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伟大建党精神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2021-09-10忻平姜楠

上海党史与党建 2021年4期

忻平 姜楠

[摘  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始终追求的伟大目标,也是弘扬和传承伟大建黨精神的最终目标。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最新重大创新成果,体现在命名方式的独特深意、精神内涵的高度凝练、与百年精神谱系的关系等方面。伟大建党精神在近代以来追求民族复兴的历史图景下生根发芽,从丰富的创党实践中凝练内涵,在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与不同时期的时代主题相结合并不断升华,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延展形成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

[关键词]伟大建党精神;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一百年前,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伟大建党精神”是习近平总书记站在百年的高度总结党史,首次明确提出的全新概念,是“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的深刻体现,蕴含着党的性质宗旨和初心使命,为我们立党兴党强党提供了最本原的精神滋养,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伟大建党精神:立足百年高度的创新性表达

习近平总书记长期高度重视传承与弘扬革命精神,很早就关注并开始总结创党实践中孕育的革命精神。2005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光明日报》发表重要理论文章,首次对红船精神的科学内涵进行系统论述,并阐明了红船精神的历史地位与时代价值。红船精神是关于中国共产党建党精神的最早表述。它的提出填补了此前建党与大革命时期革命精神表述的缺失,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史研究的一个创新。

2016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要永远保持建党时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精神,永远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建党时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精神”遂成为建党精神的新表述。此后,学界对建党精神的研究逐渐增多,特别是2016年7月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启动“开天辟地——党的诞生地发掘宣传工程”后,不少学者开始立足党的创建史,将创党实践与建党精神结合起来开展研究,取得了许多成果。一是重点着眼于党的诞生地上海的创党实践,进行建党精神研究。有学者认为中国共产党在上海诞生孕育了上海建党精神,即“忠于信念、坚定理想、顺应潮流、勇担重任、不惮前驱、开拓创新”。也有学者通过分析中国共产党诞生在上海是诸多要素合力的结果,提出上海作为党历史实践的第一个革命圣地,凝结着建党精神,并将其内涵概括为“激流勇进、担当责任、创新创业、敢有作为、引领潮流”。二是认为红船精神就是中国共产党的建党精神,或称红船精神是建党精神的集中体现,因此相关研究常以红船精神“首创、奋斗、奉献”的内涵作为建党精神的内涵。笔者和几位学者也曾从5个方面概括了建党精神的核心内涵,即“爱国奋斗、为民造福的担当精神,追求真理、坚定信仰的求是精神,严明纲纪、恪守规矩的忠诚精神,开天辟地、锐意进取的创新精神,百折不挠、不畏牺牲的斗争精神”,并在此内涵阐释的基础上分别探讨建党精神的历史地位、生成逻辑与时代意蕴、育人价值等问题。

上述研究推动了建党时期革命精神研究不断深化。从理论表述、历史过程和现实意义来说,在建党百年之际提出伟大建党精神具有其必要性和迫切性。

就理论表述而言,中国共产党百年精神谱系内容丰富,种类繁多。据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梳理统计,中国共产党人在不同时期、地区和领域形成的革命精神数量已达91种。其中,习近平总书记曾先后对27种革命精神展开论述。在今年2月20日召开的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到了12种代表性革命精神。在此基础上,建党精神及各类革命精神的相关研究成果日益丰富,但对于中国共产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百年奋斗历程的精神之源,仍缺乏统一的表述,百年来的一系列革命精神及其所构成的精神谱系难以找到活水源头。

就历史过程而言,中国共产党的创党实践是近代以来历史潮流的必然结果,是以上海为主的全国性事件。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上海是我们党的诞生地,党成立后党中央机关长期驻扎上海。”在2021年的新年贺词中,他说:“从上海石库门到嘉兴南湖,一艘小小红船承载着人民的重托、民族的希望,越过急流险滩,穿过惊涛骇浪,成为领航中国行稳致远的巍巍巨轮。”这是对党的创建过程最为科学、系统、全面的表述。历史事实证明,在这一过程中,上海处于主体地位。

就现实意义而言,在建党百年的重要时间节点,总结和表达一种跨越百年的革命精神能够更好地激励共产党人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继续前进。要用活用好红色资源、充分发挥红色资源作用,最关键的是将其中蕴藏的精神内核表达出来。作为党的诞生地和初心始发地,上海红色资源具有层次高、数量多、范围广等特点。据最新统计,全市现共存各类红色资源612处。其中大量红色资源体现着中国共产党在上海的创建历程,不仅蕴含了“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城市精神和“开放、创新、包容”的城市品格,更为关键的是,这些丰富红色资源内蕴的大量革命精神需要系统的研究和表达。

