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代戏曲中的方俗词释证

2024-01-23王荣艳

现代语文 2023年11期

摘  要:作为通俗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代戏曲的口语化程度较高,方俗词较为丰富,是研究近代汉语词汇的重要材料。以《古本戏曲丛刊》中的语料为例,对“悲秋”“忽瞭”“老娘家”“假乖”四個词语进行释证。其中,《宦门子弟错立身》中“悲秋”的意思是“屄”,指女性生殖器;《钟情缘》中“忽瞭”的意思是双眼闪动而有神;“老娘家”应是“老人家”的俗读音,《双和合》中则用于男性老年人的自称;《庆冬至共享太平宴》中“假乖”的意思是假装、故作姿态。希望通过对这些方俗词语词义的考释,能够对戏曲文献的释读和整理有所裨益。

关键词:《古本戏曲丛刊》;方俗词语;释证

作为通俗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代戏曲的口语化程度较高,方俗词较为丰富,具有重要的语言学研究价值。关于戏曲词语的考释,前人已经取得丰硕的成果,这既体现在戏曲点校注释本、戏曲释词专书上,也体现在一些颇有学术含金量的的单篇论文上,它们均对戏曲词语考释作出了突出贡献,可谓功德无量,嘉惠学林。当然,这项工作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仍然有进一步的研究空间。有鉴于此,本文以《古本戏曲丛刊》中的相关语料为例,对“悲秋”“忽瞭”“老娘家”“假乖”四个词语进行释证。需要指出的是,本文中的语料凡是出自《古本戏曲丛刊》[1](以下简称《丛刊》)的,三个数字依次表示集数、册数、页码(之间以斜线隔开);凡是出自《古本小说集成》[2](以下简称《集成》)的,两个数字依次表示辑数、页码(之间以斜线隔开);凡是出自《大正新修大藏经》[3]的,均用大写字母T表示,T后数字表示册数,斜线后数字表示页码,a、b、c分别表示上、中、下栏。

一、悲秋

影钞本《宦门子弟错立身》第五出:“(生白)你一似萧何不赴宴,你好难请。(旦)害瞎的去寻羊,小哥,你好难得见。(净)悲秋生在脊梁上,你好难入。”(《丛刊》1/2/578)

按:钱南扬本“悲秋”无注,只是笼统地将“难请”“难得见”“难入”释为“江湖俏语”,又在“难入”下注云:“本戏二出【一封书】所谓‘侯门深似海。”[4](P233)

欠妥。程学颐《〈宦门子弟错立身〉重注》:“悲秋,俗语,因不便直接出口,所以‘悲秋指代某件事物或人。至今在浙江绍兴一带口语中尚流行,按语音有作‘彼啾,啾,语助;或作‘彼区者。”[5](P105)程氏将“悲秋”释作秽语不误,但将“啾”释为语助似可商榷。“悲秋”即“屄”,指女性生殖器。《正字通·尸部》:“屄,女人阴户。”[6](P285)又《尸部》:“,俗字,女阴。”[6](P287)“屄”当为同义复合词。《字汇·尸部》:“屄,篇夷切,音披。女人阴户。又边迷切,音卑,义同。”[7](P523)

“屄”,亦作“屄”“”“”等形。如明万历中顾曲斋景印古杂剧本《秦修然竹坞听琴》第四折:“(小姑)老姑姑自你去罢,小姐还了俗,嫁了个官人做夫人去了。(老姑)我肏屄,我当初不要你出家,你强要出家,如今忍不的也,可跟的人走了也。你上天去我着锹撅你出来,入地去我着锹撅出你来。”(《丛刊》4/3/238)《醒世姻缘传》第八十九回:“素姐骂道:‘你是人家那鸡巴大伯!膫子大伯!我那屄大伯。”[8](P1170)明万历刊本古名家杂剧本《秦修然竹坞听琴》第四折:“(老姑)我肏娘,我当初不要你出家,你强要出家。”(《丛刊》4/3/73)明刊本《李九我批评破窑记》卷上第二出:“没头发算做和尚,有定是婆娘。”(《丛刊》1/8/11)皆是其例。至于程氏所说的“彼啾”“彼区”,皆当读为

“屄”。

二、忽瞭

旧钞本《钟情缘·前规》:“但愿你鸡窗耐劳,我奉茶汤躬亲手调。你鹏程志高,我侍衾裯魂安梦牢。便是我爹知道,也十年愁绪从今扫,一腔心事平生了,管教他老眼摩挱,双眸忽瞭。”(《丛刊》6/8/25)

