一部分,教导女性树立正确的婚育观念,提高女性的生活自理能力,使其能够在未来平衡好事业与家庭的关系。

参考文献:

[1]吕碧城.吕碧城集[M].北京:中华书局,1929:7.

[2]田正平.中国教育史研究·近代分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曲明慧.论清末与民国前期女子学校教育的发展及影响[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2.

[4]熊贤江.中国女子教育史[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6.

[5]郑观应.盛世危言学务[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7:63.

[6]梁启超.变法通议论女学[A]//饮冰室合集(第一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9:39.

[7]经元善.女学集议初编[A]//经元善集[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

[8]邱士刚.论吕碧城女子教育观[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12(11):67-71.

[9]吕碧城.兴女学议[N].天津:大公报,1906-02.

[10]王忠和.吕碧城传[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10:53.

[11]马镛.中国古代教育文献概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12]吕碧城.兴女权贵有坚忍之志[N].天津:大公报,1906-06.

[13]吕碧城.论基督札幼稚园公文[J].女子世界,1904,(9).

[14]吕碧城.论提倡女学之宗旨[N].天津:大公报,1906-05.

[15]戴建兵编.吕碧城文选集[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2.

[16]吕碧城.敬告中国女同胞[N].天津:大公报,1906-05.

[17]陈紫薇.女权视野下吕碧城的女子教育观及其实践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9.

[18]聂玉风.晚清女学的教育形式及历史意义浅析[J].兰台世界,2015,(09).

[19]黄新宪.中国近现代女子教育[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2:48.

猜你喜欢

吕碧城当代价值
制造吕碧城:晚清女性公共形象的生成与传播
女子双侠
断魂何处问飞蓬
井冈山精神的当代意义
秋瑾与吕碧城的闺蜜情
浅析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新形势下正确认识毛泽东思想
吕碧城:风华绝代的民国“剩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