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晋语否定前提结构“可得VP”

2024-01-23王敏

现代语文 2023年11期
关键词:晋语

摘  要:晋语中的“可得VP”结构为方言中常见的否定表达,通过否定存在性前提条件、或然性前提条件和意愿性前提条件,进而否定对方的命题。“可得VP”结构主要用于应答句中,VP一般为光杆动词,不能受状语修饰,不能带非能性述补结构,VP也不能是判断动词。该结构具有明显的负面情绪。从形成过程来看,“可得VP”结构是由语气副词和助动词共同构成的肯定句,在隐含义规约化后表达否定,是一种隐性否定表达。

关键词:晋语;“可得VP”;前提条件否定;隐性否定

一、引言

否定是人类语言最基本的语义范畴,它是对肯定命题表达“反对、拒绝、指责、劝阻”等意义的言语行为[1]。在自然语言中,否定可分为直接否定和间接否定。从言者和听者的角度而言,直接否定无疑是最简单明了的。言者提出一个命题,听者对这一命题进行否认和反驳。例如:

(1)A.你得走了。

B.不走么。

例(1)中,A为肯定性祈使句,B用否定词副词“不”进行反驳,否定执行A提出的行为。值得注意的是,否定副词“不(是)”“没(有)”不出现也可以实现否定的目的,这就是间接否定。间接否定亦称“语用否定”,表现为形式与意义的不对称。它可以通过相关词语进行否定,如“白、空、干、瞎、徒、虚、枉”等,也可以通过特定的结构达来到否定的目的。比如,对于例(1)的否定还可以是B2、B3。

(2)A.你得走了。

B1.不走么。

B2.还放假的了。

B3.还没到上学时间了。

总的来说,间接否定都是否定命题成立的前提条件。在三段论中,“该上学了”是结论,“走”是前提;如果用副词“不”否定“走”,则前提条件不成立,结论“该上学了”也就不成立,从而达到否定的目的。“还放假的了”也是“该上学了”的前提,通过否定前提“没到上学时间”,进而否定命题“该上学了”。其否定前提可以是肯定形式,也可以是否定形式,如“还没到上学时间了”。否定前提实际上是对命题原因的否定,通过否定原因来达到否定结果的目的。例(1)中,B是直接运用否定副词“不”对祈使句进行否定,为一般的命题否定。例(2)中,B2和B3是通過否定前提条件而间接达到陈述本身的目的,宗守云、滕祖爱将其称为“前提否定”[2]。

在晋语中,“不/没+VP”形式既可以运用于一般命题否定,也可以运用于前提否定,这一点与普通话一致。两者的不同点在于,晋语中的前提否定还有一种特殊表达形式“可得VP”。例如:

(3)A.该上学了。

B.可得学校开门了。

“不/没+VP”和“可得VP”表达的真值意义相同,都是表示“不去上学”,都是对A命题的否定。两者的不同在于:第一,“可得VP”的功能单一,只能用在前提否定表达中,“不/没+VP”在一般命题否定、前提否定表达中都能运用;第二,“可得VP”所处的话语结构单一,只能用在答语中,“不/没+VP”既可以独立存在,也可以处在对话的答语中;第三,“可得VP”的语义单一,只能用于消极情绪的表达,“不/

没+VP”则是正面、负面和中立情绪都可以表达。需要说明的是,本文的语料均来源于田野实地调查和本人的自省。

二、“可得VP”结构的性质与特点

晋方言中,“可得VP”作为一种隐性否定的固定结构,在表达、句法和语用方面,均体现出鲜明的特点。

(一)“可得VP”结构的凝固性

晋语中,“可得VP”结构为间接否定,通过否定前提来达到否定命题的目的。也就是说,它采用肯定的形式来表达否定的意义。“可得”由语气副词“可”和助动词“得”组合而成,“可得”为助动词,表示“应该、需要”。例如:

(4)马上要考试了,你这几天可得好好学习了。

(5)可得奋斗上几年才能有好日子过了。

例(4)和例(5)中的“可得”都是助动词,表示“应该、需要”的意思。从形式上看,这两处的“可”都可以删除,删除后句义不变,只是语气不够强烈而已。而例(3)中的“可得”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凝固化,“可”不能删除,删除后或者句子不成立,或者意义发生变化,因此,它是一种固定表达。

作为常见的助动词,“可得”分布广泛,句法位置比较灵活,在晋方言中,它既可以放在时间名词前面,也可以放在时间名词后面;而作为表示否定的“可能”在句中位置固定,只能出现在VP前面,并且VP不带状语。

