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陶瓷类文物保护与修复工作的研究

2024-01-24谭相忍

中国民族博览 2023年20期
关键词:工作研究

【摘 要】在中国五千年历史文化发展中,陶瓷类文物是重要的文物遗产,同时,陶瓷类文物也有着很长的发展历史。我国很多陶瓷类文物都是通过考古学家不断探索,经过长时间考古发掘而出,这些陶瓷类文物由于长期处在地下环境中,受到地下环境的各种因素影响,很多陶瓷类文物在出土时就有很大程度的损坏。所以,在文物出土后,对这些陶瓷类文物进行保护和修复的工作非常重要,只有做好保护与修复工作才能确保所出土的陶瓷文物保存完整,并有利于日后的藏存工作,也为日后陶瓷材质研究、工艺探索提供了更多支持,为陶瓷类日后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但在陶瓷类文物保护与修复中,修复技术水平与保护力度远远还没有达到大幅度提升效果,依然存在着一些不足。因此,为了确保陶瓷类文化保护与修复工作能够更加顺利开展,加强陶瓷类文物保护与修复研究工作非常重要。

【关键词】陶瓷类文物;保护与修复;工作研究

【中图分类号】G264;K87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3)20—217—03

引言

近几年,我国考古事业不断发展,很多历史文物也在考古中被发掘,并将这些文物珍藏,通过这些历史文物,可以研究更多中国历史,进而发现中华民族人民的智慧与历史工艺,帮助我国历史文物文化更好的传承。在进行文物保护和修复中,一定要有科学合理的保护与修复方案,避免这些陶瓷类文物遭受到人为破坏,这也是文物工作人员工作的重点。同时,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应利用好传统保护与修复陶瓷类文物的方法,并结合现代先进技术,进而做好保护陶瓷文物的目的。而加大文物保护力度,是为了让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能够融入到现阶段社会发展中,利用传统文明推动社会发展。并且,这些陶瓷类文物也是我国不断发展中的重要基础,所以历史文物保护修复中心更应肩负起保护与修复文物的重要责任,应分析陶瓷类文物现状,结合现状研究和探索更多提高陶瓷类文物保护与修复的方法。

一、陶瓷类文物现状

随着我国社会不断发展,经济的稳定,文物保护事业也有了很大發展[1]。针对文物保护技术而言,也经过很多工作人员的探索和研究,由最开始发现文物,进行简单保护和修复,在慢慢形成一套系统、科学的保护与修复体系。而对保护文物机构来讲,从最开始没有正规机构,发展到大规模保护机构,从最开始小区域文物保护再到大区域文物保护,并在各地区也形成了很多从事保护各类文物的技术队伍,进而保障了国家很多重要历史文物得以保存,而且好多文物保存项目也都受到国家重要的科技成果奖项。但在文物保护与修复中,应清楚的认识到,在科技发达、信息洪流发展过快的新时代,文物保护与修复工作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并在文物保护与修复中存着很多问题。如一些文物保护与修复工作人员业务程度不高,自身素质相对较差,业务与业务人员之间缺乏交流沟通,对这些文物没有更深度认识和理解,很多修复技术不成熟、修复操作不当等,这些问题也会导致更多出土文物受到损害,最终无法实现文物价值。所以,在保护与修复文物中还需要文物保护修复中心工作人员研究更多方法,特别是陶瓷类文物,如若保护修复不当,更容易造成文物破坏。因此,应加大陶瓷类文物保护与修复工作研究,提高文物保护效率。

二、陶瓷类文物保护与修复工作

(一)建立陶瓷类文物保护与修复档案

在进行陶瓷类文物保护与修复工作后,应针对这些陶瓷类文物建立好对应的档案体系。针对保护修复馆中陶瓷类文物总体数量以及种类实行陈列,并要将这些陶瓷类文物档案做好详细记录,每种文物在不同阶段进行检测和修复详情都应记录在档案系统内,这样也方便后续陶瓷类修补与保护工作的有序开展。根据每个不同阶段陶瓷类文物检测后的各种信息记录,能够直观了解到陶瓷类文物在储藏和保护期间是否发生变化,若在信息对比中发现问题,就能及时进行修复,采取更加有效的保护措施,避免陶瓷类文物破坏程度扩大化。近几年,在陶瓷类文物保护中,很多地区保护修复中心也开始应用先进科学技术,对文物保护与修复工作进行详细监测和记录,但陶瓷类文物保护与修复工作是一个长期性工作,也需要更多关注和重视。所以,在陶瓷类文物保护与修复中要不断补充和完善这些文物的档案记录,对这些陶瓷类文物所有数据信息进行全面整合和记录,要核对好这些陶瓷类文物存储现状,并逐一进行核对,也要针对不同阶段陶瓷类文物出现的问题紧张研究和探讨,确定保护与修复方案。这种方案具有一定的针对性,进而解决每个文物存在的问题,当然也要重视文物保护与修复的整体性,这就需要针对文物有序进行记录和保护,避免在工作中忽略某一类陶瓷文物,提高陶瓷类文物保护效率与质量[2]。

