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游咏诸葛诗研究
2024-02-02薛子易
【摘要】中国古代涌现了许多与诸葛亮相关的诗词作品,其中陆游咏诸葛诗达20首之多。陆游与诸葛亮在身世、志向等方面有着诸多相似之处,他们同样一心为国,同样壮志难酬。陆游咏诸葛诗对诸葛亮的形象演化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也体现了文学的教化和疗愈功能,展现了陆游的文艺思想。
【关键词】陆游;诸葛亮;人物形象;文学价值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4)02-0048-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02.015
陆游是我国古代杰出的爱国主义诗人,一生创作极丰,诗作9000余首,其中有6首专咏诸葛亮的诗,另有14首诗与诸葛亮相关。[1]本文所论“陸游咏诸葛诗”即为此二类诗作。虽然这在陆游的诗中只是九牛一毛,但和古代其他诗人相比,足可见陆游对诸葛亮的尊崇。
纵观陆游与诸葛亮的生平,二人在身世、志向、个人经历等方面有着诸多相似之处。陆游身处士大夫家庭,出生时正逢两宋之交,时局严峻,自幼受到爱国主义思想的熏陶。因佞臣秦桧排斥而科考不顺,仕途受阻,后又因力主抗金而遭到主和派反对,终生不得实现报国大志。对于同样出身名门望族、立志克复中原而壮志未酬的诸葛亮,陆游自然怀有无限的共鸣和敬仰。
对诸葛亮的雄才大略,他赞叹不已。“少时谈舌坐生风,管葛奇才自许同。”[2](《宿鱼梁驿五鼓起行有感》)忆起少时的不凡谈吐,以管仲、诸葛亮两位名相自比。后又感慨年少时的狂妄,“少年不自量,妄意慕管葛。”[2](《自警》)“千秋有管葛,看镜汗吾颜。”[2](《昼卧》)对比开创伟业的管葛二人,羞愧自己未能建功立业。“运筹陈迹故依然,想见旌旗驻道边。”[2](《筹笔驿》)当年筹划北伐的遗迹犹在,武侯却故去已久,而今家国再度陷于偏安。“武侯八阵孙吴法,工部十诗韶頀音。”[2](《思夔州》其二)因地思人,怀想诸葛亮的八阵图、杜甫的传世名作,生出无限感慨。
对诸葛亮的忠心为国,他推崇备至。“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2](《病起书怀》)远离京城,客居江边,职位低微也从未敢忘却国事,企盼早日收复失地,夜半难以入眠,在灯下细看诸葛亮的传世名篇《出师表》。“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2](《书愤》)赞颂诸葛亮统率三军,为匡扶汉室鞠躬尽瘁,表明自己恢复中原的志向(具体是否以诸葛亮自比,学界尚存质疑)。《感旧》《谒诸葛丞相庙》《游诸葛武侯书台》《谒汉昭烈惠陵及诸葛公祠宇》等篇,更是通篇赞颂其事迹,表现出对诸葛亮的无限追忆。
一、陆游诗中的诸葛亮形象
诸葛亮作为汉室一代名相,其出众的治国功绩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历来被文人士大夫所赞颂,其形象也多次在古代诗词中出现。晋代安虑《使蜀吊孔明》、桓温《八阵图》,唐代李白《读诸葛武侯传书怀赠长安崔少府叔封昆季》、杜甫《蜀相》、岑参《先主武侯庙》、刘禹锡《蜀先主庙》、白居易《咏史》,宋代苏轼《题三国名臣赞》、王十朋《楼桑先主庙》,明代无名氏《武侯庙》,等等,这些诗作中均有诸葛亮的身影。
唐代关于诸葛亮的诗歌,可以安史之乱为界分为前后两期。[3]前期国泰民安,诗人多以诸葛亮自比,咏刘备、诸葛亮的君臣鱼水之情,抒发自己为国效力的政治理想。而安史之乱后山河日下,诗人不再能像盛世那样发挥才能,转而期望能效法诸葛亮拯救危局,此时开始较多歌颂诸葛亮的才能与人格。