(二)“可得VP”结构的主要特点

在表达隐性否定前提条件时,“可得VP”结构对句法有特殊的要求,同时,它在语用上起到减弱语力的作用。

1.句法特点

在“可得VP”构式中,VP作为前提条件,在句法上受到一定的限制,它一般是光杆动词,不能受状语修饰,不能带非能性述补结构,也不能是判断动词。

第一,VP一般不能带状语,尤其是形式较长的状语。例如:

(6)A.赶快买车哇。

B.可得存下。/*可得从前存下。/(从前)没存下。

例(6)中的B,如果VP前面没有状语,句子成立;如果加上时间状语“从前”,则不成立。但如果不是前提否定形式,而用一般否定,则时间状语出现与否都可以。可见,“可得VP”构式要求VP结构短小。

第二,VP不能带非能性述补结构和体标记。例如:

(7)A.他会做饭。

B.*他可得做过。/他没做过。

(8)A.饭做好了。

B.*可得做好了。/没做好。

“可得VP”结构中的VP作为前提条件,在语义上具有状态性特征。而当VP带上体标记,或VP是能性述补结构之外的述补结构时,这种状态性就取消了,VP具有了事件性特征,这时,“可得VP”便不被接受。

第三,VP不能是判断性谓词结构。例如:

(9)A.让他去上课。

B.*他可得是老师。/他不是老师。

例(6)~例(9)中B的回答,在语义上作为VP的前提条件,可以通过否定前提来否定命题,在语义上虽然可以理解,但“可得VP”在表达上却讲不通,“不VP”则不受限制。说明这是由于“可得VP”句法的限制所导致的不能接受。

2.语用特点

“可得VP”结构是对话语行为的否定回应,在语用上带有负面冲突的感情色彩。沈家煊认为,否定

句通常认为不礼貌或使人不快,一般为有损面子的行为,因为否定句是在否认对方的正确性或存在的合理

性[1]。晋语“可得VP”结构的负面情绪也比较明显,这种明显的情感倾向在临近语境中可以体现出来。例如:

(10)A.每天躺在家咋不去找营生?

B.讨吃货,可得能爬起来。

(11)A.快下雨呀哇。

B.你给老天打个电话,可得熬的。

例(10)中,运用贬斥语“讨吃货”来评价主体对象,以否定A的言论,因为主体对象不可能爬起来,所以也不可能去找营生。例(11)中,运用假设“你给老天打个电话”的方式来辩驳对方,进而否定A的言论。这两例都具有明显的负面情绪。

与普通的否定句相比,“可得VP”结构的语力明显较弱。从结构本身来看,话语应该具有关联性[3]。我们知道,对话语否定最大关联的表达是直接否定——包含否定副词“不、没”的否定句。如果采用否定前提条件的形式来否定命题,关联性就稍差一些,属于间接表达,需要推导才能理解其含义。这样的推理虽然违背了合作原则,实际上却是在遵从礼貌原则。包含否定副词“不、没”的一般否定句,采用直接否定的方式,是对说话人面子的一种威胁。而间接否定虽然违背了相关准则,但是维护了说话人的面子,否定的语力有所降低。从内部构成来看,“得”是助动词,语义是“应该”,“可”是表示加强的语气副词,“可得VP”的意思是“应该VP才行”。因此,“可得VP”结构的交际对象不存在权势之分,既可以是上对下的否定,也可以是平级的否定,甚至还可以是下对上的否定。例如:

(12)儿子:妈,明天想吃猪骨头。

妈妈:可得有。

(13)同学A:借我个本儿哇。

同学B:可得买上。

(14)领导:明天交材料。

员工:可得准备好。

例(12)中,对话双方分别是儿子和妈妈,属于亲属关系中长辈对晚辈的否定。例(13)中,对话双方是属于社会地位平等的两位同学。例(14)中,对话双方属于社会关系中的上下级关系,是下级对上级的否定。可见,在各类语境中,使用“可得VP”结构进行否定都是合理的。

三、“可得VP”结构的否定表达

“可得VP”结构是一种回应性否定,往往出现在对话中,通过否定上句前提条件的命题内容,进而否定对方的言语行为。

(一)“可得VP”结构否定的对象

“可得VP”结构所否定的前提条件,在语义上具有存在、或然、意愿等三种特征。因此,“可得VP”结构否定的是存在性前提条件、或然性前提条件和意愿性前提条件。

1.存在性前提

“可得VP”结构中的VP所表达的事件,在客观世界中具有存在性,因此,该结构能够否定前提条件VP的存在性。存在性包括三种情况:一是拥有事物的存在;二是人物在特定处所的存在;三是事件在特定时间的存在。例如:

