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本视角下的学生课外阅读活动开展策略刍探
2024-02-03莫兆宗
莫兆宗
摘要:当前,学生课外阅读普遍存在图书的选择较为盲目和单一、阅读较为被动、缺乏阅读兴趣、阅读层次较为浅显等问题。学校应本着为学生提供可持续的、高质量的阅读项目的初心,结合海岛地域文化,从学生视角出发,通过营造良好阅读环境、个性化选择图书、多样化展开实践、进行趣味性阅读评价等,引导学生进行阅读,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拓展学生知识面,让学生体验不同的思维和情感,在阅读中受益,实现个性化发展。
关键词:学生视角;课外阅读;阅读兴趣;个性化;阅读环境
中图分类号:G623.2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4)03-0101-04
大量阅读可以让学生实现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实现与作者、文本、人物进行对话,体验不同的思维和情感,从而成为一个心智自由,能作出合理决定与判断的人。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学生阅读面,增加学生阅读量,提倡“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1]但是,学生的课外阅读现状并不乐观,图书的选择盲目和单一,选择的内容往往倾向于文学作品,以小说为主;学生在阅读活动中较为被动,缺乏阅读的兴趣;阅读层次较为浅显,停留在知晓故事层面,而不能深入文本,实现与作品、与作者的对话。要改变课外阅读现状,学校应从学生视角出发,创设良好阅读环境,开展系列阅读活动,制定合理的评价标准,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阅读环境对学生自主阅读习惯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影响。学校要重视阅读环境建设,将书香校园、书香班级、书香家庭建设作为重要举措。
1.软硬并重,建设最美书香校园
阅读环境分为外部的物质环境和周围的情绪环境,即阅读硬环境和软环境。阅读的硬环境主要是指阅读场所的布置、装备、光线等;软环境主要是指浓厚的阅读氛围、温馨的阅读互动活动、对学生的阅读指导等。
书香校园建设要从“硬环境”和“软环境”两方面入手,加强阅读室、图书室建设,在不同教学楼设立开放型的阅读室,里面悬挂关于阅读的名人名言,摆放古色古香的桌椅,以此对学生进行文化熏陶。
小学更要注重软环境建设,可将开放型阅览室的管理权交给学生,由校海星志愿者轮流管理,长期开放,让学生的阅读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增加阅读的灵活性与便捷性。学生在开放型阅览室可自由取放书籍,自觉整理阅览室。各班班干部要组织学生晨读,由值周教师负责巡视。每星期组织一次阅读交流活动,师生畅谈阅读感受,这样的安排在无形与有形中弥漫着一种书香气息[2]。
2.群策群力,打造最美书香班级
加强班级文化建设、建设书香班级是小学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对此,学校可引导各班从黑板报和墙报制作、图书角建设等途径入手,打造最美书香班级。
学生读书需要资源,班级要重视图书角建设。各班图书角建设可采用两种方式:一是以班级名义向学校图书馆借书,定期更换;二是由班级学生将自己认为值得推荐的图书放置在班级图书角,实现阅读资源共享。
在书香班级建设中,各班级要设立阅读展示区。阅读展示区可“种”一棵大树,学生每读完一本书,就在相应的枝条上贴一朵花,有5朵花就结成一个果实,也可“种”一排竹子,学生每读完一本书,竹子就会长高一节……形式虽各不相同,但都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形成一种竞相阅读的良好氛围。为保证图书角的有效、有序使用,教师要建立班级图书角管理制度,专门安排图书管理员来负责这项工作,对图书的登统、借阅、归还和整理进行细化。
最美书香班级的打造是书香校园建设的一部分,在這个过程中,班级要群策群力,充分发挥学生在打造书香班级过程中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阅读经验以及阅读的积极性[3]。
3.家校合作,评选最美书香家庭
家长的观念直接影响孩子的阅读。近些年,人们的思想观念在逐渐改变,越来越重视对孩子的教育。受职业、教育程度的影响,家长对孩子的阅读重视程度存在较大的差异,部分家长对孩子的阅读不够重视,认为这是学校的事,而自己需要做的就是根据教师的要求购买书籍。
为了让家长重视阅读,学校每学期通过家长会、家访等形式向家长宣传阅读的重要性,鼓励家长陪伴孩子一起阅读。对于在外务工、工作繁忙、无法陪伴在孩子左右、满足孩子成长需求的家长,要让其为孩子阅读创造条件,定期为孩子购买图书,为孩子建立属于自己的阅读区域等。
阅读兴趣可以为学生的阅读提供强有力的动力,只有培养学生课外阅读兴趣,才会使学生由“要我读”转化为“我要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应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规律,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选择[4]。
1.生生互助,学长推荐图书
阅读是学生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就是尊重学生看待世界的态度。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基于这种认识,学校每学期要开展“好书推荐”活动,引导学生回顾自己的阅读收获与体验,选择自己比较喜欢和值得推荐的图书,采取自己喜欢的方式如绘制图书人物、封面,或是制作图书推荐卡,绘制图文结合读书小报等,在校园进行展示。这样的展示性推荐,充分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与体验,不仅能促进生生互助,还能为低段学生形成个人书单奠定基础。
2.师生共读,教师推荐图书
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能力不同,在图书的选择、阅读时间、阅读深度上具有较大差异。为了让学生都能参与到阅读中来,教师要推荐图书,将整本书阅读作为语文教学活动的重点,充分发挥阅读教学的价值和作用。
在课外阅读过程中,教师除推荐图书外,还要开展师生共读,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挖掘学生阅读潜能。此外,教师要以跨学科的方式,开展丰富的阅读活动,让阅读不再是读文字,而是读人物、读写法、读人生、读自己[5]。
3.尊重个性,形成个人阅读书单
