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视域下中职思想政治课提质增效策略刍论
2024-02-03夏小兰
夏小兰
摘要: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已经深入人心。新时代背景下,教育教学必须在立德树人思想的指引下展开设计规划。思想政治是践行立德树人最有效的学科,为了更好地发挥学科优势,提升学生思想道德素养,教师要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以及思想政治课程本身的属性,积极探索教学方法,找到文本思维与学生思维的衔接点,实现教与学的和谐发展,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关键词:立德树人;中职;思想政治;提质增效;道德素养
中图分类号:G71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4)03-0081-04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3年度福建省三明市职业院校联盟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中职学校思政课程引领课程思政的教学策略研究”(项目编号:smyx2023018)研究成果之一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文化交流融合提供了便利條件,学生的视野得到拓展延伸。与此同时,新思想的涌现让学生的思想认知呈现多元性、复杂性。针对教学现状,如何对学生进行有效引导,已经成为摆在思想政治教师面前的一道难题。克服教育难题就要从源头着手,紧紧把握党的教育方针。党的十八大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为思想政治教学提供了清晰的方向指引。中职教师必须紧跟时代步伐,提升自身政治站位,在立德树人理念的指引下开展教学,提升学生思想道德品质,培养品学兼优的高素质人才。
党的十八大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明确了教育的根本使命。德是一个人成长的本质属性,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个体在发展过程中需要有良善之心、优秀的道德品质。国家发展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传统美德、民族时代精神的引领。有了“德”的辅助,树人才不会是一句空话。立德树人就是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培养时代所需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1.促进个体成长,塑造健全人格
中职教育,德育为首。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发展的关键期,一些陈旧的观念被打破,新思想不断涌现,但部分学生思想认知受不良信息影响出现偏差,道德危机逐渐显现。思想政治课堂对矫正学生认知偏差具有重要作用,教师要从立德树人的宏观视域出发,帮助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培养学生责任意识,促进学生个体成长,塑造学生健全人格。
2.助力教育发展,实现民族复兴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教育教学的方向和宗旨。目标的实现需要脚踏实地,以学科教学为载体,将立德树人理念贯穿于教育教学始终[1]。新中国成立以来,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国家深化教育战略目标,从“立德”视角出发,制定教育方针政策。中等职业学校对我国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也是国家积极倡导的教育形式。中职教育渗透立德树人理念,对助力教育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积极促进作用。
1.以多重情境为依托,激发学生感知意识
思想政治对陶冶学生情操、净化学生心灵有积极作用。学科价值的彰显需要一定教学手段的辅助,需要激发学生的感知意识。中职学生知识积累相对欠缺,部分学生对学习活动存在排斥心理,不愿意主动探索。因此,教师要采取有效措施,找到教学切入点,对学生展开有效引导。创设多重情境,不仅顺应新课改精神,还能给学生带来强烈的心灵触动,快速启动课堂教学引擎。情境本身极具趣味性,其在一定情感色彩场景的辅助下,能给学生带来多重感知和体验。在具体可感的情境中,抽象复杂的文字信息得到转化,灵动鲜活的形象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的感知主动性和热情自然迸发。任何学科教学,一旦有了情境的参与,课堂就会变得灵动、鲜活,教学品质就会上升到一个新台阶。每一种情境带给学生的感受和体验是不同的。采用单一化的情境可以顺利导入课堂,但为了强化导学效果,教师可从教学现实需要出发,将多种导学方式进行叠加处理,在情境的多元融合中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在教学“面向未来的职业生涯规划”时,教师可播放相关视频,给学生带来启迪。在观看视频后,教师可让学生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从生活和学习层面出发,制订成长计划。情境对学生产生的正向引导作用不可小觑。教师综合考量学生以及学科属性,设计对应性情境,能让学生在沉浸式的氛围中对人生有崭新认知。多元化情境打破了单一化的导学方式,营造出浓郁的学习氛围,能激发学生感知意识[2]。
2.以文本知识为基点,致力学生思维进阶
作为知识的载体以及教学活动最主要的依据,教材在教学中发挥的作用无可替代。充分把握教材属性,对其展开全面分析梳理,把握学习重难点,才能给学生以针对性具体化的学习指引。无论教法学法如何升级优化,钻研教材才是根本之法。教师要追本溯源,从文本出发,对教学展开创新设计。教材的运用可以从宏观到微观逐步深入。从宏观层面来看,就是要整体把握教材。教材是一个相互关联的有机整体,教师要遵循全面性原则,系统梳理文本内容,引导学生把握文本的整体架构。学生在学习探知文本的过程中,往往会陷入一种极端状态,只要看到某个重要知识点就深陷其中,想快速突破,一个劲地咀嚼[3]。细致分析知识没有问题,然而任何事情都过犹不及。教材由不同内容构成,既包括文字信息、思考问题,又包括插图资源、补充材料等。不同内容价值度不同,对学生产生的吸引力存在差异。教师要优化教材处理,在对局部文本的深度阅读和剖析中精准把握知识核心。例如,在教学“普遍联系与人际和谐”时,教师可从教学载体着手,引导学生从整体视角出发,对文本内容展开梳理。为此,教师可为学生布置这样的学习任务:快速阅读教材内容,进行圈点勾画,找出关键信息,以思维导图的形式搭建知识框架。接受学习任务后,学生认真阅读文本,积极找寻突破点。很快,一个个思维导图得以构建。教师没有急着进行更深层次的教学,而是提供平台,让学生尽情展示。在展示过程中,学生不仅要将思维导图展示出来,还要进行讲解、分析、阐述。文本知识是学习活动的基础,夯实文本内容,教学根基才会更加牢固。学生剥开文本层层外衣,思维认知会向着更深的维度推进。中职思想政治教材在编写过程中秉承实用性、基础性、进阶性原则,内容由浅入深,难度系数逐渐递增。教材的编写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能满足不同认知层级学生多元化的需求。教师借助教学辅助手段,引导学生绘制思维导图,能促使他们在逐步探知中实现思维进阶,使教学进程快速有效推进[4]。