(15)A.明天领上媳妇来串门子。

B.可得有。

(16)A.儿子咋不跟上一起来。

B.可得在。

(17)A.去超市走哇。

B.可得开门。

例(15)中,否定不拥有媳妇,即否定媳妇的存在。例(16)中,否定儿子不在,即否定儿子在家的存在。例(17)中,否定超市现在不开门,即否定在目前的时间段超市开门事件的存在。

2.或然性前提

“可得VP”结构中的VP包含或然性的表达特征,它表达事件在客观世界中发生的概率性。因此,“可能VP”结构能够否定VP的或然性。这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VP中包含表可能的能愿动词,如“能、會、行”等。其中,“能”和“会”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搭配VP共同使用;“行”具有代动词的作用,动词不再出现,它只能单独使用。不过,在具体语境中,听者能够明白它所代替的动词和所表达的完整意义。例如:

(18)A.喝烧酒走哇。

B.可得能(走),病了哇。

(19)A.开上车走哇。

B.可得会(开)。

(20)A.吃了早饭再走。

B.还得行,早就迟到了。

二是VP为肯定的可能性述补结构。在普通话中,能性述补结构的肯性形式一般为“V得C”。在晋语中,能性述补结构的肯性形式一般不使用“得”,其表达形式为“VC”,也可以是“V嘞”[4](P148)。例如:

(21)A.今天下雨呀,把伞带上。

B.可下嘞,晴晴儿的天。

(22)A.吃了饭再走哇。

B.可吃下,饱饱的。

例(21)中的“可下嘞”,表示“不可能下雨”;例(22)中的“可吃下”,表示“不可能吃的下饭”。

在实际使用中,表可能的能愿动词和可能性述补结构有时还可以共现,更突出现实的可能性。例如:

(23)A.明天再来哇。

B.忙得甚,可得能走开。

例(23)中,“能走开”既有表可能的能愿动词“能”这种词汇形式,还有可能性述补结构“走开”,“能走开”是二者的叠加形式。“可得能走开”则强调现实的不可能,以突出“不能走开”。

3.意愿性前提

“可得VP”结构中的VP包含主观意愿的特征,它表达行为主体对事件实施的个人态度。因此,“可能VP”结构能够否定VP行为的意愿性。意愿性前提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VP包含表意愿的能愿动词,如“愿、想、待要”等。晋语中的意愿性情态动词通常为单音节,在“可能VP”结构中一般不单独使用,需要修饰VP;如果后面没有VP,则需要语气词完句。双音节能愿动词“待要”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修饰VP。例如:

(24)A.让他去出差哇。

B.可得愿去。/可得愿呀。

(25)A.儿子咋不给家里买点过年的东西。

B.可得想买。/可得想呀。

(26)A.今天不是吃面呀?

B.可得待要。/可得待要活。

二是VP虽然在表层不包含意愿语义特征,但是“可得VP”结构的深层会产生意愿义。除了结构本身能够产生意愿义外,还需要VP的配合。这时,VP一般是表人的动作、行为和趋向性的光杆动词,像“去、跑、吃”等。例如:

(27)A.赶快吃饭哇。

B.可得吃呀。

(28)A.明天上街走。

B.可得去呀。

(29)A.让门房清理清理垃圾。

B.可得清理。

例(27)~例(29)中,“吃”“去”“清理”自身都没有意愿义;但是在“可得VP”结构中,“可得吃”表示“不愿意吃”,“可得去”表示“不愿意去”,“可得清理”表示“不愿意清理”。可见,在“可得”和自主动词的双重作用下,激活了句式中的“意愿”义。

(二)“可得VP”结构否定的内容

作为一种否定结构,“可得VP”主要是对对方话语的否定。这种话语所表达的命题内容一般具有两个特点:一是命题为施为句,如实施要求、命令、建议等,即以言行事,实际上,否定本来就是一种言语行为[5](P44);二是命题为期待回应句,要求对方根据自己的话语做出回应。一般情况下,回复是积极、正面和肯定的言语内容,“可得VP”结构的回复则为否定。因此,“可得VP”结构为否定性言语行为,在否定VP的同时,也否定对方的言语行为,进而否定对方的期待。

