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媒介仪式强化大学生国家认同的实现路径研究

2024-02-02运迪

教育传媒研究 2024年1期
关键词:国家认同实现路径

运迪

【内容摘要】进入互联网时代,我国的建党和国庆纪念庆典作为一种典型的媒介仪式,通过网络传播直击大学生的内心,成为影响他们国家认同的重要变量。从政治传播学出发,本文认为建党和国庆纪念庆典活动通过大众传媒和学校组织双重机制,成为提升大学生国家认同水平的媒介仪式,主要是通过大众媒介仪式化和学校传播组织化两种路径实现这种强化作用。

【关键词】媒介仪式;国家认同;实现路径

青年对国家的认同,关系到青年一代能否具备必要的思想政治素质,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也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和未来发展。进入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的国家认同受到互联网交互模式的重要影响,网络不仅影响他们的信息获取方式、人际交往模式和思维方式,还影响他们与国家宏观叙事建立联系的个体方式。我们在研究中发现,对青年大学生群体施以国家认同的教育引导,除了通过各个层次教育系统的正规学习外,还包括通过在重要时间节点上的全国性纪念庆典活动及其传播介入他们的政治生活。从政治传播学来看,每年一次的建党和国庆纪念庆典作为一种典型的媒介仪式,通过网络传播直击大学生的情感世界,提升他们的国家认同水平。在当前全媒体时代,国家纪念庆典的传播更多是通过互联网全方位进入大学生的视野和生活,成为影响他们国家认同水平的重要外部变量。本文借助传播学中媒介仪式的概念范畴和分析框架,具体分析每年进行的“七一”建党和国庆纪念庆典传播对大学生国家认同的影响机制,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媒介仪式强化大学生国家认同的实现路径,为今后通过纪念庆典传播活动提升大学生国家认同水平提供现实启示。

一、文献综述和问题提出

按照政治传播学的观点,公共权威机构举办的政治性纪念庆典活动,实质上是一种作为传播的政治仪式,提前策划的纪念性报道、现场直播和全媒体渲染,在特定时间节点循环往复出现,表现为一种典型的媒介化仪式传播活动。进入大众传媒时代,美国传播学家詹姆斯·凯瑞在《作为文化的传播》一书拓展了传播学研究的新视域,首次将“仪式”引入传播学,他认为传播不是信息的传递而是一种表演,实质上是通过符号系统实现主体之间沟通、互动的文化或社会仪式过程。戴扬和卡茨将“对电视的节日性收看,即关于那些令国人乃至世人屏息驻足的电视直播的历史事件——主要是国家级的事件”①,或是“节庆式收看”②定义为媒介事件,指出媒介事件具有如下特征:首先具有非常规性和垄断性,由于媒介事件大规模的集中直播,会中断、挤占、延迟其他常规安排,形成一种主导性传播。其次、媒介事件的组织者是权威性的公共机构,如政府、政党等,营造一个万众瞩目的社会中心,这个中心乃是“有历史意义”的仪式的组织者与技术熟练的电视台联合生产的一个事件。③再次、媒介事件具有直播性和远地点性,吸引大量兴致勃勃的国内观众,他们在或集体或家中的远距离收看,观众往往专心致志收看报道,共享集体仪式,欢庆和分享共同价值,产生正向的传播效应。最后,媒介事件充满崇敬感和仪式感,具有历史意义,能达成积极的社会整合意义。④库尔德里进一步对媒介事件进行反思,认为“通过媒介事件的叙事框架,社会的集体属性被确认、强化或是维系,通过这一社会过程确认社会凝聚力”,⑤并认为社会性收看直播的形式,人民习惯性参与、重复性、纪念性行为属于媒介仪式。国外学者进一步认识到没有大众传媒传播的信息,国民就无法对民族国家共同体进行想象,认同就无法实现。媒体在国家身份(认同)建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⑥国内学者在仪式传播思想研究中认为,媒介仪式和媒介仪式并非同等概念(刘建明,2020),但并不影响将其作为研究分析建党和国家纪念活动的政治仪式传播过程的理论框架。有学者认识到“当下的传播已经不再是逻辑和信息的传播,更大程度上是在特定场景之下带着关系和情感状态的传播”。⑦因此,本文将建党和国庆纪念庆典活动传播视为一种媒介仪式,除了具有媒介事件本身具备的组成要素外,还包括在学校组织将媒介事件仪式化的活动安排,因此使用媒介仪式的表达更贴合本文的研究对象。

