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主题意义探究的小学英语单元整体设计与实践
2024-01-25董海运
◎ 董海运
一、指向主题意义探究的单元整体教学价值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下简称《2022 版课标》)提出了发挥核心素养统领作用的课程理念。核心素养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为了进一步做好学科育人的研究,切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帮助学生通过课堂学习获得语言知识、感知文化知识,教师在开展单元整体规划时,可以通过以主题意义为引领,以语篇为依托,以学习活动为载体,围绕英语课程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三大主题范畴领域的分级指标要求,开展单元内学习材料的组织和优化工作。在课堂学习活动的推进过程中,通过基于学习活动观的活动分层设计,助推学生学习过程中语言能力的发展、思维品质的提升,帮助学生建构主题意义引领下的结构化语言知识体系,形成对某一特定主题的大观念认知,并能围绕相关主题开展融语言、文化、思维为一体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二、指向主题意义探究的单元整体设计要点
(一)根据各年级主题,细化分级指标要求
主题本身具备课程意义和教学意义,教师可以围绕三大主题范畴,明确各年级主题群以及子主题内容,并根据单元内学习材料统筹规划语篇内容。指向主题意义探究的课堂教学,需要教师聚焦主题,依托语篇,通过活动规划,引导学生开展个人与文本、个人与他人、个人与自我的积极互动,在此过程中建构对于主题意义的深度理解,形成围绕单元主题的结构化的语言知识体系,体悟语篇所传递的信息、价值、观念或态度等。
以《英语》(牛津上海版)5AM2U3 Moving home 为例,该单元主题属于“人与社会”主题范畴,设定的主题内容要求在二级和三级之间,通过学习了解人类搬家与动物迁徙,感受家庭生活的美好与和谐。根据主题和年段分级指标要求,教师对教材内容进行了处理,并通过“了解家里的陈设”“尝试家装美化”“设计新家布置方案”“介绍动物迁徙”四个连续课时的内容规划和任务设计,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方位介词介绍物品的摆设,并表达喜爱房屋的理由等,单元主题将知识内容有意义地联系起来,便于学生构建结构化知识,以及体验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确立单元总任务,规划课时子任务
单元主题统领单元内所有学习材料,在明确年段主题的分级学习指标后,教师需要基于主题和学习材料明确学生通过该单元的学习,所需要形成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等,可在完成具体任务或解决核心问题的过程中,建构围绕该主题的结构化语言体系和文化认知等。核心问题的确立需要兼顾学生的知识储备、思维方式、文化认知和能力储备等。可通过设定单元大任务、大项目,规划各课时的小任务或小项目,在具有联结性、递进性或发展性的各子任务、子项目完成过程中,帮助学生解决单元核心问题的认知、理解和建构过程,进而形成对该主题意义的深度认知。
以《英语》(牛津上海版)5BM3U3 Changes为例,单元任务为完成一封“对未来美好城市畅想”的倡议书,各课时的子任务分别为:记录上海博物馆的陈列,比较改革开放以来上海的变化,陈述祖孙三代人的生活变化,以及对未来美好生活方式的畅想。通过完成各课时子任务,学生不仅需要掌握核心的语言知识,学会运用一般现在时和一般过去时介绍前后的变化,同时在任务的完成过程中培养学习能力、发展思维策略,例如,学会观察、记录、比较、分析、判断、提炼、归纳等,同时在具体任务的导向下形成具体语言情境下的交际能力,并通过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和观点等。
(三)厘清单元学习内容,建构单元语篇内容