习近平总书记站在百年的历史高度和新时代的时代方位,提出了伟大建党精神,并深刻阐明了这一精神的科学内涵、历史地位与时代价值,这是党的创新理论的最新表达,更加完善、更加系统、更加深刻、更加科学地总结凝练了建党时期的革命精神。伟大建党精神的提出是一个历史性的贡献,也是一个时代的强音,不仅是对建党时期革命精神的重大创新,同时也是中国共产党百年精神谱系的重大创新,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以“伟大”命名,对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通览中国共产党百年精神谱系中的几十种革命精神,以“伟大”命名的精神为数寥寥,伟大建党精神之所以称为“伟大”,体现在它的重要地位上。习近平总书记将伟大建党精神明确定位为“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强调“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可见伟大建党精神始终贯穿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之所以称之为“伟大”,还表现在伟大建党精神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系上,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伟大建党精神来源于我们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百年伟大实践之始,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百年不懈奋斗的核心精神。同时,作为一种精神力量,传承与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的终极目标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第二,对伟大建党精神内涵的高度凝练。习近平总书记以32个字系统总结伟大建党精神的内涵,层次鲜明,思想深邃。“堅持真理、坚守理想”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思想基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追求,“不怕牺牲、英勇斗争”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品格,“对党忠诚、不负人民”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情怀。这4个方面都是在中国共产党丰富实践基础上的深刻总结,彼此相互联系,共同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从精神层面回答了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核心问题。其中,“不负人民”是伟大建党精神的核心要义,是其他精神内涵的最终落脚点,充分体现了党的性质、宗旨及初心和使命。

第三,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百年精神谱系的宏观概括。伟大建党精神是从中国共产党人在建党时期开展的革命实践中提炼出来的,承载于建党骨干的价值信仰和行动之中。同时经过党的百年不断检验与升华,突破了具体的时间和空间,避免以某地、某人、某事的刻板代入,呈现为一种“总精神”“总开关”。作为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伟大建党精神与中国共产党其他精神的关系是起点与延续、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同时,伟大建党精神连接着过去、现在和未来,体现了党立足千秋伟业的宏伟目标。百年大党的所有精神品质都起源于、集中于伟大建党精神,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在伟大建党精神基础上延展而成。

从红船精神到“建党时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精神”,再到建党百年之际提出伟大建党精神,体现了我们党对建党时期革命精神的认识不断升华、不断丰富、不断创新的过程,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凸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站在新时代的新高度,回首百年、开创未来的全新认识。

二、伟大建党精神:来源于创党先驱的伟大实践

中国共产党诞生是中国近代历史的必然。1840年鸦片战争打开了古老中国的大门,此后,列强通过发动侵略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中国一步步踏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华民族徘徊在危险的边缘,苦苦挣扎。无数仁人志士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理想,肩负起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历史重任。农民阶级、地主阶级洋务派、资产阶级维新派及革命派先后开展救亡运动,尝试了各类方案,但都因不符合中国国情和时代主题而宣告失败。一系列的失败没有使伟大的中国人民放弃自己理想,中国的先进分子始终在追求真理,英勇斗争。伟大建党精神正是发端于这一历史场景中,其核心内涵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逐渐形成思想萌芽。

毛泽东曾说:“我们研究党史,只从一九二一年起还不能完全说明问题。”这也从侧面说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并非只是1921年中共一大的召开这一简单的时间点,而是一个完整的创党历史链条。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在中国产生了巨大影响,许多中国先进分子得到鼓舞。毛泽东曾说:“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马克思主义的霞光给正在苦苦求索的中国先进分子指明了方向,他们逐渐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从中找到了解决中国问题的良方。许多人逐渐接受马克思主义,成为马克思主义者,并积极推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北大红楼是早期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传播的重要阵地之一,这里聚集和发展了一大批早期马克思主义者。时任北大图书馆主任的李大钊是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接受者和传播者,早在日本留学期间,他就开始有意识地学习和研究社会主义思潮,寻求救国救民真理。俄国二月革命尤其是十月革命以后,李大钊先后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Bolshevism的胜利》等文章,宣传俄国革命。五四运动后,他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系统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和唯物史观,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李大钊在北大开设多门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编写课程讲义,发起成立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会等社团,使邓中夏、高君宇、张国焘、罗章龙等北大青年树立起了马克思主义信仰。经过五四运动的洗礼,陈独秀也完成了从民主主义者到马克思主义者的彻底转变,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总结道:“中国人找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中国的面目就起了变化了。”这充分表明,经过近代苦苦寻找,先进中国人终于找到了“救中国”的思想武器,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未来实践运动指明了正确的方向。北大红楼见证了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对真理的不懈追求和始终坚守,这种理论研究支持和奠定了建党先驱们在以上海为主体的建党实践,体现出“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的精神。

