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高平方言补语探析
2019-10-06苏延龄
苏延龄
摘 要:高平方言属于晋语的上党片区,是晋语的小分支之一。从语义角度出发,将高平方言补语划分为七类,分别是结果补语、情态补语、趋向补语、程度补语、可能补语、数量补语、时地补语。通过方言内部的对比和与普通话的对比,归纳各类补语的构成形式和表义特征,可以发现高平方言补语的表达形式具有灵活性。
关键词:高平方言;补语;晋语;普通话
高平市位于山西省东南部,东临陵川县,西接沁水县,南接晋城市郊区,西北与长子县为邻,东北相接长治县。现辖8镇、14乡、3个街道办事处。据《中国语言地图集》(1987),高平方言属于晋方言上党片区泽州小片。根据当地人的口音和方言认同感,高平方言又可划分为城关片、东片和西南片。关于高平方言补语的研究,仅在白静茹等《高平方言研究》(2005)中有所论述,不过只重点讨论了四类补语,并未对补语进行系统性、完整性的探讨。本文从语义角度出发,将高平方言补语分为七类,在内部对比和与普通话对比的基础上,详细探讨各类补语的构成形式和表义特征。
一、结果补语
结果补语表示因动作行为所导致的结果。在高平方言中,结果补语有以下几种常见表达:
(一)VP+住
普通话中,“住”作结果补语,表示通过动作使人或事物的位置固定起来(刘月华,1986:542)。在高平方言中,“住”作结果补语有以下几种用法:
1.“VP+住”表示动作的停止、静止
(1)你怎么看得看得书就圪挤住闭上眼窝了。
(2)再叨叨就圪塞住你的嘴。
(3)这才几月份呀,河就冻住了。
(4)你过去摆摆手,车就停住了。
2.“VP+住”表示牢固、稳固
(5)抱住你家孩儿吧,这儿不好走。
(6)来给我蹬住些儿毛线!
(7)人家就吃住你了,能怎么办!
(8)梳什么头发呢,瞎绑住吧。
在以上两类表达中,“VP+住”可以带宾语,也可以不带宾语。带宾语时,可以替换成把字句。如例(1)、例(2)就可以替换为:
(9)你怎么看得看得书就把眼窝圪挤住闭上了。
(10)再叨叨就把你的嘴圪塞住。
3.“VP+住”表示身体上轻微的损伤
(11)那棍儿怎么就能囊住扎住你的脚来?
(12)理发师都绞住我的肉了。
(13)起开些儿,你压住我的腿了!
此类表达,在高平话中使用频率很低。由于动词作用于受事,其后必须接宾语,而且只能是名词性宾语,强调“损伤”的结果。
(二)VP+见
高平方言中,“见”作结果补语,和普通话用法大致相同。即一般用在感官动词之后,表示“感觉到……”,强调动作、行为的结果。除此之外,“见”还可以紧跟在“碰、梦”等动词之后,作结果补语,其后必须带宾语。例如:
(14)我夜黑来梦见你来。
(15)在街上碰见他来。
(16)我寻见钥匙了。
高平方言中“见”作补语的否定形式比较灵活,共有“没/没有/没啦+VP+见”三种形式。不同乡镇说法稍有出入,前两种在高平大部分地区通用,第三种形式常用于九务村、陈区镇等地。例如:
(17)没/没有闻见味儿呀!
(18)我寻了一圈儿,都没/没有寻见他。
(19)我没啦看见他呀。
(三)VP+着
高平方言中,“着”作结果补语有下列用法:第一类和普通话用法相同,表示动作的实现、完成,这里不再过多说明。第二类用在感官动词之后,相当于“到”,这里记作“着1”;也可以用在一些非感官动词后作补语,记作“着2”。以上两种表达,通常可以和“VP+见”替换,但比“VP+见”的使用范围大、频率高。第三类表示动作、行为造成的某些损伤,可以指身体上的伤害,也可以指精神上的伤害。
1.VP+着1
(20)我将将儿在街上看着你来。
(21)不要喊了,听着了。
(22)我个毛着他进去了呀!