到了宋代,统治阶级重文轻武,文人的政治追求更加强烈,更加重视文学的功用性。南宋时期,朝廷偏安一隅,与蜀汉政权有相像之处。朱熹编《通鉴纲目》,正式尊蜀汉为正统,加之程朱理学兴起,诸葛亮的忠臣形象与当时的社会期待相契合。南宋社会期望有一位能扭转局势、安国兴邦的英杰,而历史上的诸葛亮正是这样的人物。
在这样的背景下,陆游更加关注诸葛亮的恢宏功业和崇高人格。陆游咏诸葛诗中反复出现《出师表》,数量达6次之多,如“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2](《书愤》),“出师一表通古今,夜半挑灯更细看”[2](《病起书怀》), “凛然出师表,一字不可删”[2](《感秋》),“出师一表千载无,远比管乐盖有余”[2](《游诸葛武侯书台》)。《出师表》言明了北上伐魏的意义,也展现了诸葛亮以身许国的志向。古人说“读《出师表》不下泪者不忠”,足见其撼人心魄的力量。陆游一再咏叹千古名篇《出师表》,触动他的绝不止于文章本身,更是其中流露的诸葛亮的思想和精神。
此外,陆游诗中常以管葛并论:“少时谈舌坐生风,管葛奇才自许同。”[2](《宿鱼梁驿五鼓起行有感原文》)“少年不自量,妄意慕管葛。”[2](《自警》)“千秋有管葛,看镜汗吾颜。”[2](《昼卧》)“严徐元衮衮,管葛亦区区。”[2](《老翁》)管仲是春秋时期齐国名相,诸葛亮出山前也常“自比于管仲”(陈寿《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陆游将二人并提,是对诸葛亮治国之才的高度认可。
陆游诗中的诸葛亮形象可用以下三个特征概括:
其一,忠诚无私。“松风想像梁甫吟,尚忆幡然答三顾。”[2](《游诸葛武侯书台》)诸葛亮本一介布衣,躬耕南阳,为报刘备三顾之恩,一生为蜀汉鞠躬尽瘁。“陵边四五家,茆竹居接栋。手皲纸上箔,醅熟酒鸣瓮。虽嗟生理微,亦足逭饥冻。”[2](《谒汉昭烈惠陵及诸葛公祠宇》)表面写陵边人家朴素简单的生活,暗中赞美诸葛亮不贪念功名利禄、清廉简朴的高尚人格。陆游在《谒诸葛丞相庙》中,以“精忠大义神其听[2]”对诸葛亮的忠义精神进行概括,与前代诗人对诸葛亮的褒扬一脉相承,却又将其推向更高的层次。
其二,富有才略。陆游咏诸葛诗多次称颂诸葛亮的开国功绩,认为诸葛亮是与管仲一般具有奇才的贤相,筹划北伐,具有经天纬地的才干和气魄。“当时典午称滑贼,气丧不敢当王师。”[2](《游诸葛武侯书台》)当年司马懿军队士气大丧,闭门防御,面对诸葛亮军队的挑战不敢应战。后诸葛亮年寿将尽,临终将身后大事托与姜维,命虽没矣,神灵犹能诛杀敌寇。而陆游也像诸葛亮一样才华超众,却没有刘备那样的明主赏识,只能在忧愤中蹉跎年岁。
其三,悲剧命运。“尚想忠武公,身任社稷重。整整渭上营,气已无岐雍。少须天意定,破贼宁患众。兴之信有数,星陨事可痛。”[2](《谒汉昭烈惠陵及诸葛公祠宇》)诸葛亮虽有整肃军队、指挥若定的才能,但大汉气数已尽,终究无法力挽狂澜。其中流露出天命论的思想,但肯定了诸葛亮为兴复汉室做出的贡献,也深痛其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悲剧。“洛阳化为灰,棘生铜驼陌。讨贼志不成,父老泣陵柏。”[2](《先主庙次唐贞元张俨诗韵 》)诸葛亮讨贼中道命殒,百姓经过故地,无不为之神伤。“刘葛固雄杰,阅世均一梦。论高常近宇,才大本难用。九原不可作,再拜临风恸。”[2](《谒汉昭烈惠陵及诸葛公祠宇》)刘备、诸葛亮固然是一代豪杰,然而世事如梦,诸葛一殁,蜀汉政权再也无力回天,陆游于此拜谒,不禁悲痛不已。
陆游以诗的形式对诸葛亮的崇高形象进行速写,将自己收复中原的志向和报国无门的愤懑寓于咏诸葛诗中。集智慧与忠诚于一身的诸葛亮是陆游心目中的理想士人形象,其壮志未酬的悲剧性命运更是引发了陆游的强烈共鸣。陆游笔下的诸葛亮不再只是诸葛亮本身,他在浓缩其形象的同时投射了自己的影子,抒发了为国尽忠、收复山河的襟怀。
在以陆游为代表的宋代文人的赞颂下,诸葛亮的文学形象进一步提升,其超群的才能、高尚的人格被不断彰显,无疑对后世《三国志通俗演义》等作品中的诸葛亮形象产生了积极影响。
二、陆游咏诸葛诗的文学价值