中国学者通过对不同地区大学生国家认同的实际状况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认为经济全球化、文化认同、政党认同、消费主义、互联网、社会问题以及不同的群体特征和个体因素等对大学生国家认同会产生影响(马文琴,2008;吕芳,2010;刘涵慧,2013;杜兰晓,2013;李若衡,2013;石文亭,2014;卢守亭,2014;金炜玲,2018)。政党和国家的纪念庆典作为一种政治仪式,承载和发挥着一定的政治、社会和文化功能,对大学生的认同存在不同程度的影响。有学者分别对建党周年和国庆“逢十”纪念活动在聚合政治能量、增进政治认同、维护政治稳定和塑造国家形象等方面的功能进行分析(童小彪,2009;刘晓鹏,2021;刘正芳等,2021)。也有学者认为建党和国庆纪念活动的政治功能体现在政治仪式、纪念讲话和纪念文本等方面(胡国胜,2007;吴志军,2008;李路曲,2012;贺东航,2021;齐卫平,202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每年国庆纪念日都会举行庆典仪式,范育富以2009年国庆庆典为例,深入剖析国家认同的话语符号建构过程;陈金龙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国庆纪念具有强化国家认同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还有学者基于实证材料探究国庆庆典活动对大学生建构国家认同产生的积极作用(杨巧,2012;范叶超等,2021)。同时,有学者进一步认识到媒介仪式成为新时代建构中国青年国家认同的新机制,媒介仪式得益于网络传播中青年的深度参与和持续互动,从而打造出一种独特的国族身份生产和国家认同建构机制(徐明华等,2020)。

综上分析,本文研究的国庆和建党纪念庆典直播活动无疑是被刻入历史的媒介仪式,国庆70周年和建党100周年的重大庆典传播活动不仅仅是媒介仪式,更是形成了媒介事件群⑧,超越了西方传播学界“媒介事件”的解释范畴,在网络媒体兴起的全媒体时代为研究同类问题提供了全新的研究樣本。同时,上述文献综述表明,建党和国庆纪念庆典活动的传播能显著提高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水平,然而目前学界对其内在作用机理和实现路径探讨还稍显不足。因此,本文以周期性举行,并在“逢十”“逢五”重大节点隆重举办的建党和国庆纪念庆典活动传播为研究切入,探讨媒介仪式强化大学生国家认同的内在机制和实现路径。

二、媒介仪式对大学生国家认同的影响机制

本文主要是从大众媒介和组织传播两条路径,即媒介仪式参与性与学校组织力度两方面探讨建党和国庆纪念庆典媒介仪式对大学生国家认同产生作用的影响机制。为了克服以往研究中提出“媒介事件”理论框架无法对“观众”如何收看这样一些电视节目,没有充足的研究资料作为支撑,无法做到严格意义上的过程分析的这一缺憾⑨,我们不仅依据国家—大众媒介—青年学生这条“媒介仪式”理论提供的政治主流价值传播链条,对重大庆典仪式传播强化青年学生国家认同的路径做一般性考察,还要考察学校这个重要的组织傳播通道,依据国家—学校仪式—青年学生的强化纽带,将其置于组织路径中去寻找传播和个人政治价值观内在的因果联系。

(一)大众传播的媒介机制

依据国家—大众媒介—青年学生这条主流政治价值传播链条,大众媒介特别是互联网的兴起为媒介传播成为仪式,并影响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提供媒介机制。在中国,政治议题媒介仪式的设计者和组织者主要是党和国家,它们不仅为媒介仪式提供政治传播的框架脚本,还通过制度化、规范化和常规化的传播议题设置营造全方位的媒介环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庆典,2019年10月1日在天安门广场举行阅兵式活动,活动现场气氛宏大热烈,经由媒体向全球直播,感染了全球华人。2021年7月1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七一”重要讲话,并通过电视和互联网全媒体平台向全球直播盛况。这两次重大庆典活动的仪式传播对大学生的国家认同产生了重要影响。时空的自由跨越和灵活播出、传受者的高互动性、即时的反馈系统、传播者和受众角色身份上的鲜明区隔在网络世界开始得到弥合,即使远距离参与,同时不在现场,但是仍然能让观众感受到共同的文化、风俗道德、仪节以及政治仪式的传播在时间维度上对一个社会的维系,不仅在空间里实现政治信息的传递,更是在时间上进行传承。周期重复,历经时间,通过记忆和保存,人们结成一个共同体,维系着彼此共同的身份。