(23)你闻着了没有,什么东西烧焦了。
2.VP+着2
(24)我夜黑来梦着你了。
(25)我将将儿碰着他来呀。
(26)我寻着那件衣裳了。
以上表达,“着”均可和“见”换用,但“着”往往表示经过某一过程之后达到的结果,强调动作的持续性、过程性;而“见”往往只侧重结果。
3.VP+着+了/唠
(27)我孩儿有些儿吃着了。
(28)他不操心,把圪膝盖儿磕着了。
(29)气着你妈了吧!
(30)穿成圪那,也不怕冻着唠!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第一,普通话中也有“着”作补语表“损伤”的用法,如“歪着脚了”“扭着腰了”等;高平方言的不同之处在于,“着”多重读,强调损伤的结果与严重性,含有“抱怨、无奈”等感情色彩。第二,高平方言中,“着”和“住”都作结果补语表“损伤”,但二者有两点不同:一是“着”后可以加宾语,也可不加宾语,而“住”后必須加宾语;二是“VP+着+了/唠”均可以替换成把字句形式“把+受事+VP+着+了”,而“住”作补语表“损伤”时,一般不能替换成把字句。第三,“着”作补语表“损伤”时,不能和“见”自由替换。
(四)VP+上1/下1
高平方言中,“上、下”既可以作结果补语,表示动作的目的、结果;也可以作趋向补语,表示动作的移动变化。前者记作“上1、下1 ”,后者记作“上2、下2”。下面对高平方言中“上1、下1”表结果的述补结构进行说明。例如:
(31)我相上那件衣裳了。
(32)做上饭了,吃上再走吧。
(33)爸爸买上苹果了吧。
(34)出上两块钱算吧。
(35)人家才二十来岁,就买下房儿了。
(36)留下个电话吧,方便联系。
在高平方言中,“上1、下1”作结果补语,存在着使用不平衡现象。“上1”使用频率要远高于“下1”,“上1”有时候还可以替换“下1”。此外,“上1、下1”两词作结果补语时,不是反义关系,而是弱化了本来的意义,跟在动词后面,表示动作行为的结果或目的。
二、情态补语
情态补语表示由动作、性状而呈现出来的状态。可以由性质形容词、状态形容词与谓词性词语来充当,其中,中心语和补语中间通常用助词“得”连接,形成“VP+得+补语+语气词”结构。具体如下:
(一)VP+得+A+地
此类表达,一般是由状态形容词充当情态补语,对中心语进行具体描述,往往包含一定的感情色彩。例如:
(37)棉花弹得绒圪多多地。
(38)他笑得美不滋滋地。
(39)你孩儿吃得胖圪出出地呀!
(二)VP+得+叠音词+的
与“VP+得+A+地”表示具体描述不同,这种结构是通过强调动作完成呈现出来的状态,向受话人传递某种信息,或期望得到受话人的回应。在读音上要重读,以加强语气。例如:
(40)我给你系得死死的,应该开不了。
(41)咱要换班主任呢,我听得真真的。
(42)耍得好好的,怎么就嚷开啦?
(三)VP+得+可+A+的呢
(43)他跑得可快的呢!
(44)人家唱得可好听的呢!
