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消费时代莫言文学再生产的三重影响因素

2024-02-02姜莉丽

今古文创 2024年2期
关键词:社会心理传播媒介

【摘要】消费时代,文化资本、商业逻辑和媒体力量等因素都会影响文学的生产和消费活动,表现为对文学生产和消费的再生产。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本是文学界的大事件,但却引发了文化资本、图书出版、影视改编等多个产业的连锁反应,成为文学再生产的典型案例。这种再生产与社会心理、身份符号和媒体包装关系密切,为消费时代莫言文学再生产提供了可能性条件。

【关键词】莫言文学;社会心理;身份符号;传播媒介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4)02-0032-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02.01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2年度东北石油大学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美育背景下地方高校公共艺术课程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进路研究”和2021年度东北石油大学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双创’教育深度融入新文科建设人才培养的路径研究”阶段性成果。

消费文化作为消费时代的主导文化,是特定时代的历史产物,它的产生是时代作用的结果,同样它的影响也蔓延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消费文化“在这个新的阶段中,文化本身的范围扩展了,文化不再局限于它早期的、传统的或实验性的形式,而且在整个日常生活中被消费,在购物,在职业工作,在各种休闲的电视节目形式里,在为市场生产和对这些产品的消费中,甚至在每天生活中最隐秘的皱折和角落里被消费。”[1]消费文化给社会经济、政治、艺术、社会心理带来了广泛影响。消费文化创造了一种新的文学生产机制,将产业化、商品化引入文学生产实践中,使文学生产活动发生了多重变化。

2012年10月12日,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次获奖引发了文化资本、图书出版、影视传媒、文化旅游等多个产业的联动效应。在消费时代,文学生产不再是纯粹的精神创造活动,文学消费也不是单纯的阅读欣赏,文学生产和消费的商业性、市场化属性日益突出,莫言获奖所引发的一系列反应使其成为消费时代文学再生产的典型案例,其中社会心理、符号逻辑和媒体炒作是不可忽视的力量。

一、莫言文学再生产的心理因素

“莫言诺奖效应”是指以莫言获诺奖为契机,资本介入图书、影视、版权等领域,文学价值向商业价值转化,莫言的作家身份产生了强大的名人效应,成为文化资本的宠儿。莫言及其作品形成了完整的文学再生产产业链条。“莫言诺奖效应”的产生与消费社会的来临,大众文化消费心理的变化密不可分,透过“莫言诺奖效应”可以窥探消费文化背景下文学再生产的逻辑、方式和影响。

约翰·费斯克曾说:“文化工业所能做的一切,乃是为形形色色的‘大众的层理’制造出文本‘库存’或文化资源,以便大众在生产自身的大众文化的持续过程中,对之加以使用或拒绝。”[2]从费斯克的论述中可见,文化工业为大众生产提供文化创造所需的资源,这一点似乎弱化了大众的主观选择性,更多强调了大众的被动接受。實际上,在莫言获得诺奖之后,莫言的身份更加多元,莫言的作品被赋予了附加值,文化市场通过大众和资本、传媒、出版等各方力量,借助大众文化消费形式共同制造了“莫言诺奖效应”,获奖只是一个开端,之后的发展早已不受个人控制,而成为被各种利益需要驱动的集体文化再生产实践。围绕莫言产生的各种图书出版、影视作品形成了丰富的文化资源库,这个资源库构成了大众进行再生产的对象。莫言的作品瞬间成为畅销书,被改编成影视剧和话剧,十分卖座。出版商通过图书出版赚取巨额利润,实现资本狂欢;吃瓜群众找到谈资,实现精神狂欢;文学爱好者彰显文化品位,实现文化资本增值。总之,大众通过对“莫言现象”的消费进行着各种意义的再生产。由于各种力量的介入,单纯的文学荣誉已经被人为地赋予各种符号意义、经济价值和社会影响力。

“莫言诺奖效应”作为一种综合现象,衍生出大量的文化商品,成为21世纪现象级的文化消费景观,这些都与大众的文化消费有关。消费实现了文学生产的价值,赋予生产以意义。在文学消费中,大众借助文化商品的功能实现目的。从物质匮乏到物质丰裕,大众消费实现了由量向质的转变,消费升级之后,消费中的情感因素愈发凸显,非理性消费占据主导。“人们的好奇、好思、好名、好利、好戏、好窥视等心理特征,都是媒介文化生产、更新的精神动力,但其中包含了许多非理性成分。”[3]以大众对莫言的消费为例,大众的消费心理可以概括为猎奇心理、从众心理、炫耀心理和认同心理等,大众通过消费莫言的作品甚至是他的家乡来达到心理满足,大众通过消费参与了文化建构,掌握了流量密码,获得了存在感。在消费时代,占有成为终极目的,通过占有建立社会交往,不同的人群会因为占有共同的消费品而瞬间找到归属感;也会因为消费的差异性,即刻划清圈层,消费的聚合和区分作用,满足了消费者求同、存异的心理。随着大众消费情感需求的日益强烈,文化消费变得愈加狂热。这既是消费升级的结果,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因此,对莫言及其作品的文学再生产是文化消费主导下的必然结果,是消费者自我证明的迫切实践,也是消费者追求自我实现的表征。