鉴于北京的政治高压,1920年2月,陈独秀离京到沪,4月正式入住上海环龙路老渔阳里2号。之后,这里成为《新青年》编辑部的所在地和上海马克思主义研究会的活动地,积极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进一步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和马克思主义者的增多,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和组织基础。陈独秀、李大钊等革命先驱开始筹划建立一个无产阶级政党。作为陈独秀的寓所,老渔阳里2号常常聚集着许多来自全国各地的马克思主义者,还有一些青年在这里确立了自己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毛泽东1920年5月5日到达上海,这是他一生的重要时刻。到上海后他曾到老渔阳里2号与陈独秀讨论他读过的马克思主义书籍,他后来回忆:“陈独秀谈他自己的信仰的那些话,在我一生中可能是关键性的这个时期,对我产生了深刻的印象……到了1920年夏天,在理论上,而且在某种程度的行动上,我已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了,而且从此我也认为自己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了。”在老渔阳里2号聚集的这群马克思主义者后来成为参与建党的主要力量,毛泽东后来总结,五四时期的进步青年深受“陈独秀和他周围一群人的影响”,“由他们集合起来,这才成立了党”。

1920年6月,陈独秀、李汉俊、俞秀松、施存统、陈公培5人在老渔阳里2号开会,商议发起成立第一个党组织,同时起草了党纲。8月,上海的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在老渔阳里2号正式成立,党组织正式定名为“中国共产党”,实现了党的发起和初建。党在老渔阳里的发起初建,是革命先驱“践行初心、担当使命”的生动写照。在最早成立的上海党的早期组织的领导和推动下,各地党的早期组织相继建立。各地组织在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同时,积极推动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贯彻“不负人民”的精神,开展平民教育,面向劳苦大众开办补习学校,在提升工人文化素质的同时,宣传马克思主义,启发工人们的阶级觉悟,为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号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7月30日晚,“一大”第六次会议即原定的闭幕会议遭法租界巡捕程子卿闯入,马林建议马上中止会议,代表们随即转移。经商议后,他们分批转移至浙江嘉兴,在南湖游船上完成了最后一天的会议。党的一大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其中明确规定,“革命军队必须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承认无产阶级专政,直到阶级斗争结束”。这一文本表明了中国共产党实现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展现了伟大的新生政党改天换地的信心与决心,反映了伟大建党精神的核心内涵。

回顾党的创建历程,从思想理论为建党奠基到组织建党实践,这一过程并非轻轻松松、一帆风顺,而是遍布了惊涛骇浪,充斥着各类挑战。作为创党实践的主体,创党先驱身上承载着建党时期革命精神,其中蕴含的理想、斗争、初心、使命都是伟大建党精神的核心内涵。建党先驱们凭借伟大建党精神这一精神力量,战胜艰难险阻,最终成功建党。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看:

从出身境遇来看,建党先驱普遍出身于非贫困家庭、以知识分子为主体,他们本可以享受安逸的生活,不必踏上艰难崎岖的革命道路,但他们心中怀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用最积极的态度不懈拼搏和辛勤付出,有的甚至付出了自己的生命。俞秀松的弟弟曾问他何时回家,得到的回答是:“我要等到大家有饭吃,等到讨饭佬有饭吃时再回来。”他们身上所展现的为国为民的理想信念、精神品格最终凝聚成伟大建党精神。

