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大众化推进

2024-02-02豆桂征

今古文创 2024年2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价值大众化

【摘要】马克思主义哲学致力于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在当代社会,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国家建设、社会实践和个人生活都有着重要价值。要想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解决人民群众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更好地发挥其当代价值,必须实现对它的大众化推进。针对大众化推进过程中存在的经院化趋势、教条主义和形式主义特征、多元文化冲击、传播零散、传播途径不丰富等问题,需通过壮大人才队伍、传播方式多样化、语言简洁通俗、理论联系实际、注重系统观念等对策,更好地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播与发展。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价值;大众化

【中图分类号】B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4)02-0073-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02.023

哲学体现特定阶级和社会集团的利益和要求。马克思主义哲学反映无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它的最终目的是解放无产阶级,彻底解放全人类。在当今社会,马克思主义哲学依然对国家、社会和个人有着重要价值。作为科学的理论要想掌握群众,成为强大的物质力量,发挥其当代价值,必须实现它的大众化。剖析大众化推进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对促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繁荣发展、发挥其当代价值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及发展

(一)创立的条件

任何一种理论都是时代的产物,马克思主义哲学也是在一定的社会基础和科学前提下创立起来的。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制度在西欧确立,资产阶级和封建地主阶级的矛盾降为次要矛盾,和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成为主要矛盾。19世纪30—40年代,无产阶级为争取自身解放,在当时几个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进行了革命运动,但由于这些革命实践具有一定的自发性,没有科学的理论指导,均以失败告终。马克思、恩格斯正是适应无产阶级对科学理论体系的时代需求,系统总结无产阶级的革命经验,批判吸收人类优秀文化成果,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其中哲学部分是其整个理论体系的基础。19世纪的三大科学发现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提供了自然科学基础,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复辟时期的历史学和英国空想社会主义学说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提供了社会科学前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即有客观必然性,同时又离不开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天才创造和主观努力。

(二)从黑格尔到费尔巴哈再到历史唯物主义的转变

马克思、恩格斯在理论创作的初期属于“青年黑格尔派”,是辩证唯心论者。在社会政治活动中,他们把哲学批判和社会政治批判结合起来,开始反对“青年黑格尔派”脱离现实政治、空谈思想的主观主义,于1843年起开始转向费尔巴哈唯物主义。1844年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神圣家族》已经在哲学上超出费尔巴哈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开始转向历史唯物主义。1845年马克思撰写了《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提出关于“新唯物主义”的哲学纲领。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

马克思、恩格斯随后运用唯物史观揭露了资本主义的剥削性,并同各种非科学的社会主义如蒲鲁东主义、巴枯宁主义等做坚决的斗争,在为无产阶级争取解放的斗争中,进一步论证了他们的新世界观。《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正式创立。在无产阶级争取自身的解放运动中,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其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促进了工人运动的全面发展。

(四)丰富和发展

实践需要理论的指导,理论同样需要随着实践的发展向前推进。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在阐释、传播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列宁将其与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来指导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并在世界观、认识论、辩证法、历史观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新命题和新结论;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不同阶段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产生了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征

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题,实践观点是它的核心观点。与旧唯物主义立足于单个的人和“市民”不同,马克思主义哲学立足于“人类社会”,它的最终目标不是为少数人谋私利,而是要彻底解放全人类。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辩证、历史的唯物主义,这是马克思唯物主义的三个基本理论特征,其中实践唯物主义是它的本质特征,辩证和历史唯物主义由实践唯物主义引申而来。[1]

(一)首要性和基本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的唯物主义,从实践的维度讲,它具有首要性和基本性,它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就是实践的观点。哲学思维虽然抽象,但必须立足现实社会,离开现实,哲学只能是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正如马克思所说:“哲学家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2]旧唯物主义不理解现实的实践活动及其本体论意义,而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有目的地改造客观世界,才构成了现存世界的基础和本体。人的实践活动的本质是有目的地对现存环境进行改造的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现实生活的抽象把握和总体理解。