课外阅读活动的开展应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充分尊重他们的意愿,满足他们的个性化需要。在每学期开学初,学校要组织选书活动,引导学生根据本学期组织的各类阅读推荐活动,结合自己的阅读能力和爱好,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5种~10种图书(其中要涉及数学读物,科普读物、人物传记、文学作品等类别),作为本学期阅读书单。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在保证每个学生的阅读书单独一无二的同时,要求学生在图书选择上涉及多个类别。这种整体把握方向、细节凸显个性的选书方式,能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保证学生阅读类型的多元化。
个性化选书的方式,以学生阅读能力和阅读兴趣为出发点,正视学生存在的差异性,尊重学生阅读体验,能使学生内在的自我意识觉醒。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提出:“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6]按照新课标的要求,教师要开展多元化的“阅读+”课外阅读活动,努力为学生创造“多读”的机会,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丰富学生的课外阅读体验,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7]。
1.阅读+绘画,激发学生想象力
“阅读+绘画”的阅读活动,主要是指发挥绘画能促进学生想象力发展的作用,引导学生通过绘画,展现自己对图书的理解。一是对故事进行延伸、补充和再创造。该方法主要用于低段学生的绘本阅读。例如,在《想吃苹果的鼠小弟》的绘本阅读中,由于一年级新生识字写字能力尚未得到充分的发展,教师可引导学生想一想,鼠小弟还可能用什么方法摘到苹果,请把它画下来,以此实现对文本的延伸。二是将章节内容从文字版变成图画版。该方法主要用于中段学生的阅读,引导学生在阅读后以图文结合的方式将作品中的故事呈现出来。这既能培养学生提炼作品主要内容的能力,又能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三是引导学生借助插图理解文本内容。例如,在《一年级大个子与二年级小个子》阅读中,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空间位置图,对主人公游戏、学习的地点、上学的路径等有一个具体的空间概念,加深学生对故事情节的理解。“阅读+绘画”,能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2.阅读+写作,培养学生表达欲
“阅读+写作”具有两层含义:一方面指的是在阅读中学习文本的语言表达方式,另一方面指的是用文字记录自己的阅读感受。例如,一年级绘本《猜猜我有多爱你》语言十分简洁,但很有特色,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我爱你……”的句式来表达对父母的爱。这样的阅读,收获的不仅是兔妈妈和孩子的故事,还能引导学生勇敢地向父母表达自己的情感。
读一本书,不仅要读书中的故事,还要学习书中的写作手法、语言表达方式。书中精彩的、新鲜的、能够带给读者启发的语言,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产生影响。一般来说,一个善于博览群书的学生,其词汇量会更丰富,语言表达能力、共情能力会更强。
随着年级的增高,学生的表达方式往往从直接变为内敛,在某些时候,其表达更倾向于从口头转向书面,倾向于用文字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尤其是阅读一些情感强烈的文章。例如,在阅读绘本《再见了,艾玛奶奶》时,学生会感受到艾玛奶奶对生命的向往以及面对死亡的乐观与坚强,受到很大的触动。教师可通过让学生写读后感的方式把自己的阅读感受表达出来,也可让学生给亲人写一封信,回忆自己与亲人之间的故事。
无论是低段的言语表达,还是高段的文字表达,都是学生情感抒发的一种方式。如果说低段的言语表达是一种外在的模仿,那么高段的书面表达就是内在的输出。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对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逐渐深入,逐渐深刻。
3.阅读+表演,肯定学生表现欲
“阅读+表演”,指的是教师在引导学生把握人物形象以后,对文本进行深入体验和再创作,融入自己对于人物、语言、行为等的理解,将自己的阅读收获通过表演的形式展现出来。阅读的艺术表现形式有两类,一类是浅层的模仿,学校每学期都要开展“人物模仿秀”阅读活动,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人物,通过服装、神态、动作等进行模仿,并用文字介绍喜欢的缘由。这样的方式虽然是对人物外形的模仿,但是模仿的缘由则需要学生认真解读。这种趣味性的阅读活动,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表演的形式除了模仿以外,还包括课本剧表演。如果说模仿是人物外在的形象,那么课本剧表演就是走进人物的心理。例如,六年级上册《少年闰土》一文,通过图文结合的方式展现了鲁迅与闰土之间的故事。学生在阅读课文后,对少年闰土和鲁迅的形象有了初步的印象。在完成阅读后,教师可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解读,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表演,诠释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又如,在阅读古典名著《水浒传》后,许多生动的故事情节打动了学生。为了使阅读活动更加丰富多彩,教师可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对某一章节的内容进行演绎,真实再现故事情节,体会人物的思想情感。在表演过程中,教师要肯定学生的表现欲,并给予他们必要的指导。
“阅读+表演”,加深了学生对故事的理解,锻炼了学生的艺术表现力,提升了学生的文学素养。
4.阅读+探究,激发学生探究欲
项目化学习指向核心知识,运用驱动性问题引导学生持续从知识、能力、品质等多角度进行实践探究,从而解决新问题、形成新成果[8]。而以項目化为导向的阅读,在创设的情境中,以驱动性问题激发学生兴趣,开展各种实践活动,联结个体与文本,实现有目的、有层次的阅读。
