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背景下中国音乐史学课程思政的实践与研究
2024-01-24佟鑫
【摘 要】《中国音乐史》是高校音乐专业的必修课,既能帮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辉煌灿烂的音乐文化,也因其课程的特殊性,便于在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和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因此,本文针对在中国音乐史教学中开展思政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以及教学实践中的具体策略三方面展开论述与研究。
【关键词】中国音乐史;思政教育;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3)20—004—04
中国音乐史作为音乐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基础理论课程,肩负着传承和发展中国音乐历史文化的重大使命,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既可以帮助学生系统地掌握中国古代至近、现代各历史时期不同的体裁、风格、流派、美学思想及音乐作品等内容,同时也能为学生继续学习《中国传统音乐概论》《艺术概论》等其他理论课程打下重要基础。与此同时,该课程因教学内容优势和专业学科特点,也有利于教师对学生开展全面的爱国主义教育。
新时期的大学生是传承弘扬民族文化的主力军,更是未来国家建设的栋梁之才,既担负着继承发扬音乐历史的义务与使命,也能更广泛且长远地影响着大众团体的音乐审美和道德取向。基于此,在帮助学生梳理中国历史发展脉络、了解我国辉煌灿烂音乐文化成果的基础上,以爱国主义教育为导向,指引学生建立科学的音乐思维;在思想上帮助学生树立民族自信、加强他们对祖国和民族的认同感;在教学行动中,培养学生具備正确的思辨能力和良好的集体主义协作精神等,均有着深远的意义。
一、中国音乐史教学中开展思政教育的重要性
为了保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的有效提升,2017年12月,国家教育部颁布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要求各高校在开展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加强文化、课堂、实践及组织等多方面的育人责任,以不同的方式去深入挖掘育人要素,构建完善的育人体系”[]。同时,为保证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及精神得到全面贯彻执行,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指出“要引导学生立德成人、立志成才,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将思想政治的教育方式贯穿于整个人才培养体系中,通过这样的手段来推动高校思想政治课题的建设,尽量使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都能得到有效发挥,最终保证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得到提升”。
近年来,国内诸多高校也召开了有关音乐课程思政的研讨会议,如:2019年12月,由上海音乐学院和井冈山大学共同主办的第二届红色音乐文化论坛暨第三届全国音乐学院思政课教学改革与协作论坛;2020年5月,由武汉音乐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音乐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及星海音乐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联合发起的全国音乐学院“思政+音乐”论坛线上集中研讨会;中国音乐学院在2021年3月和2023年6月,曾连续两次举办了“中国乐派8+1、思政+X”课程体系建设及相关学术研讨会等,这些大会围绕高校音乐类思政元素的运用、思政教学的改革与协作经验及实践的相关问题等展开具体探讨,为新时代高校音乐课程与思政融入的教学改革前进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也为育人模式的创新与发展提供了重要经验。众所周知,民族文化是本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习近平总书记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书中指出,“一个民族的历史永远是其民族的基础和根源。”因此,中国音乐史在弘扬中国音乐文化的同时,能让学生系统且宏观的了解华夏五千年文明史所留下的丰厚音乐宝藏,同时也能培养学生具有独立且自信的审美认知和文化认同。
二、民族复兴愿景下开展中国音乐史思政教育的必要性