3.以榜样故事为引擎,培养学生关联能力
学生认同某人某事,就会产生浓厚兴趣,有强烈的模仿欲求。从学生心理特点出发,将认同心理引入教学实践中,给学生提供趣味化、多元化的故事,树立榜样,能唤醒学生的认知,培养他们的模仿意识和关联能力。思想政治具有较强理论性,知识呈现会给人一种乏味、单调的感觉,学生的畏难心理较严重。故事集趣味性、思想性、教育性、启发性于一体,能与思想政治内容实现快速融合,让教与学高度和谐统一。要想最大限度发挥故事对课堂的牵引作用,教师必须对故事进行细致挑选,以符合学生年龄与心理特点、认知水平。通俗易懂,学生感兴趣的故事才更具感染力,才能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故事只是一种媒介,其终极目的是要给学生树立榜样,让他们以故事为线索对相关事件、人物展开讨论分析,对接文本知识点。因此,故事筛选不仅要关注学生的感知点和兴趣点,还要围绕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例如“,依法行使民主权利”这节课内容涉及公民享有的民主权利以及人民政府服务人民的相关内容,学生很少接触社会生活,对这部分内容缺乏深刻了解和认知。为优化教学引导,给学生以清晰鲜明的学习指引,教师可从全国人大代表、乒乓球奥运冠军邓亚萍的故事着手,引导学生了解人物生平以及成长经历。邓亚萍的多重身份能引发学生的聆听热情,使学生的探知欲求更加强烈。在学生学习兴趣得到激发后,教师可引入她的另一个身份,对全国人大代表的相关内容进行阐述。在多重感知中,学生对教材内容产生浓厚兴趣,进入深入思索状态。在故事聆听中,学生感受到榜样的力量,同时找到思维撬动点,学習动力引擎更加强劲。听故事是一件令人身心愉悦的事情,学生在聆听故事时注意力高度集中,能更好地进入思考状态,为深度学习的开展做好铺垫。教师善于捕捉教学契机,在学生思维活跃时投放故事,给学生提供补充性阅读材料,能让他们快速进入深度思索状态。故事中的人物成为学生的榜样,能引导学生进行知识关联,积极投入到学习讨论中。
4.以互动探究为主线,着眼学生全面发展
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需要脚踏实地去做,需要积极探索符合学科特点的教学模式。传统课堂教学,教师讲解分析知识点,学生圈点勾画,背诵知识点就算完成学习活动。这样的操作看似高效,实际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已经被挫伤,教学效果自然也无法得到有效保证。思想政治课程囊括诸多理论性内容,单纯的讲解方式会让学生对学习心生厌恶。针对教学中出现的模式化问题,教师要在崭新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在课堂教学中引入互动探究模型。互动式学习是新课改积极倡导的教学形式。互动本身就是一种探究式学习方式,能够将课堂教学推向高潮。互动探究并非单一的小组合作讨论,它有多重呈现形式。在中职思想政治教学中,教师要以互动探究为主线,积极构建新的教学模式,为落实教育教学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供路径。互动探究能凸显学生主体地位。互动过程中,学生相互支持、相互鼓励和交流,完成知识层面的积累。例如,在教学“履行义务承担责任”时,教师可从学生的义务谈起,引导学生自觉承担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案例展示的形式启动课堂:“江苏省一名食客在食用凉皮时感觉到不对劲,经检测发现凉皮中含有罂粟,针对上述问题,你有什么感受和体验?请从理性角度分析,将其中存在的问题梳理出来并给出相应的解决方案。”接受到具体任务后,学生积极行动起来,阅读材料、提取信息、分析归纳、设计方案,学习活动按部就班地推进。教师要将时间留给学生,将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自由分组,探讨解决食品加“料”问题的方法。一开始,学生还有点放不开,不知道怎样操作。在教师引导、提示下,学生很快领悟其中的精髓,在组建好小组的基础上,探讨对应性的解决问题的方法。针对商家思想认识不到位的问题,学生从理论宣传的角度出发,采用电视、广播等方式对商家进行教育,阐述食品安全的重要性。在小组合作探究过程中,教师要一边巡视一边与学生交流,掌握他们的学习进度,整体掌握课堂。个人的力量是微小的,集体的力量是强大的。教师以小组合作为抓手,用生命影响生命,能让教学向着良性方向发展。互动形式多样,个人之间、小组之间、师生之间的对话讨论都是不错的选择。教师要打破传统思维定式,给出多元化的引导和选择,拓展互动形式。话题辩论、小组竞赛都能给学生带来触动,促使他们主动合作、交流,进行思想碰撞。中职学生认知水平较低,思维层级不高,尤其需要在交流互动中生成新的认知[5]。教师从学生的学习需要出发,以任务带动课堂,引发学生积极主动探讨,能让学生获得更多历练的机会,启迪他们的思维和智慧,提升他们的心理承载力和道德素养。
5.以实践体验为抓手,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发挥思想政治“生命线”的作用,需要在文本探讨的基础上,及时给出实践训练任务,让学生在知识运用中实现认知内化,在认知内化中完成学习迁移[6]。理论知识要想转化为综合能力以及学科核心素养,必须以实践为依托。思想政治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紧密相关,教师可抓住文本生本多重契合点,关联学生的生活,设置实用型训练任务。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在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发现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形成发散性思维。训练任务设置是教师创新、发散思维的体现。展示选择题、判断题和简答题,让学生完成书面训练任务,这是最常用的训练形式。学生虽然能顺利完成训练任务,但效果呈现因人而异。在思想政治实践训练过程中,教师可给出相关案例,让学生在问题解决中建立新的认知,提升综合能力。在实践训练参与中,学生的多重体验感知被激活,思维逐步升级,知识迁移内化空间得到有效拓展和延伸。