(45)这家麻辣烫生意可不歪的呢。
以上例句均可替换为“VP+得+(可)真+A+呀”形式,两种表达都用于感叹句中,表示对人或事物的评价。
三、程度补语
与普通话相比,高平方言程度补语的表达形式更为丰富,下面作具体阐述。
(一)VP/AP+死
高平方言中,“死”作程度补语,受事一般指人,常用“VP/AP+死+N+了”句式。该句式有多种形式,如“快气死我了”,还可以说成“把我快气死了”“快把我气死了”“我快气死了”,由此可见其表达上多样性、灵活性的特点。
(二)VP/AP+得+要死/要命+呢
(46)不敢碰我伤口,疼得要命呢。
(47)这儿的衣裳都贵得要命呢。
(48)那小孩儿坏得要命呢。
(49)我孩儿抓破人家孩儿脸了,把人家妈气得要命呢。
上述例子中,当主语是受事时,可以替换成“VP/AP+得+N+要命呢”句式,也可用作把字句。
(三)VP/AP+得+(可)怕+的呢
(50)他家孩儿半夜哭得怕的呢。
(51)那媳妇儿懒得怕的呢,什么都不干。
(52)外头风刮得(可)怕的呢,就待在屋儿吧。
“怕”也可以用“厉害”来代替,二者都具有贬义色彩。一般情况下,在高平方言中,“怕”的使用频率要高于“厉害”。
(四)VP/AP+得+不(能)行
(53)我不想去了,天冷得不行。
(54)我瞌睡得不(能)行,你们先去吧。
(55)以前人穷得不能行,哪穿得起好衣服。
(56)你带水了没?我渴得不行。
此类句子中,中心语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性质形容词,另一类是表心理状态和心理活动的动词。当中心语为后者,且主语指人而不指物时,该句式可以替换成“VP/AP+得+N+不(能)行”。
我们知道,程度补语和情态补语在很多情况下难于区分,下面不妨对高平方言中这两类补语作个简要对比。
在高平方言中,程度补语的中心语是VP/AP,补语表示在中心语的基础上程度进一步加深。如“疼——疼得要命”,并非指真的“要命”,只是强调“疼”的程度很深,到了要命的地步;再如“瘦”——瘦得(可)怕”,并非指瘦得让人觉得害怕,而是指“瘦”到了一定程度。因此,高平方言中作程度补语的词,本身的意义已经弱化,只用是来表示程度,且程度补语不能由状态形容词来充当。
在高平方言中,情态补语的中心语是VP,补语是对中心语的描述和评价。如“唱得好——唱得可好的呢”“走得慢——走得可慢的呢”,补语含有较强的评价意味,同时保留了本身的词汇意义。此外,与程度补语不同,情态补语多由状态形容词充当。
四、趋向补语
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2011)把表趋向意义的补语视为趋向补语,把表结果意义的补语视为结果补语;那些表状态意义的,已经接近动态助词,作为虚词不划分句法成分,因此不视为补语。在高平方言中,趋向补语可分为以下几类:
(一)VP+来/去[k??22]
高平方言中,“来”“去”可以直接依附在动词后面,单独作趋向补语,相当于普通话的“来/去+VP”。例如:
(57)有空寻我耍来吧。
(58)赶快背书來。
(59)咱去看电影去吧。
(60)快些儿吃饭来,都撇冷了。
需要强调的是,高平方言中,“去”作趋向补语读作[k??22],用来补充说明动作的变化,不同于作谓语的“去[t?hi53]”。此类表达还可以替换为“来/去+VP+来/去”。例如“快来吃饭来、快去背书去”。前一个“来、去”是动词,后一个“来、去”表示动作的趋向意义。在表达上,该类句子要遵循前后一致的原则,比如能说“去吃饭去”,但不能说成“去吃饭来”“来吃饭去”。
(二)VP+张+来
(61)你姐姐给你拿张来袋米。
(62)我跑张来的,快累死了。
(63)谁把他叫张来的?
(64)你姑姑圪垫提张来好些苹果。
(65)我去给你把我小侄儿抱张来。
“张来”表示动作、人或物体向立足点移动。此类表达可以跟宾語,也可不跟。跟宾语时可以替换成“VP+张+N+来”。当宾语是有定的且表示特指时,常以把字句的形式出现,如例(63)、例(65)。宾语不是特指时,往往不能用作把字句,如例(61)、例(64)不能说成“你姐姐把袋米给你拿张来”“你姑姑把好些苹果圪垫张来”。
在很多情况下,“张来”还可以和“过来”换用而不改变句义。不过,两者在使用上也有细微差别。一是“张来”只表示从别处到此处,而“过来”除了表示这一意义之外,还用在动词后,表示正面对着说话人自己。如“把头转过来”,此时不能和“张来”互换。二是在语言表达中,表示比较远的距离用“张来”,表示比较近的距离用“过来”。
(三)VP+张/过+去[k??22]
这一表达所表示的趋向意义和“张来”恰好相反,表示动作、人或物体离开说话人立足点,向另一方向移动。例如:
(66)你给人家送张去了吧!
