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大学生志愿服务精神培育路径研究
2024-02-03彭秋雁石海泉
彭秋雁 石海泉
摘要:大学生志愿服务精神的核心是:奉献、友爱、互助、进步,它有助于维系社会稳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进民族文化自信和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因此,新时代培育和传播大学生志愿服务精神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从多个维度进行探讨,指出新时代大学生志愿服务精神培育路径主要有:大学生自身加强对基础理论的学习,高校组织系统性志愿服务活动,社区开展多样化的志愿服务活动,全社会形成培育大学生志愿服务精神的氛围。
关键词:新时代;大学生;志愿服务精神;友爱;奉献
中图分类号:G65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4)03-0021-04
志愿服务是指“志愿者、志愿服务组织和其他组织自愿、无偿向他人提供的公益服务”[1],是一种非强制性的行为。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则是以高校大学生为主体参与的志愿活动。我国志愿服务精神的核心为:奉献、友爱、互助、进步,实质上也是共青团志愿者工作部表述的大学生志愿服务精神内涵。大学生积极参与志愿服务活动,不仅有利于强化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更好地了解社会知识,增强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而且有助于加深对志愿服务精神的理解和感悟,进一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坚定对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除此之外,大学生志愿服务精神也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有助于大学生对民族文化进一步理解和感悟,进而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2019年7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第二届会员代表大会的贺信中着重强调:“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2]因此,高校对大学生志愿服务精神的培育路径进行研究至关重要,这不仅有助于大学生激发参与志愿活动的主体意识,培育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提升综合素质,而且有利于更好地发挥大学生群体的资源优势,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新时代的志愿精神。
大学生志愿服务精神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理论基础,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理论、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和人的价值理论为指引,以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为依托,为大学生志愿服务相关理论提供了良好的思想基础和价值遵循。大学生在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时掌握了相关的理论基础,能更好地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第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与志愿服务精神相关的理论。虽然志愿服务精神这一说法在我国出现的时间较晚,但是我国古代就一直存在着家庭和邻里之间互济互助、官府对平民百姓救灾济贫等传统慈善救助模式,并且我国传统文化儒、道、墨等思想中都蕴含着丰富的志愿服务文化。我国志愿服务精神的源头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深植于人们心中的乐于助人思想。比如,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代表的儒家思想中的“仁者爱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思想就是教导人们要关心他人、关爱社会,构建一个友爱、和谐的社会,而这也是志愿服务精神的题中之义。除此之外,墨家的“兼爱非攻”、道家的“积善成德”等思想,虽然在具体内容上不大相同,但是都强调将对他人的关爱和帮助扩大到陌生人乃至整个社会的范围,这正是与志愿服务精神相契合的方面。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在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础理论上形成了中国志愿精神。因此,大学生学习和研究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相关内容时,要认真學习我国志愿服务精神的来源,将中华传统文化和志愿服务精神相结合,深刻感悟志愿服务精神的内涵,实现对志愿服务精神的价值认同,提高志愿服务质量,增强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主动精神和创新意识。
第二,马克思主义关于志愿服务精神的相关理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彻底解放的学说,具有不断丰富和发展的科学体系,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虽然马克思主义中没有直接关于志愿精神的观点,但是有一些和志愿精神内容相关联的理论。首先,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是社会性的”,而志愿服务活动就是深入社会生活中进行实践的活动,也是大学生认识社会、接触社会和融入社会的重要方式之一。其次,马克思注重人的全面发展,而人的全面发展中除了物质资料的极大满足,也包括精神层面的需求。参与志愿服务活动不仅能够帮助他人,而且有助于实现自身价值。志愿者们在付出劳动的同时也收获到了成就感,实现了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再次,马克思主张人为社会所作出的贡献即社会价值才是人的基本价值。志愿服务活动不仅可以使大学生通过锻炼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进一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实现个人价值,而且在志愿过程中能够为他人提供帮助,实现社会价值。因此,培育大学生志愿服务精神也要注重培养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中相关内容的体会和感悟,帮助大学生志愿者深入领会志愿服务的实质,增强志愿服务文化底蕴。