(二)批判性和革命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的唯物主义,从辩证法的维度讲,它具有批判性和革命性。“辩证法是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3]辩证法是一个规律体系,它贯穿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是最一般的規律,包含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三个基本规律。马克思认为,人类只有对自然界进行否定性的活动才能维持自身的存在,人的实践活动本身就集中体现了辩证法。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认为每一种现存的形式都在运动,任何现存的事物都必然灭亡,它本身就是批判的和革命的。

(三)彻底性和完备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历史唯物主义,从历史的维度讲,它具有彻底性和完备性。以往的哲学家,即使是唯物主义者,在历史观上也是唯心的,他们不理解实践活动及其意义,没有把历史看作物质性的过程,而认为人的精神主导世界发展的方向。马克思则认为社会关系来源于实践活动,实践将人与自然联系起来,人通过实践活动有目的地改造自然界,来满足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并在此基础上创立了唯物史观,将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统一起来,所以说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具有彻底性和完备性。恩格斯说:“自从历史也得到唯物主义的解释以后,一条新的发展道路也在这里开辟出来了。” [4]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价值

哲学是一门高概括性的学科,它本身就是面向大众、关注社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质是借助哲学原理破解生活中的难题”,[5]它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它的最终目的是解放无产阶级,彻底解放全人类。在当代社会,马克思主义哲学不管是对国家建设、社会实践,还是对个人生活都有着重要价值。

(一)国家层面

在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我国的发展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强大的思想保障,对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增强国家综合实力、稳固国际地位具有重要的作用和价值。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直面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的困境,基于普遍联系的观点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解决世界问题提供中国方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在于充分肯定了人民群众对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因此,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来制定各种方针、政策,始终同人民群众站在一起,为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二)社会层面

马克思主义哲学来源于社会实践关注的现实生活问题,涉及人类活动的方方面面,不仅包括物质世界,也包括精神世界,不仅注重解释世界,更注重改变世界。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解的人是具有历史性和社会性的现实的人,提倡人的真正的自由,建立“自由人联合体”的真正意义上的社会,解决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的矛盾,促进人和社会的共同发展。“我国如果没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将会造成社会信仰的坍塌、混乱,进而导致社会意识形态的倒退”。[6]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下紧密团结起来,齐心协力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共同助力“中国梦”的早日实现。

(三)个人层面

对于个人来说,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正确的真理观、价值观,教会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辩证地思考,用全面的、发展的、历史的眼光看问题,解决生活中遇到的矛盾。学习马克思的社会基本矛盾理论,能帮助我们深刻理解国家战略布局的重要作用;学习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人的彻底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理论,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对于党员领导干部,只有具备有力的理论思维,理想信念才不会动摇,政治方向才不会迷失。对于普通民众,掌握辩证唯物主义这个看家本领,有助于提高辨别能力、思维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众化推进

理论需要随着实践的发展向前推进,实践同样需要理论来指导。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要想用它来指导人民群众的实践,发挥它的当代价值,必须实现其大众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众化是将其从理论转向生活、从少数人转向多数人,运用到现实生活,从而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国共产党从毛泽东同志开始就学哲学、用哲学,来指导中国的革命和建设,百年来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一)存在的问题

随着时代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大众化推进的过程中也会遇到新问题,只有实事求是地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才能提出相应对策,更好地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播和发展。

1.内部问题

首先,经院化趋势,不利于大众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大众的哲学,只有通过群众的掌握才能实现其自身价值。一些学者不懂得话语转换,使用晦涩的语言过渡修饰马克思主义哲学,导致人民群众理解困难。也有一些研究人员没有从社会实践出发,没有将抽象复杂的理论转化为具体的方法,导致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过程中没有感染力和说服力,缺乏指导意义,也会使西方各类错误思潮乘虚而入。其次,教条主义与形式主义特征,联系实践不紧密。有些学者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内容固化,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过程中,只注重其政治教化功能,与现实特点联系不紧密,甚至造成与现实社会生活不符合的问题,没有发挥出实践哲学的本质,使大众不易理解接受。