按:此处的“忽瞭”应为闪烁、闪动貌。“忽瞭”,或作“忽燎”,“忽燎”多用来形容灯光或火光。如《搅扁食》:“火火着得忽燎忽燎,锅锅熬得咯泡咯泡,拌壳拌得卜洛卜洛,扁食捏得厮挨厮靠。”[9](P227)这里的“忽燎忽燎”即是火烧得很旺,火苗不断闪动;“拌壳”则是指搅拌的小面块。《赤峰方言通释》:“忽燎儿:一闪之间(形容词)。如:‘只见灯火忽燎儿一下就灭了。”[10](P71)“忽燎”亦作“忽燎燎”。《陕北区域方言选释》:“忽燎燎:柴草或纸张迅速燃烧的样子。一堆麦秸忽燎燎介灶烧完啦。”[11](P154)“忽燎燎”形容火旺、着的速度快,火苗闪动。《钟情缘》中的“瞭”因与“双眸”相涉,遂可作“忽瞭”,用于形容眼睛闪烁有光。

郭文亮在《平鲁方言志》中指出:“‘忽字是平鲁话中用的较多的一个词头,可构成动词、形容词,以动词见多。‘忽字除表音作用外,凡动词有表示动作行为短暂、轻微、连续反复等意义,词义较中心词要轻。”[12](P129)据引例之文意来看,“忽瞭”也是强调动作行为的短暂和连续的。之后,“忽”的意义逐渐虚化,仅作词头,主要是起表音作用。与“忽燎”义类相涉的词语,有“忽舀”“忽老”“忽咧”等,均表示摇动、摇晃义。“忽舀”作动词,指做事情摇摆不定。《汉语方言大词典》:“忽舀:左右摇摆不定。做事情甚是个甚,不能来回忽舀。”[13](P3534)“忽老”指物体的摇晃,《太原方言词典》:“忽老:晃动。不要忽老那瓶子酱油。”[14](P299)“忽咧”则形容飘动的样子,东北官话。萧红《呼兰河传》:“那在厨房里拉着面条的‘老王,他身上写着他名字的纸条,来风一吹,还忽咧忽咧地跳着。”均可比勘。

《钟情缘》中的“老眼摩挱,双眸忽瞭”,“忽瞭”当作形容词,“摩挱”与“忽瞭”对举,均是形容眼睛的词语。“摩挱”当读为“婆娑”,“婆娑”本指舞蹈的样子,后引申出眼睛波光灵动的样子。“忽瞭”在这里亦是指双眼闪动而有神。此处为钟素馨劝解夫君用心读书之语,意思是夫君有日鹏程万里,就是自己的父亲也会忧愁全消,双目有神。

三、老娘家

清钞本《双和合·七叙》:“(白)勿知奢人拿你大姐名字报来县里去哉,方才有牌头阿叔到我屋里来,为此我老娘家雪里跌脚绊倒,奔得来先通知你一声。(老惊)阿呀,里老公公,我有个女儿,态不丰恣,体不窈窕,况又是孤儿寡妇,怎么报起我们来,是不去的?。”(《丛刊》3/24/27)

按:从上下文意来看,这里的“老娘家”应指“里老公公”,是用于男性老年人的自称。明清带有吴方言色彩的文献作品中,“老娘家”一词曾多次出现。《明清吴语词典》将“老娘家”释为:“<名>男性老人的尊称。特指父亲。也可用于自称。”[15](P379)《明清吴语词典》还列举了数条例证,《缀白裘》七集三卷:“带白毡帽个老娘家,是我里个太公张别古。”《缀白裘》八集二卷:“我里个楼浪日日轮千轮万个人出进,后生个,老娘家,中年人,少男儿,和尚,道士。”《双玉杯》第三回:“我个老娘家虽勿是官宦人家,然而苏州城里也算得个一个大富翁,数一数二。”《昆曲大全·金钱缘》第一回:“囡唔,唔是小娘子家,要行方便,难道我老娘家倒勿肯做好事?”从以上例证来看,《明清吴语词典》对“老娘家”的解释均属随文释义。通过对相关文献的考察,可以发现,“老娘家”的使用情况并非如此。现将“老娘家”的用法归纳总结如下:

第一,对女性中老年人(包括女仆)的称呼,例如:

(1)《白雪遗音·玉蜻蜓·游庵》:“(正)佛婆,佛婆。(付)啥个,啥个。(正旦)你去看那个叩门。(付)三太一同去?。(正)佛婆敢是睡昏了。自然你去问明来历,然后三太出来。(付)?,弗差个,等我先去冲头阵,掇脚水,总是我老娘家晦气。”[16](P35)

(2)《呆中福·达旦》:“(葛巧云)我肚里痛吓!陈郎,像是出了痧哉。阿好搭我提两把啊?(陈实)我是勿好提个,等我去叫阿姆来替嗯提。(葛巧云)慢点!半夜三更,叫俚老娘家出来,罪过动动,勿好个。”[17](P124)

(3)旧钞本《金锁记》第十四出:“(唱)谁人逼害老婆婆?(白)咦。个个人好像认得个。(丑)大男儿,放子个位老亲娘下来。(副)盖一个老娘家哉还要生做渠来。”(《丛刊》3/2/66)

(4)旧钞本《遍地锦》第十五出:“(小生)我恨那刘老婆子欺心改嫁,以至我夫流离颠沛。(净)介没大老爷勿消气得,个个老娘家勿拉里哉。(小生)那里去了?(净)阎罗王请子去哉。(小生)死了么?(净)正是。(小生)造化了他。”(《丛刊》2/16/98)

(5)旧钞本《金花记》第四折:“(付)奇怪,明明白放衣袖里勾,啰里去子介。(摸介)(众)莫非掉了。(付)吓啐,老娘家忘事得极。”[18](第15册,P423)

第二,指老年夫妻,例如:

(6)清钞本《读书声》第十二出:“罗道穷鬼无福,成亲之后勿多几日更生起病来,这老夫妻两个把家做活了,乞我撺掇叫渠勿要读书,要渠做船上生活过,两个老娘家依子我说话,今日叫渠撑篙,明朝叫渠拽纤。逼勿过子,只得尖手尖脚,气无四两去做哉。”(《丛刊》3/33/297)

(7)《缀白裘》三集三卷《白兔记》:“李大公见他有些异相,就把方才挑水个三丫头配为夫妇。个刘穷拜堂有法术个,两个老娘家才不拉渠拜杀哉。(生)人那里拜得死?(丑)是我亲眼见个,是介一拜一个,两拜一双,才拜杀哉。”[19](P165)

(8)旧钞本《衣珠记》第三出:“员外,安人荷珠叩头。(外)起来。(旦)爹爹苍色倍加,犹如东岭之松。母亲萱景荣华,堪比西园之竹。但天道凛冽,身上可寒否?(外)我儿,我坐拥红炉,身披狐狢,有甚寒冷?(付)我个肉,我里两个老娘家倒着暖热,儿子你身上单薄,只怕冷冷阿。(旦)不冷。”(《丛刊》3/11/326)

第三,指称自己或别人的父母。褚半农在《〈金瓶梅〉中的上海方言研究》中指出:“老娘家在上海西南农村有两个意思,一是指年纪大的女人,二是通指年纪大的女人和男人。如‘?走仔后,屋里两只老娘家那能办?(你们搬走这里后,家里两个老人怎么办?)其中的老娘家就是指年纪已大的父母亲。”[20](P96)《上海方言词典》则将“老娘家”释为:“指父母,比较粗俗。”[21](P156)

第四,指父亲,例如:

(9)苏州评弹《玉蜻蜓》第十回:“可是老娘家赴京供职之时,关照君卿代他当家。”[22](P158)

(10)苏州评弹《杨乃武》:“(刘子和)咦?啥勒要上堂?(差人)啥勒要上堂?倷勿晓得呀,唔笃老娘家告倷忤逆……。(刘子和)爹爹告我忤逆,冤枉啊冤枉,我呒不什梗桩事体。”[17](P404)

(11)《白蛇传·投书》:“唔笃老娘家倘使活勒里,看见倷实梗少年老成,是要快活煞哉。”[23](P79)

(12)旧钞本《锦蒲团》第四出:“(净)且住,是便是哉,倘然个老娘家觉着子,肉痛起来,发起狠来,要拘管牢子,那处?”(《丛刊》3/12/178)

在例(12)中,贾清夫和赵能武打算骗取姚英的银子,此处的“老娘家”即称呼姚英的父亲。

第五,特指男性老年人,既可用于自称,也可用于他称。例如:

(13)旧钞本《人中龙传奇》第十六折:“(小生扯付背介)恩丈,小生既蒙救命,又辱联姻,感佩无涯,终身難报,只是我父母有难之秋,岂有私自成婚之理?须待事平之后,即当纳聘过娶便了。(付)既蒙不弃允从,我老娘家阿有倽弗依你个,大段道理,竟是更便罢。”(《丛刊》3/33/453)

(14)昆曲《牡丹亭·问路》:“(赖头龟)老伯伯,我伲坐仔说呢还是立仔说呢?(郭秃驼)我老娘家,走得吃力得势,自然坐仔来说。”[24](P270)

(15)《开卷一笑》卷二:“尔若弗嫌我老娘家个多说多话,再讲个后运来尔听听。”[25](P125)

(16)影印本《才人福》第二十出:“(小生)老人家不妨,你悄悄的说与我知道,你大爷那里晓得呢。(净)张相公?弗要作落我老娘家吓。(小生)说那里话,怎肯害你呢。”[26](P28)

(17)《缀白裘》第十二集《牡丹亭·问路》:“我老娘家说说,期瞒我家主公弗拉屋里,倒是骂里嚷。”[19](P38)

(18)清刊本《鸳鸯梦传奇》第二十出:“(丑停手不介)若是介说起来,我倒弗摇哉。我老娘家追杀在你手里子也。(生)好可恶,一路行来受了你多少气。”(《丛刊》3/40/354)

(19)弹词《孟丽君·书房盘夫》(表):“皇甫少华想:‘我老娘家也是块金子招牌,本来是执掌兵权个大元帅。”[27](P330)

(20)旧钞本《锦蒲团》第五出:“(副)个个老娘家践坏子田足有七厘八毫,清田的步弓步步准算起来常价三两该赔二十两。”(《丛刊》3/12/186)

(21)昆曲《绣襦记·教歌》:“(苏州阿大)倷早点有仔格句说话末,省得嗯笃老娘家动气。”[28](第11卷,P275)

(22)《鸾钗记·拔眉》:“(禁子)喔,倷末姓朱,叫朱大叔,严家里格官司末,才是倷老娘家,勒拉当中周旋调停个。”[28](第16卷,P238)

关于“老娘家”词义的来源问题,范炎培在《常州方言称谓语探析》一文中指出:“常州方言中,不分男女都称老年人为‘老娘家。男性老人也是‘老娘家,这和常州话中用‘男女家来称呼成年男子是异曲同工,这该是母系社会里遗留下来的称谓痕迹。”[29](P368)范文雖已指出“老娘家”称呼男女皆可,但对这一称谓语的来源探讨似有可商榷之处。“老娘家”大多出现在明清白话作品中,并且现今方言仍在使用,但在明代以前未见记载。因此,称它是母系社会遗留下来的称谓,似乎欠妥。我们认为,“老娘家”当是“老人家”的俗读音。“娘”“人”的古音分别属于娘母和日母,至中古时期,“娘日归泥”。赵元任在《现代吴语的研究》中指出:“日母在古音是鼻音加摩擦音,吴语文言中取它的摩擦成分,拿它当床禅看待,白话取它的鼻音成分,拿它当泥娘看待。”[30](P29)张惠英认为:“吴语口语中古日母字多读[?],‘日‘热读同‘匿,‘染读同‘年的上声。”[31](P156)同时,吴语中存在前后鼻音韵相混的情况,因此,“人”的发音与“娘”相近。旧钞本《四奇观》第一出:“撞个花娘来捉促织,拿我老娘家一搀一只手跌折哉,这也与梅香无干,多是钱东珠丫头唤他来搜辑这件东西,以致本司损伤一臂。罢罢罢,我老人家自认了晦气。”(《丛刊》6/4/4)这里的“我老娘家”是土地公公的自称,后文又复现“我老人家”,由此可知,“老娘家”与“老人家”意义相同。《川沙县志》云:“老人家读作老娘家……实以音之微转而致误也。”[32](P1795)此外,《松江镇志》也将“老娘家”释为“老人家”[32](P595)。

