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探赜
2024-02-03邓祺佳
邓祺佳
摘要:伟大建党精神的内涵深刻而又丰富,教师深刻把握伟大建党精神所蕴含的育人价值,对于落实高校立德树人的目标具有重要作用。文章分析伟大建党精神在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中的价值意蕴,探讨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藩篱之困,指出通过党史学习教育加深教师思想政治认识、拓展课程思政教育教学形式、统筹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平台、构建“一院一品牌”和“一专业一特色”的课程思政育人体系是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进路,以培养更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英才。
关键词:高校;伟大建党精神;课程思政;思政课程;立德树人
中图分类号:G65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4)03-0025-04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1-2022年度湖南省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学会科研规划项目“‘三全育人’视域下高职师范类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创新路径研究”(编号:XH2021298)、2021年湖南省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一般项目“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堂教学研究”(编号:ZLGB2021244)、2022年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资助项目“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研究”(编号:22C6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能够不断推进课程思政内涵式发展,推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频共振,提高育人实效性。党的二十大报告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1]。伟大建党精神凝聚着革命先辈们的精气神,是红色基因的生动反映,推动伟大建党精神与课程思政的内生融合是形成“三全育人”大思政格局的有力突破点,能够更好地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英才。
1.伟大建党精神“唤醒”课程思政的育人初心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自由自觉的劳动实践不仅创造了人的物质世界,也创造了人的精神世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在复杂的国际形势下如何培养青年成长成才,是课程思政最为重要的出发点也是落脚点,可谓责任重大,使命光荣。一百多年前,无数的革命先辈铸就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伟大建党精神可以唤醒课程思政的育人初心。高校要突出人文特色,而不仅仅是关注学生知识技术层面的学习。学习的获得感、幸福感,往往来源于精神世界的满足和升华。课程思政不仅是课程知识的直接传递,更是一场灵魂和人格意义上的“唤醒”。高校在课程思政过程中既要突出课程育人的理论深度,又要强调课程育人的实践温度,加强对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政治教育、人格教育。
2.伟大建党精神满足课程思政的育人需要
课程思政是一种建立在其他课程基础上的全方位育人模式和理念,不同课程自身特殊的属性决定了教学目标和培养方案的差异。伟大建党精神作为党的精神之源,内涵丰富,跨越百年却历久弥新。伟大建党精神蕴含着理想和真理的追求、鲜活的英雄事迹、厚重的家国情怀等,与课程思政育人内容同根同源,能够满足课程思政育人的多层次、多结构、多样化的需要。高校要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课程思政中,使课程思政的价值取向与思政教学目标协同一致,打破各类师范专业课程的隔阂,以具有教育性的教学内容供给学生的多样需求,推动课程思政教学形式不断创新发展,增强课程育人实效性,有效解决思政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孤岛”困境、“两张皮”等现象,进而推动课程思政的高质量发展。
3.伟大建党精神促进课程思政的知情意行统一
部分西方不良思潮的渗透,使得一些网络流行语缺失道德内涵,甚至导致个别大学生主流意识淡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2]高校作为育人的主阵地,如果仅靠思政理论课教学,难以真正实现道德知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的知情意行统一。而通过引入“沉浸式”体验的模式,可以促进课程思政教学从一维认知转变为三维互动。例如,各专业教师课可以在课堂上开展伟大建党精神主题演讲、红色家书品读、革命历史题材情景剧表演、歌谣吟诵等实践活动,也可以组织学生去当地博物馆或革命英雄故居扮演“讲解员”等方式,引导学生在情景交融中增强对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文化自信与自觉,在情景体验中有思有悟,丰富精神世界。“沉浸式”体验可以拓展课程思政教学的广度、深度和温度,发挥校园、企业、社会等多元融合的联动效应,以构建长期稳定的一体化实践育人模式。
4.伟大建党精神搭建起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频共振的桥梁
“伟大建党精神是百年党史的价值凝练与理论深化,是青年学子学习党史的精髓所在。”[3]伟大建党精神中所蕴含的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教育、正确历史观教育等能够为青年大学生提供精神的榜样范式,这与思政课程致力于把实现个人价值同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价值追求和教学目标相契合。思政教师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课堂教学中,创新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同的专业课程、不同的教育条件下,思政教师要采用潜移默化的方式,充分发挥伟大建党精神激发学生情感、滋养学生心灵的作用。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课程思政中,有效体现了课程目标的价值性和知识性的统一,能推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同频共振。
1.认识尚浅:课程思政存在形式主義现象