(67)你把她叫张去就行了。
(68)甚时候把盖底给你送张去?
(四)VP+上2/下2
高平方言中,“上”作趋向补语,表示位置由低处移到高处;“下”表示由高处移到低处,远离面前的目标。例如:
(69)搁不住,我圪提上走吧。
(70)坐下吧,等到你再站起来。
(71)我已经躺下了,有甚个事?
(五)复合趋向动词作补语
高平方言中,还广泛存在着复合趋向动词作补语的用法,如上来、下来、上去、下去、起来、起去[k??22]、回来、回去、出来、出去等,和普通话用法大致相同。例如:
(72)你顺住梯儿爬上来就好了。
(73)把你的新衣服拿出来给我们看看。
(74)下张雨来了,我跑回来的。
(75)你把香炉慢慢儿放上去。
不过,高平方言与普通话也存在着细微的差别。普通话中只说“起来”,不说“起去”,高平方言中却存在这样的说法。例如:
(76)把头发梳起去吧。
(77)把箱子抬起去些儿。
(六)VP+开
“开”作趋向补语,表示动作、行为的开始,指时间层面的趋向。例如:
(78)怎么好好儿就哭开了?
(79)A:机器不动了?
B:动开了。
(80)晚会甚时候就演开了!
“开”也可以表示离开起点,指空间层面的趋向。例如:
(81)你给我起开吧。
(82)咱圪挪开些儿茶几吧。
(83)搬开那个椅子,不敢绊倒她。
五、可能补语
高平方言中的可能补语没有“得/不得”这一用法,只有在趋向补语、结果补语和中心语之间插入“得/不”,表示动作行为的趋向、结果可不可能实现这一种用法。
(一)能+V+C
(84)我能吃唠,你放下吧。
(85)真希望他这坏毛病能改唠。
(86)我能看见黑板上的字。
(87)我能走得动,不用管我。
这种说法在普通话中也很常见,相当于“V+得+C”,表示动作的趋向、结果能否实现。两种表达可以相互替换而不影响意义,否定形式均为“V+不+C”。疑问句的表达可以用“能/能不能+V+C”,也可以用“V+得+C+吗/吧”和“V+得+C,不+C”。需要注意的是,“能”在这里只表示一种可能,表否定时不能用“不能”,只能用“V+不+C”形式。
(二)V+C+了
(88)圪挤挤就坐下了。
(89)这么大个袋儿,怎么也装下了。
(90)这么一轻轻儿,拿动了。
(91)还有两天交呢,怎么也写起了。
此类表达的否定形式和疑问句形式和“V+得+C”一致,不再赘述。和普通话的不同在于,普通话中也有“坐下了”“装下了”这样的表达,但表示的意思是某种结果的完成、实现。如“坐下了”指已经坐下了,表示动作的结束;“装下了”强调“装”这一动作的完成。而在高平方言中,它们表示的是“能够……”的意思,如“坐下了”指能坐下,“装下了”指能装下。
(三)V+得/不+张来/过(张)去
高平方言中,“张来、过(张)去”可以作趋向补语,表示动作发生位置的移动变化。也可以作可能补语,表示动作的趋向、结果能否成为现实。这里主要探讨“张来、过(张)去”作可能补语的情况。例如:
(92)人家手巧,弄得张来,我可弄不张来。
(93)这歌简单,我唱得张来。
(94)我不顺路,捎不张去呀。
在疑问句中,可以用“V+得+张来/过(张)去+V+不+张来/过(张)去”提问,肯定回答为“V+得+张来/过(张)去”,否定回答为“V+不+张来/过(张)去”。例如:
(95)A:五点以前送得张去送不张去?