“可得VP”结构在针对施为内容进行否定性回复时,回复性言语行为可以直截了当,干脆利落。例如:

(30)A.给儿子打个电话哇。

B.可得接。

(31)A.给你买个手机。

B.可得有钱。

为了使否定的理由充足,也可以在否定中铺陈说明,在否定回复中增加说明小句。这种回应大致分为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增加说明否定原因的小句,使否定理由充足。原因小句可以在否定之前,也可以在它之后。例如:

(32)A.给儿子打个电话哇。

B.可得接,载阵阵正上课的了。

(33)A.给你买个手机。

B.还有那么些饥荒,可得有钱。

例(32)中,先表达否定,“儿子不接电话”,因此,“不给儿子打电话”;再说明原因,提出否定理由,因为“这个时候正在上课”。例(33)中,先说明否定的原因“还有很多借款”,再提出否定性结果“没有钱买手机”,从而否定对方“给你买个手机”的建议。

第二种情况是言者并没有直接否定,而是采用一种假设的方式,假设对方的要求、建议或愿望能够成立、能够实现,然后,提出一个与之类似又更进一步的设想,通过说明延伸设想无法实现或不切实际,来否定言者所说的事实。换言之,说话人通过“可得VP”否定自己类比事实存在的可能性,从而否定对方的要求、建议或愿望。例如:

(34)A.你去考公务员哇。

B.我想当领导了,可得行。

(35)A.咱们出圪耍走哇。

B.你还想上天了,可得能走。

例(34)中,说话人先提出类比事件“我想当领导了”,然后用“可能性”来否定这一前提。与对方提出的“考公务员”的建议相比,说话人提出一个与之类似、但条件更好的“当领导”。说话人认为,条件更好的“当领导”不能实现,那么,说话人提出的“考公务员”也不能实现。例(35)中,说话人先提出类比事件“想上天”,然后用“可能性”来否定前提——“不能上天”,進而推导出否定类型性事件:我不能上天,咱们也不能出去玩。

“可能VP”结构也可以在转述话语中使用。转述话语将直接表述变为间接陈述,将别人说的话陈述给其他人。这时,在一句话中就存在两个人的不同陈述和不同观点。“可得VP”及其否定的命题同时出现在说话人的陈述中。与对话性否定相比,转述后再否定属于间接回应,一个人即可完成。例如:

(36)他非要跟上我走,我可得待要。

(37)小刘说明天来呀,可得走。

例(36)中,他说:“我跟上你走呀。”说话人将这个陈述转述为“他非要跟上我走”,随后进行否定回应:“我不想让他和我一起走”。例(37)中,存在小刘对言者或他人说“我要明天去”这样的陈述,说话人进行转述并否定小刘的陈述,提出自己否定小刘陈述的观点。

四、“可得VP”结构的形成

总的来看,晋语“可得VP”结构在回应句中表示间接否定,是在语用推理的作用下形成的。斯珀波、威尔逊指出,话语的关联具有程度差异,这主要取决于语境效果和处理能力[6](P167)。晋语“可得VP”结构表示间接否定,没有直接否定命题,而是采用对前句弱关联的形式进行回复。区别于直接否定的直接关联所产生的直接语力,间接否定表现为间接语力。Morgan认为,间接语力需要推导才能知道其表达的语义,它是句子的隐含义,是推导出来的意义[7](P261-279)。例如:

(38)A.出圪耍走哇。

B.我可得能走了。

例(38)中,B的回答表面是关于“出去耍”的前提条件,句子的意思是“我得能耍才行”,它实际上否定了“耍”的前提条件,于是产生出“不能耍”的会话含义,这是通过否定前提条件而推导出来的含义。通常情况下,隐含意义不仅可以被推导出来,也可以被取消。例如:“可得能走了。也说不上,没准作业写完得早。”在这种情况下,否定意义即会消失。

在“可得VP”结构中,“可”是语气副词,表示强调;“得”为助动词,表示“应该、需要”。二者相结合,强调了动作VP施为者的主观能动性,动作发出者需要付出一定的努力以实现目标,同时,也隐含着没有达到言者的理想目标的意味。换言之,肯定表达是字面意义,否定表达是隐含意义,其隐含意义通过推理可以获知。例如:

(39)你可得快点走了,要不迟到呀。

(40)我可得好好存钱,现在的物价涨得厉害。

例(39)中,“可得快点走”的字面意义为“应该快点走”,隐含意义为“走的不够快”。例(40)中,“可得好好存钱”的字面意义为“应该努力存钱”,隐含意义为“现在存得钱还不够多”。