为了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发表的重要讲话精神,各高校要重视课程思政的实施。课程思政实施的范围较大,有高职生课程、本科生课程、硕博研究生课程。当前,大多数高校在推进课程思政改革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也有部分高校在课程思政方面存在形式主义现象。一些教师没有真正认识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目标的协同关系,单纯地把课程思政当成一项意识形态工作,也没有结合所教专业去挖掘适合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缺乏有效融入,没有真正落实课程思政教育理念。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家对高职育人的质量要求更为严格,课程思政育人实效关系到“培养什么样的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更关系到国家长治久安。因此,高校专业课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观念亟须转变,课程思政育人实效性仍需进一步提高。
2.能力不足:课程思政教学水平亟待提升
课程思政的主导者是专业课教师,教师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了课程思政教学效果。师范院校以人文类课程为主要特色,这些课程背后蕴藏了深厚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但是部分教师缺乏深入思考,对思政教学内容不够了解,对于课程思政教学选择哪些思政元素、如何有机嵌入、课堂阐述到什么程度尚不够清晰。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部分专业课教师对教学内容考虑较少,缺乏研究,还需要继续打磨。因专业课教师和思政教师专业背景存在差异,部分专业课教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不够高,还有一些专业课教师处于职业倦怠期,缺乏主动学习和探索精神,错误地认为利用空闲时间去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不能给自己的工作带来直接的效益。传统的专业课教师一般采用“填鸭式”的单向度灌输方法,没有完全激发学生的课堂主动参与性,教学效果较为生硬、空洞。这就导致专业课教师上课时心里越来越没底,越来越“无感”,甚至产生连锁反应。这与课程思政的育人初衷背道而驰,说明课程思政师资队伍亟须优化,专业课教师的教学水平亟待提升。
3.话语不统一: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存在阻碍
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是一对具有高度关联性的概念,两者具有相同方向的理论基础和现实条件。思政课程属于显性教育,而课程思政则属于隐性教育,构建大思政格局需统筹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作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有着相同的育人环境和育人目标,但是在实际开展过程中,有些专业课教师认为只要指导学生在校期间拿到各类奖项、毕业后找到心仪的工作就是完成了教学任务,并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政教师和辅导员的职责,与他们的教育教学和职业发展没有任何关系。在育人制度上,专业课教师和思政教师各备各的课,缺乏集体备课制度、融合教学评价制度、教研激励制度以及教学反馈制度等。在专业性的阐释上,专业课教师与思政教师存在一些差异,导致在课程思政内容的选取与设计层面存在一些争议,存在“各说各话”的情况,影響学生价值观的判断。
4.顶层设计不完善:缺乏系统、全面、特色的制度框架和路线图
顶层设计能够有效引领课程思政建设方向,直接决定着课程思政育人的实效性。但根据调查发现,部分高校缺乏规范的课程思政建设小组,缺乏科学的组织规划。课程思政育人模式和要求应该纳入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各专业教学设计要融入课程思政元素,总结符合本专业的协同育人方法、心得等。但部分专业课教师因缺少针对性的课程思政专项培训,对课程思政育人模式和育人理念了解不深,无法从容自信地开展课程思政教育教学。这就导致部分专业课教师逐渐将其视为一项形式化的工作,并没有真正提高课程思政的育人质量。还有部分高校存在着课程思政考核评价制度不完善的问题,缺乏系统、全面、具有特色的制度框架和路线图,未制定考核评价制度,也没有完善的考核和监督制度。
1.提高思想认识
教师是推动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课程思政的重点,要培养更多具有伟大建党精神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就需要专业课教师和思政教师提高思想认识,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课程思政。首先,专业课教师和思政教师要将伟大建党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引导青年学子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可谓责任重大,同时也充满各种风险和挑战。其次,专业课教师和思政教师要牢记教书育人的初心和使命,以知识教育人、改变人、成就人。党史学习教育是“四史教育”的重点,专业课教师和思政教师要通过学习党史,领悟党的性质宗旨,研读党的理论知识,回顾党的光辉历程,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专业课教师和思政教师要坚守党的初心和人民教师教书育人的初心,将专业知识和党史理论结合起来,在学生心中播撒红色种子,传承红色精神,用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的伟大建党精神内涵筑牢学生信仰的根基。
2.拓展课程思政教育教学形式
一方面,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课程思政中,要结合每门专业课程的特点。专业课教师和思政教师要将伟大建党精神有效融入课程思政教育教学全过程,并采用案例式、探究式、沉浸体验式、翻转课堂等多种教学形式,讲好伟大建党精神的精神内涵。比如讲到“小学教育学”课程内容的时候,可以融入“践行初心、担当使命”的精神,注重挖掘百年党史中的人民教育家的教育理念和生平事迹,要向学生讲清楚作为师范生应当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增强课堂的感染力和情感温度;“高等数学”课程属于理科课程,可以把无数为追求和坚守马克思主义真理而不懈奋斗的党史人物作为教学案例,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进一步探索知识的奥秘,这有助于“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的精神更加深入人心,提高课程思政的实效性。
另一方面,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大学生社会实践中,要发挥伟大建党精神的社会影响力。专业课教师和思政教师可组织师范生参与暑期“三下乡”志愿服务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了解党情民意、基本国策,投入到地方基层服务事业中,用青春书写乡村振兴的崭新篇章。寒暑假,专业课教师和思政教师还可组织学生参观家乡红色旧址,如参观南方抗大———塘田战时讲学院、八路军驻湘通讯处旧址等。这样的实践教学形式,能使学生深刻领悟“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革命精神内涵,弘扬伟大建党精神。