实践训练任务设置极为关键。思想政治学习并不是听听理论这样简单,概念内涵的理解、思想精髓的精准把握,都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用心学。教师要注意优化课内外训练,针对不同学生群体设计针对性较强的训练任务,遵循因材施教原则,实现教学一体化发展[7]。例如,“商品的交换和消费”这节课内容涉及商品和货币、价格和价值规律、消费和消费观三个层面,三者之间存在诸多关联。教师可借助视频资料引导学生了解古今中外商品交换方式,在视频资源的引导下开启教学活动。经过自主阅读、合作探究等一系列的操作,学生顺利完成学习活动。在学习探知过程中,学生到底掌握了多少知识,还需要在实践中进行检验。为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教师可设计不同类型的练习题。消费和消费观这部分内容较为具体,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关,教师可直接从解决问题的角度出发,展示几种常见的消费形式,让学生组建智囊团,给出解决方案。学生认知思维、学力基础不同,解决问题过程中所采用的方法、切入视角存在差异,教师要尊重并欣赏这种差异,鼓励学生大胆表达,尽情展示自我。学生思想认知基础存在明显个体差异,教师要从学生个体需要出发,制订分层教学计划,布置不同形式的训练任务,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百行以德为首,德育对国家发展产生的积极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它是民族振兴的关键所在。中职学生思想活跃,可塑性强,教师要抓住思想政治这一教学主阵地,以多重情境作为依托,激发学生主动感知意识;要以互动探究为主线,让学生在交流中实现认知升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要以实践体验为抓手,布设多重训练任务,促进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升,使学生成长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阮绮霞.工匠精神理念下中职思政课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2,38(09):164-166.
[2]马冲.试论基于“赏识教育”模式的中职班主任工作开展[J].现代职业教育,2020(37):162-163.
[3]柯强.中职学校思政教育立德树人的三个向度[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2(27):23-25.
[4]江兴龙.立德树人视角下中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创新策略[J].教师,2022(10):12-14.
[5]杨洁玉.基于实效性的党史教育融入中职思政课教学策略的研究[J].黑河教育,2021(11):53-54.
[6]揭松青.基于核心素养的中职思政课程教学策略探析[J].学苑教育,2022(19):44-46.
[7]郑长青.中职思政课改下学生主体性教学探析[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22,23(06):1-3.
The Strategies for Improving the Quality and Efficienc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Vocational School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stablishing Virtue and Cultivating Talents
Xia Xiaolan
(Fujian Sanming Industry and Trade School, Sanming 365400, Fujian Province)
Abstract: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education and teaching is to foster character and civic virtue, which has deeply rooted in people’s hearts. In the context of the new era, education and teaching must be designed and planned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concept of foster character and civic virtu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the most effective subject for practicing moral education and cultivating students. In order to better utilize the attributes of the subject and enhanc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moral literacy, teachers should implement the educational concept of "foster character and civic virtue", combine the laws of students’ physical and mental development with the attribute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actively explore teaching methods, find the connection point between textual thinking and students’ thinking, and achiev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between teaching and learning, strive to cultivate students into qualified socialist builders and successors.
Key words: foster character and civic virtue;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improving quality and efficiency;morallitera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