(二)明确陶瓷类文物保护与修复具体标准

目前,我国现阶段科学技术越来越发达,并在各行业中也被广泛应用,也取得了更高的应用效果[3]。因此,在陶瓷类文物保护与修复工作中,可以根据现阶段科学技术手段来开展。但在应用这些科学技术时,一定要具备科学性、规范性、专业性,在具体使用中也应有比较严格的标准要求。由于地区文化差异等方面不同,文物保护修复中心中对陶瓷类文物保护与修复工作无论是技术还是水平上都存在很大差异,这也导致我国很多陶瓷类文物在保护与修复工作后中无法达到统一水平。面对这些问题,有关文物保护与修复工作人员就应明确一些具体标准,让每个地区陶瓷类文物保护与修复工作人员,都能意识到自身在工作中应达到的要求标准。而陶瓷类文物保护与修复工作具体标准也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一是在开展陶瓷类文物保护与修复工作中,有关工作人员应明确要先以保护文物形态、性能为主,修复工作为辅,并且如果陶瓷类文物不需要采取什么修复措施,就要对这些文物进行干预。二是应在陶瓷类文物保护与修复工作中,对文物需要修复的区域应做好控制管理,只针对陶瓷类文物破坏的区域开展修复,其它区域应做好保护,让文物在修复中能够达到最佳恢复原貌状态,文物其它区域没有破损区域不能随意进行改动或修复。三是在发现文物,保护与修复文物过程中,就应针对文物中所涵盖的历史信息加强保护,为历史研究提供更加准确的参考。四是文物在修复中,应注意文物的完整程度,在一次修复中就应尽量将文物全部修复完成,避免多次开展修复。五是在修复中任何粘合加固材料都应可逆,这样为日后修复留有空间,并能够随时进行材料替换。六是在修复陶瓷类文物工作中,一定要确定修复材料质量,并且这种材料要与所修复的文物能够相符合,没有其他影响。

(三)做好陶瓷类文化保护与修复工作方案

在进行文物保护与修复工作前,文物工作人员就应提前做好保护与修复规划,针对陶瓷类文物特点以及材料性质等进行一个详细规划和分析,之后再进行文物保护和修复工作,并要对修复流程、材料应用等再次进行确认。而且为了提高保护与修复效果,在前期就应做好陶瓷类文物保护和修复的具体实施方案,然后通过多个方案进行比对,选择最优的保护与修复方案。同时,文物保护与修复工作人员在开展工作中应对这些方案进行多次探讨和审核,保证在保护和修复陶瓷类文物中无论是技术还是材料都能确保文物质量。现阶段,有很多保护和修复文物的新技术,而在运用这些技术前,就应严格根据文物特点以及修复技术原理进行分析和检测,确保这些先进技术在没有任务影响陶瓷类文物质量的前提下,再使用这些新兴保护与修复技术。另外,在保护与修复陶瓷类文物中,各区域文物保护修复中心都开始逐渐完善保护与修复技术工作,采用新修复技术和修复设备,并且很多先进修复设备在开展文物修复工作中也更加规范严格,还能有效提高文物修复信息的准确性,通过这些设备检测数据,也能为陶瓷类文物修复工作提供更多依据和参考。再者,利用新型保护与修复设备,也能让文物工作提高工作层次,使文物保护与修复模式更加现代化、科学化,提高了保护与修复文物的效率。所以,在陶瓷类文物保护与修复工作中,科学、合理的采用现阶段先进科学设备对保护文物与修复文物工作有很大的推动作用[4]。