从革命实践来看,建党先驱在创党过程中将伟大建党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反映在思想、行为、事迹中,在他们创党及其后来的革命实践中能够找到明确印证。早期党员之一的李启汉1922年被逮捕入狱后,被施以酷刑,但他始终坚贞不屈。在龙华监狱坐牢长达2年零4个月出狱的他形容枯槁,发蓬如草,但他始终保持对党忠诚,意志坚定,正是因为他心中有着精神的力量。中国共产党最早的58名早期党员,经过一番大浪淘沙,有的叛变、有的脱党,但是绝大多数经受住了历史的考验,其中21名早期党员在后来的革命中牺牲,毛泽东、董必武、周恩来、林伯渠始终不懈奋斗,见证了革命的胜利,迎来了新中国的成立,成为党和国家的领导人。毛泽东说:“我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是历史的最正确解释,从此以后,从没有动摇过。”周恩来在确立了共产主义信仰后表示:“我认的主义一定是不变了,并且很坚决地要为他宣传奔走。”“坚持真理、坚守理想”始终保持在他们心中,永恒未变。建党先驱的先进事迹充分诠释了伟大建党精神的内涵,他们在长期革命实践中将这一伟大精神品质传播开来,使越来越多的党员从中收获、感悟,成为他们革命实践的精神指引。伟大建党精神的内涵就是在百年的历史过程中逐步概括、提炼、总结而成的。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了主心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登上中国政治舞台的那一刻起,我们党就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始终不渝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从此,中国人民开始从精神上由被动转为主动,中华民族开始艰难地但不可逆转地走向伟大复兴。”伟大建党精神正是在这个“不可逆转”的百年奋斗中成为“精神主动”的重要支撑力量,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始终坚持自我革新,指引中国人民在复兴之路上不懈前行。

三、伟大建党精神: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

习近平总书记将伟大建党精神定位为“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强调“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在长期奋斗中构建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锤炼出鲜明的政治品格。”这些全新的论述、提法明确了伟大建党精神的重要地位,强调了伟大建党精神与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关系,具有重要理论意义。

伟大建党精神为何称为“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可以从历史逻辑、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3个层面展开分析。就历史逻辑而言,历史从哪里开始,精神就从哪里产生。革命精神引导和促进了新的历史的诞生,伟大创党实践为伟大建党精神提供了检验正确与否的条件和实践契机。建党时期是中国共产党历史的起点,奠定了百年党史的基础,伟大建党精神自然成为之后产生的一系列精神的源头。就理论逻辑而言,伟大建党精神与其他革命精神的不同之处在于它并非拘泥于一时一地的精神,而是一种贯穿百年、融合和规范百年精神谱系的“总精神”。32个字的精神内涵作为新理论的开端,与日后其他一系列革命精神具有普遍共性,能够将其他革命精神包罗其中,共同勾勒出百年党史的奋斗历程。就实践逻辑而言,伟大建党精神具有传承性和实践性,伟大建党精神是在伟大创党实践中形成的,在革命、建设、改革、新时代等阶段,结合不同时期的时代主题完成各种历史任务,进而提炼出系列革命精神,这些革命精神是伟大建党精神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具体表现。今天,伟大建党精神仍具有伟大实践价值,引导共产党人在新时代的奋力前行。以上历史逻辑、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充分证明,伟大建党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实至名归。

伟大建党精神历经百年,而其内涵始终不变,持续发挥着作用。正是因为伟大建党精神居于“源”的地位,为其百年传承提供了基本前提和基本导向。同时,伟大建党精神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创新性,在不同阶段根据不同历史条件和时代主题进行转化,使这一源头永远流出活水。

在建党与大革命时期前后,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伟大建党精神与创建无产阶级政党、反帝反封建的时代主题相结合,演化出了红船精神等革命精神。这些精神是伟大建党精神的具体化,与伟大建党精神是整体与局部的关系。以红船精神为例,“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都是從建党先驱秉持初心使命投身建党实践中提炼出来的,是“坚持真理、坚守理想”和“践行初心、担当使命”精神在建党时期的体现。

在土地革命时期,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伟大建党精神与开展武装斗争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时代主题相结合,演化出了八一精神、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等系列精神,这些精神都是在反抗国民党的背景下形成的,呈现的是党的寻路轨迹,体现了恶劣条件下党的先进性的锻造。以井冈山精神为例,井冈山的星星之火形成燎原之势,依靠的是“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创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的精神。其中,“坚定信念、艰苦奋斗”是“践行初心、担当使命”在井冈山艰苦环境下的集中表达,“实事求是、敢创新路”是中国共产党在井冈山斗争中奉行“坚持真理”,探索“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的体现。“依靠群众、勇于胜利”是井冈山斗争的策略,这是“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在当时条件下的反映。

在抗日战争时期,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伟大建党精神与抗击外来侵略的时代主题相结合,演化出了抗战精神和东北抗联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太行精神等系列精神。在外敌入侵、中华民族危机加剧的背景下,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发挥中流砥柱的作用,国内各政治势力统一战线共抗外辱,在可歌可泣的英雄史诗中凝聚了这些伟大革命精神。以抗战精神为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形成了伟大的抗战精神,中国人民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上述概括诠释了抗战精神的核心内涵,是伟大建党精神的“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在抗战时期的表现。中国共产党自创建以来,广大共产党人始终顽强拼搏,坚持英勇斗争的精神,在外敌入侵的背景下表现得更为突出,发挥了抗击外寇的精神支柱作用。