四、假乖

清钞本《庆冬至共享太平宴》第三折:“(正末云)不用哥哥临阵,张飞杀这匹夫。兀那周瑜,你要荆州呵,与某略战三合,如赢了,张飞便将荆州献还与您。如若胜不的张飞呵,某决斩你个匹夫也。(周瑜云)既是这等,于覆出马,与张飞交战咱。(净于覆云)元帅,我与张飞交战,可不是老鼠和猫斗哩。你送我这条性命罢了。(周瑜云)于覆,你若不成功呵!某决斩你个匹夫也。(净于覆云)元帅,我假乖哩。张飞则是个名头罢了,我于覆是个怕人的人?看我与他略战三合,张飞出马来。”(《丛刊》4/31/48)

按:从上下文意来看,这里的“假乖”应指故意做出某种动作或姿态来掩饰真相,因此,它的意思是“假装,故作姿态”。“假乖”一词诸辞书未见收录,但在明清文献中多有用例。例如:

(1)明刊本《奇遇玉丸记》第十一出:“(小旦)这是强奸,坏太师体面。(小生)我为媒,他亲许,安谓强奸?这是假乖,太师极怪他这乔样,主母临终恨他,托我相成。”(《丛刊》1/40/443)

(2)明刊本《新编奇遇玉丸记》第十五出:“洞帐想起,和回文题,八咏佳意,纵欺诳。那更诈折金环盟背穹苍,都是假乖乔妆悒怏,到襟明揽住衣襟,何事那时轻放,细追想怎不教人凄怆。”(《丛刊》1/40/464)

(3)明继志斋刊本《重校五伦传香囊记》第三十六出:“(旦)不要采那老乞婆,(丑)娘子你不要假乖。”(《丛刊》1/15/152)

(4)明刊本《金童玉女娇红记》第二出:“(旦云)前日指与你的路儿,你好歹知道了。你今夜到二更时候,还打那条路儿直到俺卧房里来。我每夜同两个丫头相伴。我今夜却都调开它每去,只有小慧知道,也不妨事。(末云)姐姐,中也不中?(旦云)你又假乖,不强如这里便要耍子?既然事到其间,怕甚么?只是这等,我回去你志心在意者!”(《丛刊》1/7/54)

(5)明刊本《张玉娘闺房三清鹦鹉墓贞文记》第二十一出:“(外)因他做不成女婿,我改个题目,要配与你做媳妇,故此叫你妹子来帮他改了妆,专待你来成亲。(生)爹爹忒仓猝了,改日罢。(外)元来你两个正是天生一对儿,都是这样假乖,快拜叫宾相赞礼。”(《丛刊》2/24/191)

(6)明钞本《周公瑾得志娶小乔》第一折:“(净兴儿云)你原来假乖弄虚头,草绳儿你休拽脱了。”(《丛刊》4/20/16)

(7)明刊本《弄珠楼》第十二出:“(老旦)公差到此贵干?(丑)你要干,我要搪。(小生)休得取笑,我且问你,那阮翰是你侄儿么?(老旦)侄儿到是我的侄儿,只是他新中了举人,好不主贵,他那里还认我这姑娘哩!(丑)你不要说这等假乖的话,如今朝廷行文拿他,本府移文来说在你家里,因此本府太爷差我们来拿。”(《丛刊》3/5/65)

(8)明刊本《白兔记》第七出:“(净)大娘子,我是认得你的。(丑)你认得我甚么?我拳头上走得马,臂膊上立得人,清清白白的。你说甚么?(净)阿呀!假乖甚的,我手里嫁了你七八遭了,亏你不羞。”(《丛刊》1/5/46)

(9)清钞本《张翼德单战吕布》第一折:“(孙坚云)元帅且住!刘关张您近前怎么?休要假乖走得来。说你们有功,功在何处?两阵前怎生吕布交战,俺众诸侯在此,你说一遍,俺试听咱。”(《丛刊》4/21/92)

以上例证中的“假乖”,均可释为“假装,故作姿态”。“假”自身即含有“虚假,故作姿态”义,这是不难理解的,值得探讨的是“乖”的语法成分和语义。我们认为,“假乖”当为同义复合词,“乖”亦可表“假装,装腔作势”义。“乖”的本义是指“违背,分离”。《说文解字·部》:“乖,戾也。”[33](P72)《左传·昭公三十年》:“楚执政众而乖。”东晋葛洪《抱朴子外篇·博喻》:“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道乖者,不以咫尺为近。”东晋陶渊明《与殷晋安别》:“语默自殊势,亦知当乖分。”需要指出的是,“乖”的“违背,分离”义与“假装,故作姿态”义在语源上并无关联,因此,“乖”的这一意义并非从本义引申而来。