(四)明确陶瓷类文化保护与修复中注意原则

在陶瓷类文物保护与修复工作中,很多因素都会影响到文物工作质量,所以在实际保护与修复工作期间,也应注意以下几点:一,在保护与修复文物工作期间,应尽量使用自然光源对文物进行照明,并要在陶瓷类文物周围适宜位置安装上空调设备,通常室内温度要控制在十八到二十三度左右,湿度也要控制在百分之五十五到百分之六十之间。同时,陶瓷文物在摆放时,也应放在专业台面上,在这些台面上也应有通风设备,保证陶瓷类文物所处的空气、环境清新干净,发现有灰尘就要及时清理,并配置相应的小型吸尘器等设备,用于能够随时清理灰尘和杂物。并且,要配有不锈钢水槽,有些文物若表面污浊可以随时就近清洗。二,在保护文物中心内也会有很多需要修复的陶瓷类文物,而那些还没有进行及时修复的文物一定要及时放在储藏柜中,并要在储物柜周围摆放文物推车,这样方便工作人员进行文物搬运。而且在文物储藏室内,要有配套的计算机系统,方便查阅文物具体资料,以及保存文物修复图片以及录像,并能随时更新、补充在文物档案数据库中。三,在开展文物修复工作中,所使用的材料和设备都应准备齐全,并摆放在固定位置。修复工作完成后,就要及时将这些材料、设备归置妥当。另外,对于在修复中所使用的化学试剂、溶剂等也要单独进行存放,放在专门危险物品保护存储柜中。四,在文物保护与修复工作中,都要随时保持陶瓷类文物环境整洁,室内温度、湿度稳定。保护与修复工作人员也应穿戴专门的工作服、工作帽和工作鞋,且工作服也应具备防酸防碱功能,确保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做好安全防护,这样也能确保文物修复与保护工作更加规范性、标准性[5]。

(五)借助现代技术与传统技术结合开展保护与修复

在陶瓷类文物保护与修复工作中,修复工作是非常重要的技术环节,传统文物修复技术是通过多年实践而最终积累下的经验,也有很大的应用价值。随着新时代发展,现代信息技术也越来越准确,修复效果也非常不错,所以在修复工作中,应将传统修复技术优势与现代科技优势二者结合,以此大大提升陶瓷类文物保护与修复工作效果和质量。而对陶瓷类文物开展修复工作,是为了让这些文物能够尽可能恢复原有的陶瓷样貌,并从这些陶瓷中观察和了解更多有关古代陶瓷工艺技术与历史文化。修复工作也就等同于还原设置,所以在修复中,就要了解陶瓷类文物特点、材料、性能等多个方面开展研究和分析,这样才能利用传统技术与现代科学达到完成修复的最好效果。例如,古陶瓷在修复工作中若使用仿釉材料那么就会有一部分影响到陶瓷色泽和质感,通常也会采用虫胶液、硝基漆等作为这些文物修复的仿釉涂料,但这种涂料稳定性又比较差,很容易泛黄,在修复完成后的一两年左右就出现剥落、泛黄问题。而采用新型树脂涂料和固化剂就能将这一问题很好的改善。所以,在陶瓷器类文物保护与修复工作中,要将传统修复技术和现代科学技术二者共同结合,这样也会更有利于文物修復。此外,在保护与修复工作中,科学采用复制技术也能够达到提高文物保护与修复的效果,一般在以下几个情况就可以采用复制技术:文物原件在发掘后破损比较严重,通过保护修复技术处理后,仍然无法达到保存效果;藏品还没有完全修复好,可以利用复制品进行展示;陈列环境不好,为避免这些文物受到破坏,也可以采用复制品进行代替;博物观内展品需要,文物修复中心可以采用一些复制品。在采用复制品技术时,复制品也一定要符合陶瓷文物外貌原状,要有真实性,并确保复制陶瓷文物质量。

三、结语

综上所述,陶瓷类文物是非常重要的历史宝藏,是中化民族在发展中留下的历史见证。因此,要加强对陶瓷类文物的保护,并要做好陶瓷类文物修复工作,让这些文物能够稳定、长远的流传下去。同时,在文物保护修复中心开展工作中,应认识到文物保护修复工作的重要性,并承担起陶瓷类文物保护与修复工作责任。而且在保护与修复中,应建立全面、完整的修复档案,要明确陶瓷文物在保护修复工作中开展的执行标准,做好前期保护与修复陶瓷类文物工作的规划方案,提高保护与修复工作能够顺利进行。并且,也要注意在保护与修复过程中各项注意事项,结合传统技术与现代科学,真正做到有效保护文物,进而提高陶瓷类文物修复效果。

参考文献:

[1]卢鸿雄.对文物保护与修复的认识探讨[J].经济师,2022(5).

[2]刘逸堃.公众对文物保护与修复的认知模式探析[J].文博,2021(3).

[3]李晓菊.基于文物保护与修复相关问题的分析[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1(8).

[4]孙治国.文物保护与修复工作创新发展[J].中国民族博览,2021(8).

[5]樊海涛.谈文物保护与修复技术的新理念[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1(3).

作者简介:谭相忍(1975—),男,汉族,聊城人,本科,文博馆员,研究方向为文物修复。

猜你喜欢

工作研究
加强企业武装保卫人员思想政治工作探究
职业学院学生管理工作研究
完全学分制下的独立院校成绩管理工作研究
倡导全民阅读工作研究
贯彻落实习近平党建思想,积极推动高校党建工作
道路运输行业统计工作研究
新课改背景下如何做好小学班主任工作
东北农村普法宣传教育工作研究
新时期如何开展基层医务人员继续教育工作
浅析中国控烟履约工作开展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