(二)学校仪式的组织机制

依据国家—学校仪式—青年学生的强化纽带,学校为媒介仪式在大学生群体中的落实和实现提供组织机制。政党和国家的纪念庆典活动能否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媒介仪式,究其作用机制的最终发挥还在于大学生所在的学校是否积极组织直播观礼,以及以班级或是党支部为单位的讨论交流等系列活动,以在校化的方式让学生参与纪念庆典活动的媒介传播。大学是专门化、系统化的政治教育机构,承担向青年学生灌输国家主流政治价值和政治态度的教育责任。在大学校园中,考察媒介仪式对大学生国家认同的具体影响,还需要考察大学生所在的学校如何组织他们参加集中观看国庆典礼直播或录播的活动,从而提升学生对国家的认同水平。政治仪式的现场参与一般都比较有限,媒体是将其社会效应扩大化的利器。以上海地区大学生为例,他们参与国庆和建党纪念庆典活动主要是通过参与学校组织的直播观礼活动以及相对应的校内庆典操演活动,以此作为远距离参与政党和国家的纪念庆典活动的方式,与北京正在举办的庆典活动实现跨越时空的同步在场。在学校的统一组织下,他们和国家、大众媒介一起构成了庆典活动媒介仪式。学校通过组织观看直播活动等系列校园纪念活动,作为大众传播在新媒体时代的常用方式。参与学校组织的集中观看直播的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由被动的观众变为直播仪式的亲身经历者,见证仪式本身,从中获得一种直接正面的情感体验,建构一种对政治传播媒介仪式的积极行动。

三、媒介仪式视域下强化大学生国家认同的实现路径

在媒介仪式的影响下,探究其对大学生国家认同的强化路径。具体而言,我们主要从大众传播的仪式化方式和学校机构的组织化方式,探讨媒介仪式如何使大学生在参与过程中不断强化其对国家的认同。

(一)大众传播机制中的仪式化路径

从国家—大众媒介—青年学生主流政治价值传播链条来看,党和国家的纪念庆典仪式传播是典型的媒介事件群,通过共享媒介化仪式过程,凝聚社会成员共同价值的重要机制,主要通过以下几方面对青年学生的国家认同起到强化作用。

一是提前主动设置议程。在建党和国庆这一重大纪念庆典活动前后,党和国家会通过媒介事件进行宣传预热、文艺展演、纪念会议、庆祝大会等议程,形成一种集体的叙述框架,帮助大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国家发展现状和未来前景,增强大学生对国情的认知和对国家未来发展的信心。有学者指出,测试一个政治体制或政治权力合法性的主要方法是“看那个国家是否已经培养起一种共同的长期延续的政治文化的范围,主要指全国性的仪式及假日”。⑩党和国家的纪念庆典活动在政治传播中提前设置议程,借助一系列政治仪式传播,在时、空、人、物等多个方面展现党和国家的形象,以清晰有序的方式展示给大学生,其传播方式、传播内容都直接影响他们对党和国家的观感。

二是制造远距离不在场的参与体验。全国各地青年大学生大都是通过观看直播的方式参与建党和国庆的纪念庆典活动,这丝毫不影响学生参与仪式传播的主体感受。庆典活动的播出充满崇敬感和仪式感,其视觉化、形象化的传播形式更加亲民,会给参与的人们带来整齐划一的集体归属感和身临其境的氛围感。由于这些共同的根源纽带,他们有着相当程度的生命共同体的感觉。

三是通过符号系统强化学生的国家归属感和认同感。在“逢十”“逢五”国庆日和建党日重大庆典媒介仪式中,党和国家通过发布象征性的政治符号对大学生国家认同进行正面强化。这种符号化的国家和政党形象加入政治象征元素,政治仪式中的符号化和具象化的活动标识代表了党和国家的外在形象,承载着丰富的象征符号,以象征符号表达思想观念,借助于纪念仪式,参与者可以依托符号搭建起个人与国家、民族之间的桥梁。同时,通过媒介传播的方式使政治符号系统以无处不在的方式影响着青年大学生,激发他们政治认同的情感取向。通过这种纪念庆典活动传播,青年人在身份和认同上达成了同意和统一。

(二)学校在校传播中的组织化路径

进入全媒体时代,大学生的认知和交往方式受到各种媒介形式深度影响。想要在多元思想交流碰撞、多种新媒体形式交互竞争中赢得青年的关注和认同,还需要考察大学生所在的学校组织策划的集中观看国庆典礼直播或录播的媒介事件,是如何发挥不可替代的强化作用的。