作形容词时,“乖”可表“奸滑,狡诈”义。如《魏书·食货志》:“遂令接境乖商,连邦隔贸。”唐代韩愈《答张道士寄树鸡》:“烦君自入华阳洞,直割乖龙左耳来。”《元曲选·老生儿》第三折:“人生虽是命安排,也要机谋会使乖。”[34](P52)《元曲选·抱妆盒》第二折:“哎,这其中有甚的计策?承御也,不是我使乖,好也啰,只要您心平可也过得海。”[34](P20)《李逵负荆》第四折:“你顶着鬼名会使乖,到今日当天败。”(《丛刊》4/38/285)清代翟灏《通俗编·性情·乖》云:“今正谓小儿黠狯曰乖。”[35](P3616)“乖”在表示“奸滑,狡诈”这一义项时,与本义“乖戾”的语义关联不大,“乖”应是音借字。清代顾张思《土风录》云:“扬子《方言》:‘凡小儿多诈而狯,或谓之姡。姡,音括。‘乖殆‘姡之转也。”[36](P91)我们认为,“乖”的“假装,故作姿态”义应是从“奸滑,狡诈”义引申而来的。

“乖”在表“奸滑,狡诈”义时,可以和动词“使”“弄”等搭配,进一步表示“耍手段、耍机谋”。例如:

(10)明施耐庵《水浒传》第十一回:“愁怀郁郁苦难开,可恨王伦忒弄乖。”

(11)明刊本《紫钗记》第四十二出:“看他呵,心儿里则弄乖,口儿里则道白。”(《丛刊》1/31/439)

(12)明冯梦龙《挂枝儿·怕闪》:“风月中的事儿难猜难解,风月中的人儿个个会弄乖。难道就没一个真实的在?我被人闪怕了,闪人的再莫来。”[37](P128)

(13)清卢胜奎《取南郡》:“前番事而咱不怪,都些须小计你弄乖。”[38](P780)

(14)明冯梦龙《山歌》卷二《撇青》:“姐见郎来便闪开,个人前要卖乖?”[37](P45)

(15)《贪欣误》第一回:“小贱人!好意叫你出嫁,你又撇清卖乖。”(《集成》2/17)

(16)清刊本《痴人福》第五回:“休要烦闷,不必心焦,那天公枉费使乖弄巧,我自然有移山撮海的手段,这件缺货人人要,迟些儿卖价钱更高。”(《集成》3/201)

“耍手段、耍机谋”往往包含欺骗、虚假的色彩,例如:

(17)《西厢记鼓词》第二十六回:“这等轻薄子,弄乖欺老身,忘恩又负义,委实恼人心。”[39](P251)

(18)清刊本《潘公免灾救难宝卷》卷中:“也有那,会使乖,毁容破面,擦灶灰,剪头发,装做村人。”[40](P60)

(19)清刊本《潜庄删订增补紫玉记》第十三出:“(小旦)四娘你说的话村得怕人。(旦)你只怕那人儿,怎的怕我?(小旦)怕他甚的来。(旦)老夫人不好教得你,你休要做乖。新人一进房,对了一枝红溜溜的银蜡早已腼腆了也。”(《丛刊》5/28/128)

(20)《梨云采花》:“你本是我心头爱,打不下来!装模作样忒弄乖。”[9](P423)

例(17)中,“弄乖”的目的是欺騙人。例(18)中,“使乖”的行为表现在改变衣貌,乔装作村人。例(19)中,“做乖”的意思是假装。例(20)中,“弄乖”的意思是装模作样。通过上述的词义引申,“乖”自然就能够表示“虚伪,假装”义了。如明刊本《奇遇玉丸记》第十五出:“(生)堪作俏冤家,百媚千娇,怎拚他,乔模乖样,枉教人蓦地神魂飘荡。”(《丛刊》1/40/463)这里是生角朱其的唱词,其中的“乔模乖样”,是说月清小姐装模作样,“乖”与“乔”对举,亦有假装义。在傅雨贤的《连平方言研究》中,即收有“卖假乖”一词,释为“故作姿态”,其例证为“妹在吤卖假乖哩呢”[41](P243)。

“乖”表“虚假,装腔作势”义,在之前的禅宗文献中也能找到相关用例。例如:

(21)《虚堂和尚语录》卷一:“上堂,举兴化见同参来,才上法堂。化便喝,僧亦喝。化又喝,僧又喝。化拈棒,僧又喝。化云:‘尔看者汉,犹作主在。僧拟议,化便打。侍者云:‘适来者僧有甚触忤?化云:‘是他也有权也有实,也有照也有用。我将手向他面前横两遭,便去不得。似者般瞎汉,不打更待何时?师云:‘剑刃上走马,火焰里藏身。兴化门下,不为分外。无端被者僧放乖,却向侍者处翻本。”(T47/0988c)

(22)《虚堂和尚语录》卷一:“上堂,举长髭廊下见僧问讯。髭云:‘步步是汝证明处,还知么?僧云:‘不知。髭云:‘赖汝不知,若知,我堪作甚么?僧便礼拜。师云:‘长髭垂钓,绠短不构深泉。者僧放乖,好与连腮一掌。”(T47/0990a)

(23)《虚堂和尚语录》卷三:“师乃云:‘黄面老汉末上放乖,向灵山会上万百众前,以佛法付嘱国王大臣有力檀那,迨今二千余年,代不乏贤。”(T47/1004b)

例(21)中,兴化存奖禅师以棒喝的方式来考验学僧,学僧不解其义,与存奖针锋相对,存奖认为这是一种“放乖”的表现。例(22)中,学僧面对长髭和尚的问话,答以“不知”,虚堂和尚认为这也是“放乖”的行为。例(23)中,对于释迦牟尼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的举动,禅宗认为这同样是“放乖”。《广说佛教语大辞典》将“放乖”释为“修行者越过限度,得意忘形”[42](P727)。《禅宗文献语言论考》则指出,这里的“放乖”当为“拿腔作势、故弄玄虚”义,而非“放行”义[43](P142)。“放”作动词有“使、放任”义;“乖”作宾语,则可释为“虚头,虚妄不实的架势”。

“假乖”在“虚假、装腔作势”义上,又可引申出“像模像样、有模有样”义。如清刊本《生绡剪》第六回:“但见袅袅香烟,生生神像。袅袅香烟,水礁末香盘九曲;生生神像,泥金彩笔点双睛。竹椅数张,到也摆得假乖;诗笺几幅,且是贴得精致。”(《集成》1/315)“摆的假乖”与“贴得精致”相对成文,“精致”可理解为“精巧细致、美观”,“假乖”与“精致”意义相近,可解释为“像模像样、有模有样”。

可以看出,“乖”的义项“假装,故作姿态”应是从“奸滑、狡诈”义引申而来的;“奸滑、狡诈”义进一步引申,可以表示“耍手段,耍机谋”;“耍手段,耍机谋”则包含着欺骗、虚伪的色彩。这样一来,“乖”自然就能够表示“虚伪、装腔作势”义了。“假乖”在“虚伪,装腔作势”义上,还可引申指“像模像样、有模有样”。

通过对《古本戏曲丛刊》中“悲秋”“忽瞭”“老娘家”“假乖”四个方俗词语的释证,可以发现,“悲秋”“老娘家”两个词语,前人的校注本或相关词典已有解释,但存在随文释义、不够精确等问题,通过本文的考证辨析,可以纠正辞书在释义上的偏误。“忽瞭”“假乖”两个词语,在古代戏曲文献中有不少用例,而权威性的语文词典均未收录,通过考镜源流、比较归纳,清晰地展现出它们在词义、用法方面的来源与变化,可以在辞书修订时补充这两个词条。总的来说,古典戏曲文献中仍有一些方俗词语没有得到确解,本文的释证不过是抛砖引玉,希望有更多同人投入到这一事业中来,进一步推进方言词汇、戏曲词汇乃至近代汉语词汇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古本戏曲丛刊》编辑委员会.古本戏曲丛刊[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6~2021.

[2]《古本小说集成》编委会.古本小说集成[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3][日]高楠顺次郎,等.大正新修大藏经[M].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75.

[4]钱南扬校注.永乐大典戏文三种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9.

[5]程学颐.《宦门子弟错立身》重注[A].浙江省艺术研究所,温州市文化局艺术研究室.艺术研究资料(第八辑)[C].1984.

[6][明]张自烈编,[清]廖文英补.正字通[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02.

[7][明]梅膺祚.字汇[A].续修四库全书:第232册[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8][清]西周生.醒世姻缘传[M].济南:齐鲁书社,1980.