例如,四年级组织开展了关于“纸的神奇之旅”的项目化学习,以“学校打算打造一个纸的展览馆,而你们被任命为该馆的设计者与讲解者,你们必须了解纸文明的产生、传播以及影响,并且向大众传播,你要怎么做”作为驱动性问题。把本质问题置于学生感兴趣的具体情境中,增强了真实学习的情境性。在项目化学习过程中,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开展探究性学习,既掌握了知识与技能,又学会了与人交往。在经历了一个月的项目化学习后,在月末进行成果展示:完成对简单的“纸的展览馆”的设计和建造,并且对外进行展示。这样的阅读过程也是一次探究的过程,学生在阅读与探究中收获了知识,提高了能力,培养了优秀品质。
“阅读+”形式的类型还有很多,比如阅读+模仿、阅读+诗词、阅读+寻宝、阅读+漂流等,可让学生将阅读的触角延伸到不同的形式中,均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更为积极主动地进行课外阅读,积极参加课外阅读活动。
有什么样的评价,就有什么样的导向。肯定学生的正面表现,激发和维持学生阅读兴趣,通过反馈引导学生调整阅读方向是阅读评价的愿意和价值。为了让学生获得阅读的成功体验,增强自信,学校从学生立场出发设计以下评价活动。
1.累计数量,力争上游
学生的阅读应无限延伸,不断拓宽阅读空间。为激發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肯定学生的阅读行为,各班阅读展示区对学生阅读的数量通过浅显形象的方式累计表现出来。这能有效驱动学生阅读更多的书,让学生在阅读量方面形成一种良性竞争,在比较中激发阅读热情,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外阅读活动中。
2.作品展示,力争上墙
学生每阅读完一本书单上的书,完成相应的作品后,教师都要将学生的作品展现在学校的阅读展示墙上,或者将学生的作品制作成明信片,以漂流的形式放置在学校图书馆的书籍中。采用这样的方式,教师能掌握学生阅读的书目类型,了解学生阅读的深度,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3.荣誉加持,榜上有名
在课外阅读活动开展过程中,学校要对表现好的学生予以奖励,一张张奖状是对他们最好的肯定和褒扬。除此之外,学校每学年要评选“书香少年”,凡是完成自己阅读目标,做到坚持阅读,积极参与阅读活动的,都可以被评为书香少年,如“班级书香少年”“年级书香少年”“校级书香少年”。对拥有一定量的个人书籍、有浓厚阅读兴趣、积极参与阅读活动、有阅读分享能力的学生,学校要给予表彰,授予其“书香少年星”的称号。
课外阅读活动的开展,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与作者、文本、人物进行深度对话,体验不同的思维和情感,从而成为一个心智自由,能作出合理决定与判断的人。基于学校课外阅读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学校在书香校园建设、阅读课程的设置、阅读活动的开展上,都要以学生为本,充分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和阅读需求,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为学生成长成才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朱洁如.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的规划与实施[J].全球教育展望,2015(10):120-128.
[2]祝新华,廖先.通过主题阅读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理念、策略与实验探索[J].教育研究,2013(06):101-106+157.
[3][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3-4
[4]吴兰英.开展课外阅读活动,提升学生阅读能力[J].中学课程资源, 2023(04):3-5.
[5]王浩.经典重读:整本书深度阅读生态重建[J].江苏教育研究,2021(02):34-37.
[7]王琼.语文教学中的课外阅读指导研究[J].江西教育,2023(15): 28-29.
[8]夏雪梅.在学科中进行项目化学习:学生视角[J].全球教育展望, 2019(02):83-94.
Study on Strategies for Carrying out Extracurricular Reading Activities for Students from a Student centered Perspective
Mo Zhaozong
(Hepu Town Central Primary School, Xiangshan County, Ningbo City, Zhejiang Province, Xiangshan 315733, China)
Abstract: Currently, there are common problems among students in extracurricular reading, such as blind and singular selection of book titles, passive reading, lack of interest in reading, and shallow reading levels. Schools should adhere to the original intention of providing students with sustainable and high-quality reading projects, combined with island regional culture, an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tudents, guide students to engage in reading, stimulate their interest in reading, enrich their knowledge, and allow them to experience different thinking and emotions, benefiting from reading by creating a good reading environment, personalized selection of books, diversified practice, and interesting reading evaluation, realize personalized development.
Key words: studentperspective;extracurricular reading;readinginterest; personalization; readingenviron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