第三,习近平总书记的发言中与志愿服务相关的论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大学生志愿服务精神得到了新的发展和丰富,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注志愿团队的发展进步,多次就弘扬志愿精神、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作出重要指示,也曾多次回信鼓励支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大学生志愿团队。比如,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全体“90后”党员的回信》中表示:“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斗争中,你们青年人同在一线英勇奋战的广大疫情防控人员一道,不畏艰险、冲锋在前、舍生忘死,彰显了青春的蓬勃力量,交出了合格答卷。广大青年用行动证明,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是好样的,是堪当大任的!”[3]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和重要讲话为大学生志愿者组织更好地领悟和践行志愿服务精神提供了现实指导,既包含了对大学生志愿者的肯定和赞扬,又是对大学生积极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鼓励和号召。广大大学生应切实响应号召,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中的要求为根本遵循,在志愿精神的培育和实际的志愿服务中体现理论自觉与实践自觉,端正志愿服务态度,从他人的需求出发,真正遵循志愿精神的核心价值理念,主动发挥奉献精神,以实际行动彰显新时代的志愿服务精神。
第一,注重将大学生志愿服务精神融入课堂教学中。当前,有部分大学生对志愿者存在错误认识,认为志愿者是免费劳动力,召之即来、挥之即去,不能正确认识到志愿者在进行志愿活动的过程中为社会作出的重大贡献。这就需要高校系统、全面地阐述志愿精神的意义和内涵,纠正学生的错误思想,引导学生塑造健康的人格,形成正确的“三观”。高校是大学生群体学习的主要场所,课堂是大学生知识的重要来源,教师要利用好课堂教学这一重要途径,为大学生弘扬志愿服务精神奠定坚实的基础。教师将大学生志愿服务精神融入教学中,更容易得到大学生对志愿服务精神的情感认同,从而实现对大学生群体的志愿服务精神培育。高校要专门开设志愿服务精神的课程和讲座,系统地对大学生进行志愿精神培育,使其能够全面掌握志愿精神的深刻内涵,提高其对志愿服务活动参与度。同时,高校要将志愿精神相关内容融入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中,因为思政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的主渠道。大学生志愿服务精神是对中国精神的继承和发展,将其融入思政课教学中,能增强思政课教学的生动性和感染性,提升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图片、案例、视频等方式引入志愿服务精神并将其相关理论解释透彻,能引发大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其更深刻地理解志愿服务精神的内涵。尤其進入21世纪后,国家和社会高速发展,志愿服务活动也愈发多样化,高校应注重在课堂教学中培育学生的志愿服务精神,开设志愿服务精神系列相关课程和讲座,引导学生树立服务他人、奉献社会的理念,深刻理解志愿服务精神在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积极参与到志愿服务队伍中。“志愿精神培育不是孤立的道德教育。”[4]大学生志愿服务与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和政治学等多门学科都有密切的关系,因此,在不改变其他学科专业属性的情况下,教师要深入挖掘其蕴含的与志愿服务相关的内容。同时,教师要将大学生志愿服务精神融入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充分运用“课程思政”的隐性作用,让学生更加深入地领会“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增强其主动学习志愿服务精神相关理论的意愿,扩展大学生志愿服务精神培育的渠道。
第二,在志愿服务活动中强化大学生志愿服务精神。“大学生从课堂中学习到的知识、技能必须要得到运用和施展,才能将认识外化为行动。”[5]因此,培育大学生志愿服务精神的重要着力点是志愿服务实践。大学生是组成志愿者队伍的重要群体,高校开展志愿服务活动,能促进大学生志愿服务精神的培育。例如,疫情期间学校曾组织多种志愿服务活动,如安排学生给进出食堂的同学查体温、巡查是否有人违规进出校园、协助医护人员组织定期核酸检查等,这些都是大学生能够完成的工作。高校还可以组织开学迎接新生、优秀的学长学姐向新生传授学习经验及寒暑假组织线上支教等活动,并通过班内表彰、优秀志愿者评选以及学院或学校社交媒体宣传等方式赞扬和激励大学生志愿者,向大学生弘扬和传播志愿服务精神,加深大学生对志愿服务活动的认识和感悟,更好地培育大学生的志愿服务精神,使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大学生通过校内志愿服务活动经验的积累,能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在参与过程中深刻理解并内化志愿服务精神,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相结合,真正形成志愿服务精神,形成互帮互助的意识,提高参加此类活动的积极性,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大学生志愿精神意识的培育、形成、弘扬、践行、提高是一个漫长且持久的过程,需要大学生个人、高校和社会共同持久的协作团结。”[6]可以说,在实际的志愿活动过程中,大学生逐渐形成的志愿服务精神更具有长效性的特点,其能够将志愿服务当作一项长期的、持续性的工作来对待,真正实现志愿精神和志愿服务相统一。因此,大学生积极参与各种各样的志愿活动是培育和践行志愿服务精神的根本途径。除了高校和政府组织的志愿活动之外,社区也应开展形式多样的志愿实践活动。当前,我国已在多个城市建立了社区志愿服务组织,虽然仍处于初步发展阶段,需要完善相关规章制度,但是在一些重要场合仍然起着重要作用。例如,在以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过程中,社区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流调排查、物资分配、核酸检测等都是以社区为单位组织完成的。在大学生寒暑假回家或者因疫情原因无法返校想为疫情防控志愿服务活动贡献一份力量时,最直接快捷的渠道就是去社区服务。社区需要完成的疫情防控工作,如登记各家各户体温、接收运送各类防疫物资、社区围墙和门口站岗值守以及社区内防疫消毒等,大学生志愿者都曾经协助处理。除此之外,结合大学生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具体情况,社区可通过团属微信公众号、青年志愿者微信群等方式发布形式多样的志愿实践活动,使大学生可以运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和基础技能参与其中。比如,大学生向居民进行法律知识的普及和政策的讲解、不定期探访和陪伴老人以及辅导中小学生的学习等,能在帮助居民的同时收获实践经验。社区开展灵活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也为大学生创造出更多参与志愿实践活动的机会,使其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新时代的志愿服务精神。在参与志愿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大学生热心公益、服务群众、奉献社会,展现了良好的沟通和交际能力,体现了自身的奉献意识和责任担当,促进了志愿活动的顺利开展。在志愿服务活动中,大学生获得了帮助他人的成就感,提升了合作能力,体会了关心、帮助他人的重要意义。志愿服务活动成为大学生认识社会、接触社会和融入社会的桥梁,能使他们积累更多的社会经验,更好地适应毕业后的社会生活。