音乐是人类的共同语言,它可以跨越地域、种族和语音的鸿沟,让不同国家、不同种族、甚至是不同语言的人实现交流,音乐也能够让所有人在音符律动的世界里产生共情,弥合分歧。进入21世纪,科技的飞速发展使世界变成一个“地球村”,各个文明间的交流亦愈发频繁,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伴随着科学、金融、贸易等各方面的快速发展稳步实现。然而,面对中国形象在国际上被误解和扭曲的情况,音乐可以作为最好的桥梁,帮助世界快速地了解和认识中国。因此,如何利用好音乐作为交流媒介、如何用音乐搭建沟通的桥梁、如何利用音乐历史讲好“中国故事”,就显示出中国音乐史教学与传播的必要性。而我们只有更系统、更深入、更扎实地了解中国音乐史的来龙去脉、理解中国音乐史的哲学内涵,才有能力为世界展现中国传统音乐的魅力、交流阐释中国民族音乐的文化内涵,让世界各民族人民喜爱并理解中国音乐,实现激发他们对中国文化的兴趣和认同。
三、在中国音乐史教学中实践思政教育的具体策略
(一)“抛砖引玉”展开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新时代高校学子是互联网背景下成长起来的新青年,他们从小面对的是网络媒体海量化碎片信息,在这样高速发展的大环境之下,他们往往只对新鲜事物更感兴趣。而中国音乐历史源远流长,面对已尘封了几千年、甚至上万年的音乐历史,如何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并能维持学习动力,是每一位授课老师首先应该考虑的问题。从目前所发现的早期人类化石和大量的骨器、石制品及用火遗物等,都向世人证明着我们的祖先很早就在亚洲东方这块古老的土地上生息繁衍,他们在创造着人类的文明。而音乐是如何起源的?中国的音乐又是如何产生的?以“灵魂拷问”的方式来“抛砖引玉”,激发学生的学生热情,让他们围绕“音乐的起源”展开分组讨论,并让每个小组选取1-2名代表对该问题发表不同的看法,由此打开中国音乐历史探索求知的大门。在学生讨论结束之后,老师从“模仿说、感情说、劳动说、巫术说、多元说”等几方面来为学生展开梳理,同步配合PPT的展示,讲解原始乐歌、乐舞以及乐器,让学生对原始氏族先民的音乐生活产生浓厚的兴趣。同时展开教学实践,让同学们尽可能发挥想象力,尝试用自己的方式为原始乐歌编曲、模仿原始乐舞的动作展示、讨论原始乐器和现代乐器的脉络发展关系。
(二)通过出土文物的讲解,引导学生树立民族自信心
幅员辽阔的中华大地上,不同的地缘地貌孕育着丰富多彩的音乐内容,这浩如烟海的音乐世界无不源自各民族形态各异的生活方式和劳动形式,也涵盖了中华民族的历史脉络、哲学思维、道德规范、审美标准及民风民俗。好的民族音乐如何产生、生长和繁衍?它们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中生存、经历了怎样的民族融合、又在怎样的世事变迁中进化和沉淀?它们承载着中华民族多少哲理智慧、兴衰荣辱和奇思妙想?这些疑问都显示出中国音乐史这门学科在高校教学实施的重要性。因此,授课教师可以从民族音乐文化角度出发,利用现有的视频、音频、图片等资源,帮助学生树立民族文化自信、增强民族文化认同。例如,在为学生讲解距今九千多年的河南舞阳县贾湖骨笛时,让学生观看骨笛视频介绍,熟悉其古老的历史文化,同时了解原始先民精密的钻孔技术,并聆听骨笛吹奏的《小白菜》曲调。让学生讨论贾湖骨笛的制作材质为什么要选用鹤类尺骨,而不用其他的材料,并让竹笛演奏专业的同学来为大家做《小白菜》曲调的吹奏示范,要求学生围绕九千年前的贾湖骨笛和现代的竹笛,总结它们的异同。在学生为古代音乐文化折服惊叹的同时,延展讲解骨笛的历史价值与世界影响,以此为基点来对学生展开爱国主义教育。让学生了解贾湖骨笛是迄今为止我国出土最早、保存最完整且还能吹奏的乐器,它的出土不仅将我国可考的历史向前推进了三千多年,还比之前世界公认的古埃及笛子还要早两千多年,它能吹奏出完整的五声、六声音阶和不完备的七声音阶,打破了之前人们对于先秦时期五声思维的论断,而先进的钻孔技术更是代表了我国早期律学思维的发展。
作为授课者,我们除了要注意教学的广度外,还应该关注教学的深度,特别是要融入地方音乐的历史内容,以此来吸引学生更多的兴趣和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以我院为例,学生多为土生土长的山西人,山西作为华夏文明的发源地,承载着厚重的音乐历史,例如:1959年发掘于山西省芮城县风陵渡镇、距今约180万年前的西侯度文化遗址;1954年发现于山西襄汾县、距今约15万年以前的丁村遗址等,尤为注目的是襄汾陶寺遗址中出土的特磬更是迄今为止在我国出土最大的一件石器实物,而鼍鼓(图1)和铜铃(图2)也是目前我国已发现的最早同类乐器,通过这些身边文物的学习,学生无一不被我国古代优秀的音乐成果所折服,更为自己家乡的音乐成就所震撼,由此激发了学生更强烈的民族自信心和文化认同感。
(三)结合古代优秀音乐成果的学习,向学生深入开展思政爱国教育
我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遗产和璀璨的音乐文化宝库。从上古神话时代起,伟大的先民们就以音为针、以曲为线,串起中华文明发展的完整蓝图,向世人展示了一部勤劳智慧、真实多样、文明和谐的东方大国成长史。然而,尽管中国传统音乐内容丰富且音乐风格独具魅力,但是从理论体系的构建上看,却落后于西方,特别是欧洲的音乐体系。鸦片战争中,英国人用坚船利炮敲碎的不仅仅是中国经济、军事、贸易的国门,也敲碎了中国人对于自己文化认同的心门。在侵略者强势压迫和裹挟下,以宗教音乐为根基并衍生发展的欧洲音乐体系,开始在中国的土地上一步步传播开来,这种影响一直延续到现在。以至于我们多数的学生提起欧洲音乐家时如数家珍,但却不识孔孟庄周,能把收录在课文里贝多芬的“月光”故事讲得绘声绘色,却不知道“伯牙子期-知音绝弦”的历史典故。