主题引领下的语篇内容整合需要根据课程内容、教材内容和学习内容的具体要求,在开展语篇内容架构时厘清语篇中的语言内容、语篇结构以及语篇所要传递的意义等,语篇依托下的语言学习,需要帮助学生回答如下的三个问题:What(写了什么)、Why(为什么写)、How(如何写)。同时,还需要关注主题引领下各课时语篇之间的关系,并能从“认知—感悟—行为—态度”等方面,帮助学生建构认知过程,将零散的学习内容有意义地联系起来,形成基于主题的结构化认知,其中包括语言知识的学习和对主题意义的认识,对提升学生的迁移运用能力以及在真实情境中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均有促进作用。
以单元主题Changes 为例,第三课时的语篇内容讲述了Kitty 一家祖孙三代人的生活变化,主要围绕居住环境、出行工具、家庭设施以及娱乐方式等方面展开,学生通过学习体现时间变化和人们生活方式变化的When...,... ;Now,... 句式,感受历史的变化,建构对生活变化的深度认知,以及形成对未来的畅想。通过学习学生不仅掌握了核心句型的语言结构,也能围绕主题开展有意义的表达称述,形成结构化的语言体系。
(四)基于学习活动观,统筹规划单元学习活动
主题意义引领下的学习活动,不仅需要体现主题性还需要关注单元性,即同一主题在各年段的学习活动设计,以及同一主题单元内的学习活动设计。在开展单元学习活动规划时,以学习活动观为基础,设计学习理解、应用实践和迁移创新等活动,引导学生在经历和体验的过程中,形成对某一特定主题的整体感知和深层次思考,同时在此过程中提高语言能力、学习能力、思维品质,以及形成积极向上的价值观等。
以单元主题Changes 为例,第三课时的任务为介绍自己祖孙三代人的生活变化。为了达成主要的任务目标,分别规划了如下的系列活动:第一步,了解“00 后”生活现状。学生通过读图,画出Kitty 生活、学习、出行等方面主要的生活方式,设计的活动指向学习理解。第二步,梳理“80 年代”父母一辈以前的生活方式。学生通过视听多模态语篇,根据相关问题,梳理出Kitty 妈妈以前的生活方式,此部分活动主要指向学生的学习理解和应用实践。第三步,归纳总结“50、60 年代”祖父母一辈以前的生活方式。学生根据前两步梳理的关键信息,通过图片对比,完成祖孙三代人生活方式变化的框架图绘制,此部分活动主要指向学生的应用实践和尝试迁移创新。第四步,说一说祖孙三代人的生活变化与感受。学生借助框架图,运用一般现在时和一般过去式进行有逻辑、有条理地表达并阐述观点,此部分活动指向学生的迁移创新。
(五)明确核心素养要求,确立评价观察点
指向主题意义探究的单元设计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具体的设计、实施和推进过程中可借助核心素养观察点,不断优化学生学习过程体验,在单元内可做到统筹规划。首先,梳理各课时的活动环节。其次,确立各活动环节所对应的观测点,如语言能力、学习能力、思维品质、文化意识。最后,分析各活动环节所指向的观测点的频率和程度,以此调整和优化教学的设计与实施过程,助推学生形成围绕某一特定主题的意义性和概念性认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能力。
根据单元主题Changes,第一课时的核心素养观察点主要聚焦在语言能力、学习能力和文化意识,观察学生的记录能力、表述能力,以及对博物馆藏的意义认知。第二课时的核心素养观察点聚焦在语言能力、学习能力和思维品质,分析学生的比较归纳能力、问答交流能力,以及思辨地看待前后变化的能力等。第三、四课时的核心素养观察点聚焦在语言能力、学习能力、思维品质和文化意识,综合判断学生对单元语言发展要求的达成情况,理解性和表达性技能发展水平,对人类生活方式的变化、社区变化、环境变化、社会变化等方面的认知以及思辨性的分析判断能力等。
三、指向主题意义探究的单元整体教学实践与分析
(一)指向主题意义探究的单元任务规划
1.案例列举
以《英语》(牛津上海版)1AM2U3 My friends 为例,围绕单元主题“我的朋友”,明确主题范畴“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依据《2022 版课标》中的分级指标要求,以及结合一年级入学儿童的特点,确立子主题内容,其中包含人与自我范畴的学校生活与个人感受,人与社会范畴的同伴交往、相互尊重、友爱互助。以主题为引领,规划单元任务,通过两个课时的学习,学生需要学会介绍自己的朋友,学会和朋友友爱相处,同时知晓朋友的重要性,体验朋友之间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
2.案例分析