3.建立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平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4]高校要建立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平台,促进专业课教师和思政课教师深度交流,鼓励专业课教师积极参加思政课教师关于“伟大建党精神”的实践研究,提升专业课教师的能力。高校要完善专业课教师和思政课教师的集体备课制度,并以“伟大建党精神”为主题让他们进行专题研讨。高校要开辟“伟大建党精神”论坛,由专业课教师和思政课教师共同围绕“伟大建党精神”制定每期议题,并向学生发布讨论作业,教师及时回复和反馈,提高学生学习伟大建党精神的积极性。高校要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新媒体,利用新媒体的特点与优势传播和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让专业课教师和思政课教师为学生讲好中国共产党“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真诚、不负人民”的故事,以提升立德树人的实效性。
4.構建“一院一品牌”和“一专业一特色”的课程思政育人体系
在“大思政”的环境之下,部分高校已经探索出一条适合本校实际情况的课程思政体系,且颇具成效。但是应该看到,每所高校都面临着各种各样的特殊情况,还需要其构建“一院一品牌”和“一专业一特色”的课程思政育人体系。因此,如何找到切入点和有效的抓手,成为了许多高校课程思政的难点所在。高校党委要充分发挥教育教学改革的风向标作用,调动各学院教师党支部在主题党日活动中开展“伟大建党精神·说课分享”活动,鼓励各支部委员、教师党员带头在党支部活动中分享课程思政经验,围绕各专业特点打造支部“红色”方向。要通过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党支部活动,实现党建和育人的有机融合。
各学院要把立德树人的要求细化到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如学前教育学院的教师可以运用生动的案例、丰富的幼儿戏剧活动,讲述党史中具有教育意义的故事。艺术学院的教师要结合当地的党史,精心设计好每一堂课的教学目标和模式,在传播艺术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思考“艺术教育”“民族振兴”与“青年担当”三者之间的关系。这样,才能将伟大建党精神有机融入每门课程,真正让每位教师都“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实现“三全育人”的目标。
综上所述,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高校要坚持以伟大建党精神培根铸魂,加快伟大建党精神融入课程思政建设,构建“大思政”格局,充分发挥“三全育人”的功效,助力当代青年深刻认识民族复兴历史伟业进程中的责任与担当。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融入伟大建党精神,能提高课程的思想深度和情感温度,彰显课程的育人价值,深化课程的时代意义,进而培养更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英才。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N].光明日报,2022-10-26(04).
[2]罗碧琼,唐松林.加强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地落实(有的放矢)[N].人民日报,2021-09-02(09).
[3]戴佳朋.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程的路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2(08):3.
[4]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01).
Exploration of the Integration of the Great Spirit of Building the Party in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Curriculum
Deng Qijia
(School of Marxism, Xiangzhong Preschool Teachers College, Hunan Province, Shaoyang 422000, China)
Abstract: The connotation of the great spirit of building the Party is profound and rich. Teachers have a profound understanding of the educational value contained in the great spirit of building the Party, which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implementing the goal of foster character and civic virtue in universities. The article analyzes the value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great spirit of founding the Party in the constru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y courses, explores the barriers and difficultie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y courses, and points out that through the study and education of Party history, teachers can deepen thei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understanding, expand the teaching form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urses, and coordinate the platform for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urses building a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ystem of "one hospital, one brand" and"one specialty, one characteristic" is a practical approach to integrating the great spirit of party building in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university courses, in order to cultivate more era talents who are responsible for the great task of national rejuvenation.
Key words: universities; the great spiritof building the Party; curriculum ideological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courses; foster character and civicvirt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