在这样的发展形势之下,中国音乐史课程的学习就承担起了传播中国历史文化、加强学生对本民族音乐文化认知的重任。利用我国古代优秀音乐成果的内容学习,不断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对振奋民族精神、凝聚人民力量、推进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都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例如,在为学生讲解被称为“地下音乐宝库”曾侯乙墓出土的古乐器时,可以带领学生聆听金声玉振的钟罄之乐,让学生亲自感受古代礼乐的庄严肃穆,同时结合图片的展示,引导学生认识有着龙首、鹤颈、鸟身、鳖足且磬体刻有708字刻文和墨书的编磬;有着一钟发双音、音域只比现代钢琴各差一个八度、中心音域十二律完备、半音齐全、可以奏旋律、转调、多声部且铭文3755字的曾侯乙编钟;有着8对16条大龙精美绝伦底座的建鼓、小型的吹奏乐器(笙、箎、瑟)等,也让学生亲眼感受我国战国时期气势恢宏的音乐文化,了解周代的乐悬制度,从而让学生感受到身为华夏儿女的骄傲,树立起更加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四)列举我国历代的杰出音乐家,为学生树立爱国主义学习典范
我国各个历史时期中都有许多杰出的音樂家,他们为中国音乐的进步发展做出了积极的努力与贡献,是我们后人学习的楷模,更是学生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树立正确的音乐史观的典范。例如:嵇康是魏晋时期杰出的思想家、文人音乐家,为人耿直、才华横溢,为世人留下了音乐美学专著《声无哀乐论》,将音乐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即纯音乐加以研究,其立论更是前无古人地着眼于音乐的特殊性,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和“非汤武薄周礼”,敢与儒家思想背道而驰,要求音乐摆脱礼乐束缚,脱离政治功利,其不畏权势、光明磊落的正直品格为学生树立了光辉的形象。又如李世民作为“贞观之治”的开创者,不仅统治开明、任用贤能、且视民如子、不分华夷。在音乐观上,他不否认音乐艺术的教育功能,重视音乐在其政治生活中的作用,但不承认音乐能对政治起决定性的影响,与此同时,还能积极利用民间音乐,否认音乐的阶级性。以李世民为范例,教育学生要建立正确的音乐史观,对于古代音乐的认识,既要学习雅乐,也要重视俗乐,同时告诫学生要有包容的心态,对待事物的认识也要保持积极和客观的心态。再如明代被誉为“百科全书”的朱载堉,虽出生王室,但视功名利禄若浮云,潜心科学的研究,首创的“新法密率”不仅科学地解决了三分损益法造成的“黄钟不能还原”的千古难题,更为中国人赢得了世界的尊重。以朱载育为范例,教育学生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钻研的精神品格、弘扬中国优秀文化的决心以及树立奋斗目标的恒心。
四、结语
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为有效推动和保障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施,2023年10月24日,第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于又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因此,作为新时期的高校教育工作者,在党中央的领导下,我们更应坚定民族立场,担负其传承和弘扬我国优秀音乐文化的重任,培养更多具备完整知识体系的高素质人才,引导学生知行统一,帮助学生将爱国主义情感与自身实践行为结合起来,以一己之力践行爱国之心,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的通知[Z].中共教育部党组,2017.
[2]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Z].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9.
基金项目:本文系山西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课题项目“应用转型发展背景下地方高校中国音乐史学课程的建设与研究”(项目编号:GH-21445);2022年山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创新项目“高校中国音乐史课程应用型改革及地方音乐史学建设研究”(项目编号:J2022085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佟鑫(1983—),女,山西大同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民族音乐学与中国音乐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