(一)从陆游咏诸葛诗看文学的教化作用
中国古代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儒家思想都被视为正统思想,古代文学理论林林总总,而贯穿始终、长期发挥重要作用的,即有文学的“教化论”。陆游生于书香门第,自幼接受儒学教育,建立起儒家的人生观,这便是一种文学的“教化”。在受到教化的同时,作为一代文坛大家的他也担当了教化者的角色。
一方面,陆游咏诸葛诗反映了“诗言志”的传统。
“诗言志”的说法出自《尚书·尧典》,清人刘毓篙和近人朱自清都认为“诗言志”是中国诗学的滥觞,且“诗言志”具有浓厚的教化性质。在《诗言志辨》中,朱自清反复申述“诗言志”的教化性质,将其与“诗教”并论,认为“‘言志’的本意跟‘载道’差不多,两者并不冲突”[4]。从诗人角度,“志”可以理解为诗人的志向和情感,含有政治道德要素。“千年史册耻无名,一片丹心报天子。”[2](陆游《金错刀行》)陆游的作品中从来不乏对“志”的吐露,他在《〈曾裘父诗集〉序》中写道:“古之说诗曰言志。夫得志而形于言,如皋陶、周公、召公、吉甫,固所谓志也。若遭变遇谗,流离困悴,自道其不得志,是亦志也。”[5]他认为君子的志向无论是否实现,都是“志”,无论顺遂或失意,都不应放弃对“志”的追求。陆游笔下的诸葛亮是贤相的典范,既寄寓了陆游对这种理想道德人格的追求,也暗含了壮志难酬的悲愤。
另一方面,陆游咏诸葛诗发挥了诗歌的“美刺”功能。
“美刺”的传统在中国诗歌史上传承已久,诗人不但希望诗歌能书写自己的内心,也期盼其产生政治教化的功效。陆游力主北伐,受到主和派打压,被指责“结交谏官、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6],终生不受朝廷重用,只得以诗歌书写自己的政治理想。陆游的诗是否对当时的政治起到了干预作用,今已不得而知,但毋庸置疑的是,他必定有过这样的期待。“运筹陈迹故依然,想见旌旗驻道边。一等人间管城子,不堪谯叟作降笺。”[2](《筹笔驿》)陆游一方面歌颂了诸葛亮筹划北伐的功业,一方面批判了以谯周为代表的投降者的可耻行径。“出师一表千载无,远比管乐盖有余。世上俗儒办此?高台当日谈何书?”[2](《游诸葛武侯书台》)赞《出师表》为千古绝唱,讽刺当今腐儒不刻苦读书、不筹划北伐、只苟且偷生的生存状态。咏诸葛诗揭露了朝臣的懦弱畏敌,反映了真实的社会情况,并期望能以此改变政治氛围。
(二)从陆游咏诸葛诗看文学的疗愈作用
关于文学的疗愈作用,我国从春秋战国时期已有相关例证的出现。春秋时管子曾说:“止怒莫若诗,去忧莫若乐。”屈原《九章·惜诵》中言“惜诵以致愍兮,发愤以抒情”,奠定了我国文学抒愤传统的基础。后有司马迁“发愤著书”、韩愈“不平则鸣,文穷益工”、欧阳修“诗穷而后工”等观点,可见文学书写的疗愈作用很早就已被发现,只是未曾有人将相关理论加以系统化。且“文以载道”的儒家思想长期以来占据主导地位,文学的疗愈作用难以受到关注。
中国古代向来不乏“哀而作诗”“不平而鸣”的例子,如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写道:“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7]通过书写,心中的愤懑、忧郁等情绪得以抒发,生理健康也得到改善,身心都进入更加平和协调的状态。
陆游咏诸葛诗即多为“不平而鸣”,以《书愤》一诗为例,诗题即点出作诗是为书写自己的愤懑之情。他以诸葛亮为楷模,却无法效仿其施展宏图,只能以诗歌为出口,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将满腔忧愤喷薄而出。原本积压的情感通过文学书写向外释放,压抑的状态可以适度地缓解。在与古人跨时空的共鸣中,陆游再次审视和明确自己的内心所想,以诗明志,达成自我的提升和完善。
(三)从陆游咏诸葛诗看陆游的文艺思想