指向主题意义探究的单元任务规划,需要教师基于教材内容,立足主题意义探究,明确单元语用任务要求,并通过具体的课时子任务设计,帮助学生树立意识、落实行为,并形成态度。本案例中分别设计了如下子任务:①了解“什么是朋友”;②学会“如何交朋友”;③尝试“与朋友友爱相处”。依托具体的任务导向,规划单元学习活动,帮助入学儿童做好入学准备期的生活适应和校园生活适应。
3.实施建议
指向主题意义探究的单元任务设计,在具体的规划和实践操作阶段,需要思考如下几个方面:首先,单元任务的真实性,教师设计的任务是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关联,任务的完成是否能帮助学生建构围绕主题意义的结构化认知。其次,单元任务的可操作性,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年龄特征,设计符合学生认知和发展的相关任务,并鼓励学生在体验中建构围绕主题的语用表达。最后,单元任务的连续性,教师需要根据小学阶段学生语言学习发展的规律和特征,制定不同年段同一主题的单元任务要求,各年段的任务要求各有侧重,但又能帮助学生搭建网格化,螺旋上升式的任务体系,助推学生结构化语言体系的生成和发展,在此过程中形成自我的观点、认知和态度等。
(二)指向主题意义探究的单元内容规划
1.案例列举
以该单元主题“我的朋友”为例,根据教材中所提供的学习材料,围绕核心单词“fat,thin,tall,short”和核心句型“He’s/She’s ...,教师对单元语篇内容进行了重新规划,分别创设了“我的新朋友”“我爱我的新朋友”两个子主题。围绕第一课时“我的新朋友”,语篇重组内容包含:他(她)是谁;他(她)的体型;他(她)会做什么等方面。围绕第二课时“我爱我的新朋友”,语篇重组内容包含:这是我的朋友;他(她)是谁;他(她)的外貌特征;他(她)会和我一起做什么;我爱我的朋友;给他(她)一个拥抱等。
2.案例分析
指向主题意义探究的语篇内容架构,既要融合语言知识和语言结构,更要关注语篇的意涵,语篇整合需要处理好“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问题。本单元两个课时的语篇学习,能有效帮助学生建立起对核心词汇、句型等方面音、形、义的有效链接,同时在帮助学生形成篇章结构意识方面,即如何有条理地、系统地介绍自己的朋友,也搭建了一定的学习支架。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知晓朋友的概念,了解日常生活中如何交朋友、如何和朋友相处、如何表达对朋友的情感等,为后续同一主题下语言的学习奠定基础和搭建阶梯。
3.实施建议
在根据单元内容规划具体实施操作过程中,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语篇内容的系列性。单元内课时之间的语篇内容既要体现学习知识的逻辑关联性,也要兼顾语言内容的发展性,同时还需要思考语言交际表达的递进性要求等。其次,语篇类型的多样性。可设计连续性文本、非连续性文本,以及多模态语篇等,丰富学生的认知体验。再则,语篇意义的人文性。单元学习内容的整合需要教师明确单元主题下育人价值的培养细目要求,并在语篇的建构过程中融入其中。最后,语篇结构的可迁移性。语篇框架的搭建需要思考条理性和逻辑性等特征,能有助于学生借助语篇框架实现语言的迁移运用。
(三)指向主题意义探究的单元活动规划
1.案例列举
以该单元主题“我的朋友”为例,根据该单元任务要求,在设计各课时任务和学习活动时,分别进行了如下处理。第一课时的学习活动任务链为:寻找故事中的人物;圈画出故事中人物的活动;说一说故事中人物的特征和能力,学生经历听、看、说三种学习方式,完成第一课时的子任务要求。第二课时的学习活动任务链为:挑选出与你的好朋友有联系的图片;从“人物”“外貌特征”“会做的事情”“感受”等方面把图片归类;说一说、演一演你和朋友的故事,学生经历看、读、说、演等学习方式,完成第二课时的子任务要求。
2.案例分析
单元学习活动设计以探究主题意义“朋友”入手,在完成单元任务探究“谁是我的新朋友”的过程中,慢慢建立起对朋友的概念界定,以及学会如何和朋友友爱相处。学生通过两个课时的学习,能较为系统且有逻辑地从新朋友的名字、外貌特征、能力、平时的交往以及其与众不同之处等方面进行介绍。
3.实施建议
在单元学习活动的整体规划和实施过程中,可以思考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思维性需求。活动设计不仅需要帮助学生学习、巩固、操练核心的语言知识,还需要培养学生认知判断、分析归纳、整合运用等方面的能力。其次,真实性情境创设需求。要思考学习活动的设计是否有助于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真实问题,学生是否能获得可迁移的能力。单元学习活动设计需要由环环相扣的子任务链实现,在实施过程中做好层层铺垫、分步推进,最终指向大任务的达成。最后,深度学习的需求。即思考通过单元学习活动的整体规划,是否有助于学生开展深度学习,帮助学生搭建围绕主题的结构化语言知识或体系等。