隐含意义使用久了,就会形成“抄近路得出隐含义”[1]。当听话人听到“可得VP”这一表达时,无需推导就可以得出否定义,这说明其否定表达已经规约化。在单独表达时,“可得VP”的否定意义仍需要进一步的推导,这时,“可得VP”结构尚未完全凝固。当“可得VP”用于应答句中,特别是在主语省略、句末语气词不出现时,“可得VP”就已经凝固为规约化的否定表达。

归结起来看,“可得VP”结构表达否定的形成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NP可得VP”结构的隐含义可以被取消,这时,“可得VP”结构为情态结构;第二阶段,“NP可得VP”结构的隐含义不能被取消,这时,“可得VP”结构处于从情态到否定的过渡阶段;第三阶段,“可得VP”结构的隐含义不能被取消,这时,“可得VP”结构脱离主语和语气词而独立表达,已经凝固为否定结构。

五、结论

通过上文的简要分析,可以看出,晋语中的“可得VP”结构,除了与普通话一致、均能表达情态外,还通常用于否定表达。与一般的直接否定不同,“可得VP”结构是一种隐性否定表达,它通过否定命题的前提条件,进而达到否定命题本身的目的。从结构性质来看,表示间接否定的“可得VP”已经凝固,内部的成分不能替换和缺失;从语用特点来看,“可得VP”结构减少了直接否定的语力,使用对象较为广泛。作为一种回应性否定,“可得VP”结构否定的对象是存在性前提条件、或然性前提条件和意愿性前提条件。“可得VP”结构在否定VP的同时,也否定了对方的言语行为。从“可得VP”隐性否定结构的形成过程来看,它来源于普通话所普遍使用的情态结构;当表示否定的隐含义不能被取消时,便从情态结构过渡到否定表达;当该结构能够脱离主语、语气词而独立表达时,则凝固为否定结构。

参考文献:

[1]沈家煊.语用法的语法化[J].福建外语,1998,(2).

[2]宗守云,滕祖爱.河北晋语张家口方言否定前提构式“还得VP”[J].语文研究,2019,(4).

[3]Grice,H.P.Logic and Conversation[A].Cole,P. & Morgan,J.L.(eds.).Syntax and Semantics Vol.3:Speech Acts[C].New York:Academic Press,1975.

[4]邢向东,张永胜.内蒙古西部方言语法研究[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7.

[5]沈家煊.不对称和标记论[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

[6][法]丹·斯珀波,[英]迪埃珏·威尔逊.关联:交际与认知[M].蒋严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7]Morgan,J.L.Two Types of Convention in Indirect Speech Acts[A].Cole,P.(ed.).Syntax and Semantics Vol.9:Pragmatics[C].New York:Academic Press,1978.

Negating the Premise Structure “Kedei(可得) VP” in the Jin Dialect

Wang Min

(Huanghe Jiziwan Cultural Communication Innovation Research Base/Department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Hetao College, Bayannaoer 015000, China)

Abstract:The structure of “kedei(可得) VP” in Jin language is a common negative expression in dialects, which negates the existence prerequisite, probability prerequisite and intention prerequisite, and then negates each others proposition. “Kedei(可得) VP” structure is mainly used in response sentences, VP is generally a bare bar verb, it can not be modified by adverbial, it can not have a non-functional predicate complement structure, VP can not be a judgment verb. The structure has obvious negative emotions. From the formation process, we can see that the structure of “kedei(可得) VP” is composed of modal adverbs and auxiliary verbs, which express negative meaning through implicit meaning, and it is called implicit negative expression.

Key words:Jin Dialect;“kedei(可得) VP”;prerequisite negation;implicit negation

基金項目: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科学技术研究项目“内蒙古西部方言语用否定研究”(NJSY21169)

作者简介:王敏,女,河套学院黄河几字弯文化传播创新研究基地/汉语言文学系副教授,文学博士。

猜你喜欢

晋语
中古入声字在山西晋语区新老派方言中的归调比较
晋语怀仁话中的“一圪蛋”
晋语区怀仁话中“圪蛋”类词的研究
山西高平方言补语探析
基于语料库的晋语词缀“圪”的构词
晋语五台片方言研究综述
内蒙古西部方言歇后语反映的地域文化
晋语“圪”词语研究
晋语圪头词研究综述
博爱方言的代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