[9]崔安西,汪同元.中国岳西高腔剧目集成[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14.

[10]王利民,王艳利.赤峰方言通释[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13.

[11]王兆仪.陕北区域方言选释[M].西安:三秦出版社,2014.

[12]郭文亮.平鲁方言志[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0.

[13]许宝华,[日]宫田一郎.汉语方言大词典[Z].北京:中华书局1999.

[14]沈明.太原方言词典[Z].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

[15]石汝杰,[日]宫田一郎.明清吴语词典[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

[16][清]华广生.白雪遗音[M].北京:中华书局,1959.

[17]万鸣.书坛至尊:严雪亭传[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

[18]北京大學图书馆编.北京大学图书馆藏程砚秋玉霜簃戏曲珍本丛刊[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4.

[19][清]钱德苍.缀白裘[M].汪协如点校.上海:中华书局,1941.

[20]褚半农.《金瓶梅》中的上海方言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21]许宝华,陶寰.上海方言词典[Z].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7.

[22]周玉泉口述,龚克敏整理.玉蜻蜓[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85.

[23]上海文艺出版社编辑.评弹丛刊(第五集)[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62.

[24]上海戏剧学院附属戏曲学校编著.昆曲精编教材300种(第三卷)[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8.

[25][明]题名李贽编集.开卷一笑[M].台北:天一出版社,1985.

[26][清]沈起凤.才人福[M].上海:上海涵芬楼影印本,1928.

[27]吴宗锡主编.评弹文化词典[Z].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66.

[28]上海戏剧学院附属戏曲学校编.昆曲精编剧目典藏[M].上海:中西书局,2011.

[29]范炎培.常州方言称谓语探析[A].游汝杰,丁治民,葛爱萍主编.吴语研究——第六届国际吴方言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

[30]赵元任.现代吴语的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6.

[31]张惠英.音韵史话[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32]曹小云,曹嫄辑校.历代方志方言文献集成[M].北京:中华书局,2021.

[33][汉]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13.

[34][明]臧晋叔校.元曲选[M].上海:商务印书馆,1912.

[35]王学奇.元曲选校注[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

[36][清]顾张思.土风录[M].曾昭聪,刘玉红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

[37][明]冯梦龙.挂枝儿 山歌[A].魏同贤主编.冯梦龙全集(第42册)[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38]胡世厚主编,杨波校理.三国戏曲集成·第五卷·晚清昆曲京剧卷[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8.

[39]郭俊峰辑解.中国珍稀本鼓词集成(第六册)[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19.

[40][清]无名氏.潘公免灾救难宝卷[M].清上海城隍庙内翼化堂刊本.

[41]傅雨贤.连平方言研究[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15.

[42][日]中村元.广说佛教语大辞典[Z].台北:嘉丰出版社,2009.

[43]雷汉卿,王长林.禅宗文献语言论考[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8.

Explanation of Dialectal Words in Ancient Chinese Opera

Wang Rongyan

(School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Liaocheng University, Liaocheng 252000, China)

Abstract:A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popular literature, ancient Chinese opera has a high degree of colloquialism, dialect words are relatively rich. It is an important material for studying modern Chinese vocabulary. Taking the corpus from the Gubenxiqucongkan(《古本戲曲丛刊》), interpreting the four words of “beiqiu(悲秋)” “huliao(忽瞭)” “laoniangjia(老娘家)”, and “jiaguai(假乖)”. Among them, the meaning of “beiqiu(悲秋)” in Huanmenzidicuolishen(《宦门子弟错立身》) is “biqiu(屄)”, referring to female genitalia. The meaning of “huliao(忽瞭)” in Zhongqingyuan(《钟情缘》) is the twinkling of ones eyes and having spirit. “Laorenjia(老人家)” should be the common pronunciation of “laoniangjia(老娘家)”, while in Shuanghehe(《双和合》), it is used as a self proclaimed term for male elderly people. In Qingdongzhigongxiangtaipingyan(《庆冬至共享太平宴》) the meaning of “jiaguai(假乖)” is to pretend or pose. We hope that the explanation of the meanings of these dialectal words can be beneficial for the interpretation and organiz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opera literature.

Key words:Gubenxiqucongkan(《古本戏曲丛刊》);dialectal words;interpretation

作者简介:王荣艳,女,聊城大学文学院讲师,文学博士。