在解放战争时期,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伟大建党精神与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时代主题相结合,演化出沂蒙精神、西柏坡精神等。以西柏坡精神为例,“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进取精神是“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体现,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彻底打倒国民党反动派、取得革命胜利的决心和勇气,为建设一个新中国奠定了政治和思想基础。“坚持依靠群众,坚持团结统一”的民主精神是“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體现,倡导民主作风和制度,为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善于破坏旧世界,善于建设新世界”的探索精神和两个“务必”的赶考精神都是“践行初心、担当使命”的体现,表达了中国共产党人以更完美的姿态去创造一个新中国的愿景。

从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来看,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伟大建党精神指导了中国共产党人随着时代主题的转换,战胜了一场又一场的挑战,最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

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伟大建党精神与建设新中国的时代主题相结合,演化出抗美援朝精神、北大荒精神、红旗渠精神、大庆精神、铁人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王杰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西迁精神等精神。这些精神都围绕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主题展开,伟大建党精神由武装革命、与敌人作斗争,转化为完成“三大改造”、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与一穷二白的经济社会环境作斗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这些斗争精神是“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体现,而其核心仍是初心与使命,破除万难,挑战自我,开展经济建设的最终目标就是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在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伟大建党精神与和平发展的时代主题相结合,形成了改革开放精神、特区精神、女排精神、抗洪精神、抗击非典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北京奥运精神等。改革开放时期中国逐步从站起来向富起来转变,经济社会出现了巨大变化,发展成为时代主旋律。以特区精神为例,其核心内涵是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实际是通过创新,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真理,这是“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的生动体现。在伟大建党精神的引领下,中国共产党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伟大建党精神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时代主题相结合,形成了塞罕坝精神、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探月精神、新时代北斗精神、伟大抗疫精神、脱贫攻坚精神等。新时代面临诸多新情况、新挑战,更需要有精神力量的支撑。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弘扬和传承伟大建党精神,以“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为核心,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

伟大建党精神与其后诞生的一系列革命精神围绕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百年党史的核心主题,有着共同的终极目标、共同的理想信念基础,共同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百年来坚守不变的性质宗旨、理想信念、优良作风,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奋斗、奉献、忠诚、创新、求是的突出品格,成为中国共产党人取得革命、建设、改革事业伟大胜利一以贯之的精神支撑。

伟大建党精神历经百年,在长期奋斗中构建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细数中国共产党人锻造出的精神谱系,其内容不可谓不丰富。从时段来说,每个时段都存在一系列精神,是在不同时期的特定环境下形成的。上文系统展示了其中较为知名的精神,展现了一条精神谱系的纵向延展脉络。从区域来说,可大致包括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延安精神、太行精神、吕梁精神、大庆精神、特区精神、浙江精神等,这些精神以区域命名,反映的是这一精神特质在这一区域的孕育与形成。就人物而言,董存瑞精神、邱少云精神、铁人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王杰精神、邹碧华精神等,这些精神是承载在这些英雄的人物的先进事迹之上,立足不同场景,凝结出的精神具有感召力,给人以鼓舞。就事件来划分,五四精神、遵义会议精神、长征精神、伟大抗战精神、“两弹一星”精神、伟大抗疫精神、扶贫精神等归属于此类,这些事件都是百年党史中的重大的标志性事件,体现出重大的革命精神。从具体意象来分,地道战精神、女排精神都以特定的意象命名,展现的是这些微观对象背后的宏大精神。以上诸多中国共产党精神是伟大建党精神的历史延伸,是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不断回应不同时代主题在精神层面的突出展示。不难发现,其核心规律与突出特点在于始终与时俱进、与时代同步,永远保持创新,使得党的创新理论始终指引着党领导人民实现伟大事业,开展伟大斗争,使党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

伟大建党精神来源于建党实践中,赓续百年,引领着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接续奋斗。这一伟大精神力量历久弥新,在新时代仍充分焕发着时代价值,指引中国共产党人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赶考之路上奋勇前行。

本文系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党的诞生地史料挖掘与建党精神研究”专项课题“中国共产党建党精神的时代价值研究”(2019ZJD006)阶段性成果

作者忻平系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会长、上海大学文学院历史系教授,姜楠系上海大学文学院历史系博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刘  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