一是在场的操演强化大学生的认同感。学校通过组织学生收看庆典仪式现场直播节目的方式,不是单纯地接收现场直播的传播内容,而是通过有组织的传播渠道营造一种青年学生的“在场感”,以一种具有持續性和全方位的仪式呈现,将大学生与国家的政治生活紧密相连。在国庆和建党重大纪念日举办的校园系列庆祝活动,比如国庆期间组织升国旗仪式、文艺展演等,建党纪念日前后以专业、班级或党支部为单位开展参观红色纪念地、重温入党宣誓仪式、集体学习研讨等间接方式。在政治仪式的共同参与中,建构起大学生作为中国人最基本的身份认同和情感认同基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每年定期庆祝和“逢五”“逢十”举办重大庆典活动成为国庆纪念的传统,这不仅是近代民族国家作为共同体存在的显著标志,也是塑造国家整体形象和实施政治动员的重要途径。上海地区大学生前往北京亲身参与国庆阅兵式的可能性比较小,但是通过学校或学院组织的集体观看活动,也能跨越时空获得亲身参与国庆纪念庆典活动的政治体验感和效能感。

二是组织学习各种纪念讲话,引导大学生思想态度。媒介仪式中政治性修辞的仪式构成、仪式传播的重要内容、重要时间节点发表的纪念性讲话也是媒介呈现的方式之一,对具备一定文化水平和政治素质的大学生影响更为明显。在庆祝建党百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七一”重要讲话,一方面,为青年群体建构共同的历史记忆和主流价值判断;另一方面,以带领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对青年进行政治动员,强化大学生群体在制度认同和道路认同两方面的国家认同。因此,大学的组织传播途径不同于大众媒介传媒的一个明显区别在于可以在校园内组织大学生学习各种纪念性讲话,以引导更深入地了解和认知党和国家的执政理念和发展成就。

综上所述,将大众媒介与组织传播相结合,党和国家的纪念庆典活动才能真正成为媒介仪式,其所代表的主流政治文化价值才能真正抵达青年大学生,深刻影响他们的认知和判断,并进而形成现代公民所必备的国家认同感,达到将国家宏大政治价值叙事与大学生成长成才所应具备的政治意识沟通的教育效果。

四、结语

探讨媒介仪式对大学生国家认同的影响机制,并探究大学生国家认同的强化路径,能够为党和国家在重要时间节点上的纪念庆典传播活动安排,以及高校教育提供的落地组织的媒介仪式教育提供参考和借鉴。一方面,每年周期循环举办的建党和国庆庆典活动,其定期举办的方式将建党和国庆纪念日融入青少年的日常生活,通过大众传播路径将党和国家的宏大叙事和他们的生命体验相连接,将对政党和国家的认同和归属印刻在青少年的成长历程中;另一方面,面对新时代青年群体的新特征,在学校层面设置符合青年学生群体认知偏好和心理需求的线上线下系统庆祝活动,为学生营造可以随时入场、随时在线参与的大众文化活动,让他们走出熟悉的行动范围,由以往旁观者的身份逐渐转变为参与者,甚至是组织策划者,在担当主人翁责任的同时,体会到自己成长为时代新人对党和国家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本文系教育部全国高校优秀中青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择优资助计划“大学生国情认知与使命担当意识培育研究”(项目编号:18JDSZK139)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①③〔美〕丹尼尔·戴扬、伊莱休·卡茨:《媒介事件:历史的现场直播》,麻争旗译,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版,第1页、第17页。

②⑤〔英〕尼克·库尔德里:《媒介仪式——一种批判的视角》,崔玺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67页、第68页。

④刘建明:《仪式传播思想研究》,科学出版社2020年版,第73-75页。

⑥〔美〕詹姆斯·卡伦:《媒体与权力》,史安斌、董关鹏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3页。

⑦喻国明、杨颖兮:《参与、沉浸、反馈:盈余时代有效传播三要素》,《中国出版》2018年第8期。

⑧黄灿:《媒介事件群中的历史建构——关于2009年中国国庆庆典的传播学思考》,《传媒观察》2009年第12期。

⑨郭建斌:《如何理解“媒介事件”和“传播的仪式观”——兼评〈媒介事件〉和〈作为文化的传播〉》,《国际新闻界》2014年第4期。

⑩〔美〕李普塞特:《政治人:政治的社会基础》,刘钢敏、聂蓉译,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第3页。

张灏:《幽暗意识与民主传统》,新星出版社2010年版,第169页。

马振清、蒋雪莲:《纪念仪式在爱国主义教育中的价值呈现》,《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7年第2期。

(作者系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李林】

猜你喜欢

国家认同实现路径
全球化会削弱国家认同感吗
国家认同视域下的核心价值观构建
论新疆民族互嵌型社区的建设:现实背景、基本概念和实现路径
经济责任审计发挥国家治理作用的实现路径
论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和谐关系建构取向
浅议人民银行金融稳定职能的实现路径
国际私法法典化的挑战与实现路径
我国学术期刊的价值设定与实现路径
历史教育与国家认同
从社会资本视角看中国政治发展的条件和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