二、莫言文学再生产的符号学因素

莫言及其作品被再生产是文化资本与经济资本联姻的结果。消费时代文学再生产经济利益至上。创造经济资本首先要吸引消费者的眼球,而能够吸引大众眼球的文学作品无非传统经典和新兴类型,二者都具有自身优势,经典之作具有不证自明的权威性,新兴事物则掌握着流量密码,二者相结合就能够产生叠加效应。所以,消费时代的文学生产必然是名作、名人、品牌三者的组合拳,实现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的双丰收。

(一)“诺奖效应”激活文学再生产产业链

诺贝尔文学奖代表着权威认证。在消费时代,权威认证可以转化为文化资本,加速符号意义的生产和传播,符号附加意义一旦与物质形态相结合,就演变成一种综合现象,实现价值的转移和升级。虽然诺奖的评选过程和结果受到西方权力话语的影响,但是诺奖的历史性、普适性依然使其权威性得到巩固,成为最高的文学认证奖项,这种认证肯定了作品的文学性、思想性和艺术性,扩大作品和作家的影响力,使文学的社会功能得到加强。除了文学方面的影响之外,权威认证的稀有属性还能够将文化资本转化为经济资本,物以稀为贵符合商业法则。对大众而言,莫言的作品写了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作者是莫言,至今唯一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作家,莫言因为诺奖的光环,产生了名人效应,各种荣誉纷至沓来。许多知名大学相继授予莫言荣誉博士学位,因此,与莫言相关的一切都具有了品牌影响力,关于莫言的一切被打造成了完整的产业链,这条产业链创造了经济利润、传播了文化价值、编织了一个消费神话。

诺贝尔文学奖是世界性的文学品牌,品牌给大众消费带来安全感,即使尚未读过作品的内容,诺奖的标签就足以让消费大众对原本陌生的作家心生向往和崇拜,想要将其作品收入囊中。莫言的作品被各种文化出版传媒机构批量化生产,成为畅销书,不仅书籍的销售价格直线上升,作品本身也成为文化品位的符号代表,成为文艺青年的宠儿。然而正如莫兰所言:“一切都被很快消耗,一切都被很快更换。所谓艺术的永恒的时代被一时成名和闪光镜头的迅如闪电的时光、时事新闻的洪水般的流动所接替。一个总是新鲜的现在被大众文化所浇灌。”[4]消费社会追求即时性,他们深知高潮和热度很快就会褪去,就如同热度爆发时的猝不及防一样令人头晕目眩,所以在热度褪去之前,各种力量一定会动用各种方式榨干其所有剩余价值。从2012年到2023年,十余年间大众对莫言及其作品热度的冷却,一方面与莫言想要回归平静的日常生活,继续从事创作有关,另一方面也证明了消费时代大众审美品味的变化无常,大有一种你方唱罢我登台的态势,文学艺术的永恒性被无止境地消费冲击着,最终变成零落的碎片,模糊成记忆。消费时代,大众追求永无止境的新鲜感,但最终也逃不过被淘汰的命运,最终人们又得到些什么呢?

获得诺奖使莫言的身份实现了从作家向名人的转变。消费时代作家的身份变得更加多样化,他们在作家、读者、网评人、自由撰稿人等多重身份之间随意切换,总体呈现出流动性特征。诺奖得主的头衔使作家身份的合法性、权威性和影响力迅速提升,莫言一夜之间由作家化身名人,知名度和影响力远远溢出文学领域,随知名度一同提高的还有身份符号向经济资本转化的可能性,帮助实现这种转化的是文化经纪公司,他们负责发掘名人身上的潜力点,创造商业价值。2012年5月莫言和北京精典博维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签约,这次签约包括作品纸质和数字化版权的转让,系列衍生产品的开发和销售、各种形式的线上推广以及法律维权等全方位服务。服务的目的是通过占有版权,控制生产、营销和消费整个文化产业链,达到获取利润的最终目的。实现目的的方式是包装版权的物质化载体使其成为吸金的消费景观,于是包装成功地将消费大众的注意力从商品内在前移到商品外观,诺奖得主的标签就是最华丽的包装,也是最大的卖点。获奖之后莫言的代表作一本难求,畅销书排名和版税收入也迅猛提升,也证明了文化市场中强大的商业逻辑。

(二)诺奖得主的头衔是资本再生产的理想对象

莫言及其作品成为资本、市场、传媒、大众等各方力量包装和追捧的对象,是因为莫言拥有诺奖得主的头衔,在主角光环下其本人的经历和作品的属性都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也成为再生产的理想对象。莫言丰富的人生经历和富于变化的文学风格都值得挖掘。莫言出生于山东高密,11岁辍学后那些和动物、土地、自然亲密接触的日子,内化成莫言作品中动人的意象,成为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他用四十余载绘声绘色地讲述着他的传奇故事,不仅题材丰富,莫言讲述的视角也富有传奇性,他变换不同的角度审视生活,通过想象跨越生死,揭示命运无常,歌颂生命的自强不息。莫言以自己的方式讲述着对人生、对命运的看法,形成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相融合的特色风格。