B:送得张去。/送不张去。(表趋向能否实现)
“张去”可以替换成“过去”,句子的意思不会有所改变。
也可以用“能不能+V+张来/过(张)去”提问。肯定回答为“能+V+张来/过(张)去”;否定回答为“V+不+张来/过(张)去”。
(96)A:这首歌你能不能唱张来?
B:能唱张来。/唱不张来。
六、数量补语
数量补语分为动量补语和时量补语两类,前者表示动作发生的次数,后者表示动作持续的时间。在高平方言中,这两种用法都普遍存在。
(一)动量补语
在高平方言中,动量补语可分为两类,其中一类和普通话用法大體相同。例如:
(97)将跑唠一趟,又得去。
(98)老师将将儿瞪了他一眼。
(99)我打了他俩巴掌,太不长记性了。
(100)我蹬了他一脚。
还有一类是在动词短语和数量短语之间插入“上”,构成“VP+上+动量补语”句式。例如:
(101)非得嚷上一架不行?
(102)听上几遍就会了。
(103)才几点了,咱歇上一下再走吧。
(二)时量补语
在高平方言中,时量补语也分为两类。一类和普通话用法一致,此处不再赘述;另一类在动词短语和时量补语之间插入“上”,构成“VP+上+时量补语”结构。例如:
(104)你都等上我一小会儿吧,我说话到。
(105)你给我写上会儿作业,再去耍圪。
(106)吃上(一)些儿饭再走吧。
七、时地补语
在高平方言中,时间补语不表示时间的发生,只表示时间的终止;处所补语用法和普通话一致。
(一)时间补语
(107)我孩儿耍到黑来十二点才回来。
(108)我一直等在你五点,你都没来。
(109)小孩儿们长到六七岁,就懂事了。
(110)俩人聊到半夜黑来三点还不睡。
(二)处所补语
(111)你躺在床上歇一会儿吧。
(112)不敢坐在地下耍,锭唠屁股。
(113)你靠在墙根歇歇吧。
(114)这儿应该走到政府门口了吧。
需要注意的是,在陈曲、九务等地区,动词短语和时地补语之间常用“的”“咧”连接。例如:
(115)你坐咧这儿等等我,我一会儿就回来了。
(116)把你俩的东西放的一处了啊。
(117)你怎么走的路能撞的人家身上圪。
综上所述,本文对高平方言的补语类型进行了较为详尽的分析,通过普通话及方言内部的对比,可以看出,高平方言补语的表达形式具有灵活性。具体而言,高平方言的结果补语表现为“住”“着”的使用范围较广,“上1、下1”作结果补语使用不平衡。高平方言的情态补语和普通话基本保持一致,都是用结构助词“得”连接述补结构,表明对人、事物的评价和看法,只在具体的形式方面有所不同。高平方言的程度补语比普通话丰富得多,有“VP\AP+得+不(能)行”“VP\AP+得+(可)怕+的呢”“VP\AP+得+要命\要死+呢”等形式。在高平方言的趋向补语中,“来”“去”可以直接依附在动词后面作趋向补语,相当于普通话的“来\去+VP”,并有“张来、张(过)去、开”等用法。高平方言的可能补语有三种表达:“能+V+C”“V+C+了”和“V+得/不+张来/过(张)去”,比普通话丰富得多。高平方言的数量补语和普通话大致相同,同时广泛存在着“VP+上+时量补语\动量补语”表达。在时地补语方面,高平方言的时间补语不表示时间开始,只表示时间的终止。
参考文献:
[1]白静茹等.高平方言研究[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5.
[2]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增订五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3]侯精一.现代晋语的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4]刘月华等.实用现代汉语语法[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6.
[5]刘月华.趋向补语通释[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8.
[6]李锦姬.现代汉语补语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
[7]刘永生.现代汉语程度补语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8]门秀红.应县方言语法研究[D].重庆:西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9]乔全生.晋方言语法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10]史媛媛.山西兴县方言补语研究[D].太原:山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