(四)指向主题意义探究的单元评价观察点架构
1.案例列举
以该单元主题“我的朋友”为例,根据《2022版课标》中核心素养的有关要求,从语言能力、学习能力、思维品质和文化意识四个方面,整体规划各课时的评价观察点。第一课时的评价观察点,主要聚焦学生的语言能力、学习能力和思维品质三个方面展开,在此过程中观察记录学生对核心语言知识和语言结构的掌握程度,同时了解学生对朋友这一主题的理解差异度。第二课时的评价观察点从学生的语言能力、学习能力、思维品质、文化意识四个方面展开,并借助任务导向,观察记录学生是否能聚焦相关要素对我的朋友进行系统介绍,同时引导学生能积极主动、客观地看待校园生活,尝试与同学友爱相处,学会结交更多的朋友等。
2.案例分析
根据核心素养相关要求开展整体的单元评价观察点架构,探索教、学、评一体化的有效做法。本案例在语言能力方面,主要聚焦学生口语表达的准确、流利、响亮等方面设定评价观察点。在学习能力方面,主要聚焦学生的善于倾听、勇于表达、积极思考、发现问题等方面设定评价观察点。在思维品质方面,主要聚焦学生观察图片、事物、现象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获取信息的能力,感受差异性等方面设计评价观察点。在文化意识方面,主要聚焦学生对朋友这一概念的初步认知,学会与人友爱相处等方面设定评价观察点。
3.实施建议
基于主题意义探究的单元整体教学,一方面要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该单元的主题意义,并建构该主题的知识网结构;另一方面也要帮助学生搭建自主建构学习过程的阶梯,可通过确立核心素养观察点,开展实践研究。首先,明确各年级围绕单元主题的核心素养观察点是什么,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细化各年级各单元具体的评价观察点。其次,做好各课时核心素养观察点与单元目标之间的匹配工作。再则,优化各课时评价观察点的设置,需要体现课时之间的关联性和递进性要求。最后,以单元任务为主要的评价目标,续写各课时的评价标准。聚焦核心素养观察点的评价以助推学生达成单元目标而设定,需思考评价对教学的助推作用以及评价反馈对优化学习方式的探索等。
四、启示与建议
(一)主题意义探究下的单元整体设计
教师在开展单元整体设计与实施时,需要关注单元内学生学习经历的完整性,需要处理好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做好单元教学设计要点的统筹协调工作,其中包括教学目标、内容结构、学习活动、学习方式、资源建设、作业系统、评价方案等。第二,做好自然单元和重组单元的统筹协调工作。主题意义探究下的单元整体设计,可以基于课程标准根据实际需求对教材内容进行重组形成的新单元。第三,做好单元内学习内容和学习活动的统筹规划,兼顾语言学科人文性和工具性的融合统一。
(二)主题意义探究下的育人整体规划
基于主题意义探究的单元整体设计,根据主题意义统领原则,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帮助学生形成对单元知识、主题意义的整体理解和建构,也需要教师处理好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切实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及要求。第一,基于主题的语篇内容的架构。语篇兼顾语言和文化的融合统一,关注结构与语用的生成和转化。第二,基于主题的单元问题或任务的确立。通过主题意义探究的学习活动,能助推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但问题或任务选取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将直接影响学生对语言知识的学习、文化知识的理解、学习方式或策略的选取,同时也直接影响学生思维品质和语言能力的形成,需要教师做好基于主题的大问题或大任务的深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