为了增强大学生的志愿服务意识,激励其积极参加志愿活动,新闻媒体大力弘扬大学生志愿服务精神十分重要。这样,能树立先进人物形象,发挥榜样教育的价值引领作用,在全社会形成弘扬友爱、善良、乐于助人的良好氛围,促进大学生志愿服务精神健康发展,吸引更多的大学生参与到志愿服务活动中,并使大学生在耳濡目染的过程中将志愿服务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新闻媒体作为日常生活中弘扬志愿服务精神的主渠道,具有便捷、快速、高效的特点,其应通过各种途径加大对志愿精神的宣传力度,发挥新闻媒体的正面舆论引导作用,并注重加强常态化宣传,做好思想引领工作,及时宣传志愿服务过程中的创新做法、典型事迹、感人事件,增强大学生志愿者的成就感,提升实践育人效果。比如,《人民日报》曾对疫情防控期间涌现的大学生优秀志愿者进行报道,一些新闻媒体对众多明星共同参与演绎抗疫影视剧《在一起》和电影《中国医生》也进行了报道。除此之外,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微信、微博和抖音等新型网络自媒体平台以其便捷有趣地获取信息的特点而在大学生群体中得到广泛应用。因此,在微信公众号、微博、微视频等平台和《人民日报》、人民网及各地官方媒体的账号中宣传优秀志愿者的感人事迹,也有助于提高大学生对志愿服务活动的关注度。全社会要搭建各种志愿者活动组织、心得交流的平台,拓宽宣传渠道,如各地团委不定期发布义务植树、红色主题教育、儿童作业辅导和生态环境保护等充满教育意义的志愿活动。尤其是大学生时间充裕的寒暑假期间,全社会要营造良好的志愿服务氛围,为大学生提供参与各种志愿服务活动的机会,向大学生传递志愿服务理念,使他们充分理解志愿精神的内涵。在全社会中弘扬志愿服务精神,能为大学生积极参与各项志愿服务活动奠定良好的社会环境基础,让大学生时时处处身处于浓厚的志愿文化氛围中,激发其对志愿活动的兴趣,自觉践行志愿服务精神,积极主动参与志愿活动。
总之,以“奉献、友爱、互助、进步”为内涵的大学生志愿服务精神,能推进我国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和社会公共事业的发展进步,有助于培养社会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才,促进社会和谐进步,在全社会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文化氛围。因此,高校要高度重视新时代大学生志愿服务精神培育,为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指明方向,这有助于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可堪大任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志愿服务条例[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 2017:02.
[2]习近平致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第二届会员代表大会的贺信[N].安徽青年报,2019-07-25(01).
[3]习近平给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全体“90后”党员的回信[N].中国青年报,2020-03-25(001).
[4]王海玲.关于新时代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实践的思考[J].吉林教育,2021(Z2):121-122.
[5]凌瑾.志愿精神育人的基本特征及實践路径[J].教师教育论坛, 2020(01):49-52.
[6]陈淑华.新时代大学生志愿精神的培育[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05):109-122.
Study on the Cultivation Path of Volunteer Service Spirit among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New Era
Peng Qiuyan, Shi Haiquan
(Mudanjiang Normal University, Heilongjiang Province, Mudanjiang 157000, China)
Abstract: The core of the spirit of volunteer service among college students is dedication, friendship, mutual assistance, and progress. It helps to maintain social stability, cultivate and practice socialist core values, enhance national cultural confidence, and promote personal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Therefore, cultivating and disseminating the spirit of volunteer service among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new era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he article explores from multiple dimensions and points out that the main paths for cultivating the spirit of volunteer service among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new era include: strengthening the learning of basic theories by college students themselves, organizing systematic volunteer service activities in universities, conducting diverse volunteer service activities in communities, and forming an atmosphere for cultivating the spirit of volunteer service among college students throughout society.
Key words: new era;collegestudents;volunteer servicespirit;friendship; ded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