陆游在他晚年的名篇《示子遹》中对自己平生的创作经验进行总结,提出“工夫在诗外”的观点。工夫不在诗中,具体在何处他没有明说,但从其他作品中,我们不难看到他文学思想的表露。陆游认为,对于文学创作,比起钻研技法,更重要的是作者本人道德品质的培养与磨砺。
陆游在《答陆伯政上舍书》中,强调“学不通天人,行不能无愧于俯仰,果可以言诗乎?”[8]认为良好的学行是作诗的前提,诗需以道德为先。他对“养气说”做了进一步诠释:“诗岂易言哉,才得之天,而气者我之所自养。有才矣,气不足以御之,淫于富贵,移于贫贱,得不偿失,荣不盖愧,诗由此出,而欲追古人之逸驾,讵可得哉?”[9]“养气”是我国古代文论的一个重要观点,亦是陆游文艺思想的核心。在《〈傅给事外制集〉序》中,他提出“文以气为主,出处无愧,气乃不挠”。“君子之有文也,如日月之明,金石之声,江海之涛澜,虎豹之炳蔚,必有是实,乃有是文。夫心之所养,发而为言,言之所发,比而成文。人之邪正,至观其文,则尽矣决矣,不可复隐矣。”[9]在陆游看来,文品即人品,他一向重视自身“气”的修养:“平生养气颇自许,虽老尚可吞司并。”[2](《秋怀》)“气”是创作的基础,唯有不断修身养气,才能创作出优秀的文学作品。
陆游所言的“气”,首先具有“义”与“道”的内涵,尤其凸显在家国大义方面。在陆游心中,诸葛亮即是具有这种“浩然之气”的代表,他所追崇的,正是诸葛亮那种大公无私的人格和至死不渝的爱国主义精神。
无论从政治品格还是个人修养方面,诸葛亮都是陆游追随的对象,所以诸葛亮才会在他的诗中频频出现。陆游一生郁郁不得志,但在诸葛亮等古之贤人的德行、功业、言语中,他找到了养气的源泉,获得了诗文创作的养料。
三、结语
陸游以诸葛亮为楷模,一生创作了约20首与诸葛亮有关的诗作,高度赞扬诸葛亮的恢宏功业与崇高人格,寄托了效仿诸葛亮为国效力的远志和壮志难酬的愤懑。他笔下的诸葛亮形象兼具智慧与忠诚的特质,却也极具悲剧性,正映照了他自身的人生经历。陆游咏诸葛诗体现了文学的教化作用、疗愈作用,也反映了他以“养气”为核心的文艺思想。时隔千年再来品读品读这些诗作,我们仍会为那个时代的他们所触动。诸葛亮、陆游等古代士人身上体现出的爱国主义精神,以及不屈不挠、热诚无私的美好品质,无论经历多少沧浪的冲刷,始终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值得我们代代传承和发扬。
参考文献:
[1]刘丽玲.杜甫、陆游咏诸葛亮诗之比较[J].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03):95-97.
[2]陆游.陆游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6.
[3]董文雅.论诸葛亮形象的演变[D].渤海大学,2015.
[4]朱自清.诗言志辨[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6.
[5]钱仲联,马亚中著,涂小马校注.陆游全集校注·渭南文集[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1.
[6]脱脱等.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85.
[7]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8]于北山.陆游年谱[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9]陆游.渭南文集校注[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 2015.
作者简介:
薛子易,女,天津人,天津大学人文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主要从事古代文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