2.外部问题

如今全球化步伐加快,世界上不同国家和地区文化交流交融日益增加,各种社会思潮传入我国,极大地冲击了我国主流价值观,使人民群众的思维模式、价值观念与行为习惯发生了复杂的变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施展空间被挤压。另外,在新媒体时代,互联网上充斥着各种信息,真假难辨,其中不乏西方反华势力恶意为之。

3.传播问题

首先,理论传播零散,导致群众理解片面或错误。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但是目前在网络传播中多以单纯的某一点为主进行,传播零散化、碎片化,这导致民众对其接受片面或理解错误。其次,传播途径不够丰富,覆盖人群不够广。当前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播途径主要为学校教育和党员教育,传播方式主要集中在学术文章和相关书籍,导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播只能在小范围内对部分人群进行。

(二)推进的对策

第一,壮大人才队伍。要想使马克思主义哲学深入群众,首先,需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研究者的专业知识和心理素质,以及掌握新媒体技术的能力,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众化推进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这是大众化的先决条件和必然要求。其次,还要完善评价和激励机制,激发研究者的热情,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提供充分的制度保障。

第二,拓展传播方式。传统的理论灌输不可替代,但是也不能忽略现代传媒的作用。当今社会,互联网技术已经得到广泛应用,深刻影响了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及交流方式,这對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广泛传播提供了便利。因此在大众化推进的过程中要紧跟时代步伐,结合时代特征,在传播学原理基础上有效运用网络工具,拓宽传播方式,扩大宣传渠道,扩展受众群众覆盖面,占领网络意识形态阵地。同时还要多创作贴近生活、群众喜欢且易理解的理论书籍,以满足受众的需要、拓宽大众化的路径。

第三,语言简洁通俗。毛泽东曾指出,马克思主义哲学要继续走大众哲学道路,要通俗宣传,帮助广大群众澄清模糊认识,让广大群众和党内外干部懂得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真谛,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实践。[7]理论要想深入群众,不仅要在态度上有亲和力,还要与群众的思维相融合,将抽象的理论转化为具体的方法。但是作為大众化过程的主体的广大人民群众知识层面、社会阶层、生活习惯、思维方式甚至民族特点均有所差异,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众化推进中,应充分考虑传播对象的差异性,用人民群众普遍接受的方式和简洁通俗的语言宣传,这样才能提升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人民群众中的影响力。

第四,密切联系实际。实践是理论的源头活水,马克思主义哲学深深根植于大众实践,要想实现它的大众化推进,不能把它当作僵死的教条,必须理论联系实际。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经验表明,必须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才能真正解决现实问题。具体来说,在当代中国,就是联系中国特色和时代特点,使其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密切结合,与当代社会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紧密相连,引导人民群众用它的基本立场、观点与方法解决现实问题。

第五,注重系统观念。坚持系统观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给我们的科学的思想和工作方法,在实践中我们要用联系的、发展的、运动的观点去解决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个完整严密的理论体系,是对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系统性的概括。零散地、碎片地传播容易导致人民群众对知识点理解片面或错误,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推进的本意相悖。在大众化推进的过程中应注重系统观念,完整、全面地宣传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发展开放的理论体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与前人思想即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我们要善于联系当代中国和世界发展的实际,从而更好地把握和运用新思想,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众化,使其更好地服务时代、指导实践、发挥价值,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深入发展。

参考文献:

[1]杨耕.重新理解哲学的显著特点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J].学术研究,2015,(01):1-11+171+159.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9.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1.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9.

[5]阳素云.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价值体现与大众化推进思考[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1(04): 25-29.

[6]张洋.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经济社会发展[J].人民论坛,2018,(28):102-103.

[7]苏小桦.20世纪50年代李达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新贡献[J].理论视野,2017,(03):34-36.

作者简介:

豆桂征,女,河南周口人,西藏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价值大众化
现代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质量观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推进策略解析
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模式探索
五大发展理念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研究
浅析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新形势下正确认识毛泽东思想
『互动式』是理论宣讲大众化的有效途径
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