莫言作品中的乡土情结容易唤起现代大众的精神皈依体验。莫言的创作原乡是山东高密,那里是属于他的文学圣地,高密历史厚重,人杰地灵,莫言和高密相互成就,高密的山山水水,赋予莫言的创作以灵性,高密因莫言的书写而闻名海外,成為文学爱好者的心之所向。在莫言的文学世界中,到处可见扑灰年画、剪纸、泥塑等民间艺术形式,高密古老的民俗、传说透过莫言的讲述在今天重现生机,借助文学表达,这些民俗艺术存在至今仍然影响着高密人的生活,构成对故乡最深层的记忆。

2012年,莫言终于将自己的故事、高密的故事讲给了全世界,成为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首位中国籍作家。获奖后,莫言的作品被翻译成数十种语言,借着诺奖的影响力,莫言不仅让世界看到了中国文学,也让中国文学走向世界,产生全球性影响力。基于这种强大的影响效应,有人甚至从莫言的走红中仿佛看到了纯文学复兴的希望,找到了对抗文学终结的武器。但是作家王海鸰在接受《半岛都市报》记者采访时却说:“莫言获奖只照亮了他自己,并不能照亮纯文学。打个比方,莫言获奖前,有10个读者买纯文学的书,莫言获奖后增加到了100个,但那增加的90个人买的都是莫言的书,对其他作家和纯文学作品的生存状态并不会有任何改变。”[5]由此可见,消费大众真正关心的不是纯文学,更不是具体的某个人,而是诺奖得主这一身份所产生的符号价值。

三、莫言文学再生产的媒介要素

媒体的嗅觉是最敏锐的,文化和商业场域中的大事件,怎会缺少大众媒体的参与,他们不仅会寻找热点,还会制造热点,吸引眼球。莫言作为中国当代作家,最初是因为文学作品而被文学爱好者所熟知,影响力也主要集中在文化圈层。但自从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随着媒体曝光度的增加和文化公司的炒作,大众对莫言的关注不仅在文学,甚至与文学无关的八卦小事也成为大众关心的热点问题,产生了粉丝经济。媒体抓住机会从他的文学成就入手,再由图书出版逐渐扩展至影视改编、文化旅游等方面,引发了一系列连锁反应。围绕着莫言的各种再生产,有些是基于莫言的职业、身份等真实存在而展开,有些则属于断章取义、牵强附会,纯粹是借莫言的名气炒作而已。不论是哪种情况,莫言都是被关注的焦点,既享受着主角光环,也承受着被消费所造成的无奈和痛苦。

在消费文化主导的市场经济环境下,文学生产不只是纯粹无功利的精神生产,它的主要功能已经发生了倾斜,商品性、市场性更加凸显,文学生产成了一种价值交换行为,作家、消费者、出版机构、批评家、文化审查机构等共同组成布尔迪厄所说的“文化场”,他们的文化习性和文化资本共同创造商品价值,再借助文化市场进行商品交换,以此满足大众的艺术需要。“现在艺术家转而依靠文化市场为生,直接面对消费大众说话,形形色色的市场成为其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6]布尔迪厄认为社会就是由不同的场域构成,这些场域内外也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对于莫言的再生产涉及经济场、文学场和媒介场等多个场域,莫言获奖本是文化场中的盛世,但是媒介场迅速做出反应,组织采访、宣传、炒作;出版商同样开足马力将版权变现,加紧市场营销。目的非常明显,就是想从文学场中分得一杯羹。各场域之间的关系若即若离,文学场需要媒体宣传以增加曝光度,提高作品的知名度,这样更容易成为畅销书。

参考文献:

[1](美)弗雷德里·克詹姆逊.文化转向[M].胡亚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108.

[2](美)约翰·费斯克.解读大众文化[M].杨全强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29.

[3]陈龙.媒介文化通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11:41.

[4](法)埃德加·莫兰.时代精神[M].陈一壮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200.

[5]莫言获诺奖作品销量增199倍 纯文学要“自救”[N].中国新闻网,2013-1-9.

[6]姚文放.当代审美文化批判[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99:243.

作者简介:

姜莉丽,女,汉族,黑龙江拜泉人,硕士,东北石油大学人文科学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文学理论。

猜你喜欢

社会心理传播媒介
视觉文化视阈下武术传播媒介研究
马克思恩格斯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媒介思想论述
网络流行语“宝宝”的自称功能探析
从社会认同浅谈萧峰之死
反腐报道中的大众传播媒介
微传播媒介语境下侵害公民人格权益问题研究
基于屌丝文化审视青年群体的社会心理
浅析大学生仇富现象
方言角色社会心理学分析
我国大众传播媒介的功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